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风格结构模型的发展_认知风格论文

认知风格结构模型的发展_认知风格论文

认知风格结构模型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模型论文,风格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2.1

1 认知风格的概念

英文"Style一词翻译成“风格”,一是指气度、作风,二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或艺术特点。在心理学领域指个体在认知、学习、个性等侧面的一贯性的外在表现,人们用它来表示个体某一方面最重要的特征。

一些心理学家对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概念的来源问题做了说明。Vernon[1]认为“风格”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献中。Martinsen[2]和Riding[3]指出James(1890)的个体差异概念对风格结构问题有影响。Riding[3]还指出了Galton1883年的工作,特别是Bartlett1932年在认知方面关于个体差异所做的大量的研究。Allport[4]在他的工作中发展了生活风格概念(life-style),人们[5,6]一般同意他是第一位深思熟虑地将“风格”结构同认知联系起来的研究者。关于认知风格的定义,Allport[4]认为它是个人典型的或习惯性的解决问题、思考、知觉、记忆等的模式。Tennant[7]认为它是“个体的特征和一贯性的组织和加工信息的方式”。这是两个典型的认知风格定义,两者略有不同,前者暗示每个认知领域都可能发展出不同的认知风格,这意味着有大量的认知风格结构比较理想,它符合认知风格的发展增殖期人们对认知风格的认识;而后者强调认知风格是认知过程中的一贯性特征,它具有更大的概括性,符合认知风格理论成熟期和认知风格结构定型期人们对认知风格的认识。认知风格“即使不是直接地作为人格或智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至少与人格的各种非认知维度,智力的认知维度和学科表现有密切的联系”[8]。

2 认知风格结构模型的发展

认知风格的研究始于40年代早期,在随后40多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正反映了实验心理学家在有关知觉、思维等个体差异领域所做的工作。在60和70年代认知风格的研究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有大量新认知风格结构被提出和调查验证。Riding和Cheema[5]发现有关认知风格的标签多达30多个,其中绝大部分出现在70年代以前。纵观认知风格结构模型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阶段,心理学家们的工作方式以及认知风格理论的状况是非常不同的,据此可以将认知风格结构模型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认知结构模型的发现增殖期,主要是40年代早期至70年代末;二是认知风格理论的综合期,主要出现在80年代;三是认知风格理论的成熟与认知风格结构模型的定型期,主要出现在90年代以后至今。

在认知风格结构模型的发现增殖期,有大量的风格结构被提出和调查验证,然而,研究者们一般来说都是工作在自己的情境里,他们观察的是自己认为有代表性的认知风格模型,发展出自己的评估工具并对被研究的认知风格给予自己的标签,而较少参照其他研究者的工作,一些研究者认为很多的标签其实是相同维度的不同名称[3]。这个阶段发现的认知风格模型如:场依存-场独立,拘泥型-变通型,广视分类型-狭视分类型,齐平化-尖锐化,分析-非分析,认知复杂型-认知简约型,聚合思维型-发散思维型,扫描型-聚焦型,整体型-序列型,言语型-表象型,等等[9,10]。

进入80年代虽然也有少量的认知风格模型被提出,但总的来说关于认知风格模型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这部分原因是由于它淹没在来自这个领域的成果中,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一领域缺乏“内部对话”[8]。Riding和Cheema[5]写到,“很多研究者在学习/认知风格研究方面从事工作,没有注意到其它风格类型的存在”,这导致这一研究领域过于庞大和分散,缺乏结构性和适用性[8]。尽管一些人将认知风格这一领域看成是一个濒于死亡的领域,然而,仍旧有一些积极的努力,企图从众多不同的理论角度,将大量的经验性研究进行理论的综合。Curry[11]曾提出认知风格测量的二层次模型。它的表层是那些易被观察和被影响的“风格”,如学习偏好调查所针对的部分[12];第二层包括了信息加工风格,如Korb的学习风格调查问卷所研究的内容[13],它与个体同化信息的智力工作方式有关;最内层称为认知个性风格,被定义为个体适应和同化信息的方法,很显然,这种风格表现在各种情况下,如Witkin等人的隐蔽图形测验,Kagan的匹配相似图形测验[14]等。这三个层次的稳定性依次增加。显然,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认知风格模型。其它综合工作,包括Guilford将认知风格结构置于他们的智力模型结构中[15],Miller将现代信息加工理论作为参照框架[16]。

在认知风格领域中突破性工作出现在90年代。它是由英国伯明翰大学的Richerd Riding及其同事来完成的[5]。他们不只是综合了已有的发现,还给出了一个结构,发展出了自己的认知风格评估方法,然后对其进行了调查,并应用在真实的情景之中[3]。

3 当代认知风格理论及测量

3.1 当代认知风格理论

在心理科学研究的早期,人们就注意到一部分人在思维中倾向于以言语的方式表征信息,而另一部分人倾向于以视觉或表象的方式加工信息。Riding和Cheema[5]描述了这方面的早期工作和Paivio[17]的“双重编码”理论的发展,作为调查在认知过程中言语表象的性质的基础。人们将认知的这个特征作为认知风格的一个维度。

从40年代早期到80年代末,认知风格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关认知风格的标签多达30多个,Riding和Cheema[5]回顾了30多个认知风格模型,分析了每个认知风格模型的描述、风格模型之间的相关,评估的方法和对行为的影响,认为过去提出的认知风格标签是“相同维度的不同名称”。并用因素分析方法证实了这个假设的合理性。其结果是已有的认知风格结构被归结到两个基本的认知风格维度:整体-分析(Wholist-Analytic)和言语表象(Verbal-Imagery)。也有人称之为认知风格的两个家族。整体-分析这一风格维度与个体在加工信息时是倾向于从整体上看,还是倾向于从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看相联系;言语表象这一风格维度与个体在表征信息或思考时是倾向于以言语的形式,还是以表象的形式相联系。

Riding和Cheema采用Tennant[7]的认知风格定义,认为认知风格是“个体的特征和一贯性的组织和加工信息的方式”。Riding等人发展出了比较完善的认知风格测量工具,并就他们的认知风格理论的结构效度问题进行了确认[3]。他们的一系列工作标志着认知风格理论和模型基本定型。

3.2 认知风格的测量

Riding及其同事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的评估工具,被称为认知风格分析,简称CSA。他们采用信息加工测量的方式,评估被试在简单的有代表性一般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操作表现,得到的结果是个体在整体分析和言语表象两个维度上的位置。这个评估工具是在作者及同事早期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Riding和Cheema详细介绍了它的发展背景[5]。

CSA是由计算机呈现的,直接评估整体-分析和言语-表象两个维度,共由三个分测验组成。第一个分测验评估的是言语-表象维度,共包括48个陈述,每一个陈述呈现一定的时间,要求被试判断“正”或“误”。其中一半的陈述,内容包括概念分类的信息,而其余的陈述包含每个项目表达的形象信息。每类陈述中有一半是正确的。它假设表象型的个体将对关于形象信息的陈述做出较快的反应,因为其能够用心理表象来稳定地表征,其中的信息能够被直接、快速地从心理表象中得到;关于概念分类的项目,它假设言语型的个体需要较少的反应时间,因为语义概念分类的关系在性质上是抽象的,不能以视觉或表象的形式加以表征。计算机记录了每个表述的反应时间,并计算了言语表象比率。较低的比率是言语者,高比率表示表象者,处于中间的位置被描述为双极型(Bimodal)。值得注意的是在测量中被试必须阅读涉及言语和表象表征的两类项目,于是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得到了控制。另外两个分测验评估了整体-分析维度,第一个分测验呈现的项目包括若干组两两配对的复杂几何图形,要求被试就两个几何图形相同或不同做出判断。因为这个任务涉及判断两个图形在整体上的相似性,它假设如果被试在这个任务上的反应时短,表示是整体型的个体。第二个分测验仍旧呈现苦干组几何图形,每个组包括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如四方形或三角形)和一个复杂的几何图形,要求被试回答简单图形是不是被包括在复杂的几何图形中。这个任务要求被试从复杂的图形中找出简单的图形,然后确认作为刺激物的简单几何图形是不是被包括其中,因而它假设分析型的个体在这个测验上的反应时较短。计算机记录反应的潜伏期,并且计算了整体-分析比率。低比率相应于整体型,高比率者相应于分析型,处于两者之间的比率被称为双极型。这两个测验合在一起,同样控制了被试的能力和知觉速度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风格维度都是一个连续区,由测量得到的标签仅为方便之用,它只相应于每个维度的一个区域。CSA是一个简单、快捷和方便的认知风格评估工具。作为一个客观性测验,既避免了内省报告法的固有缺陷,又弥补了已往认知风格信息加工测量的不足[5]。

4 认知风格结构模型的分类

按照Grigerenko和Sternberg的观点[6],在能力和智力研究中,由于没有“说明导致个体差异的过程”,这为早期的认知风格的研究注入了动力。许多研究者对认知和知觉功能进行研究,鉴别和描述了一些“能力”、“风格”和认知加工或认知风格的“维度”。

基于Riding和Cheema关于认知风格的维度的鉴别,Rayner和Riding对已往的认知风格研究作了分类并列了一个清单[10]。他们将从前的认知风格模型化归到两个认知风格家族:整体-分析和语词-表象,即认知风格结构的两个维度。Rayner和Riding鉴别了一些认知风格模型,它们在认知风格理论的发展中处于中心位置,包括如下领域:与整体-分析风格维度有关的工作;与语词-表象风格维度有关的工作;最近发展出的模型,反映了将认知风格基本维度进行综合的企图。

4.1 以整体-分析(Wholist-Analytic)风格维度为特征的认知风格模型

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体的或是分化的、分析的,在心理发展和个体差异中是一个关键因素。例如在Piaget的心理发展理论中,这样的维度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还有其它的广泛的研究计划都注意到了心理功能的这个侧面[8]。在以整体分析风格维度为特征的认知风格模型中,这个主题同样扮演了一个关键性的角色。这里只举出五个有代表性的认知风格模型进行分析,包括:场依赖-场独立;熟虑-冲动;聚合-发散思维;齐平化-尖锐化;整体-序列。可以发现这五个模型很好地置于上述双极主题之下,它们与信息加工的知觉阶段有关系,或更近一步的过程,包括外界刺激被感官登录后被综合,与先前的知识发生联系,准备应用到更复杂的心理过程中。整体-分析的思想与其它标准,如跨时间和情景的稳定性,构成了整体-分析维度的核心标准[8]。

4.4.1 场依赖-场独立

Witkin(1948)等人最初从事知觉方面的研究,他们发现个体在给垂直于特定空间的物体定位时存在着差异,进一步的实验导致场独立-场依赖认知风格的发现。最早用棒框测验测量场依赖性,后来用纸笔测验的形式,即所谓的隐蔽图形测验(EFT)。这种发展反映了Thurstone1944年在图形辨别上所做的工作。后来心理学家还发展出了团体隐蔽图形测验(GEFT)。这种理论被扩展到涉及知觉差异的相关领域。Witkin等人[18]指出:“当呈现一个具有支配作用的场的时候,比较场独立的个体倾向于克服场的组织,或重新构建它,而场依赖的个体倾向于依附于给定的场的组织。”Goodenough[19]也指出:“一个在知觉情境中表现出分析型的个体,在其它知觉和问题解决情境中也倾向于是分析型的,具有整体型风格的个体在其它情境中也倾向于使用外在的参照物。这样的个体在社会人际环境中喜欢依赖他人进行自我定义。他们特别留意社会刺激。”

后来的研究将焦点放在场依赖性对儿童及学习的影响上[18]。人们发现场独立的儿童比场依赖的儿童在任务分析上和知觉对象的区分上更有能力。他们更喜欢独立的活动,有自我定义的目标,能对内在的强化作出反应,喜欢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规划和重新构造。他们更愿意发展出他们自己的学习策略。而场依赖的儿童倾向于进行小组学习,即频繁地与同伴和教师进行交互作用,他们需要高水平的外在强化和指导,需要在他们的活动中有明确的目标和结构。有大量的文献记录了场依赖性的论文,最典型的研究是以场依赖性作为基础,调查教师和学生在场依赖或场独立匹配或不匹配情况下有什么效果[10]。

4.1.2 齐平化-尖锐化(Levelling-Sharpening)

这种认知风格反映的是在将信息“吸收”到个人的记忆中时表现出的差异。具有齐平化风格的个体倾向于将相似的记忆内容混淆起来,倾向于将知觉到的对象,或从先前的经验中得出的相似事件联合起来,被记忆对象中的差异往往被丢失,或弄得模糊不清。与此相对,具有尖锐化风格的个体倾向于不将记忆中相似的事件进行混淆,甚至可能夸大相似记忆内容之间的较小差异。齐平化-尖锐化的风格特性来自于观察,它们在个人身上具有一致性,“个体倾向于在一个方向,或在另一个方向上一端是浓缩和简化信息,相对的一端是对信息之间的差异进行夸张”[15]。证据显示这种风格具有普遍性。Holzman和Gardner发现这个维度在各种知觉信息的场合起作用,包括视觉、听觉和动觉以及对语义信息的知觉[20]。Klein发现对齐平化组的描述遵循“自我指向”(Self-inwardness)的模式,包括从外在对象退却,避免要求自己去主动参与的情景,他们对指导和相助有一种夸张的需要,他们倾向于自我贬抑;具有尖锐化风格的个体,显示出“外在指向”(Self-outwardness)他们对竞争和自我展示表现出适意性,他们对成就有高度的需要,竭力把自己向前推进,“他们对自制有种高度的需要”。[21]

齐平化-尖锐化的测量通常是使用一些看似相同的图形,要求学习者在记住前一张图后比较后一张图,看这两张图是否相同。

4.1.3 聚合-发散思维(Convergent-Divergent)

这种风格模型由Guilford(1967)提出,作为他的智力模型的一部分,这种认知风格最初是用来区分两类人:一类是在处理具有常规答案的问题时表现出较强的能力,答案可以从给定的条件中推导出来;另一类人在处理具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问题时表现出高度的熟练性。聚合思维者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要比在开放式测验中(open-ended)好,而发散思维者恰好相反”[22]。换一个说法,前一类思维者不擅长辨别没有进行明确区分的信息。证据显示这种认知风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23]。和其它的认知风格相对照,聚合发散型的思维和心理活动的其它侧面相重合,Hudson提到“发散型思维者的兴趣超出课程内容,他们喜欢阅读了解流行的事物和艺术,而聚合的思维者则对汽车、广播、模型制造、爬山野营和自然有兴趣”[24]。Hudson进一步发展了聚合-发散思维理论,并探讨了对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含义。这个理论在70年代的国外教师培训方面有明显的影响[10]。

4.1.4 整体-序列(Holist-Serialist)

这个标签是由Pask和Scott提出的[25]。整体型思维者对学习任务倾向于采用整体策略,行为反应特征是“假设导向”的;序列型思维者倾向于采用聚焦策略,行为特征是按步骤进行。整体-序列化的认知风格也是根植于知觉功能上的个体差异,它与个性有重叠。在一个自由的学习情境中,序列型学习者喜欢注意或知觉较小的细节,把问题分解成较小的部分,而整体型的学习者则恰好相反,将任务作为一个整体对待。Pask和Scott指出[25]:序列型学习者在学习、记忆和概括一组信息方面,常根据简单的关系将信息联系起来,即信息之间呈现的是低序列的关系,因为序列型学习者习惯于吸收冗长的序列型的数据,不能容忍不相关的信息;而整体型学习者的表现与此相反,学习、记忆和概括时将信息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他们倾向于把握“高层次的关系”。

4.1.5 冲动-熟虑(Impuisivity-Reflectivity)

这种认知风格最初是由Kagan及同事提出来的[26],采用匹配相似图形测验加以测量(MFFT)。这个认知风格来源于早期调查知觉速率方面的工作,在不确定的情景下个体做出决定的速度是非常不同的。学习者被分为两个不同的类:一类在简短地考察各种可能性后迅速地做出决定,被称为“认知冲动型”;另一类在进行反应前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仔细考虑所有的可能性,被称为“认知熟虑型”。

这种认知风格对教学和学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Riding和Cheema认为认知功能的这一侧面对学术和非学术的学习都起作用[5]。

4.2 以言语-表象(Versal-lmagery)认知风格维度为特征的认知风格模型

Riding和Cheema回顾了Bartlett(1932)的早期工作和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的发展[5],Paivio以这种理论为基础,在进一步的工作中调查了言语表象维度在认知过程中的特点[17]。几种评估测量被随后发展出来,人们将其作为认知风格的基本维度[5]。“言语”型的人倾向于在思维中以“词”来表征信息;“表象”型的人倾向于在思维中以图形的形式表征信息。

4.3 综合了整体-分析和言语-表象维度的认知风格模型

Riding将已往的认知风格模型化规到两个维度:整体-分析和言语-表象,他的认知风格结构包括这两个维度[3]。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工作是对先前认知风格领域工作的综合,其本意是综合认知风格更为基本的元素,建立一个学习风格模型[5]。Riding等人的认知风格分析是由计算机呈现的测量,它证实了个体倾向于以表象或以言语的形式进行思考,以及倾向于以整体的方式或分析的方式加工信息。

5 总结与展望

在早期,认知风格这一研究领域呈现出巨大的多样性,同时也招致大量的批评,主要指缺乏严密性和可信性。后来的评论者重复了这一批评。人们责难认知风格模型的大量增殖,而各种测量作为认知风格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部分却缺乏心理测验的严密性[10]。

近来,人们对认知风格研究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它将各种认知风格理论表述成一个连贯的理论,其中以Riding等人[5]工作最有影响,他们将以往的认知风格模型纳入到两个认知风格家族:整体-分析和言语-表象,即认知风格的两个维度,并发展出了完善的认知风格评估工具。近来认知风格研究的另一个趋势是人们企图将认知风格理论应用到各种专业情境中去,这反映在与构成各种应用基础的各种特殊测量相联系的认知风格结构的发展上。人们认为这导致了后来学习风格理论(Learning Style) 研究的兴起和繁荣[9,10]。

本文于1999-01-04收到,修改稿于1999-05-09收到。

标签:;  ;  ;  ;  ;  

认知风格结构模型的发展_认知风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