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对膀胱癌患者术后尿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_刘书钢

河南省临颍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临颍 462600

【摘 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联合在膀胱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84例膀胱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可分为开放组(n=42)和腹腔镜组(n=42)。开放组采用传统全膀胱切除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腹腔镜组采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指标情况及术后3个月两组尿流动力学指标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开放组优(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开放组长(P<0.05),术后3个月腹腔镜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量、充盈期膀胱压力、残留尿量及最大尿道压与开放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在治疗膀胱癌患者中出血量少、胃肠道功能恢复迅速、术后尿流动力学与传统开放术后相当。

【关键词】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膀胱癌

膀胱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目前临床治疗多利用回肠原位新膀胱术进行尿流改道。其中传统开放手术创伤较大,止血困难,术后疼痛感强烈,胃肠道功能恢复较慢,受到多数患者抵触[1]。现如今,随着腔镜技术不断发展,临床将腹腔镜逐渐应用于膀胱癌手术治疗之中。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旨在探讨该手术方法在膀胱癌患者术后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84例膀胱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可分为腹腔镜组(n=42)和开放组(n=42)。腹腔镜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8~78岁,平均(62.47±5.36)岁;病程1~7年,平均(4.02±0.89)年。开放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48~77岁,平均(63.42±6.12)岁;病程1~6年,平均(3.96±1.02)年。两组基线资料(性别、病程、年龄)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 选例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均确诊为膀胱癌;(2)患者及家属知晓本研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1)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心肺功能不全及肾脏疾病者;(2)患有输尿管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开放组 采用传统全膀胱切除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操作如下:行全麻,于下腹正中、绕肚脐旁开约15cm切口,经此切口探查患者瘤体及其周围脏器具体情况,并明确瘤体组织位置。逐层切开腹腔,充分游离,并暴露盆腔与输尿管段,对双侧盆腔进行淋巴结清扫,再进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操作。进入腹腔后取出约40至50cm回肠,行纵向切开后并折成W型缝合为新膀胱,置入双J管,并与尿道残端做好吻合,新膀胱血管蒂利用盆腔腹膜包裹,并将新膀胱置于腹膜外。女性患者切除卵巢附件。

1.3.2 腹腔镜组 采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行全麻,并于脐下正中1cm左右处置入10mm套管,以此作为腹腔镜入口,再依次在髂骨前上棘约3cm处与腹部两侧肚脐下端约5cm处置入4个套管,对双侧盆腔进行淋巴结清扫及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于患者腹正中行5.0cm左右切口,取出回肠,纵行切开并折成W型,并缝合膀胱。将双J管植入新膀胱内顶部双侧,再将其放回腹腔内,并缝合腹腔,在腹腔镜下行新膀胱与尿道吻合术。于盆骨入口处分别对乙状结肠于回肠末端进行固定,再封闭新膀胱两侧与盆腔壁空隙。女性患者切除卵巢附件。

两组术后每日3次冲洗导尿管,并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术后4周去除导尿管。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相关手术治疗指标。包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尿流动力学指标(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量、排尿时最大膀胱压、充盈期膀胱压力、残留尿量及最大尿道压)。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4.0处理,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手术治疗指标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开放组优(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开放组长(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指标()

2.2 尿流动力学指标

术后3个月腹腔镜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量、充盈期膀胱压力、残留尿量及最大尿道压与开放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指标()

3 讨论

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具有创伤小及术后恢复迅速等优势,可促使患者排尿接近正常生理排尿,并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2]。鉴于此,本研究选取42例膀胱癌患者采用该术式治疗,结果发现,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开放组,且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表明腹腔镜术式手术用时长,但其手术创少小,术中出血量少,胃肠道功能恢复迅速。符伟军等[3]研究表明,在腹腔镜气腹压力下,可有效控制部分小血管渗血,从而减少出血量。另外,腹腔镜术式切口小,损伤较小,故术后恢复快。尿流动力学是评估膀胱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正常膀胱储尿膨胀会促使神经兴奋,兴奋冲动到达脊髓兴奋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再传至尿道,从而提高膀胱口压力,防止尿液外流[4]。本研究结果发现,腹腔镜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量、充盈期膀胱压力、残留尿量及最大尿道压与开放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种术式对改善膀胱癌患者尿流动力学效果相当。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在治疗膀胱癌患者中出血量少、胃肠道功能恢复快,对改善膀胱癌患者尿流动力学效果与传统开放术相当。

参考文献:

[1]张鑫,王德林,吴小侯,等.腹腔镜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近期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2015,44(16):2194-2196,2199.

[2]梁天才,王敏,梁国标,等.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J].中国内镜杂志,2017,23(1):74-79.

[3]符伟军,史建国,蔡伟,等.腹腔镜下侵袭性膀胱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应用解剖及手术技巧[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4,35(2):102-106.

[4]常德辉,王养民,张伟君,等.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疗效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5):765-768.

论文作者:刘书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6月下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7

标签:;  ;  ;  ;  ;  ;  ;  ;  

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对膀胱癌患者术后尿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_刘书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