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有兴只依靠笔的基本工作来阅读国内一些报纸的头条新闻_香港报纸论文

游兴只缘花香溢 佳句全凭笔底功——读国内部分报纸1997年7月1日头条标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游兴论文,佳句论文,日头论文,花香论文,全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经历了156年的漫漫长路,终于重新跨进祖国温暖的家门。”百年国耻,一朝雪洗,中华儿女,吐气扬眉。面对这一盛事,我国传媒纷纷集中人力、物力争相报道。新华社于凌晨迅即发出电稿,标题是:(主题)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副题)江泽民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清晨时分,这条电稿登上了全国各大报纸的头条位置,各报均配以显著而醒目的标题。下面表格所列的是国内41家报纸当天制作的头条标题,从这些标题佳作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到各家报社当天的夜班编辑挥汗如雨、殚精竭虑思考、制作标题的紧张场面。这就如同一堂作文课,只不过不是“命题作文”,而是“命文作题”。这41个标题的制作各有千秋,可谓“见仁见智”,仿佛繁花争艳,尽显风流。

今日之新闻乃明日之历史,当后来者翻开今日的报纸,他们不仅以新闻心态看待昨日,更将以审视的目光评判历史。作为“新闻的眼睛”的标题会成为他们观察历史的第一扇窗口。因此,汇集7月1日部分报纸的标题,予以比较、学习、研究,为今后业务操作提供借鉴当不无裨益。

内容决定形式。各报头条新闻的文字是一样的,都采用新华社电稿,各报编辑“较劲”就看在标题上如何“各显神通”了。细细分析这41家报纸制作的头条新闻标题,从处理上可分为三类情况。一是按照新华社电稿的标题和《人民日报》的标题,不作修改或者稍作修改刊用。如《新闻出版报》就是采用新华社电稿标题,这是所汇集的41家报纸中唯一的。有趣的是,《新华每日电讯》未采用自己的电稿标题。另有13家报纸的标题与《人民日报》一样。《新民晚报》则只在副题上动了点小手术,增删几字,引题、主题和一行副题和《人民日报》一样。(见表一)第二类是重新制作引题,以求烘托气氛。在这类标题中,主题仍照新华社电稿的,只是力求在引题上做文章。副题则各有其法,以补充主题。汇集的12家报纸属于此类情形。(见表二)第三类是重新制作整个标题,只在副题中还可看到新华社、《人民日报》标题的影子。这类处理方法的标题有13个。(见表三)

这41家报纸的标题在结构上都是复合型标题。除《新华每日电讯》、《新闻出版报》没有引题外,其它各报的主题、引题、副题齐全,浓墨重彩,不遗余力,不惜版面,足见各报对这一新闻的高度重视。其中,最长的主题是《海南日报》的双行主题,有34个字;最短的主题是8个字。引题最长的亦是《海南日报》,共有26字;《甘肃日报》、《重庆日报》的引题最短,都是12个字。副题最短的是《陕西日报》,该报采用了新华社电稿的副题,只13个字;而最长的副题竟达116个字。

形式为内容服务。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这是新华社电稿报道的主要和核心的事实。那么,标题如何才能更恰当地反映这三方面事实呢?下面,从主题、引题、副题的制作上,加以粗浅的分析。

我们知道,主题是标题的核心部分,用以表示新闻的主要内容。因此,它必须要反映新闻中最本质、最关键的事实。通观所汇集的这些标题,各报在主题制作上有两种思维取向:一是关注所报道的事件本身,“中国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二是表达已经发生了的状态,“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今日回归祖国”。这两种思维取向的本身是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的。但产生的表现力却有很大的不同。标题要给读者以新闻感,就一定得标出新闻,让人一看就觉得是新闻。诚然,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举行,确是新闻,但它不是最本质的事实。真正关键的新闻事实是发生在政权交接仪式上的香港政权重新回到中国手中,是香港重新回到祖国。标出这一事实,才会极大地体现出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而多数报纸是在副题上才反映出这一事实的——“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可以说,主题作为整个标题的主心骨,如果不能抓住新闻的主要事实,就无法抓住读者,即使引题、副题很充实、很新鲜、很别致,也难免有“衣锦夜行”之感。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将主题制作的思维取向定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标题,都力图在引题上下功夫。这是编辑思想的自然流露和表现,即想在引题上“开花结果”。事实上,编辑们也做出了许多让人叹为观止的引题。“中华民族永载史册的盛事/世界和平正义事业的胜利”,体现出了庄严正义、自豪骄傲的品格和特质。又如“百年梦圆香港终回祖国怀抱/举世瞩目国人尽庆民族盛事”、“洗血百年国耻/宣告香港回归”、“五星红旗辉映东方明珠/百年盛事永载中华史册”等等,把中国人民普天同庆、扬眉吐气的民族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现。再如“百年沧桑紫荆今吐艳/一国两制开创新纪元”、“金瓯补缺雪百年国耻/一国两制树千秋丰碑”、“‘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指方向/香港回归百年盛事载史册”,更在宣泄喜悦之情的时候,表达出人们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坚定信念和香港美好前景的无比向往。

我们再来分析将“香港今日回归祖国”这一已然状态作为思维取向的主题。在这种思维取向下,主题不仅把核心事实标出而且标出了时间,并且体现出动态。这三方面的特点,从“香港今回祖国怀抱”、“今天,香港回到祖国怀抱”、“7月1日零时:我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等等标题上都能明显看出。由于主题已经表达了发生了的状态,因而副题对事实的补充范围就较自如了。这类标题整体上不仅准确地表达了新闻事实,而且更符合事实的本质和发展逻辑,同时也遵循了新闻规律的要求。

我国早期的新闻学家徐宝璜在其著作《新闻学》中感叹道“有人云:‘造题之难难于做诗。’此言深可谓也。”足见要做好新闻标题确须下番苦功。因为标题不只起到阅报的“向导”作用,它还担负着传递新闻的使命,有着沟通报纸和读者思想、感情的重要功能。这就意味着好的标题不仅要准确明晰、直白简练,还要生动优美、词章得体,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和心理效应。

这41个标题的制作,都遵循了新闻标题制作的最一般原则,即准确、鲜明、生动。准确,就是指标题与新闻的基本事实、基本思想相符,准确地揭示和评价新闻内容,并做到恰如其分。无疑,各报7月1日的头条标题都遵循了这一原则。其次,各报标题反映出的观点、态度也是十分鲜明的,都体现出华夏儿女正气凛然、豪迈激越的磅礴气势和对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另外,许多标题十分注意修辞方式,语句有力而赋于美感,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当然,就各个标题而言,又各具特色。有的稳重端庄,有的通俗畅快,有的声韵优美,有的语言简练。如《人民日报》的标题,就显得十分稳重端庄,体现出我国党和政府对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基本态度,也反映出全中国人民的整体意志,表现出一种喜而不骄、正而不过的风格。《羊城晚报》以一种口语化呼告式的笔调,把中国人民长久以来抑郁在心的情感一下爆发出来。而《山西日报》、《陕西日报》、《工人日报》、《深圳特区报》的副题,词语相对,句法结构一致,运用我国诗词中常用的对仗修辞手法,让人看起来整齐醒目,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节奏和谐,声韵优美动人。许多报纸的标题还十分简短精练,如“香港今日回归祖国”,“今天,香港回到祖国怀抱”、“洗血百年国耻/宣告香港回归”等,易于阅读,掷地有声,记忆深刻。

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我认为从制作水平、宣传效果、政策把握几方面综合而言,《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羊城晚报》7月1日的头条标题做得是很好的。《人民日报》的标题整体结合较好,事实清楚明白,引题立意鲜明,表明了报纸的立场、倾向,显出一股庄严神圣的气概和不凡气度,很符合党中央机关报的特点。《解放日报》的标题在主题中标出了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并具有较强的动态;副题对主题的补充十分具体明确,完整地标出了新闻稿中的次要事实;引题虽不工整,但是完整地引用江泽民在政权交接仪式上讲话的原文,依然显得气概不凡。《羊城晚报》的标题是这41家报纸中最具口语化、动态感最强的标题:“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今天,香港回到祖国怀抱”!这是中华民族发自心底的欢呼,这欢呼是那么的响亮,那么的激情喷涌,如长风啸地,似激浪拍岸,震憾人心;其副题对主题的补充也十分明确恰当。此外,《解放日报》、《羊城晚报》的主题使用了简洁的语句,叙事效果颇佳。

通过对这41家报纸7月1日的头条新闻标题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再次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编辑要制作出一个好的新闻标题,一要有较高理论修养、政策水平,二是对事物要有明晰的把握判断,三是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和孜孜追求的。

新华社7月1日凌晨电稿标题及全国41家报纸7月1日头条标题 (表一)

(注:一些报纸的副题较长,故略,下同。)

(表二)

(表三)

标签:;  ;  ;  

1997年7月1日,有兴只依靠笔的基本工作来阅读国内一些报纸的头条新闻_香港报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