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切需要突破民营企业发展的六大瓶颈_民营经济论文

迫切需要突破民营企业发展的六大瓶颈_民营经济论文

民营企业发展亟需突破六大瓶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论文,企业发展论文,瓶颈论文,亟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浙江省工商局提供的数字显示,到2003年第三季度,浙江全省私营企业总数首次突破30万家,个体工商户达到了159.05万户。个私经济创造的总产值达2146.35亿元。销售总额1723.63亿元。2002年,浙江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户数等5项最能反映民营经济运行质量的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和经济全球化和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环境,浙江民营经济正面临着突破现有瓶颈,加快发展,实现新飞跃的历史性任务。2003年,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组织社内省政协委员和专家赴浙江民营经济较发达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向杭州、温州、台州、衢州、金华、宁波、绍兴、丽水、舟山和嘉兴等十个地区800多家民营企业,发放“浙江民营企业发展与创新”问卷调查表,回收350份。综合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归纳出制约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六大瓶颈。

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六大瓶颈

1.用地难。80%的民营企业家把“用地难”问题视为制约民营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瓶颈。70%以上的民营企业家认为,地方政府在实施土地政策过程中,存在缺乏透明度和不规范行为。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土地的价格和成本过高,人为炒作因素居多;二是土地审批周期太长,企业往往失去发展机会;三是真正需要土地的民营企业拿不到土地,而有些企业或部门却拥有很多土地,土地倒卖现象严重。

2.融资难。据调查统计,40%的企业家认为筹资“非常难”,30%认为“比较难”,仅有10%认为“比较容易”和“非常容易”。80%的企业家把融资难看作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障碍,其中50%认为资金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非常大”,30%认为“比较大”,仅有5%认为“比较小”和“非常小”。在创业初期,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更为突出,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向亲朋好友借款、借高利贷和信用社贷款,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数量有限,而且融资成本很高,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在现实经济生活当中,一些发展成熟、资金充足的大型企业,尤其是著名的民营企业,很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而很需要资金支持处于创立期和发展期的中小民营企业,却很难获得银行的青睐。在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银行信贷逆向选择问题十分明显。

3.人力资本短缺。浙江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本与知识积累相对迟缓。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全省工程技术人员约占70%。而占全省GDP2/3强的民营中小企业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却还不到30%。被调研民营企业家当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还多,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还不到10%。民营企业员工平均素质还不到初中文化,员工培训费用支出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5%,还不到广告费用的1/5,其中仅有30家企业有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员工,80%以上的民营企业忽视了对员工的培训。管理层和员工素质低,企业知识存量和人力资本短缺,是制约民营企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障碍。

4.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最突出的表现是产品档次低、技术附加值低。随着科技全球化和科技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原先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的体制灵活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浙江民营企业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将逐渐丧失而不复存在。目前面临的迫切任务是提高科技含量。但大多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被调研民营企业当中,开展过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有8家,建立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有12家,拥有专利技术的企业有3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产品的企业有8家,认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有12家。调研表明,浙江民营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平均强度约为0.8%,研究开发强度低于0.5%的企业约占60%,研究开发强度高于1%的企业约占20%,研究开发强度高于3%的企业还不到民营企业总数的5%。换言之,目前,浙江95%左右的民营企业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5.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调查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职能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时有发生;(2)地方职能部门基本上是在“管理”企业而不是“服务”企业,以罚代管现象比较普遍;(3)“三乱”行为和变相“三乱”行为屡禁不绝;(4)一些地方职能部门推出的“一个窗口办证、一条龙服务”仅起到咨询的作用,办事程序并没有简化;(5)一些地方职能部门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不高。

6.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27项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调研显示,被民营企业家评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中等满意”、“较不满意”、“很不满意”的政策法规分别有1项、5项、10项、3项和8项。总体上看,在现行政策法规中,有的已经过时,有的已不适应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的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瓶颈。浙江民营企业家对现行政策法规的评价结果是“较不满意”,迫切要求政府对现行政策法规进行全面的修订和完善。

合力突破瓶颈制约

1.强化民营企业用地的规范化管理,提高现有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按照土地政策法规,严厉打击和惩治土地实施过程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市场环境;构筑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用地政策和管理平台;完善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与拍卖挂牌交易制度,完善土地使用运作程序和监督机制;健全民营企业用地审批和土地市场交易信息公布制度,盘活土地存量,切实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使用率。

2.承认民间资本市场的合理性,加快民间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摒弃对民间资本存在的偏见,不能简单地采取“取缔”的方法。密切注意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群众创造的民间资本市场的力量,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指导修正过时的规则,对民间资本市场进行引导和规范,使之走上更加有序的发展道路。

3.引导民营企业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扩充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存量。一要充分尊重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鼓励人力资本拥有者以技术、知识和管理等要素投资入股,帮助民营企业建立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效用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薪酬设计制度和利润分配制度;二要从政策上引导民营企业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三要改造浙江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学习德国和韩国的经验,走教育与企业、与产业结合的路子,从学历教育转向技能教育,把农民工培养成有技术的产业工人;四要把民营企业家的培训纳入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采取政府投入和企业出资相结合办法,在5年内对全省民营企业家进行一次大培训。

4.促进民营企业与科技成果的紧密结合,加强与国家863计划成果的对接。国家863计划自1986年实施以来,在民口6个领域的203个专题研究方向共资助项目6000多项,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要加强与国家863计划成果的对接,引进国家科技资源为浙江所用,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的科技含量、产品档次和产业技术层次,增强民营企业的科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5.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升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区域性科技中介组织的培育,为民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降低科技创新成本和风险;二是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每年选取一批重点科技项目,推荐给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并帮助其组织实施。提高民营企业的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三是鼓励民营企业申报科研项目,对其纳入国家和省级计划的科技项目并获得上级划拨科技经费的,由同级财政再给予上级拨款额50%以上的专项资金支持;四是扶持民营企业创建科研机构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五是鼓励民营企业申报国家863计划成果转化基地,促进民营企业与科技成果的紧密结合,强化与国家863计划成果的对接;六是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力度。

6.设立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建立政府绩效评价机制。民营企业投诉中心每年可组织一次企业家对政府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满意度评价,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并付诸实施,从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意识,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7.全面修订民营经济相关政策法规,优化民营经济的政策法规环境。建议各级政府组织专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系统评估,根据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全面修订和完善已有的相关政策法规,废除和清理一些不适合和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同时根据浙江实际,在扶持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用地等方面,制定出适合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法规和新政策。

(本文系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调研组成果)

标签:;  ;  ;  

迫切需要突破民营企业发展的六大瓶颈_民营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