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压抑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_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抑制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他行为论文,教养论文,抑制论文,幼儿论文,父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提出

利他行为是指从他人利益出发而不企图由此带来任何报偿的行为。即没有预先明确奖赏,为了某种利益而执行的行动,是许多最终导致社会合作与合理的积极行动的社会行为之一。[1]心理学家们认为利他行为要比为了避免惩罚或为了获取报酬和社会赞许而引发的亲社会行为更具有道德性[2]。利他行为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现象,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并成为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儿童为什么会有利他行为?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社会生物学派从动物出于本能的利他行为得到启示,推断人类的利他行为也是由本能决定的,并进而认为利他行为是人类的基本本性,因为这有助于种系的延续。精神分析学派则强调早期经验和潜意识的作用,认为利他行为反映的是与早期经验有关的潜意识中的个人动机。但是这两个学派的观点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目前,在解释利他行为时,大多数心理学家倾向于赞同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的解释。即认为利他行为是模仿和认知发展的结果。但是这两种理论都不能解释直接强化对诱导利他行为为什么没有效果以及儿童对道德判断故事与实际行为的巨大差异。目前,对于幼儿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仍然受这两大理论流派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年龄、认知发展水平和榜样学习方面。而对于幼儿利他行为形成的内部特征,诸如个体的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研究仍然很少。[3]

关于气质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目前仍有争论。幼儿什么时候帮助别人,与如何帮助别人是有差异的,有些幼儿总是比其他幼儿利他行为多。有些研究间接地涉及这个问题。李丹[4]研究发现:人际交往状况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有影响,儿童合作、友善等亲社会性行为和同伴接受性呈正相关,而攻击性与破坏性则导致同伴的拒绝。Rubin[5]等人研究显示:当极端抑制的儿童与其他儿童接触时,他们尤其表现出较少的社会发起,缺乏社会决断,有明显的不舒服和焦虑。这些行为常会导致该儿童遭受同伴拒绝,并且得到父母的特殊关心和保护。高度抑制的儿童与同伴交往是困难的。Linda Stanhope等人在气质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6],研究表明:气质中的社交能力与利他行为有关,爱社交的学前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不爱社交的学前儿童表现出很少的利他行为,其原因可能在于或许有更重要的事让不爱社交的儿童感兴趣,也可能是由于他们平时与外人接触少,缺乏经验,或没有注意到陌生人的需要,这些原因尚需进一步探讨。Eisenberg等人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这样的观点,即利他、他人取向的个性特质在某些情境中促进了亲社会行为[7]。他们认为,确实存在一种利他个性,其特质对有意识帮助困境中他人的作用,部分是以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需要帮助的人所作出同情性反应为中介的。Batson等人的研究却与此相左,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思考的两个有趣的问题:其一,情境在决定特质因素影响帮助的程度中所起的作用;其二,亲社会取向借助怎样的机制与独立于情境性同情反应的帮助发生联系的[8]。

综上所述,幼儿利他行为与气质、教养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显然尚不完整,探讨尚不够深入,因此研究幼儿利他行为与气质、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对于探讨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原因,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抑制性是幼儿气质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儿童对早期未经历事情所做出反应的方向性倾向。Kagan认为,只有抑制才有可能是气质真正的实质性的内容。我们基于中国教师描述的儿童气质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维度的存在,我们对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互动关系进行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儿童气质影响着父母的教养方式。

本研究综合运用实验法和问卷法,探讨3~5岁幼儿社会抑制性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抑制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交互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选取大连市2所普通幼儿园3~5岁幼儿100名,其中有8名儿童未能完成实验。被试中3岁组30名(平均年龄39个月,男16名、女14名),4岁组30名(平均年龄51个月,男18名、女12名),5岁组32名(平均年龄63个月,男20名、女12名)。幼儿均为头生子和独生子。被试幼儿父母均完成了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问卷。幼儿社会抑制性由所在班级的两名带班教师依据3~9岁儿童气质教师评定问卷分别独立进行评定。

2.2 研究工具

2.2.1 自编的3~9岁儿童气质教师评定问卷。经过大样本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我国儿童气质结构由情绪性、活动性、反应性、社会抑制性和专注性五个因素组成。其中的社会抑制性主要是指儿童对早期未经历的事情所做出反应的方向性倾向。主要包括适应和灵活两个特质。问卷的评分者信度为0.89,分半信度为0.77,再测信度为0.86,表明问卷是可靠的。

2.2.2 John R.Buri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9]。该问卷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父母坚定、热情、并考虑孩子的意见)、专制型(不考虑子女的要求)和溺爱型(无能的父母允许孩子为所欲为)。这是5点计分量表,从从不到总是。该问卷由作者译成中文,再由美国迈阿密大学懂双语的华裔周令宜博士回译成英文,信度为0.81。本次测试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分半信度为0.776,表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是可靠的。

2.2.3 实验工具。彩色水笔一盒,图画纸92张,带锁的小箱子一个,钥匙两把,装有玩具的箱子一个,录音机一台,磁带一盘。

2.3 研究程序

2.3.1 选取被试

根据儿童气质教师评定问卷中社会抑制性这一维度选取被试,按照正态分布原理,得分在M+0.67s以上者占总体的25%,我们把他们作为高分组,称为害羞组;得分在M-0.67s以下者占总体的25%,作为低分组,称为爱社交组;得分在M+0.67s~M-0.67s为中间组。实验前教师要评定这名儿童是否喜欢绘画,极为不喜欢绘画的幼儿被去除。

2.3.2 实验室实验

实验由4名大学四年级女生作为主试,1名4年级大学生和1名研究者在控制室进行信度评分,主试分为两组轮流对儿童进行测查。儿童独自进入实验室,被试和两名主试相互熟悉5~10分钟。父母在主控室填写父母教养方式的问卷。

正式实验,主试告诉幼儿:“这里有彩笔,请你随便画一幅画,画完后有奖励。”在幼儿画画时,呈现帮助他人(主试)的机会,这时幼儿必须停止画画,才能帮助主试。一共有3次机会,按下列程序出现:

箱子任务:主试不能打开箱子(简称箱子任务)。为避免年龄和认知上的误差,此任务首先对被试进行开箱子的训练。向被试演示如何锁上箱子和打开箱子,特别是拿下锁以后,还要打开一个铁扣子才能打开箱子。然后,锁上箱子,提醒被试认真画画,拿着钥匙走了。另外一个主试急匆匆地进来,自言自语地说:“XX不在这儿,幸好我有钥匙,否则就来不及了。”然后她拿着钥匙开箱子,结果打开锁以后,怎么也打不开箱子了,如果儿童在此时帮助,得3分。15秒过去了,主试摇晃箱子发出响声,并开始低声嘀咕,“我不知道这个箱子怎么了?”,这时儿童帮助,得2分;15秒过去了,主试请求被试帮助打开箱子,被试得1分。如果被试拒绝,主试自己打开箱子,得0分。主试整理箱子,然后从自己的口袋中拿出一盘磁带,大声说,“我把这盘新磁带放在箱子里,留给XX,XX很着急要这个。我必须马上走了。”

玩具任务:一个主试搬动装有玩具的箱子,不小心箱子里的玩具掉在地板上。时间和计分与上相同(简称玩具任务)。如果儿童在前15秒帮助,得3分;主试开始说:“真着急。”如果儿童这时帮助,得2分;15秒过去了,主试请求被试帮助,如果被试帮助得1分;如果被试拒绝,得0分。

磁带任务:玩具收拾好后,主试开始摆弄录音机,发现磁带坏了,然后开始找磁带,前15秒,得到帮助,得3分;然后主试自言自语地说:“XX说把磁带留给我了,哪里去了?”如果这时候得到帮助,得2分;15秒钟过去了,主试请求被试帮助,如果得到帮助得1分;如果被拒绝,得0分。

这3项任务必须按程序出现,禁止随机呈现,全过程持续20分钟。结束时,所有学前儿童都应获得好游戏者奖,所有程序都进行录像,同时两位评分者在有单向玻璃后面的主控室进行评分。

2.4 统计处理

2.4.1 实验室定性资料的编码每隔15秒对幼儿的利他行为进行评分,分数范围是0~3分。为保证编码信度,由作者本人与另外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四本科生进行,首先对这名学生进行编码技术培训,达到很高的一致性后,进行正式编码。

2.4.2 计算3项任务之间的一致性信度。

2.4.3 对社会抑制性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方差检验。

2.4.4 采用多元统计(MANOVA),计算社会抑制性、父母教养方式与利他行为的相互关系。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项任务与幼儿利他行为的一致性信度

三项任务的评分者信度为:箱子任务0.96,玩具任务0.91,磁带任务0.97。随机抽取15%的录像带进行主试信度检验,Kappa系数为0.94。说明主试的评分是可信的。三项任务的一致性信度为0.8543。为考察幼儿利他行为是否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法对其在三种情境下的帮助行为分数求相关,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三项任务与幼儿利他行为的一致性

注:* * P<0.01

由上表可以看出,幼儿利他行为具有情境的一致性,如在箱子任务中表现出帮助行为的幼儿,在玩具任务和磁带任务情境中,更倾向于表现出利他行为。

3.2 幼儿社会抑制性与利他行为关系

根据幼儿社会抑制性的得分的高低,将被试分为害羞组、中间组、爱社交组。幼儿社会抑制性与利他行为之间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幼儿社会性抑制与利他行为关系

注:p*<0.05 * * p<0.01 * * * P<0.001,下同

从表2可以看出社会抑制性害羞组、中间组和爱社交组在三种利他行为情境实验中差异显著。从平均分来看,爱社交组和害羞组幼儿的差异尤其显著,Post Hoe后继检验发现:在箱子任务中,害羞组与爱社交组差异显著,中间组与爱社交组差异显著,害羞组与中间组差异不显著MD=0.4。玩具任务中,害羞组与爱社交组差异显著,中间组与爱社交组差异显著,害羞组与中间组差异不显著MD=0.30。磁带任务中,害羞组与爱社交组差异显著,中间组与爱社交组差异显著,害羞组与中间组差异不显著MD=0.26。任务总分害羞组与爱社交组差异显著,中间组与爱社交组差异显著,害羞组与中间组差异显著。这一结果证实了爱社交组幼儿利他行为发生频率比害羞组高。

3.3 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

我们对三种典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利他行为进行了方差分析。

表3 三种典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利他行为的比较

表3表明三种父母教养方式下幼儿利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是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幼儿利他行为出现频率最高。Post Hoc后继检验发现:箱子任务中,专制型与权威型差异不显著MD=0.14;溺爱型与权威型差异显著;溺爱型和专制型差异显著。玩具任务中,专制型与权威型差异显著,溺爱型与权威型差异显著,溺爱型与专制型差异不显著MD=0.41;磁带任务,专制型与权威型差异不显著MD=0.02,溺爱型与权威型差异显著,溺爱型与专制型差异显著;任务总分中专制型与权威型差异不显著MD=0.59,权威型与溺爱型差异显著,溺爱型与专制型差异显著。总之,各项任务和任务总分中父母是权威型的幼儿与父母是溺爱型的幼儿、父母是专制型的幼儿与父母是溺爱型的幼儿在利他行为上的差异均非常显著,说明父母是权威型和专制型的幼儿利他行为均高于父母是溺爱型的幼儿。而父母是专制型的幼儿与父母是权威型的幼儿的利他行为的差异在各项任务上的结果没有保持稳定,尽管父母是权威型的幼儿利他行为任务总分高于父母是专制型的幼儿的利他行为任务总分,但任务总分中差异不显著。

3.4 社会抑制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交互作用

表2~3的结果表明,社会抑制性、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主效应极为显著。通过多元方差分析(MANOVA),考察两因素3(社会抑制性)×3(典型父母教养方式)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两因素的交互作用的总体特别显著,;箱子任务交互作用显著;玩具任务交互作用显著;磁带任务交互作用显著。说明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既受到自身社会抑制性的影响,又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是在与自身社会抑制性、父母教养方式互动中发展起来的。

4 讨论

4.1 幼儿利他行为的实验表征

利他行为是个人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道德规范的反映和表现,大部分学者把这种无私地关心他人的行为视为高级的亲社会行为[10],是人类文明与发展的内核与动力。无论是年幼的还是年长的,都应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利他行为。

个体是否有利他行为,是受个体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所制约的。就个体内部因素而言,弗洛伊德用“超我”的良心,来理解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近来的研究发现,良心发展的生物基础是个体气质,其唤醒水平对良心具有重要作用[12-14]。

社会生物学家认为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个体何时采取利己的行为,何时采取利他的行为,完全取决于保存基因的需要。逐渐兴起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还力图找到特定的特质的基因,但是技术发展的局限和变量控制的困难,使得特质的生理研究还难以取得令人信服的结论。

本文设计的三项任务情境实验,能够比较一致地反映出幼儿的利他行为。不同任务的匹配、作用,以及相互关系(平行、交叉、递进),可以实验表征幼儿利他行为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本文设计的三项任务情境实验结果,不仅能够一致性地表征幼儿利他行为,而且还能够区别幼儿利他行为的倾向程度,符合主流研究趋势。但是,三种情境下的幼儿利他行为的平均分是不同的,玩具任务的平均分明显低于其他两项任务的平均分,究其原因可能是幼儿以为玩具是主试自己不小心弄撒的,应该由主试自己捡才对。这说明在设计幼儿利他情境时,需要考虑幼儿的判断与认知能力,幼儿利他行为在家中和其他情境中是否与在实验室中的情境表现一致,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4.2 社会抑制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存在交互作用

气质作为造成幼儿个性特征差异的重要变量日益得到认同和重视。本文发现了气质中社会抑制性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同时也证实了幼儿利他特质的存在。家庭是儿童的主要生活环境。儿童最初生活经验、一般的社会道德评价和行为习惯都是通过父母获得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和子女气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良性循环关系和恶性循环关系,并从一开始就影响其与父母的交往,从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幼儿气质表现为容易适应、易于抚慰的、易社交的,会导致父母温和、反应迅速的教养方式。幼儿气质表现为易怒的、苛求的和退缩的,会导致父母的激怒、疏远或缺少刺激的教养方式。温和型和反应迅速型父母可以减少幼儿气质中负面情绪的发生,而疏远或缺少刺激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加强抑郁特质的发展[15]。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优良性格的形成起积极作用,权威型父母坚定、热情、并考虑孩子的意见;而溺爱型父母允许孩子为所欲为,幼儿个性成熟较晚,不会与人合作。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的幼儿利他行为多于溺爱型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得到了证实。关于利他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有好几种理论在争论这个问题。从习性学中衍生出来的社会生物学认为,利他是人类的基本本性,因为这有助于种系延续,因此可以用基因遗传和文化遗传来解释。社会抑制性是气质的重要维度,本研究证实了在实验室情景下这种遗传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能在特定情景中表现出利他行为是因为他们在先前类似的情景中学会了这样去做,强调后天的作用。在后天因素当中,家长的教养方式是重要因素,本研究也证实这种影响。更重要的是本研究证实幼儿的利他行为受到自身气质和父母教养方式两方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辩证统一了利他行为的先天与后天问题的争论,这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只注重先天遗传的决定作用,而无视后天的儿童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或只强调后天教养方式而忽略气质在利他行为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都不足以解释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与变化,更不足以解释利他的本质。幼儿利他行为形成与发展是内外因与先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值得深入研究与更进一步地探讨。

5 小结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三项任务情境实验设计,不仅能够一致性地表征幼儿利他行为,而且还能够区别幼儿利他行为的倾向程度。

(2)幼儿社会抑制性对幼儿利他行为有影响。在陌生情境中,爱社交组幼儿的利他行为多于害羞组幼儿的利他行为。

(3)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客观存在,父母教养方式是权威型的幼儿利他行为出现频率最高,其与父母教养方式是溺爱型的幼儿利他行为差异非常显著。

(4)社会抑制性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起交互作用。

标签:;  ;  

社会压抑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_社会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