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种子化学成分的研究与利用

连翘种子化学成分的研究与利用

一、连翘种子化学成份的研究与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迎娜[1](2016)在《青翘与老翘药效学比较及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药效学的系统比较,探明青翘与老翘的功效差异。并对青翘与老翘水煎液进行血清药物化学分析,观察其体内入血成分的差异。方法:选取山西道地产青翘和老翘,以传统用药方式水提取物作为被试物展开相关实验。1、采用经典动物模型比较青翘与老翘抗炎、抗内毒素、发汗、保肝作用的差异,并以经典方剂连翘散治疗疮疡肿毒实验和银翘散治疗急性肺损伤实验进一步验证两者的功效差异。2、采用系统溶剂法将青翘水煎液分为石油醚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水层四个不同的极性部位,进一步筛选青翘抗炎作用的有效部位。并采用核磁(1H-NMR)代谢组学技术初步探讨给药后血清代谢物变化规律。3、运用血清药物化学技术,分别建立青翘与老翘水煎液体内外HPLC指纹图谱,以及青翘与老翘抗炎作用的血浆HPLC指纹图谱,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和表征青翘与老翘水煎液的血中移行成分。结果:1、药效系统比较(1)在抗炎作用方面:青翘水煎液与老翘水煎液均可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廓肿胀,但青翘抗急性炎症的作用(P<0.01)优于老翘(P<0.05);在慢性炎症模型中,青翘水煎液组、老翘水煎液组均有明显的抑制大鼠琼脂肉芽肿的作用(P<0.05),两者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2)在抗内毒素作用方面:体外抗内毒素时,青翘的浓度为1.0g/ml时,老翘浓度为1.5g/ml时有抗内毒素的作用,说明青翘体外抗内毒素作用优于老翘;内毒素致热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青翘组在5.5h后,老翘组在6.5h后解热作用明显(P<0.05),青翘发挥解热作用比老翘起效快;但青翘与老翘相比,二者解热作用无明显差异。(3)在发汗作用方面:与空白组比较,青翘水煎液组有明显的发汗作用(P<0.05),老翘水煎液组无明显发汗作用(P>0.05);与老翘组比较,青翘水煎液组发汗作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青翘发汗作用优于老翘。同时发现青翘挥发油组也有明显的发汗作用,说明青翘挥发油可能是青翘发汗的物质基础之一。(4)在保肝作用方面:与模型组相比,老翘水煎液组和老翘醇提液组能明显降低谷丙转氨酶活性,青翘水煎液组和青翘醇提液组降低谷丙转氨酶活性的作用不明显;但随着剂量的增加,青翘和老翘均可明显降低谷丙转氨酶活性。(5)复方验证:(1)连翘散治疗疮疡肿毒实验,发现青翘抑制豚鼠急性疮疡伤口的红肿、分泌物作用较老翘起效快。其改善疮疡皮肤病理组织优于老翘,而连翘散(老翘)组皮肤病理改善优于连翘散(青翘)组。(2)银翘散治疗急性肺损伤实验,与模型组相比,银翘散(青翘)组TNF-α的水平显着降低(P<0.01),IL-6、IL-1β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银翘散(老翘)组IL-6、TNF-α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IL-1β的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银翘散(青翘)组三个炎症因子的水平均低于银翘散(老翘)组,但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青翘抗炎作用有效部位筛选(1)与模型组相比,青翘水煎液组TNF-α、IL-1β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其中乙酸乙酯组IL-6、TNF-α、IL-1β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正丁醇组只有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水层组各炎症因子均无明显变化。(2)采用无监督的判别模式PCA,对各给药组大鼠血清核磁图谱进行分析,发现青翘水煎液和乙酸乙酯部位对吸入内毒素的炎症模型大鼠有向空白组调节的趋势,发挥了一定的抗炎作用,而正丁醇部位无明显作用,并确认了13个与青翘发挥抗炎作用相关的差异代谢物。3、青翘与老翘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研究表明,青翘模型组入血成分个数和部分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老翘模型组。青翘急性肺损伤模型组血浆中有28个移行成分,明显多于青翘正常组的17个移行成分,部分成分的含量也高于青翘正常组血浆;老翘模型组和正常组血浆移行成分基本一致。研究还发现口服给药后连翘酯苷A、B,连翘苷,芦丁吸收率较低,入血的量很少,而连翘脂素、槲皮素入血后的相对含量明显提高,这可能与连翘苷、芦丁等成分被肠道菌群代谢成连翘脂素和槲皮素有关。结论:药效学系统比较表明青翘抗炎、体外抗内毒素、发汗等作用方面均优于老翘,青翘发挥解热作用比老翘起效快。老翘降低谷丙转氨酶活性的作用优于青翘,随着剂量的增加,青翘和老翘降低谷丙转氨酶活性的作用无明显差异。复方验证实验进一步明确了青翘的抗炎作用优于老翘,同时发现青翘抑制红肿和分泌物作用较老翘起效快。血清药物化学实验发现在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血清中,青翘与老翘入血成分存在差异,而在正常大鼠血清中,青翘和老翘入血成分差异不明显,研究还发现连翘脂素、槲皮素是青翘发挥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有效部位筛选实验发现乙酸乙酯部位是青翘抗炎的有效部位,且连翘脂素和槲皮素多富集于此部位,其主要通过调节肌酸、甘油磷酸胆碱、琥珀酸和氧化三甲胺4个主要的生物标志物来发挥抗炎作用。

侯雅楠[2](2013)在《青翘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初步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 Vahl的干燥果实,是一味常用中药。连翘分为青翘和老翘,老翘通过简单的晒干即可使用,青翘使用时经蒸或煮炮制而得,我们前期研究表明炮制后连翘的化学成分会发生变化,但这些变化的化学成分是否对连翘的药效有影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主要对连翘炮制后含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图对青翘的炮制工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化学成分提取分离:连翘70%甲醇提取物运用大孔树脂、中压制备液相色谱以及高效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得到五个炮制后含量变化的化合物,通过UV、IR、NMR、MS等波谱分析方法对这五个化合物进行了鉴定结构,其中确定了三种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连翘酯苷A、五福花苷酸和连翘酯苷C。2、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研究:通过酶标仪测量吸光度的方法,研究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提取中的化学成分中,对胰脂肪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的化合物为五福花苷酸和连翘酯苷C,而且五福花苷酸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化学成分对磷酸二酯酶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只有连翘酯苷A表现出对磷酸二酯酶明显的抑制作用;最后,利用琼脂扩散法研究了这五种化学成分对金黄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其中连翘酯苷C对金黄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有抑制作用的为连翘酯苷A和一种未知化学成分,其余两种化合物表现出对金黄葡萄球菌很微弱的抑制作用。3、连翘果实中活性酶对连翘酯苷A的酶解作用研究:以连翘酯苷A含量变化作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的分析方法探究了经不同温度孵育的连翘粗酶液对连翘酯苷A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翘中所含的活性酶对连翘酯苷A有降解作用,青翘炮制能起到杀酶的效果,青翘炮制后,有效提高连翘酯苷A的含量;青翘经煮4-12min即可起到杀酶的作用;进一步通过研究发现活性酶对连翘酯苷A分解产物之一为咖啡酸

牛芳芳[3](2013)在《河北太行山连翘药用林栽培关键技术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Thunb.) Vahl为木犀科植物,作为药用植物它有很多的功效,是非常好的原料。连翘大多都野生种植,尤其在太行山地区有一定面积的野生连翘林,连翘自然生长树型紊乱,结实率极低,果壳大小差别很大,药材质量很差,不适合当代人对药材质量的要求。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京津周围绿化等林业工程的实施,在我省太行山区栽种了大面积的连翘药用林,但由于对连翘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经营管理等研究不系统,在生产中存在树型紊乱,结实率低,不懂管理,放任生长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对连翘药用林的营造和经营管理技术开展研究,对指导连翘生产十分重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育苗技术主要分为实生育苗、扦插育苗、和容器育苗。综合三种育苗栽培的介绍,可以看到实生育苗中,种子必须进行催芽才能萌发,管理周期长,以至于出圃时间长;扦插育苗简便易行,能在较短期间育出大量的良种育苗供应生产,被广泛采用;在当地最具创新的是把容器育苗技术应用到连翘育苗中来,这样管理起来更加方便,缩短了培育期限,就地取材成本也不高。结合当地的基本概况,本文认为井陉容器育苗技术,更有技术含量。2.抚育管理中灌溉采用雨水集蓄系统,在干旱少雨的太行山区毋庸置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技术。在整形修剪中采用类似“三套枝”的方法,建立了连翘老树重剪,幼树轻剪,形成独干自然形、多主干自然开心形修剪整形技术体系,这是保持良好树形和控制其长势的关键技术。建立了病虫害防治技术,确定最佳采收时期和较好的处理方法。7月下旬至9月上旬采摘尚未完全成熟的绿色果实,即“青翘”的最佳采收期;9月底采摘熟透的黄色果实,即“老翘’的最佳采收时期。“青翘”采用蒸15min后晾干效果最好,比自然晾干连翘苷含量要高。3.结果与分析中可以看出,施15g磷酸二铵和喷施800倍液磷酸二氢钾对连翘座果率、产量都有一定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座果率差异显着,千果重差异极显着。施肥的与不施肥的连翘苷的含量差异表现不显着。

胡静,马琳,张坚,常艳旭[4](2012)在《连翘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为木犀科连翘属落叶灌木植物,以果实入药,自1963年以来一直被中国药典收录。其性微寒,味苦,归肺、心、胆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急性风热感冒、痈肿疮毒、淋巴结核、尿路感染等症,中医素有"疮家圣药"之称[1]。我国盛产连翘,其资源丰富、成分复杂、生物活性多样,

徐坤[5](2012)在《连翘果实挥发油的分离抑菌研究及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文中研究表明连翘挥发油成分比较复杂,本文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法和分子蒸馏法对其进行分离,以获取不同的化合物群,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其主要化学成分。利用制片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筛选不同分离部位抑菌活性较高的部位。纳米粒给药系统是一种先进的药物载体,本文采用微乳法制备连翘挥发油制成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LN),以扩展挥发油类药物的给药途径,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另外,制备的连翘挥发油固体脂质纳米粒经高温试验、高湿试验、加速试验及长期试验观察考察了稳定性。试验结果如下:1、硅胶柱层析法分离连翘挥发油,获得了六段极性不同的化合物群(编号为LQ1~LQ6),其中LQ6为深棕色的强烈刺激味的粘稠体,实用价值小,故未作进一步分析研究。利用分子蒸馏法分离所得的七个馏出物,编号为LQ7-LQ13,在蒸馏温度60-110℃C范围内会随着蒸馏温度的升高,颜色逐渐从无色透明加深至浅棕色。2、从连翘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48种化学成份,主要成分为β-蒎烯(50.01%),α-蒎烯(15.78%),反式p-罗勒烯(13.79%),芳樟醇(5.93%)等。柱层析分离所得LQ1~LQ5的主要成分分别是:α-蒎烯(33.27%),p-蒎烯(25.35%);β-蒎烯(17.59%),桉油素(6.27%);芳樟醇(57.46%),α-檀香萜(7.14%),香橙烯(3.39%);萜品醇(45.58%),芳樟醇(25.44%);反式-β-萜品醇(53.29%)。分子蒸馏所得各馏分的主要成分为α-蒎烯、p-蒎烯、莰烯、间异丙基甲苯、(±)-柠檬烯、γ-松油烯、4-萜烯醇、α-松油醇,与柱层析分离部位中的主要成分一致,但是没有检出柱层析分离部位中所含的芳樟醇、(±)-柠檬烯,Y-松油烯、桉油素等,在蒸馏温度较高的部位中出现新的化合物。3、LQ1-LQ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明显,为中、强度抑菌活性,对枯草芽胞杆菌均为中度抑菌活性,对白色念珠菌抑菌活性较弱;LQ1-LQ3对大肠杆菌为中等抑菌活性,LQ4、LQ5对大肠杆菌抑菌活性较差。其中,LQ2的效果显着,为石油醚:乙酸乙酯=7:1的洗脱部位,主要成分为p-蒎烯和桉油素。选取LQ2部位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结果如下:大肠杆菌12.5μl.ml-1,金黄色葡萄球菌3.125μl.ml-1,枯草芽孢杆菌50.0μl.m-l1,白色念珠菌25.0μl.ml-1。LQ10-LQ1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为中、强度抑菌活性,对枯草芽胞杆菌为中度抑菌活性,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活性较弱;LQ7~LQ10对大肠杆菌为中等抑菌活性,LQ10-LQ13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较弱。在这7个馏分中,蒸馏温度在70℃的馏分,即LQ9综合抑菌效果显相对较好,并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高度抑菌活性。根据各馏分的滤纸片扩散法抑菌试验结果,选取LQ9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如下:大肠杆菌12.50g1.ml-1,金黄色葡萄球菌3.125μl.ml-1,枯草芽孢杆菌25.0μl-ml1,白色念珠菌12.50μl.ml-1。4、用微乳法制备连翘挥发油固体脂质纳米粒。类脂材料和表面活性剂对其性状影响较大,最终制备的SLN粒径分布在58.77~316.10nm,平均粒径为105.21nm,分散系数为0.075,粒径分布较窄,Zeta电位为-(51.90+6.63)mV,说明粒子表面带较多负电荷,能够形成足够的相互排斥力维持体系稳定。稳定性试验观察期内LQ-SLN性状均一稳定,无霉变、沉淀或者分层现象,粒径保持基本稳定,结果表明连翘固体脂质纳米粒具备良好的理化稳定性和生物稳定性。

魏希颖[6](2010)在《连翘种子挥发油化学成分、生物学活性及其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Thunb.)Vahl为木犀科(Oleaceae)连翘属(Forsythia)植物,药用其果壳,而种子多废弃不用或仅被产地农民作为燃料使用。据文献报道,连翘种子占果实重35%-40%,种子中挥发油含量在4%以上。‘经过对连翘原植物的名称、药用部位、形态及产地的本草考证发现,除果壳外,其根茎叶花种子也可药用。为了综合开发与利用连翘资源,本文对其种子挥发油进行了提取分析,并对其挥发油的抗菌、抗氧化生物学活性及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陕西商洛、河南洛阳、山东日照三个不同产地的连翘种子挥发油,经比较发现山东日照地区的种子平均出油率最高,达到3.18%。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工业生产的连翘种子挥发油以及三个不同产地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对比,各成分的质谱图与标准谱对照,分别鉴定出56种、39种、37种、30种化合物,其中萜类化合物均占70%以上,主要为β-蒎烯。但各产地种子挥发油成分含量和种类有所不同,β-蒎烯含量最高的为山东产地,占49.97%,且独有香桧烯;陕西和河南产地松油醇含量较高,尤其是河南产地,4-松油醇和α-松油醇总含量高达17.72%;工业生产的种子挥发油中β-水芹烯的含量高达14.91%,而其它三个产地的种子中p-水芹烯含量较少甚至没有。(2)分别考察了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连翘种子挥发油时,连翘种子粉碎程度、加水量和提取时间对出油率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确定了连翘种子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为药材粉碎30目,加水8倍量,提取时间6h。此条件下,连翘种子挥发油的得率为4.59%。(3)建立了连翘种子挥发油中主要成分β-蒎烯的GC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HP-5毛细管色谱柱(30m×0.32mm×0.25um);柱温:采用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40℃,以1℃·min-1升到50℃,保持1min,再以5℃·min-1升到70℃,保持1min,最后以20℃·min-1升到205℃,保持3min;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80℃;FID检测器;载气为氮气;进样量1uL。测定了不同批次的连翘种子挥发油的β-蒎烯含量,平均为522.8mg/g。(4)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了连翘种子挥发油对11种指示细菌,3种常见真菌和3种葡萄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连翘种子挥发油对藤黄八叠球菌等11种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黑曲霉等3种常见真菌和3种葡萄致病真菌同样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分别采用透射电镜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观察了连翘种子挥发油的抑菌作用,推测连翘种子挥发油的抑菌作用机理:其一主要是通过破坏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酿酒酵母3种指示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导致细胞内容物的外漏,从而引起细胞的凋亡;其二可能是连翘种子挥发油破坏了3种指示菌生长过程中某些蛋白质或蛋白质合成酶,从而导致细胞生长周期的终断,导致细胞的死亡。(6)采用DPPH(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二苯代苦味酰基)法和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了连翘种子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连翘种子挥发油对有机自由基(DPP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均有显着清除作用,清除率高达90%以上。具有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潜质。(7)以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 SEDDS)为载体,通过溶解度实验、正交实验和三元相图绘制,以体外乳化效果、乳化平衡速率、乳剂粒径大小及分布为指标,筛选了最佳处方并找出自乳化区域。通过考察其乳滴形态、粒径大小、分布、毛电位、自乳化平衡时间以及稳定性,对其进行体外评价。结果发现连翘种子挥发油SEDDS的最佳处方组成为连翘种子挥发油,Tween-80,乙醇三相,其最佳配比为45:41:14,乳化后乳滴呈规则的圆形,分布均匀,有效粒径90.9nm,自乳化速度快,5min之内达到平衡,强光,低温,冷热交替放置10天以及长时间室温放置3个月条件下稳定性良好。(8)通过动物的急性毒性试验,评价了连翘种子挥发油及其SEDDS药物传递系统的毒性,其LD50分别为4.111mL/kg和6.619mL/kg。结果表明,SEDDS药物传递系统可以降低药物对胃肠的刺激作用,降低药物本身的毒性。同时采用MTT法测定了连翘种子挥发油及其SEDDS对CaCo-2细胞的抑制作用,同样可以看出其SEDDS的毒性低于原油本身。(9)通过对连翘种子挥发油及其SEDDS制剂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实验,建立了β-蒎烯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绘制了口服给药后,连翘种子挥发油SEDDS及其混悬剂的药时曲线,拟合了其房室模型均为1室。测定了连翘种子挥发油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对其SEDDS进行了体内评价,结果表明,SEDDS药物传递系统可以提高连翘种子挥发油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是较理想的一种药物传递系统。(10)测定了连翘种子挥发油SEDDS药物传递系统三批样品中β-蒎烯的含量,平均为236.7mg/g,为连翘种子挥发油SEDDS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以上研究结果,为连翘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靳振召[7](2010)在《贯叶连翘的固体发酵工艺及电子束辐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药提取过程中,细胞原生质体中的有效成分向提取介质扩散时,必须克服细胞壁及细胞间质的双重阻力,贯叶连翘的有效成分被包裹在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构成的细胞壁中,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基于纤维素酶能促进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的研究基础上,本实验采用黑曲霉发酵的方法,通过降解贯叶连翘中的粗纤维含量,从而促进贯叶连翘中金丝桃素和金丝桃苷的提取。本论文以提高发酵后贯叶连翘中金丝桃素和金丝桃苷的含量为目的,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了金丝桃素和金丝桃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其次,研究黑曲霉发酵贯叶连翘的最佳发酵工艺,最后,采用电子束对贯叶连翘及其发酵物进行辐照研究。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金丝桃素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优化所得最佳色谱条件为:Agilent HC-C18(5μm,4.6 mm×250 mm),乙腈︰甲醇︰乙酸铵缓冲液(0.30 mol/L,冰醋酸调pH值至4.0)=50︰40︰10,检测波长588 nm,流速1 mL/min,进样量20μL,柱温25℃。金丝桃素保留时间在11.0 min,含量测定标准曲线方程为Y=3×106X-144070(r=0.9999);线性范围,0.0512μg/mL~10.0μg/mL;加样回收率在94.55%-101.07%;其它各项方法学指标如稳定性、精密度、重现性等均符合药典规定,能够满足该药的分析测定。2.金丝桃苷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优化所得最佳色谱条件:即依利特Hypersil ODS2(5μm,4.6 mm×250 mm),乙腈︰四氢呋喃︰0.1%磷酸=17︰10︰73,检测波长360 nm,流速1.0 mL/min,进样量20μL,柱温25℃。金丝桃苷保留时间在8.6 min左右,含量测定标准曲线方程为Y=473282X+3×106(r=0.9989);线性范围,6.547μg/mL-50.520μg/mL;加样回收率在95.03%-100.32%之间;其它各项方法学指标均符合要求,说明该方法适宜做金丝桃苷的含量测定。3.黑曲霉发酵贯叶连翘。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考察了固体发酵的温度、初始pH、时间、料液比、葡萄糖含量、接种量和表面活性剂Tween80等7个因素对金丝桃素和金丝桃苷含量的影响。并采用L16(45)正交试验,考察温度、初始pH、料液比、接种量和葡萄糖含量等5个因素对黑曲霉发酵贯叶连翘的综合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发酵工艺。最佳的发酵工艺是:称取10 g贯叶连翘粉,按1:2的比例加入20 mL Mandels液(葡萄糖含量为5%,pH为5.5),接种1 mL种子液,发酵96 h,0 h-24 h在30℃下发酵,25 h -96 h在25℃下发酵。结果发现,发酵后粗纤维含量降低16.74%,金丝桃素含量增加了26.53%,金丝桃苷含量增加了22.46%。通过对比发酵与未发酵贯叶连翘的提取物中金丝桃素和金丝桃苷的总量发现,贯叶连翘经过发酵后,其提取物中金丝桃素总量增加了22.79 mg(24.02%),金丝桃苷总量增加了76.68 mg(19.56%)。4.发酵产物的电子束辐照研究。首先考察了不同辐照剂量对贯叶连翘发酵物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依据微生物存活对数与辐照剂量的线性关系,确定D10值。其次研究了6.0 kGy剂量辐照下贯叶连翘发酵物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发酵物经过6.0 kGy的剂量辐照后,可以保存60 d,其卫生指标仍达到国家药典中规定的含发酵成分药材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最后,通过对贯叶连翘提取物2和4的比较表明,经过辐照能显着提高贯叶连翘提取物中金丝桃素总量,金丝桃素总量增加了11.08 mg(9.42%);通过对贯叶连翘提取物1和4的比较表明,贯叶连翘经过黑曲霉发酵和电子束辐照共同作用,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提取物中的金丝桃素和金丝桃苷含量,金丝桃素总量提高了33.87 mg(35.71%),金丝桃苷总量提高了82.96 mg(21.15%)。本论文为提高贯叶连翘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率,首次进行了贯叶连翘的黑曲霉发酵和电子束辐照研究,优化了固体发酵的工艺参数,并找到了合适的辐照剂量,使贯叶连翘中有效成分金丝桃素和金丝桃苷含量明显增高。这些研究的开展将为中兽药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方法。

王金英[8](2009)在《三种粮食作物高MT含量的种质资源及外源诱导研究》文中提出MT(melatonin,中文译为褪黑素)是一种吲哚类色胺(N-乙酰-5-甲氧基色胺),最早是从牛的松果体中发现的。褪黑素是一种生物进化保留分子,广泛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植物和原核生物中。MT是目前已知的抗氧化作用最强的内源性自由基清除剂,而且通过食用含有褪黑素的食物,可使其进入动物和人体中,起到清除体内自由基、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和改善睡眠等功效。以玉米(Zea mays L.)、水稻(Oryza sativa L.)、燕麦(Avena sativa L.)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内容和目的是:研究探索出一种农作物籽粒中褪黑素的有效分离、提取方法和建立测定作物籽粒中有效成分褪黑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方法;分析测定玉米、水稻、燕麦三种作物种间、品种间籽粒中褪黑素含量及其差异;研究在不同种植环境下作物籽粒中褪黑素含量的变化,研究筛选出褪黑素含量高而且稳定的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提高玉米籽粒褪黑素含量的外源调控诱导配套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测定作物籽粒中褪黑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检测(HPLC-FD)分析方法,结果表明,褪黑素在0.011.20 mg/kg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为Y=643436X-2446.1,R2=0.9998,平均回收率达94.11%。所需测定条件:Alltima C18, 4.6mm×250mm不锈钢柱为色谱柱,50mM Na2HPO4 /H 3PO4缓冲液(PH4.5):甲醇=50:50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进样量10μL,激发光波长为280nm,发射光波长为348 nm。研究出玉米籽粒中褪黑素分离、提取效率较高的方法,超声功率为800W左右,超声时间30-60min的破碎籽粒处理,可使籽粒细胞中的褪黑素有效成份得到较为充分释放并溶于甲醇溶剂中。2.研究测定132份玉米品种的籽粒、145份水稻品种的糙米和35份燕麦品种的籽粒中褪黑素含量。结果表明,玉米品种平均含量为96.5 ng/g,变幅为0~2034 ng/g,MT最高玉米品种YM056,为2034 ng/g,是玉米平均MT水平的21.08倍;燕麦平均为98.7 ng/g,变幅为0~568 ng/g,含量最高的燕麦品种是OAT07,为568 ng/g,是燕麦平均MT水平的5.75倍;水稻平均为16.0 ng/g,变幅为0~264 ng/g,MT最高水稻品种SD001,为264 ng/g,是水稻平均MT水平的16.5倍。表现出不同作物种间、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间MT含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3.分析了小米(Setaria italica)、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黄豆(Glycine mdx Merrill)、绿心豆(Glycine max var)、莲子(Nelumro nucifera)等10种杂粮和豆类作物籽粒的褪黑素含量,其中,绿心豆含褪黑素302 ng/g,莲子为67 ng/g、小米为25 ng/g,其它七种作物褪黑素含量都低于20 ng/g。4.水稻糙米种皮颜色与MT含量具有相关性,即红色米的糙米和黑色米的糙米中MT含量显着高于白色米的糙米中的MT含量。测试的红色米和黑色米的糙米品种共22份,其中11份(占50%)糙米品种含有MT,平均含量为134.18 ng/g;测试白色米糙米品种123份,其中14份(占11.34%)白色米糙米品种含有MT,平均含量为60.50 ng/g。5.研究筛选出MT含量高且三年重复种植含量稳定的玉米品种三份:YM115(906.0 ng/g)、YM046(792.0 ng/g)和YM-N01(644.0 ng/g);水稻品种中MT含量高且在三季种植下含量稳定的有八份:SD001(249.67 ng/g)、SD075(249.33 ng/g)、SD103(190.33 ng/g)、SD093(197.00 ng/g)、SD025(189.33 ng/g)、SD067(170.00 ng/g)、SD125(157.00 ng/g)、SD119(142.67 ng/g)。6.选取经测定含有MT的水稻品种15份分别于早季和晚季种植,结果得出,早、晚季种植的糙米中平均MT含量分别为132.3 ng/g和144.2 ng/g,经显着性比较,晚稻糙米平均MT含量显着高于早稻。7.玉米苗期(六叶一心)进行外源诱导处理,诱导5d后分别取玉米叶片测定MT含量,结果表明,用3号配方(诱导物ID01、浓度为150mg/kg)和4号配方(诱导物ID01、浓度为300mg/kg),对供试6个玉米品种的诱导效果均较佳,平均提高玉米叶片MT含量分别达50.59%和69.05%。而其它配方诱导效果只对特定的品种有显着效果,如1号配方(诱导物ID01、浓度为5mg/kg)和2号配方(诱导物ID01、浓度为50mg/kg)对玉米品种YM148、YM115和YM139效果显着;5号配方(诱导物ID02、浓度166.7 mg/kg)对玉米品种YM056提高23.08%;6号配方(诱导物ID02、浓度1667 mg/kg)和7号配方(诱导物ID02、浓度10000mg/kg)对玉米品种YM056、YM049和YM115有显着效果,而对其它品种效果并不显着。玉米苗期进行外源诱导处理,成熟时玉米籽粒中MT含量与对照差异均不显着。8.玉米灌浆期进行外源诱导处理,于成熟期时(诱导处理15d后)分别测定玉米籽粒、玉米苞叶和叶片中的MT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配方对玉米籽粒MT含量的影响:7号配方(诱导物ID02,浓度10000 mg/kg)、8号配方(诱导物ID02,浓度25000 mg/kg)、6号配方(诱导物ID02,浓度1667 mg/kg)可使4份玉米品种籽粒平均MT含量分别提高15.43%、10.21%和9.86%;不同配方对不同玉米品种的诱导效果不同,玉米品种YM139用10号配方、11号配方、9号配方、4号配方、3号配方、7号配方、6号配方诱导处理效果显着,分别提高25.20%、24.28%、22.06%、16.48%、13.01%、12.29%、10.74%;YM115用11号配方、10号配方、7号配方诱导后,分别提高12.44%、11.77%和11.08%;YM056用7号配方和6号配方诱导分别提高13.57%和12.05%;YM049用7号配方和6号配方诱导分别提高20.27%和10.75%。(2)不同配方对玉米苞叶MT含量的影响:3号配方(诱导物ID01,浓度150mg/kg)、4号配方(诱导物ID01,浓度300mg/kg)可使玉米苞叶MT平均含量分别提高15.44%和10.70%。其中,3号配方对玉米品种YM115、YM139、YM056和YM049苞叶MT含量分别提高19.89%、17.73%、17.11%和11.28%;2号配方(诱导物ID01,浓度50 mg/kg)使玉米品种YM115和YM139苞叶MT含量分别提高15.94%和13.01%;4号配方使YM056苞叶MT含量提高16.08%;8号配方使YM139苞叶MT含量提高10.33%。(3)不同配方对玉米叶片MT含量的影响:4号配方、3号配方和2号配方均能提高玉米叶片MT含量,平均含量分别提高18.71%、18.48%和9.63%。9.玉米不同器官,MT含量相差很大,含量高低顺序:籽粒>苞叶>叶片>根。其中,籽粒含量大大高于苞叶和叶片,苞叶和叶片含量相差不大,根部MT含量很低,用HPLC检测不到。

曲欢欢[9](2008)在《连翘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连翘为木犀科连翘属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的干燥果实,为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陕西省为连翘的主要产地之一。本课题主要对连翘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实验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青翘乙醇提取物中化学成分进行聚酰胺柱层析、硅胶柱层析及制备液相分离,得到了四种化学成分,通过对照品对照法确定它们分别为连翘酯苷(forsythiaside),芦丁(rutin),连翘苷(forsythin)和发现一个未知的新化合物,将其命名为异连翘酯苷(isoforsythiaside)。第二部分通过UV、IR、MS和NMR等波谱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异连翘酯苷进行结构鉴定,该化合物为连翘酯苷中α型鼠李糖构型转变为β型的连翘酯苷异构体。第三部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液质联用(HPLC-MS)法对连翘植物不同部位的连翘酯苷、芦丁和连翘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连翘酯苷在连翘的树皮、叶、花、果实和种子中含量较高,在根、枝、果壳中含量很低:芦丁主要集中分布在连翘的叶和花中;连翘苷在连翘叶中的含量远高于其他部位。同时,对不同采收期连翘果实与同属植物金钟花(Forsythia viridissima Lindl)果实中连翘酯苷和连翘苷的含量比较发现,连翘果实中连翘酯苷的含量远高于金钟花,金钟花果实中不含有连翘苷,金钟花不应混作连翘使用。这些研究为2010版中国药典连翘含量测定项的修订提供基础研究。第四部分为异连翘酯苷,连翘酯苷,连翘苷的抗氧化,抗菌活性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异连翘酯苷,连翘酯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菌能力,它们的抗氧化、抗菌能力大大优于连翘苷,是新的优秀的天然抗氧化、抗菌活性成分。综上,连翘酯苷是迄今为止从连翘属植物中发现的抗氧化、抗菌活性最强的成分之一,并且是中药连翘的主要特征性成分。在评价连翘及其制剂的质量时,仅以连翘苷为指标是不合适的,应当增加连翘酯苷作为质量控制的指标,2010版中国药典已确定增加连翘酯苷作为中药连翘的标识性成分。

林丽美[10](2008)在《以银翘药对为对象探讨建立中药药效物质快速发现的方法》文中提出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e(Thunb.)Vahl的干燥果实,二者均为常用清热解毒中药。金银花清热解毒,偏于上半身之热;而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便于透达全身之热。二药配伍,清热解毒力量倍增,流通气血以消肿散结止痛,且银翘药对是临床上公认的常用有效药对。所以本课题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以银翘药对为示范性研究对象,探讨建立适宜于复杂体系——中药或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快速发现的方法。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入血成分才可能是药效成分”的基础之上,通过比较研究银翘药对在大鼠肠管外翻模型中的吸收成分和其在大鼠体内入血成分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采用体外吸收模型来替代整体动物模型的可行性研究,达到初步建立快速、简便和低成本的药效物质基础快速发现的方法。围绕着本课题核心思想,对银翘药对的主要药效作用,银翘药对有效部位体内外过程,金银花、连翘以及银翘药对药材配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和体内外过程,金银花、连翘、银翘药对药材煎煮过程的化学成分变化、银翘药对水溶性化学成分研究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以期探讨建立适宜于复杂体系——中药或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快速发现的方法,初步揭示银翘药对可能的药效物质基础,为对银翘药对进行有效和科学的质量控制提供部分依据。在药效学方面,采用巴豆油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和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筛选金银花、连翘以及银翘药对药材不同配伍比例的抗炎解热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银翘药对的抗炎解热作用均优于单味药金银花和连翘,在银翘药对药材不同的配伍比例中,银翘药对1:1的抗炎解热作用优于银翘药对药材的其它配伍比例。在得到银翘药对药材最佳配伍比例的基础上,采用巴豆油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和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筛选银翘药对1:1,其大孔树脂水洗部位和乙醇洗部位的抗炎解热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银翘药对1:1的大孔树脂乙醇洗脱部位的抗炎解热作用优于其水洗部位,且优于原药(银翘药对药材1:1)。在得到银翘药对有效部位之后,本论文以银翘药对有效部位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建立了适宜于复杂体系——中药或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快速发现的方法。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银翘药对有效部位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结果发现:Caco-2细胞吸收模型所提供的信息量相对较少。为了得到更多的信息,采用大鼠肠管外翻模型来研究银翘药对有效部位的吸收,结果发现:大鼠肠管外翻模型能吸收银翘药对有效部位中的主要色谱峰。为了说明直接采用大鼠肠管外翻模型来研究银翘药对的合理性,将银翘药对直接灌胃后,不同时间点取在体大鼠胃液和肠液样品进行HPLC-DAD分析,结果发现:银翘药对在大鼠灌胃后,在胃肠液中没有新的主要色谱峰产生或消失,说明直接采用大鼠肠管外翻模型来研究银翘药对有效部位的吸收是可行的。为了探讨银翘药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了银翘药对有效部位的入血成分,试验结果发现:银翘药对有效部位的主要入血成分与大鼠肠管外翻模型中的主要吸收成分一致。为了进一步验证银翘药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了银翘药对有效部位在大鼠组织脏器中的分布,结果发现银翘药对主要在心和肺中有分布,且心肺中分布的主要色谱峰与大鼠肠外翻吸收模型中的主要吸收成分一致。综合上面的试验结果可知:银翘药对的药效物质基础可能是入血成分中的主要色谱峰,银翘药对有效部位的主要入血成分与肠外翻模型中的主要吸收成分一致,说明以银翘药对为研究对象,初步建立了采用体外吸收模型来替代整体动物模型的可行性研究,达到了初步建立快速、简便和低成本的药效物质基础快速发现的方法,给中药或中药复方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在建立该药效物质基础快速发现的方法之后,研究了金银花、连翘以及银翘药对药材不同配伍比例的样品在大鼠肠管外翻模型中的吸收,试验结果发现:在大鼠肠管外翻模型中,金银花、连翘以及银翘药对药材不同配伍比例样品的主要色谱峰都能吸收进入小肠段,在吸收过程中并没有主要成分的产生或消失,证明了上述所建立的药效物质基础快速发现方法的技术适应性,同时也说明了主要色谱峰之间的比例关系影响银翘药对的药效物质基础。因此接下来对金银花、连翘以及银翘药对药材不同配伍比例样品在人工胃肠液中进行了孵育,结果发现:经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孵育后的金银花、连翘及银翘药对药材不同配伍比例样品的主要色谱峰都能在相应的药材样品中找到归属,在孵育过程中并没有量大成分的产生或消失,但经人工肠液孵育后样品的主要色谱峰面积均高于经人工胃液孵育后相应样品的相应色谱峰面积,说明人工胃肠液能够影响样品中主要色谱峰的比例。为了深入探讨银翘药对的药效物质基础,富集主要药效成分的量,接下来研究了银翘药对水溶性化学成分。首先采用HPLC-DAD研究金银花、连翘和银翘药对1:1之间的化学成分差异,试验结果表明:银翘药对1:1中的主要色谱峰都能归属到单味金银花和连翘中,并没有明显的新色谱峰产生和消失,提示可以通过研究单味药金银花和连翘的水溶性化学成分来实现银翘药对的水溶性化学成分研究。因此,接下来对单味药金银花和连翘的水溶性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溶剂法和各种色谱分离技术,对金银花、连翘的水溶性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金银花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鉴定了16个化合物,包括6个环烯醚萜苷,5个三萜皂苷,2个黄酮、3个其它类。其中3-O-β-D-glucopyranosyl hederagenin28-O-β-D-gluc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ester和3-O-β-D-glucopyranosyl-28-O-[α-L-rham-n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oleanolic acid为新化合物;2,6-dimethyl-6-hydroxyl-2,7-diene-1-octyl alcohol glucopyranoside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獐芽菜苷,loganin和centauroside为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从连翘水煎剂中分离得到了18个化合物,鉴定了15个,包括4个木脂素类、3个有机酸类、2个黄酮、其它类6个其中吴茱萸次碱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本研究是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将天然药物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手段相结合,研究了银翘药对的主要药效、配伍变化、化学成分以及体内外过程,初步阐明银翘药对的可能药效物质基础,为中药或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方法和思路,为中药现代化做了有意义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工作。

二、连翘种子化学成份的研究与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翘种子化学成份的研究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青翘与老翘药效学比较及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青翘与老翘药效学系统比较
    药品与试剂
    仪器
    第一节 抗炎作用比较
        1 材料
        1.1 动物
        1.2 供试品制备
        2 方法
        2.1 青翘、老翘水煎液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2.2 青翘、老翘水煎液对琼脂所致大鼠慢性肉芽肿的影响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对二甲苯致炎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3.2 对琼脂致炎大鼠肉芽肿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节 抗内毒素作用比较
        1 材料
        1.1 动物
        1.2 玻璃仪器处理
        1.3 供试品的制备
        1.4 鲎试剂灵敏度复核
        2 方法
        2.1 试管凝胶法测定青翘和老翘体外抗内毒素活性
        2.2 青翘和老翘对内毒素性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试管凝胶法测定青翘和老翘体外抗内毒素活性实验结果
        3.2 青翘和老翘对内毒素性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发汗作用比较
        1 材料
        1.1 动物
        1.2 供试品制备
        2 方法
        2.1 模型制备及给药方法
        2.2 数据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保肝作用比较
        1 材料
        1.1 动物
        1.2 供试品制备
        2 方法
        2.1 模型制备及给药方法
        2.2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各给药组对CC14肝损伤大鼠血清ALT、AST及肝脏指数的影响
        3.2 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4 讨论
    第五节 以经典方剂验证青翘和老翘的功效差异
        一、连翘散分别以青翘和老翘入药对疮疡豚鼠模型的影响
        1 材料
        1.1 动物
        1.2 供试品制备
        2 方法
        2.1 造模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对豚鼠疮疡皮肤红肿、分泌物的影响
        3.2 对豚鼠疮疡模型血象的影响
        3.3 对豚鼠疮疡模型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4 结论
        二、银翘散分别以青翘和老翘入药时对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1 材料
        1.1 动物
        1.2 供试品制备
        2 方法
        2.1 模型制备及给药方法
        2.2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青翘抗炎作用有效部位筛选
    1 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
        1.3 实验动物
        1.4 药物制备
    2 方法
        2.1 模型制备及给药方法
        2.2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2.3 数据处理
        2.4 代谢组学分析
    3 结果
        3.1 生化指标结果
        3.2 病理学检查结果
    4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青翘和老翘抗炎作用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青翘与老翘水煎液体外指纹图谱比较
        1 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及结果
        2.1 色谱分析条件
        2.2 青翘与老翘水煎液的制备
        2.3 青翘与老翘水煎液供试液的制备
        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5 色谱条件的选择及优化
        2.6 样品指纹图谱分析
        3 结论
    第二节 青翘与老翘水煎液体内指纹图谱比较
        1 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及结果
        2.1 色谱分析条件
        2.2 供试品的制备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4 受试大鼠模型制备及给药方案
        2.5 血浆样品的制备
        2.6 方法学考察
        3 结果
        3.1 青翘和老翘水煎液给药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色谱分析
        3.2 青翘和老翘水煎液血中移行成分认定
        4 讨论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2)青翘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初步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连翘概述
    1.2 连翘化学成分
        1.2.1 苯乙醇及其苷类
        1.2.2 木脂素及其苷类
        1.2.3 萜类成分
        1.2.4 环己醇、环己酮类
        1.2.5 黄酮类
        1.2.6 生物碱类
        1.2.7 其他成分
    1.3 连翘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1.4 连翘药理作用
        1.4.1 抗菌活性
        1.4.2 抗病毒活性
        1.4.3 抗内毒素的作用
        1.4.4 抗炎作用
        1.4.5 抑制弹性蛋白酶活性
        1.4.6 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活性
        1.4.7 减肥作用
        1.4.8 降血脂作用
        1.4.9 抗氧化活性
        1.4.10 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的作用
        1.4.11 降血压作用
        1.4.12 利尿作用
        1.4.13 保肝作用
        1.4.14 镇吐作用
        1.4.15 解热作用
    1.5 连翘炮制研究
    1.6 本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连翘炮制前后差异化学成分分析、分离及结构鉴定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连翘炮制前后HPLC指纹图谱对比分析
        2.2.2 连翘提取液制备
        2.2.3 连翘提取液萃取
        2.2.4 分析色谱条件
        2.2.5 制备色谱条件
        2.2.6 半制备色谱条件
        2.2.7 水溶性部分分离
        2.2.8 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
        2.2.9 紫外光谱鉴定
        2.2.10 红外光谱鉴定
        2.2.11 核磁共振鉴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炮制前后连翘化学成分的变化
        2.3.2 连翘萃取前后化学成分分析
        2.3.3 大孔树脂分离正丁醇部分浓缩溶液指纹图谱
        2.3.4 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化学成分对胰脂肪酶、磷酸二酯酶活性及金黄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
        3.2.2 对磷酸二酯酶的抑制作用
        3.2.3 化学成分对金黄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学成分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
        3.3.2 化学成分对磷酸二酯酶的抑制作用
        3.3.3 化学成分对金黄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连翘果实中活性酶对连翘酯苷A的酶解作用研究
    4.1 仪器与材料
    4.2 方法
        4.2.1 色谱分析条件
        4.2.2 连翘粗酶液制备
        4.2.3 对照品溶液制备
        4.2.4 粗酶液浓度对连翘酯苷A含量的影响
        4.2.5 孵育时间对连翘酯苷A含量的影响
        4.2.6 孵育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4.2.7 炮制时间对连翘青果中酶活性的影响
        4.2.8 炮制和阴干对连翘果实中连翘酯苷A含量的影响
        4.2.9 粗酶液分解连翘酯苷A产物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粗酶液浓度对连翘酯苷A含量的影响
        4.3.2 孵育时间对连翘酯苷A含量的影响
        4.3.3 孵育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4.3.4 炮制时间对连翘果实中酶活性的影响
        4.3.5 炮制前后连翘果实中连翘酯苷A的含量变化
        4.3.6 连翘酯苷A分解产物推测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个人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河北太行山连翘药用林栽培关键技术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连翘的植物学特征
    1.2 连翘的生长、结果特性
        1.2.1 生长习性
        1.2.2 结果习性
    1.3 连翘的分布范围
    1.4 连翘的化学成分
    1.5 连翘的药理作用
        1.5.1 抗菌作用
        1.5.2 抗炎作用
        1.5.3 抗肿瘤作用
        1.5.4 解热作用
        1.5.5 抗肝损作用
        1.5.6 镇吐作用
        1.5.7 利尿强心作用
        1.5.8 其他药理作用
    1.6 连翘的研究现状
    1.7 连翘的发展前景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点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实地调查
        2.2.2 大田试验
        2.2.3 比较分析
        2.2.4 归纳与总结
3 调查内容和结果
    3.1 育苗技术
        3.1.1 实生育苗
        3.1.2 扦插育苗
        3.1.3 容器育苗
    3.2 造林技术
        3.2.1 造林地选择
        3.2.2 造林整地
        3.2.3 造林方法
        3.2.4 造林密度
    3.3 抚育管理
        3.3.1 幼林抚育
        3.3.2 成林抚育
    3.4 主要病虫害防治
        3.4.1 连翘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调查
        3.4.2 连翘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3.5 采收与处理
        3.5.1 果实的采收与处理
        3.5.2 连翘叶的采收与处理
4 施肥技术的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设计
    4.3 试验因素与水平确定
    4.4 试验材料与方法
        4.4.1 试验材料
        4.4.2 试验方法
    4.5 结果与分析
        4.5.1 施底肥试验结果
        4.5.2 喷叶面肥试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今后的研究方向与目标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连翘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分布
2 化学成分
    2.1 苯乙醇苷类
    2.2 木脂素类
    2.3 黄酮类
    2.4 挥发油和萜类
    2.5 生物碱类
    2.6 有机酸及甾醇类
3 药理作用
    3.1 抗菌、抗病毒作用
    3.2 抗炎作用
    3.3 抗氧化作用
    3.4 保肝作用
4 质量的影响因素
    4.1 不同采收期药材质量的比较
    4.2 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
    4.3 不同产地药材质量的比较
5 开发利用

(5)连翘果实挥发油的分离抑菌研究及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连翘挥发油的研究进展
        1.1.1 连翘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1.1.2 抗病毒作用
        1.1.3 抗菌及其他作用
    1.2 挥发油提取分离主要方法介绍
        1.2.1 水蒸气蒸馏法
        1.2.2 超临界萃取
        1.2.3 柱层析分离法
        1.2.4 分子蒸馏技术
    1.3 固体脂质纳米粒简介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连翘果实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2.1 连翘挥发油的柱层析分离
        2.1.1 仪器与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结果
        2.1.4 小结
    2.2 连翘挥发油的分子蒸馏分离
        2.2.1 仪器与材料
        2.2.2 方法与结果
        2.2.3 结论
第三章 连翘果实挥发油及其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3.1 柱层析所得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3.1.1 仪器与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结果
        3.1.4 小结
    3.2 分子筛所得不同馏分化学成分分析
        3.2.1 仪器与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方法结果
        3.2.4 小结
第四章 连翘果实挥发油及不同部位的抑菌活性试验
    4.1 柱层析所得不同部位抑菌活性试验
        4.1.1 仪器与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2 分子蒸馏所得不同部位抑菌活性
        4.2.1 仪器与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第五章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和稳定性考察
    5.1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5.1.1 仪器与材料
        5.1.2 连翘挥发油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5.1.3 结果
        5.1.4 结论
    5.2 LQ-SLN稳定性考察
        5.2.1 试剂仪器
        5.2.2 方法
        5.2.3 结果
        5.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连翘种子挥发油化学成分、生物学活性及其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资料的整理
    第1章 引言
        1 连翘及其种子油研究概况
        1.1 连翘及其种子简介
        1.2 连翘的化学成分
        1.3 连翘的药理活性
        2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2.1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简介
        2.2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处方组成
        2.3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形成机制
        2.4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应用
        3 β-蒎烯的测定方法概述
        4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2章 药用植物连翘本草考证
        1 药用植物连翘的本草考证
        1.1 名称及药用部位
        1.2 原植物的描述
        1.3 产地
        2 连翘及其同属易混植物的形态比较
        3 连翘及其易混植物检索表
        4 讨论
第二部分 连翘种子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第1章 不同产地连翘种子挥发油的提取及GC-MS分析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不同产地连翘种子挥发油的提取
        2.2 连翘种子挥发油的GC-MS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产地连翘种子挥发油的提取结果
        3.2 连翘种子挥发油GC-MS分析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第2章 连翘种子挥发油提取工艺考察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单因素影响试验
        2.2 正交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单因素影响试验结果
        3.2 正交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3章 气相色谱法测定连翘种子挥发油中β-蒎烯的含量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配制
        2.3 专属性实验
        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 精密度实验
        2.6 稳定性试验
        2.7 重复性实验
        2.8 加样回收率
        2.9 样品测定
        3 讨论
第三部分 连翘种子挥发油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第1章 连翘种子挥发油对11种细菌的抑制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来源
        1.2 菌种来源
        1.3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抑菌作用观察
        2.2 最小杀菌浓度测定
        3 讨论
    第2章 连翘种子挥发油对真菌的抑制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来源
        1.2 菌种来源
        1.3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抑菌作用观察
        2.2 最小杀菌浓度测定
        3 结果
        4 讨论
    第3章 连翘种子挥发油对葡萄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来源
        1.2 菌种来源
        1.3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药液的制备
        2.2 菌悬液的制备
        2.3 培养基的制备
        2.4 操作方法
        2.5 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3 结果
        4 讨论
    第4章 连翘种子挥发油抑菌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来源
        1.2 菌种来源
        1.3 仪器与试剂
        1.4 溶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透射电镜观察法
        2.2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3 结果
        3.1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2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结果
        4 讨论
    第5章 连翘种子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有机自由基(DPPH)清除能力的测定
        2.2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能力的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对有机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
        3.2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作用
        4 讨论
第四部分 连翘种子挥发油SEDDS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
    第1章 连翘种子挥发油自乳化制剂的的制备及其体外评价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连翘种子挥发油SEDDS的制备
        2.2 连翘种子挥发油SEDDS体外评价
        3 讨论
    第2章 连翘种子挥发油SEDDS的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试剂与动物
        2 方法
        2.1 动物急性毒性预实验
        2.2 动物急性毒性试验
        2.3 细胞毒性试验
        3 结果
        4 讨论
    第3章 连翘种子挥发油SEDDS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实验
        1 材料、仪器与动物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体内方法学的建立
        2.2 β-蒎烯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3 讨论
    第4章 气相色谱法测定连翘种子挥发油SEDDS中的β-蒎烯含量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配制
        2.3 专属性实验
        2.4 线性关系考察
        2.5 精密度实验
        2.6 稳定性试验
        2.7 重复性实验
        2.8 加样回收率
        2.9 样品测定
        3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7)贯叶连翘的固体发酵工艺及电子束辐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贯叶连翘中的有效成分及药理活性
        1.1.1 贯叶连翘中有效成分的研究
        1.1.2 贯叶连翘的药理学活性
    1.2 中药发酵炮制
        1.2.1 中药炮制简述
        1.2.2 中药发酵炮制的研究进展
        1.2.3 中药固体发酵炮制
        1.2.4 纤维素酶及其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1.3 辐照技术在中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贯叶连翘中金丝桃素和金丝桃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 仪器
    2.2 对照品与试剂
    2.3 金丝桃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3.1 色谱柱、检测波长、流速和柱温的确定
        2.3.2 对照品储备液制备
        2.3.3 样品提取液制备
        2.3.4 滤膜的选择
        2.3.5 流动相条件的摸索
        2.3.6 线性关系考察
        2.3.7 精密度试验
        2.3.8 稳定性试验
        2.3.9 重现性试验
        2.3.10 样品回收率试验
    2.4 金丝桃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4.1 色谱柱、检测波长、流速和柱温的确定
        2.4.2 对照品储备液制备
        2.4.3 样品提取液制备
        2.4.4 流动相条件的选择
        2.4.5 线性关系考察
        2.4.6 精密度试验
        2.4.7 稳定性试验
        2.4.8 重现性试验
        2.4.9 样品回收率试验
    2.5 讨论
        2.5.1 金丝桃素性质与色谱行为关系
        2.5.2 改变流动相成分和比例,提高分离度
第三章 黑曲霉固体发酵贯叶连翘最佳工艺的选择
    3.1 材料
        3.1.1 样品
        3.1.2 菌种
        3.1.3 培养基
        3.1.4 试剂
        3.1.5 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2.1 菌种培养方法
        3.2.2 金丝桃素和金丝桃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3.2.3 粗纤维的含量测定[72]
        3.2.4 贯叶连翘提取物的提取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各因素对发酵贯叶连翘中金丝桃素和金丝桃苷含量的影响
        3.3.2 发酵条件的正交试验
        3.3.3 不同发酵时间下贯叶连翘中粗纤维及金丝桃素和金丝桃苷的含量测定结果
        3.3.4 贯叶连翘和贯叶连翘发酵物中金丝桃素和金丝桃苷提取总量的比较
    3.4 讨论
        3.4.1 发酵方式的影响
        3.4.2 温度的影响
        3.4.3 发酵时间的影响
        3.4.4 料液比的影响
        3.4.5 初始pH 的影响
        3.4.6 接种量的影响
        3.4.7 葡萄糖浓度的影响
        3.4.8 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影响
        3.4.9 发酵对有效成分提取的影响
第四章 贯叶连翘发酵品的电子束辐照研究
    4.1 材料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和设备
    4.2 方法
        4.2.1 样品辐照
        4.2.2 样品性状观察
        4.2.3 样品中微生物的测定
        4.2.4 杀菌效果考察
        4.2.5 样品中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
        4.2.6 贯叶连翘提取物的生产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性状
        4.3.2 辐照杀菌效果
        4.3.3 微生物的D10 值
        4.3.4 贮存期间的微生物数量变化
        4.3.5 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
        4.3.6 辐照对提取物中金丝桃素和金丝桃苷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8)三种粮食作物高MT含量的种质资源及外源诱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
第一章 前言
    1 褪黑素及其研究历程
        1.1 何为褪黑素
        1.2 褪黑素的研究历程
    2 褪黑素合成分泌规律
        2.1 褪黑素分泌显昼夜节律性
        2.2 褪黑素分泌显季节性节律
        2.3 人体褪黑素分泌呈年龄节律性
    3 褪黑素生理功能作用
        3.1 褪黑素与睡眠
        3.2 褪黑素抗氧化剂作用
        3.3 褪黑素与免疫功能
        3.4 褪黑素与生殖功能
        3.5 褪黑素与抗肿瘤
        3.6 褪黑素与老年性疾病
        3.7 褪黑素与忧郁症
        3.8 褪黑素与镇痛作用减轻头痛等症状
        3.9 褪黑素对消化道疾病的作用
        3.10 褪黑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3.11 褪黑素可促进动物毛皮生长
    4 褪黑素安全性评价
    5 褪黑素合成途径
        5.1 褪黑素生物合成途径
        5.2 褪黑素人工合成研究
    6 褪黑素的检测方法
    7 褪黑素在生物界分布
        7.1 在动物界分布
        7.2 在植物界分布
    8 褪黑素在植物中的功能作用
    9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植物种子中褪黑素的提取及检测方法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玉米种子褪黑素含量研究
        1.2 超声处理对玉米种子褪黑素成份提取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结果
        2.2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结果
        2.3 褪黑素标准曲线与精密度
        2.4 褪黑素回收率测定
        2.5 对提取褪黑素成份所用的超声条件进行优化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三种粮食作物褪黑素含量测定及其筛选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间玉米种子褪黑素含量差异
        2.2 水稻糙米褪黑素含量的品种间差异
        2.3 不同种皮色水稻糙米MT 含量差异分析
        2.4 燕麦种子褪黑素含量的品种间差异
        2.5 三种粮食作物褪黑素含量比较分析
        2.6 其它杂粮、豆类等种子褪黑素含量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种植季节和年份对水稻和玉米种子褪黑素含量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不同种植季节对水稻稻米褪黑素含量的影响探讨
        1.2 不同种植年份对玉米籽粒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2. 结果分析
        2.1 水稻在不同生长季节下,糙米褪黑素含量差异分析
        2.2 水稻品种糙米褪黑素含量稳定性分析
        2.3 玉米在不同年份种植,籽粒褪黑素含量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外源诱导提高玉米褪黑素含量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玉米苗期喷施诱导物对玉米叶片和籽粒褪黑素含量影响
        1.2 玉米灌浆期喷施诱导物对玉米叶片和籽粒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苗期喷施诱导物对玉米叶片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2.2 苗期喷施诱导物对玉米籽粒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2.3 灌浆期喷施诱导物对玉米叶片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2.4 灌浆期喷施诱导物对玉米籽粒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2.5 灌浆期喷施诱导物对玉米苞叶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2.6 玉米各部位褪黑素含量
    3. 结论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连翘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连翘文献研究
    一 连翘的本草考证与植物学研究
        1 连翘的本草考证
        1.1 连翘的名称
        1.2 本草中连翘的形态描述
        1.3 连翘古代的产地分布
        1.4 连翘的性味功效
        2 连翘的生物学特征
        2.1 连翘植物的形态特征
        2.2 连翘的显微鉴定特征
        2.3 连翘分布的环境特点
        2.4 连翘的生长习性
        2.5 连翘的结果习性
        3 连翘属植物的鉴别
        3.1 连翘属植物检索表
        3.2 连翘及同属易混品的鉴别研究
    二 连翘的化学成分
        1 挥发油
        2 苯乙醉类
        3 木脂素及其苷类
        4 黄酮类
        5 其它成分
        6 微量元素
    三 连翘的药理研究
        1 抗菌作用
        2 抗病毒、抗炎作用
        3 抗内毒素作用
        4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5 抑制弹性蛋白酶、cAMP磷酸二酯酶活力的作用
        6 保肝、利尿作用
        7 镇吐、镇痛作用
        8 解热作用
        9 其它药理作用
    四 天然抗氧化剂研究及应用进展
        1 自由基特性及种类
        2 抗氧化剂概述
        3 自由基与疾病的关系
        4 自由基与衰老的关系
        5 自由基与运动的关系
        6 中药的抗氧化作用与应用
    五 连翘的开发利用及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 连翘的开发和利用
        2 连翘苷和连翘酯苷的开发研究进展
        2.1 连翘苷的开发研究进展
        2.2 连翘酯苷的开发研究进展
        3 连翘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实验部分
    一 连翘果实中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1 仪器、试剂及药材
        1.1 主要仪器
        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3 硅胶G薄层板
        1.4 试剂
        1.5 药材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药材提取液的制备
        2.2 薄层层析(TLC)
        2.2.1 展开剂的选择
        2.2.2 显色剂的选择
        2.2.3 步骤
        2.3 聚酰胺柱初步分离
        2.3.1 聚酰胺柱的预处理
        2.3.2 上样
        2.3.3 聚酰胺柱洗脱
        2.3.4 浓缩接收液
        2.3.5 聚酰胺柱再生
        2.4 硅胶柱分离连翘酯苷,连翘苷,芦丁
        2.4.1 样品预处理
        2.4.2 装柱
        2.4.3 上样
        2.4.4 硅胶柱分离连翘酯苷粗品
        2.4.5 硅胶柱分离纯化连翘苷
        2.4.6 硅胶柱分离纯化芦丁
        2.4.7 卸柱
        2.5 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异连翘酯苷,连翘酯苷
        2.5.1 制备色谱条件
        2.5.2 制备色谱分离与流份收集
        2.6 液相色谱鉴定异连翘酯苷,连翘酯苷,连翘苷,芦丁的纯度
        2.6.1 色谱条件
        2.6.2 测定
        2.6.3 结果
        3 讨论
    二 异连翘酯苷的结构鉴定
        1 主要仪器
        2 紫外光谱鉴定
        3 红外光谱
        4 液质联用鉴定
        4.1 色谱条件
        4.2 质谱条件
        5 核磁共振鉴定
    三 连翘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1 仪器、试剂及对照品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对照品
        2 连翘不同部位连翘酯苷、芦丁和连翘苷的含量分析
        2.1 材料
        2.2 溶液制备
        2.2.1 混合对照品溶液
        2.2.2 供试品溶液
        2.3 色谱条件及方法学考察
        2.3.1 色谱条件
        2.3.2 质谱条件
        2.3.3 线性关系、检测限和定量限的考察
        2.3.4 精密度试验
        2.3.5 重复性试验
        2.3.6 稳定性试验
        2.3.7 加样回收率
        2.4 含量测定结果
        2.5 讨论
        2.5.1 液质联用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
        2.5.2 检测波长的选择
        2.5.3 流动相的选择
        2.5.4 采集时间的选择
        2.5.5 实验结果分析
        3 不同采收期连翘、金钟花果实中连翘酯苷和连翘苷的含量测定
        3.1 材料
        3.2 溶液制备
        3.2.1 混合对照品溶液
        3.2.2 供试品溶液
        3.3 色谱条件及方法学考察
        3.4 含量测定结果
        3.5 分析与讨论
    四 异连翘酯苷、连翘酯苷和连翘苷的生物活性研究
        1 异连翘酯苷、连翘酯苷和连翘苷的抗氧化作用
        1.1 试剂、材料与仪器
        1.1.1 试剂
        1.1.2 材料
        1.1.3 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1.2.2 HPLC含量测定实验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2 异连翘酯苷、连翘酯苷和连翘苷的的抗菌作用研究
        2.1 材料
        2.1.1 试药
        2.1.2 实验仪器
        2.1.3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菌株及菌悬液的制备
        2.2.2 药物溶液及抑菌板的制备
        2.2.3 结果判定
        2.3 结果分析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的文章

(10)以银翘药对为对象探讨建立中药药效物质快速发现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适宜于中医药特点的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模式的探讨
        1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模式
        2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发展趋势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忍冬属植物国内外研究现状
        1、本草考证
        2、资源调查
        3、化学成分研究
        4、质量控制研究
        5、药理研究
        6、实践应用
        7、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连翘属研究概况
        1 本草考证
        2.资源调查
        3.化学成分
        4 质量控制研究
        5 药理作用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节 含银翘药对制剂的主要研究进展
        1 本草考证
        2 资源及分布
        3 常见含银翘药对的制剂
        4 含银翘药对制剂制备工艺
        5 银翘药对质量控制
        6 药理研究
        7 毒理研究
        8 临床应用
        9 不良反应
        10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节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简介
        1、中药药代动力学概念
        2、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发展概况
        3、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4、中药药代动力学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5、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展望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银翘药对的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金银花、连翘以及银翘药对不同配伍比例的药效学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 抗炎验证试验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银翘药对有效部位的药效学筛选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三章 探讨建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快速发现的方法
    第一节 银翘药对有效部位在Caco-2细胞模型中吸收的研究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银翘药对有效部位在大鼠肠外翻模型中吸收的研究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银翘药对有效部位在大鼠胃液和肠液中的研究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银翘药对有效部位在大鼠体内入血成分分析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节 银翘药对有效部位在大鼠组织脏器中的分布研究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金银花、连翘和银翘药对在肠外翻、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研究
    第一节 金银花、连翘和银翘药对在大鼠肠外翻模型中吸收的研究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金银花、连翘和银翘药对不同配伍比例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的转化研究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银翘药对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RP-HPLC对金银花和连翘单煎、单煎后合并及混煎的分析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金银花化学成分研究
        1.概述
        2.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3、实验部分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连翘化学成分研究
        1.概述
        2 实验部分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图

四、连翘种子化学成份的研究与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青翘与老翘药效学比较及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D]. 孙迎娜.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16(11)
  • [2]青翘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初步活性研究[D]. 侯雅楠. 山西大学, 2013(01)
  • [3]河北太行山连翘药用林栽培关键技术调查研究[D]. 牛芳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4]连翘的研究进展[J]. 胡静,马琳,张坚,常艳旭. 中南药学, 2012(10)
  • [5]连翘果实挥发油的分离抑菌研究及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D]. 徐坤. 西北大学, 2012(01)
  • [6]连翘种子挥发油化学成分、生物学活性及其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D]. 魏希颖.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7)
  • [7]贯叶连翘的固体发酵工艺及电子束辐照研究[D]. 靳振召.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3)
  • [8]三种粮食作物高MT含量的种质资源及外源诱导研究[D]. 王金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1)
  • [9]连翘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 曲欢欢. 西北大学, 2008(08)
  • [10]以银翘药对为对象探讨建立中药药效物质快速发现的方法[D]. 林丽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01)

标签:;  ;  ;  ;  ;  

连翘种子化学成分的研究与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