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贷”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_杨玥

摘要:“校园贷”在政府多部门出台明确的禁止政策后,仍能够以各种变种形式,产生相当大的社会负面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亟待深化,更需要进一步强化针对性治理方案。打击“校园贷”负面影响,彻底根除“校园贷”的社会威胁,需要在政府规制、提高“校园贷”及其变种陷阱识别力、倡导和教育大学生合理消费等方面,做出更多建设性工作。

关键词:“校园贷” 变种 治理 对策

一 大学生“校园贷”现状

1.社会与学界关注现状

大学生深陷“校园贷”危机已成为高校学生在金融、理财领域问题频发的聚焦点。以“校园贷”为关键词,在知网检索结果目录中,检索条目达99条,其中,常见标题多为“校园贷”陷阱、警惕校园贷案、校园贷无序疯长、“校园贷”法律风险、“校园贷”乱象,以“校园贷”作为百度检索关键词,截止2018年11月1日,结果显示相关“资讯”信息条目高达53.7万条。围绕大学生“校园贷”领域问题关注度的提升,关于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自2016年河南某高校因“校园贷”引发学生跳楼自杀案件,这一问题在整个校园安全管理领域引发轩然大波。接下来,在2016、2017两年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禁止校园贷政策规定、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将这个问题的发端、形成诱因研讨,摆在具体执行层面。

2.大学生参与“校园贷”类业务调查现状

围绕大学生对“校园贷”的了解和参与情况,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并展开访谈,收集结果情况显示,大学生对“校园贷”中存在“陷阱”的基本认识是正确的,对“校园贷”变换方式的引诱性特征缺乏足够了解,出于自身还款能力的自信和“校园贷”的社会危害认知不足造成的负面影响,以致陷入“校园贷”的大学生不乏其人。

为更好的探讨大学生在“校园贷”中针对大学生对“校园贷”的了解情况和陷入“校园贷”大学生诱因问题,我们对800名左右的受访对象进行了调查问卷,结果如下:

图1.1 校园贷了解情况调查统计

尽管“校园贷”所隐含的社会危害性不言而喻,但根据图1.1我们不难看出,对“校园贷”有所了解且未参与同学占受访比例最高,仅有99人参与过校园贷,可见“校园贷”的影响面没有形成普及态势,而进一步的访谈也让我们对校园贷的负面评价、“换马甲”式诱导大学生参与情形有所了解。

“借一还万”的大学生“校园贷”使贷款人一旦陷入则难以摆脱,依然有不少大学生前赴后继的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原因何在?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认为自己因“对‘校园贷’产品的陷阱认识不足”“过高评价自己还款能力”和“上当受骗”而陷入校园贷问题的同学占比较高,其次是“出于满足个人高额消费需求(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品牌鞋服购置目的)”和“满足一定虚荣心(品牌化妆品、鞋服)”因素导致陷入

图1.2 校园贷“陷入”因素调查表

二、“校园贷”陷阱问题分析

从去年多个政府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明确禁止和取缔“校园贷”类产品在校园范围经营,我们不难看出政府对这一违规金融产品的基本态度,同时也可以看出当前“校园贷”危害的严重程度。大学生在陷入“校园贷”桎梏后,需要承受经济损失、心理压力、价值信念等多重负面影响。同时,作为不具备足够高还款能力的大学生群体,其进行校园贷类金融产品晓消费,存在的隐患较多。

1.诱惑陷阱仍存,“校园贷”幽灵未消失

本文开展“校园贷”问题研究正值国家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等多个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之时。此前已有相关部门表态控制“校园贷”发展态势,由多个部门联合发布禁止“校园贷”业务,可以想见监管层对该项工作的严格约束。在这一局面下,“校园贷”非但没有收敛和退出校园网贷业务,还通过“创业贷”、“兼职贷”、“培训贷”等多种诱惑性说辞,作为变种和花样式金融借贷业务,存在于校园范围,使大学生在尚不具备足够的金融处理能力的前提下,经受着“校园贷”的种种诱惑,存在多种隐患。

2.社会影响恶劣,对大学生心理、经济压力大

“校园贷”有着相当负面的社会恶劣影响,自郑州某高校因无力偿还“校园贷”选择自杀后,这一局面在全国各地高校均有出现。在对一位参与校园贷同学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位同学因“培训贷”陷入各种网贷陷阱,后被多个骚扰电话催讨欠款,虽然换了几次号码,每次总能被潜伏在暗处的催债者获得新的联系方式,继续催缴。直至后来,将事情经过告知家长、校方和报警后,这一情况才得到缓解。目前,警方已介入对这件事情的追查之中。在匿名访谈中,该同学告知,正是自己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懵懂”与“期望”,让自己参加了这样一个以培养未来职场能力为目标的“培训贷”活动之中,并深陷其中,继而听信培训机构说辞,提交个人信息,被诱导通过“校园贷”来弥补自己培训学费。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追求的在校大学生,在“职业培训”的幌子下,陷入“校园贷”危机之中。

3.治理难度较大,可能成校园“顽疾”

在对校园贷现象调查过程中,我们同样发现彻底治理和清除“校园贷”负面影响的难度颇大。尽管有明确的校园贷禁止性政策出台,就目前情况而言,依托于看似正常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培训”等衍生服务,“校园贷”依然具有成为校园“顽疾”的潜在特征。事实上,如何做到全面治理和整顿“校园贷”及其衍生产品在校园的危害,还大学生校园经济生活以和谐与稳定局面,已经在高校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校园贷”在高校形成危害的另一形成因素,在于大学生对个人无法支付的较高价格产品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校园贷”产品在这一需求渠道做文章,再附以名目繁多的“兼职贷”、“培训贷”等方式,让大学生在不知内情的前提下,签署不合理贷款协议,最终深陷“校园贷”泥淖。

三、“校园贷”对策的几个方向

彻底杜绝“校园贷”危害,还高校大学生生活以严谨、活泼、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党和政府在教育生态和教育安全领域所关心的事项,也是高校大学生经济生活环境平稳的前提和保障。

通过对校园贷的调查与分析,目前在国家政策层面,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禁止性政策,来规制和约束高校“校园贷”在明面上扩展,也就是以高额逐利为目的的“校园贷”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已不复存在。在如何应对“校园贷”衍生问题方面,本文认为需要在“校园贷”规制与执行、“校园贷”变种的辨识教育和大学生合理消费教育引导等几个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评估的策略和手段,来打破“校园贷”对大学生向往高消费、高支出经济理念的诉求。

“校园贷”的规制与执行,迫切需要来自执法与行政双重力量的汇集和干预。在既有政策条件下,以依法治校、法治护校为根本出发点,强调国家关于禁止“校园贷”的具体条款,来切实保障和提升校园大学生经济生活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对于大学生参与“校园贷”的发现、干预要及时、深入。同时,对违规贷款公司的针对性司法诉讼与处罚,要从速处理,杜绝长时间起诉、诉而不决等情况的出现。高效率的执法有赖于高标准的司法判决,其最终目标在于实现“校园贷”类借贷方式在法律规制面前无处可逃,形成风清气正的高校大学生经济生活新格局。

提高对“校园贷”产品本质的认识水平,进而形成对变种“校园贷”借贷消费产品的免疫力,是高校应做好的工作重点。部分高校通过采取“校园贷”负面案例教育、邀请警方进校园开展“校园贷”识别与真实案例教育等多种有效的“校园贷”危害认识教育方式,推动开展各类卓有成效的大学生金融借贷安全教育工作。尽管校园贷变种“魔高一尺”层出不穷,相信在校方、警方、大学生自己理性消费选择的智慧之下,始终难以“瞒天过海”,其“坑蒙拐骗”的鬼蜮伎俩,终将无用武之地。

教育和倡导大学生校园生活中注重合理消费,是高校针对“校园贷”及其系列衍生问题,在教育层面需加以强化的重要方面。在进行“校园贷”相关的调查问卷中,一位同学的访谈内容引起我们重视。他曾有过较短期“校园贷”产品体验,在承受一定经济损失彻底还清“校园贷”高利息后,该同学不无感慨的提到,真正投身学习,在经济层面反倒没有那么多的经济诉求,每天在教室、图书馆、食堂和寝室之间来回奔波的求学生活,在脱离“校园贷”催债阴影后,竟然变得如此充实和美好。该同学还不无告诫的提出,真正投身于学习之中,内心浮躁的物欲追求瞬间黯淡下来。事实上,该受访对象道出了大学生对于高消费产品需求的实质,即出于满足浮躁和虚无的表象诉求,而忽视了大学生涯求学实质的认同和了解。教育和倡导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经济消费的合理性安排,也是在需求方面,断绝了“校园贷”产生的根源。

参考文献:

[1] 施歌、吴雨.从源头杜绝校园贷乱象.安徽日报[N].2018.11.05

[2] 李菁;周赛;韦素华.关于校园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8(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EB].网址: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605/t20160504_241921.html.访问日期:2018年11月11日.

[4] 鲁瑞山、昂沙尔·江阿拜等.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基于校园贷视角[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9)

[5] 开展学校财经教育 发展学生财经素养[J]. 肖安庆. 中国教育学刊. 2018(02)

作者简介:杨玥(1989-)女,山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音乐表演

项目信息:重庆交通大学2017年度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题科研项目,课题类别:青年项目,课题主持人:杨玥,课题编号:DJZX2017-26

论文作者:杨玥

论文发表刊物:《青年生活》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大学生“校园贷”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_杨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