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延续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张燕

保山市隆阳区蒲缥中心卫生院 678022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延续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确诊高血压的83例老年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个体化延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情况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压控制率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的,且生活质量量表中社会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焦虑、抑郁症状及临床症状等维度评分均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个体化延续护理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更好地控制血压,改善生活质量,优于传统护理模式,值得推广。

关键词:个体化延续护理;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效果

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多以收缩压升高为主,患者以中老年人多见,疾病日久可出现心肌肥厚、血管粥样硬化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降血压药物的尽早干预对于患者血压的控制及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部分患者依从性差,服药不规律,导致血压控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护理学及基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研究开始关注通过护理方案的优化以辅助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我们采用个体化延续护理效果显著,在此汇报成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均为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诊断及分级标准参照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的老年患者共83例,采用随机数据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65.73±4.72岁,病程12.26±5.03年,伴糖尿病者14例,高脂血症者16例,脑血管疾病者10例。高血压分级:1级15例,2级25例;观察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65.86±4.43岁,病程12.57±5.14年,伴糖尿病者14例,高脂血症者17例,脑血管疾病者12例。高血压分级:1级17例,2级2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具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并已知情同意者;②年龄60-75岁,自身无其他严重疾病者;③均经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通过。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②擅自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个体化延续护理。包括:①健康手册:对所有患者发放依据我院高血压管理实践经验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健康教育小手册,识字困难的患者由护理人员口头宣讲。②培训:护理人员纳入时应选择我科经验丰富的专科护士,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且协调、沟通及表达能力佳者优先。培训过程中应对护理理念、定期访视要求及高血压健康教育等内容进行重点。③干预方法:出院指导:出院后指导患者使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内排便、饮食、情绪波动时间等各类特殊情况,次日回收动态血压值结果及记录本,依据病情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电话随访:每周2次电话随访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了解患者身体状况有无变化以及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内容的实施情况。家庭访视:出院4周后对患者进行家访,嘱患者控制体重及情绪变化、限制盐摄入、规律服药、适度运动、监测血压等综合措施,特别是降压药物的服用上,应告知按时服药、擅自增减用药剂量的重要性。长期处于疾病状态,不少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一旦发现应及时与社区医院联系并进行跟踪管理。随访3个月后嘱患者回院复诊并进行问卷调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率及生活质量情况。生活质量评估包括社会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焦虑及抑郁症状(7小项),评分采用4级法,级别越高生活质量越差。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分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选取头痛、头晕、面色潮红三个症状,依据症状程度从无轻中重分别以0-3表示。血压控制:静息状态下血压<140/90mmHg。

1.4统计方法

SPSS17.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值以 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百分数表示,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活质量

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中各项指标均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目及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注:2组组间比较:☆:P<0.05,

2.2临床疗效

对照组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分别为16、11、13例,总有效率67.50%;观察组分别为24、16、3例,总有效率90.02%,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8.675,P<0.05。

3讨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日益增多,且有年轻化发展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疾病早期也多无明显临床不适,常于体检时发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累及心、脑、肾等脏器,从而出现高血压性心脏病、肾病等常见并发症[2]。研究表明,患者的日常饮食习惯及服药习惯均关系密切,且增大了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往护理模式仅局限于医院患者间的沟通,疏忽了出院的随访及饮食、生活干预,导致部分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较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以往扎完针、发完药的,且为泛化,单一的护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民众对护理质量的需求。延续护理理念由Dr.Naylor M首次提出,目前应被广泛用于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护理[3]。护理过程中为了保障护理服务的更好实施,我们将科室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纳入进行护理干预以加强医院-社区-患者之间的沟通,使护理服务不在局限于医院,并依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护理方案。我们对出院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遵医行为进行密切观测,对日常保健、治疗、生活方式等方面知识进行宣讲,旨在更好地维持血压水平,使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升高。同时,现在护理模式的转变要求我们不能仅局限于疾病本身,心理护理干预已越来越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我们依据患者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缓解了焦虑情绪。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延续护理,患者血压控制率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生活质量量表中社会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焦虑、抑郁症状及临床症状等维度评分均更高。综上,我们认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个体化延续护理意义重大,可更好地控制血压,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

[2]吉云兰,崔秋霞,单君,等.个体化延续护理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5):1401-1403.

[3]李艳红.个体化延续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5):48-49.

论文作者:张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2

标签:;  ;  ;  ;  ;  ;  ;  ;  

个体化延续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张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