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工人权益保障(上)——加入WTO背景下的中国职工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权益保障论文,工人论文,职工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入WTO背景下的中国职工状况
一、职工队伍内部结构的变化与利益群体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产 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状况发生了明显变 化。
我国工人阶级队伍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全国在职职工总数为12339万人,仅占全部 从业人员的30.7%。到2001年底,全国从业人员为7302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3952 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2.8%。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就业 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迅速发展。到2000年底,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2819.5万人,其中, 乡镇集体企业从业人员3832.8万人,乡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3252.5万人,乡镇个体企业 从业人员5734.2万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劳动力达8000多万人。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2002年4月29日)如果将 城镇从业人员与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加在一起,中国工人阶级的总量应为36771万人,其 在社会劳动人口中的比例也上升到50%左右。
现阶段,职工队伍内部结构急剧变化,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我们可以把工 人阶级划分为以下利益群体:
一是公务员群体。他们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职工队伍中的其他群体,工薪收入 居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之上,且具有职业稳定性。他们参与国家各项政策、法律、制度 的制定,直接从事社会事务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因此,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的社 会地位。
二是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伴随着企业改制和厂长经理年薪制、持有股权制度 的实施,对这个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工资已经不再是维持生活的主要手段。而 且,他们的利益实现方式和途径,不仅与工人群体有差别,而且渐趋对立。
三是专业技术人员群体。包括教科文卫系统的高学历知识分子、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 人员,以及金融、证券公司和外资企业的高级职员,即一些人所说的“金领”群体和“ 白领”群体。由于这一群体受教育程度高,大都掌握一技之长或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 因此,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强、报酬收入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一群体 的社会地位必然会进一步提高。
四是普通工人群体。这一群体的特征是以劳动力资源为主,人员主要是各种企事业单 位的普通工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蓝领工人。这一群体人数最多,文化技术素质普遍不 高,工资和社会保障也较差。
五是特殊困难群体。主要包括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相当部分的退休职工。下岗失业职 工劳动技能单一,就业竞争能力较弱,年龄偏大,女职工居多。这个群体是职工队伍中 的一个特殊的边缘群体,其中一部分人生活相当困难。
六是外来劳动者群体。主要以农民工为主,他们从事的是苦脏累险的劳动,除了吃苦 耐劳几乎没有其他任何优势,社会地位低,经济收入没有保障。
有人依据上述群体之间的差异性,把前三个群体称为强势群体——他们有较高的社会 地位,有一定可支配的权力,其经济收入处于社会中上水平;把后三个群体称为弱势群 体——他们处于社会底层,收入低微且无保障。
二、加入WTO对职工队伍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是中国迈向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重要步骤。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构成 的剧烈调整,以及为保持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以吸引外商大 规模对华投资的努力,都将加剧职工队伍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然而,中国加入WTO对职 工队伍中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如果说加入WTO对前三个利益群 体的影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话,那么,加入WTO对后三个利益群体的影响主要是挑战 和困难。
在就业方面,《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中国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问题现已成为社会生活中最为紧迫的问题。由于加入WTO 带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加快,加剧了工人下岗失业的紧张状况 ,显性失业人口的激增。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司长王英才2002年4月中旬在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透露 ,“十五”期间我国将新增劳动力4650万人,加上现有的1750万下岗待业劳动力和农村 1.5亿剩余劳动力,要满足这2亿多人的就业至少需要今后5年中每年增加几千万个工作 岗位。而现在,即使每年经济增长达到7%,每年新增的工作岗位也只有800万个。(《经 济观察报》,2002年6月18日)入世后仅考虑3%的粮食进口,也将减少农业就业机会上千 万个,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在现有1000多万的基础上,每年还将增加至少200万。
因此,在“入世”之后的若干年内,劳动力市场上将出现一种分化。有些就业本来就 困难的群体将更加困难,而那些原本就“抢手”的高素质人才将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大龄、低技能的人员将因长期失业成为社会贫困阶层,下岗人员再就业率越来越低,失 业时间越来越长,特别是今后10年,我国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会持续上升,只有 到2010年以后才会下降。因此,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高失业率将与长失业期并存,就业 弱势群体将持续扩大。
在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和结构性供不应求并存的情况下,劳动关系主体之间,对 于短缺的人才来说,他们可以与用人单位之间平等地相互选择;但对于那些相对过剩的 劳动者来说,劳动关系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将继续存在,有些情况下,甚至会更严重。
劳动就业是劳动者权益实现的基础。没有就业的实现,劳动关系和劳动者权益就无从 谈起。中国入世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引起就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影响相关行业职 工的切身利益。如果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忽视几亿工人的就业问题,职工队伍会加 速分化,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失业水平将扩大,社会边缘群体会迅速形成。由此引 发的社会问题会成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薪酬方面,中国加入WTO对职工队伍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也是有差别的。随着劳动力市场开放程度的增加以及国际信息的传递,全球劳动力的价格必然会对我国的工资水平 ,乃至工资制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劳动报酬与业绩挂钩,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特 别是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的价值会越来越充分地体现出来。他们的工资自然会越 来越高,并逐步与全球劳动力价格对接。但是,入世会强化把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作为自 己国家的比较资源优势,以此来参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而这会促进劳动力价格的“向 下竞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经验表明,压制劳动者权益是出口导向工业化的重要 支柱。在众多发展中国家为外国投资者创造优良投资环境所作的贡献中,最关键的莫过 于对工人工资报酬的压制。
由此造成职工队伍的进一步分化,雇主会向那些经过培训层层筛选产生的核心层白领 职工提供高水平的收入和工作保障,以保持最大限度的合作。而那些处在外围的非熟练 工人往往是出身于农民的移民工人,他们呈分散、无组织和低素质状态,只能被动地接 受较为苛刻的雇佣条件,其“青春打工”的就业目标又使他们的就业时间、地区和企业 较不稳定。
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引发了工人阶级内部经济利益的变 化,经济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据调查显示,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普通工 人的收入差距已经明显拉开,有的相差几倍、几十倍,个别单位出现了上百倍的差距。 此外,非公有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人的经济收入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 入世后,不同地区间、不同行业间的经济收入差距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缩小,但 是,各阶层之间经济收入差距会加速扩大。
三、农民工——职工队伍中最应该关注的弱势群体
中国加入WTO后,外资、私营和其他形式的非国有企业将在中国经济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而与国际资本相结合的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外来劳动力,即在全国各地涌动的廉价农 民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以来,农民工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全国已 有2亿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就建筑业而言,从业人员4000万人中,农民工 占3000万左右。超过90%的外来农民工是17-25岁的年轻人。目前,我国富余劳动力已近 2.5亿人,“十五”期间,我国每年将有1000万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已经成为并将继续 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
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朱总理第一次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农民工无 疑是这一特殊群体的一部分。农民工进城后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却在陌生的 工业城市里处于“边缘”状态;他们不仅要承受城乡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竞争压力和来自 各方面的就业限制,还要面对合法权益易受侵犯而难以抗争等现实;他们的队伍虽然庞 大,但缺乏组织;就业机会虽多,但大都属于非公有制企业;干的是工人的话,却还是 农民的身份,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他们的基本权利无法得到保障,且缺 乏自我保护的能力;他们工资被拖欠、克扣甚至被赖掉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作生活环境 恶劣、超时超强度劳动等问题随处可见。
体制改革和管理模式的滞后使农民工这样的劳工群体失去了必要的保护,而成为我们 这个社会里的弱势人群。法律、社会保障和其他制度安排都体现出对这一群体的漠视或 不平等,从而使他们成为大量的恶性事故和劳资纠纷的受害者。虽然有少数农民工奋起 抗争,但多数是无效的,还有的行为失当,以至酿成惨剧。处于弱势地位的打工者迫切 需要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会组织依法代表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002年下半年,全总启动了第五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这次职工队伍状况调查将 覆盖农民工。全总2002年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李永海在答记者问时指 出:工人阶级队伍内部结构的变化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壮大,他们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这部分人的数量非常大,怎么解决覆盖他们的问题,是这次调查必须研究和解决好的 问题。(《工人日报》2002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