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钢板与空心螺钉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_王斌

甘肃省静宁县人民医院 甘肃省 静宁县 743400

【摘要】目的:分析支撑钢板与空心螺钉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50例后踝骨折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25例)、乙组(25例),甲组采用支撑钢板治疗,乙组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患者治疗优良率92.00%,高于乙组的88.00%(P>0.05);甲组患者手术时间(150.31±22.14)min,长于乙组的(138.09±14.35)min;甲组患者AOFAS评分(89.45±8.22)分,高于乙组的(84.91±12.92)分,差异显著(P<0.05)。甲组骨折愈合时间(11.01±1.32)周,与乙组的(11.08±1.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后踝骨折患者,支撑钢板疗效确切,可牢靠固定骨折,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加快踝关节功能康复速度,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关键词】后踝骨折;空心螺钉;后踝骨折;临床效果

踝关节骨折是骨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占全身骨折3.9%,其中后踝关节骨折较为常见,占踝关节骨折7.0%~44.0%。后踝关节好发生在青壮年群体,其解剖结构复杂,治疗难度较大,若不能及时有效的恢复踝关节解剖结构,行早期功能锻炼,容易导致创伤性踝关节炎,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极大的降低生活质量。后踝骨折复位固定是临床难点,尤其是大块、粉碎性后踝骨折固定方式存在争议。我院收集了50例后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探讨空心螺钉与支撑钢板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50例后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8.91±12.88)岁;骨折原因:交通车祸伤24例,高处坠落伤15例,扭伤8例,其他3例;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22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3例,旋前外旋型Ⅳ度15例。纳入标准[1]:为新鲜闭合性骨折,经踝关节正侧位片,常规踝关节CT平扫,确诊为后踝关节骨折;无手术禁忌证;知晓研究内容,同意入组研究。排除标准:粉碎性骨折、骨折无法手法复位满意;严重内科疾病者;严重感染者;不同意入组者。根据随机原则,将50例患者分为甲组、乙组各25例,基线资料比较,均衡性较高(P>0.05)。

1.2方法

全部患者给予石膏托、支具外固定,急诊实施手法复位,踝关节组织肿胀、水疱明显缓解或消退后,即行手术治疗。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选择仰卧位,于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在跟腱外缘、外踝后缘作1.0cm纵行切口,远端弧向外踝尖,根据外踝骨折线高度,适当延长近端,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小隐静脉,从腓骨长肌前房间隙暴露外踝骨折,采用腓骨远端解剖型接骨板对外踝有效固定,从腓骨短肌、拇长屈肌间,确保后踝骨折块、下胫腓后韧带充分暴露,复位成功后,采用2枚克氏针固定,甲组采用T型支撑钢板固定,乙组采用空心螺钉固定,若后踝骨折块粉碎,只能采用钢板固定;若患者合并内踝骨折,需做内侧弧形切口,采用空心螺钉固定。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治疗情况,胫腓间隙增宽,采用Cotton检查胫腓稳定性,如果胫腓稳定性较差,可以将1~2枚空心螺钉置于胫骨关节面上方2~3cm处踝关节5°背伸位从后外向前内与冠状面25~30°处。切口采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逐层缝合,无需放置引流。术后1~2d给予抗生素,术后1d可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下胫腓螺钉者,术后8~10d将螺钉取出,逐步负重功能锻炼,无螺钉者,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术后4周左右进行负重功能锻炼,8~10周完全负重锻炼,加快康复速度。

1.3评价指标

详细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于术后1年,采用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对患侧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2],分值越高,表明踝关节恢复越好。后踝骨折临床疗效评估参考Baird-Jackson评分系统,分为优(96~100分)、良(91~95分)、可(81~90分)、差(<80分),治疗优良率=(优+良)/病例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完整收集两组患者研究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在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中对计量资料(x±s)、计数资料(n%)作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运用方差检验,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如果检验结果为P<0.05,可以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手术时间较乙组更长,且AOFAS评分显著高于乙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3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重要关节之一,承担着人体轴向大部分重量,其骨性结构、周围韧带组织共同决定了关节稳定性。后踝骨折往往发生在踝关节旋转损伤中,也可发生在踝关节骨折脱位中。后踝骨折多由踝部旋转暴力所致,若复位欠佳,胫骨远端关节面不平整,后期可能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直接影响踝关节功能。大多数后踝骨折块位于胫骨下端后外侧,为下胫腓后韧带附着点,外踝复位后,多数在下胫腓后韧带牵拉下可自行复位,仍有部分骨折难以闭合复位,需接受手术治疗。采用手术治疗后踝骨折时,不仅需要考虑后踝骨折块累及关节面情况,还应考虑骨折块位置、外踝复位情况、是否伴有距骨半脱位等,外踝复位后胫骨远端关节面超过1mm移位者,或距骨半脱位者,可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降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若后踝骨折患者合并内踝骨折,胫骨后唇后内侧骨折块、内踝后丘骨折块往往为同骨块,往后内侧移位,需给予内固定处理。

在选择内固定材料时,可采用空心螺钉或钢板内固定。后踝骨折块往往小且薄,选择空心螺钉固定,螺钉在拧入过程中,易到骨折块破裂,故可选择支撑钢板固定,支撑钢板接触面积较大,即使粉碎骨折也能有效固定。若骨折块较大,可采用空心螺钉、支撑钢板固定。空心螺钉从前往后固定时,需选择较长的空心螺钉,螺纹不能全部通过骨折线,无法起到加压作用,甚至留有缝隙[3]。因此通常从后往前固定,但此方法取出难度大,可改用拉力螺钉或松质骨螺钉从前往后固定,值得注意的是,应避免螺钉过短、位置不佳导致关节面不平整、固定不牢。

本组结果表明,甲组患者治疗优良率92.00%,略高于乙组的88.00%,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说明支撑钢板、空心螺钉治疗后踝骨折均具有一定的疗效。甲组患者的AOFAS评分高于乙组,表明支撑钢板可改善踝关节功能,利于早期康复训练。25例空心螺钉固定患者中,2例患者术后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2cm,因此需采用2枚以上空心螺钉固定,将三枚螺钉呈“品”字型固定,术后给予石膏固定,但无法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采用钢板固定治疗,可置入更多螺钉,固定更加牢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加快骨折康复速度。综上所述,在后踝骨折治疗过程中,支撑钢板固定牢靠,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雷磊,杨铁毅,王治等.空心钉与钢板治疗后踝骨折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8):783-785,789,封3.

[2]王会会,宁仁德,周业金等.支撑钢板与空心螺钉治疗后踝骨折疗效对比分析[J].安徽医药,2016,20(3):543-544,545.

[3]何绪全.应用空心拉力螺钉治疗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1(14):2687-2688.

论文作者:王斌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0

标签:;  ;  ;  ;  ;  ;  ;  ;  

支撑钢板与空心螺钉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_王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