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CT表现分析论文_耿鹏,李翔通讯作者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 云南 昆明 650041)

【摘要】目的 探讨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及血清学检查确诊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CT表现。结果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病灶主要累及下段腰椎。骨破坏灶多局限于椎体边缘,通常小而多发。病灶周围增生、硬化较明显,呈“花边椎”。一般不伴有椎体塌陷。易侵犯相邻的椎间盘导致椎间隙狭窄,少有椎旁脓肿形成,可伴有椎体小关节增生。结论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熟悉其影像学表现对CT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布鲁氏菌性脊柱炎;CT;影像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0-0193-02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常累及脊柱称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在临床和影像学方面与脊柱结核有许多相似的表现,极易误诊。近年来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认识它的临床与CT表现对其正确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回顾性分析24例布鲁氏菌病脊柱炎的CT表现,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总结其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能力。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经病理确诊布鲁菌性脊柱炎患者24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36-76岁。22例有养羊史,1例养猪,1例为兽医。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间断发热,表现为波浪热,最高达40℃。所有病例均有多汗、乏力、腰疼病史。9例患者出现关节痛。本组病例白细胞、淋巴细胞基本正常,红细胞减低4例,血沉增快19例,结核菌素试验均为阴性。24例患者: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布鲁氏菌抗体检测IGg和IGM(+)。10例患者血液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

1.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按照部位进行脊柱螺旋CT平扫,采用GE LighSpeed VCT64层螺旋CT机,扫描条件:120kV,80-300mA,层厚5mm,层间距5mm,横轴面扫描,分别用软组织算法重建软组织窗、骨算法重建骨窗。其中10例进行CT增强扫描,注射40-80ml碘海醇(浓度300mgI/ml),速率3.0ml/s,分别于注射后30S、90s采集图像,层厚5mm,层间距5mm。

1.3 影像学分析:所有图像均由2名以上影像医生共同分析,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位置、密度、分布等。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及数目:24例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中2个椎体受累15例,其中L2、L3椎体4例;L3、L4椎体5例;L4、L5椎体3例;L5、S1椎体3例。3个椎体受累7例,L2、3、4椎体1例;L3、4、5椎体4例;L4、5、S1椎体2例。4个椎体受累2例,为累及 L2、3、4、5椎体。24例病例中L2椎体受累7例,L3椎体受累16例,L4椎体受累17例,L5椎体受累14例,S1椎体受累5例。

2.2 CT表现:24例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中,骨质破坏灶直径小于5mm 19例;超过5mm 5例,破坏灶均累及椎体边缘,1例累及整个椎体。呈“花边椎”19例。椎间隙狭窄10例。临近椎小关节增生14例。椎旁脓肿形成7例,4例出现腰大肌脓肿,其中2例为右侧腰大肌脓肿,1例为双侧腰大肌脓肿,1例为右侧腰大肌及右侧髂腰肌脓肿,脓肿范围均未超过椎体破坏范围,脓肿内均未出现钙化灶。硬膜外脓肿4例。24例病例均无椎弓、附件受侵犯。

 

图1:病变椎体边缘大小、粗细不等的锥状骨质增生,呈“花边椎”(黑箭头)。图2:似“岛屿状”的骨质破坏区,周边有明显的增生硬化带(白箭头)。图3:L2/3前缘椎间隙明显变窄,骨关节面增生硬化(黑箭头)。图4:椎旁脓肿形成,边缘环状强化(黑箭头)。图5:硬膜外脓肿形成,压迫硬膜囊(黑箭头)。图6:椎小关节增生,关节间隙变窄(白箭头)。

3 讨论

3.1 CT表现

3.1.1 发病部位:①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多发生于腰椎,以L4最为多见[6]。本组24例病例均为腰椎受累。L3椎体受累及16例,L4椎体受累及17例,L5椎体受累及14例。与文献报道[7]基本一致。②多累及二个椎体,病变多累及椎体前中部及边缘,因而其引起脊髓受压导致下肢瘫痪者非常罕见[8]。无椎体压缩征象。相邻椎体受累最常见,单一椎体及“跳跃式”发病少见[9]。本组病例2个椎体受累及15例,3个椎体受累7例,4个椎体受累2例,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3.1.2 骨改变:骨破坏灶多为2-5mm直径的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似“岛屿状”的骨质破坏区,周边有明显的增生硬化带,多分布在椎体边缘,前缘明显,使椎体边缘呈不规则虫蚀状破坏或刀锯样改变,少数见于椎体中心,这种椎体破坏伴有明显的增生性反应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特征[12]。椎体外形一般保持正常。椎体中心亦可被侵犯,死骨少见,无椎体压缩征象。本组病例破坏灶均为直径小于5mm 19例,超过5mm 5例,椎体边缘均有破坏灶,1例累及整个椎体。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3.1.3 骨膜改变:椎体边缘骨膜增生肥厚钙化,形成“唇状”骨赘,向外或邻近椎体生长,形成骨桥。新生骨中又见新破坏灶,骨质破坏常伴骨质增生,表现为病变椎体边缘大小、粗细不等的锥状骨质增生,称为“花边椎”。本组病例中19例呈现典型“花边椎”。

3.1.4 椎间盘改变:椎间盘破坏,常伴有相邻的椎间隙狭窄,CT表现为等密度影,是椎间盘破坏的同时常伴随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的结果,骨关节面增生硬化。本组病例10例出现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均为等密度表现。

3.1.5 脓肿:椎旁脓肿与椎体破坏区相连,形态不规则,常为匍匐状,推压邻近的腰大肌。增强后边缘有明显强化。病程后期逐渐因纤维化而缩小。少数患者椎体破坏平面的两侧腰大肌增宽,其内有脓肿形成。脓肿多发生于病变椎体周边且多较小,范围较局限。可突入椎管内压迫硬膜囊。文献报道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所致硬膜外脓肿常伴椎间盘炎。既往多数文献报道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并发脓肿尤其硬膜外脓肿罕见。本组病例7例出现椎旁脓肿,其中6例做CT增强扫描,边缘有明显强化。4例出现腰大肌脓肿,其中2例为右侧腰大肌脓肿,1例为双侧腰大肌脓肿,1例为右侧腰大肌及右侧髂腰肌脓肿。4例出现硬膜外脓肿。脓肿范围较小,均未超过破坏椎体范围,脓肿内均未出现钙化灶。脓肿边缘均为厚壁环状强化影。本组报道脓肿形成的较多,可能与病菌演变或者病程的不同时期有关。

3.1.6 椎小关节改变:多发生于邻近病变椎体,关节面破坏不规则,关节间隙进行性变窄,以致消失,也可表现为继发性增生性关节炎,产生骨性强直,数个关节同时受侵。本组病例14例出现临近椎小关节增生,关节间隙变窄。

3.2 鉴别诊断: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均为菌血症后不同时间出现的肉芽肿性病变,因此有许多类似表现,尤以病变早期或老年人合并退行性骨关节病时更加难以鉴别。然而二者生物学行为不同 ,繁殖倍增时间不同,因此可有不同表现。

3.3.1 发病部位: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以下段腰椎居多,其中L4发病率最高,脊柱结核以胸腰段居多,其中L1、2发病率最高。

3.3.2 骨改变: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发病较急,就诊较早,因此与脊柱结核相比椎体破坏程度轻,畸形少见。布鲁氏菌性脊柱炎表现为边缘多灶性骨质破坏,呈“虫蚀状”,新生骨中又见新破坏灶,形成特征性“花边椎”。而脊椎结核为溶骨型骨破坏,破坏灶常累及椎体一部或大部,容易导致脊柱畸形。破坏灶内见多发不规则死骨。跳跃性破坏多见。

3.3.3 椎间盘改变:两者椎体破坏均伴有相邻的椎间隙狭窄,椎间盘破坏,但布氏杆菌性脊柱炎CT表现为等密度,骨关节面增生硬化。而结核CT表现为椎间盘破坏,密度不均匀,有“满天星”样死骨渣散在其中,骨关节面不规则破坏或消失。

3.3.4 椎旁软组织肿块:胸椎多见;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椎旁软组织肿胀影相对较小,界限清楚,仅侵及椎体前方,脊柱畸形不明显,腰椎多见。

3.3.5 脓肿: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极少发生寒性脓肿,脓肿形成时范围较为局限,脓肿范围一般不超过病变椎体长度,无脓肿流注的直接征象,脓肿内不见钙化灶。结核脓肿形成较常见,且脓肿内常见钙化灶,脓肿范围较大,常超过病变椎体长度,易于形成腰大肌灌注性脓肿。

3.3.6 椎间小关节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常发生而结核极少出现。

综上所述,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影像学表现有其特点。近年来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临床如有羊、牛等密切接触史,CT提示腰椎骨质破坏,周围增生明显,出现“花边椎”,并且伴有椎间隙变窄、椎旁脓肿形成、椎小关节炎者,需考虑此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J].传染病信息2012,25(6):323-324,359.

[2] 白汉斌,杨喜银,李玉智,等.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5,14(4):172-174.

[3] 唐伟,地里下提.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误诊为脊柱结核24例诊治体会[J].新疆医学.2013,27(4):95-96.

[4] Günal O,Barut S,Ayan M,et al.Investigation of Coxiella burnetii and Brucella seropositivitie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cute fever[J].Mikrobiyol

Bul,2013,47(2):265-272.

[5] 杨新明,石蔚,杜雅坤,等.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J].临床放射性杂志.2008,27(2):231-234.

[6] 李学兵.布氏杆菌脊柱炎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影像学表现[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z1):25-26.

[7] 吕兴隆,杨解宇,李淑华.布氏杆菌感染致脊柱炎的MR表现[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3):305-307.

[8] 郑旭.布氏杆菌脊柱炎的影像学分析及鉴别诊断[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78-79.

[9] 曹吉怀,康立清,张春霞,等.布鲁菌病脊柱炎与脊柱结核的CT及MRI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3,28(2):196-199.

论文作者:耿鹏,李翔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1

标签:;  ;  ;  ;  ;  ;  ;  ;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CT表现分析论文_耿鹏,李翔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