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南洋华侨教育中的家国情怀论文_张文熠

近代南洋华侨教育中的家国情怀论文_张文熠

厦门市康桥中学

摘要:近代南洋华侨教育产生于祖国遭受列强欺凌,积贫积弱的困难年代。随着华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华侨教育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完善,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华侨社会以及国内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本文以1927年——1945年的南洋华侨教育为研究对象,探讨东南亚华人华侨教育发展历程和教育内容中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南洋华侨华侨教育华文教育爱国主义

“南洋”是东南亚地区的旧称。广义上的南洋以东南亚十国划定。[东南亚十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文莱]狭义上的范围主要界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这四国。在近代“南洋华侨”一词被民间与官方用来称呼侨居在东南亚十国且拥有中国国籍的华人。本文以传统历史研究方法——历史文献法为依托,以南洋华侨教育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和教育学的方法,从海外华侨自身角度出发,探索华侨华人如何通过华侨教育来维系中国民族性进而推动国内教育发展这一主题,来分析近代南洋华侨教育中的家国情怀。

1.创办背景

1.1国内民族危机加深

从1840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的主权在一场又一场的侵略战争中与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中沦丧,国内民族危机加深刺激着国人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也推动了近代南洋华侨对祖国的认同,激发了华侨社会中民族主义的兴起与近代华侨教育中浓浓的家国情怀。

1.2国民政府的关怀和政策支持

1927—1945年这一时期南洋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关怀和政策的极大支持。据统计,国民政府出台了40多部法规,形成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沿袭了北洋政府时期“移、殖、保、育”的四大基本侨务政策。[“移”、“殖”、“保”、“育”四大侨务政策。即鼓励国人向海外发展;协助国人在海外立基;护卫国人在海外安全;教导国人在海外滋长。

]在1928年专门设立华侨教育委员会来管理华侨教育事务;1931年成立华侨学务委员会,颁布《华侨教育实施原则》及《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1944年出台《战后侨民教育实施方案》。

1.3华侨自发组织筹款办学的团体活动与华侨教育发展昌盛的表现

早期的南洋华侨在南洋成为开拓者、建设者,但也给自己带来了命运多舛的悲剧,成为被掠夺和杀害的对象。南洋对于华人来说即是财富的天堂,也是血泪的地狱。

南洋华侨身处异国他乡,派系林立,纷争不断,造成了华侨之间产生了隔阂,严重损害了华侨群体的团结性,而加强团结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教育。南洋华侨们普遍希望通过发展华侨教育事业来维持自身的民族性,以求更好地在南洋社会中立足。在民族情感高涨,家国情怀意识增强的情况下,华侨们自发组织筹款办学并积极开展团体活动,极大推动华侨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创办过程

2.1 1927-1945年南洋华侨教育走向繁荣

1928年,印尼与马来西亚各类华侨学校共计1009所,学生达到75402名。【1】二战前夕整个南洋地区的华校在2500所以上。【2】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下南洋,成为当时逃难人群最理想的选择。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增加了学生的数量并壮大了师资的力量。南洋华侨们扩大原有学校的规模并积极开建新校。1938年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侨校增至103所,学生13586人。【5】

在1930年时,南洋各地华侨学生人数达到15万人之多。【3】截止民国31年底止,南洋各地各类学校总计高达2707所。

男女平等的新式思潮强势宣传,促进了南洋华侨教育进一步向女性大众开放。以新加坡为例,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成立了崇福女校、静方女子学校、中华女子中学、南洋女中等十余所具有代表性的华侨女校

20世纪20年代后,华侨们纷纷出资捐款筹集办学经费。这一时期南洋大部分地区走上了独立与自主办学的道路,并且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开拓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管理上较之前也有了巨大的突破,形成了一套带有新式思想且制度严格的管理模式。在师资力量上聘用一批从国内外各大高校毕业的高知识人才。

2.2对华文教育的重视

语言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文化载体,是民族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生活在南洋地区的华侨大多来自中国的广东与福建两省。他们操着各自方言,互不来往,甚至互相伤害。语言的统一对于南洋华侨民族情感的凝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1927年以后,南洋各地的华校均采用国语教育。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用国语进行交流,实现学生在语言上对祖国的认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注重历史教育的传承

爱国主义成为这一时期华侨教育的主题曲。华侨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当时祖国的报纸,在历史教育中有意识地加入祖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并结合当时的国际政治形势作出分析,以此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华侨史学者罗香林曾专门撰文为华侨整理历史教育内容:一、中国治乱和华侨移植;二、华侨之扩大中华国族势力;三、华侨英杰之称雄海外;四、华侨之改善中国政治地位;五、华侨之改善中国经济地位;六、华侨之宣扬中外文化;七、华侨之开□南洋等文明。【6】历史教育重视传承,华侨同胞们在对祖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更加思念祖国,密切关注祖国战时情况。抗日战争点燃华侨们的爱国主义之火,此时的华侨教育中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鲜明的抗日意识。

3.创办意义

3.1展现了南洋华侨高度的爱国热情

南洋华侨教育发展的时期正是祖国遭受列强欺凌,积贫积弱的困难年代,也是中华儿女探索民族复兴的筑梦之时。其在特定的环境下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历史阶段展现了南洋华侨高度的爱国热情。南洋当地的殖民政府甚至曾以流血暴力的执法方式恐吓华侨,并用军事手段强制关闭学校,停止教学,华校被迫只能转移到地下活动。但华侨们不畏困难,始终坚定办学兴国的理念,秘密进行华文教育和历史教育的工作,为推行教育而克服当地阻碍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为抗日培养出一批杰出的人才,极大地支持了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

3.2加强华侨内部团结,促进爱国情感

华侨教育的发展在南洋华侨社会中的影响是深远的。早期的南洋社会分帮划域,经常出现因为商业利益械斗的现象,南洋华侨教育的发展极大地加强了华侨社会内部的团结性并促进了其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历年分帮划域之怪象,逐趋减少,侨情融洽,非但此帮与彼帮结群械斗之事少闻;即爱国爱群之心,亦油然勃兴。”【7】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使得海外侨胞全力支援,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南洋华侨成立了筹赈祖国难民的“南侨总会”。四处筹集资金,捐款捐物,购买军需和医疗用品以援助国内战场。据当时的国民政府统计,为支援祖国抗日,华侨捐款总计超过13亿元,侨汇达到95亿元以上,占到当时中国军费的43%,并成立了“南侨技工”。“南侨技工”在祖国西南边陲异常崎岖艰险的千里运输线上运送各类国内急需的战略物资平均每天300吨以上,罹难1000多人,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篇章。

3.3推动国内侨乡教育进步

被毛泽东称赞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坚信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1921年,陈嘉庚以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300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唯一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回国定居,为扩建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四处筹款,修建起一批具有中西合璧的嘉庚风格校园,例如集美学校的南薰楼群和南侨楼群、厦门大学的建南楼群和芙蓉楼群。陈嘉庚在爱国兴学方面用钱气魄之大,目光之远,举世罕见。正是这种把祖国利益、民族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上的家国情怀推动了福建厦门的侨乡教育的发展。

南洋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国内侨乡女子教育的实质性突破,也拉开了厦门女学发展的帷幕。在厦门鼓浪屿上出现了一批批具有现代新式教育的女子学校,如:毓德女校、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慈勤女子中学)、佩实女中及南华女中等。让更多的厦门女子接受新式教育,学习知识,认识世界。同时女子教育的发展也在当时起到了让男女社会地位平等的重要意义。

结语

华侨社团、华文报刊与华文学校历来是维系与支撑华侨社会的三大支柱,而华文学校是海外华人子弟学习与传播华语及中华文化的基本场所。南洋华侨教育产生于华人社会,是华侨华人为了子女获得更好的社会发展机会而主动倡办的公共事业。华侨社会需要通过华侨教育来加强内部团结,而民族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产生更容易升华南洋华侨教育中的家国情怀,使得南洋华侨更加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并因此促进了华侨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以及国内侨乡教育的发展。时至今天,南洋华侨不忘家国的教育情怀仍有其重要意义,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参考文献

钱鹤编.南洋华侨学校之调查与统计[M].国立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1930.491-524.

[1] 谢美华.华侨教育与20世纪初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的产生[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7,(1): 26-30.

[2] 张正清.国民政府时期的南洋华侨教育[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24-128

[3] 吴莹.近代华侨投资办学的文教理念与文化反思[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 55 (5) :116-122

[4] 星洲日报社编.星洲十年[M].台海出版社:1977:652,692.

[5] 罗香林.华侨学校历史教材问题. [J].教与学杂志.1935(1).

[6] 张洪云.南洋华侨教育研究(1927-1949)[D].河南大学,2015.

论文作者:张文熠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  ;  ;  ;  ;  ;  ;  ;  

近代南洋华侨教育中的家国情怀论文_张文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