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西部林业科学总目录

2004年西部林业科学总目录

一、西部林业科学2004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赵丽[1](2021)在《土地功能及其变化研究 ——以河北唐县未利用地开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强调经济产出,而除产出外的土地其他功能被一度弱化,以致目前面临着严重的土地质量退化、土壤侵蚀加重、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外在因素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强烈需求导致,而其产生的内因是由于人类对土地自身所具备的功能认识不全面。同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未利用地开发成为补充土地需求缺口的重要途径。因此,认识和掌握土地功能,探究未利用地开发前后土地功能变化,对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目前土地功能研究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国内外学者在土地功能分类、评价与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但由于土地功能复杂度高、综合性强、识别困难等原因,存在土地功能内涵界定尚未统一,分类不全面、功能识别相对薄弱等问题,尚未形成系统的土地功能理论体系。同时,对未利用地开发前后土地功能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依托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数学模型法、调查研究法、空间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从土地功能概念内涵、土地要素-结构-秩序-功能理论体系、土地功能分类等方面对土地功能展开理论研究,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河北省唐县未利用地开发前后土地功能变化进行实例研究,系统探究土地功能及其变化规律。旨在推动土地功能的理论研究,为区域土地综合功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经过土地功能理论探索,建立了土地要素-结构-秩序-功能理论框架。依托系统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界定了土地、土地结构、土地秩序、土地功能概念,系统解析了土地要素、土地结构、土地秩序与土地功能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土地要素、结构、秩序与土地功能之间函数关系式与概念关系图。土地功能是土地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系统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土地要素、土地结构、土地秩序与土地功能关系简述为,土地功能由土地组成要素、土地结构、土地秩序和外界环境共同决定。土地系统是由要素有机联系形成的整体,要素间有机联系的内在表现形式反映着土地结构,受环境影响(涨落因素)形成一定的土地秩序,决定着土地功能。(2)对土地功能进行了分类,构建了土地功能识别体系和土地功能测算体系。遵循科学性、主导性、系统性、可量化、实用性、可扩充性等土地功能分类原则,依据土地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将土地功能划分为生产功能、原材料供给功能、支撑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历史记载功能6大类,20小类。基于要素-结构-秩序-功能框架,确定了各类土地功能要素的指标体系。深入剖析了土地功能特征,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动态性、强烈的地域性、活跃的人为性和受多因素影响性等特征。综合气候、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土壤和生物等土地要素,对不同地域相应要素组合条件下的土地功能进行了识别解析,构建了土地功能识别体系,并优化提取了土地各功能识别的关键要素。确定评估各类功能的主要量化指标和影响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科学规范了各单项功能测算方法,构建了土地功能测算体系。(3)采用“主导因素+限制因素”法综合确定了研究区土地功能类型;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掌握未利用地变化的来源和去向。结果显示,土地功能类型中占比最大的是A1CDEF,即陆生植物生长功能+支撑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历史记载功能,该类功能类型占区域土地面积的26.94%,对应土地条件为坡度<25°、土层厚度>10cm的未利用地。研究区南部土地功能类型组合主要为A1C2DC1EF、CEDA1F和A1CDEF,即以土地生产功能和支撑功能为主,辅以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历史记载功能;研究区西北部土地功能类型组合主要为A1CDEF、A1DEC1C2F和A1CEDF,即以土地陆生植物生长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为主。唐县200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显着,耕地、林地、草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显着增加,交通用地、水域面积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未利用地面积急剧下降。2000-2018年未利用地面积降幅25.87%。未利用地转出方向主要为草地、耕地、林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占未利用地转出总面积的97.28%。转入来源主要为林地、草地和耕地,占转入未利用地总面积的91.68%。(4)以唐县未利用地为研究对象,在县域尺度上,量化了未利用地开发前后土地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明确了其关键影响因素。生产功能主要从通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表征,生态功能从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角度,通过In VEST模型进行了量化。以研究区2000年未利用地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分析了唐县未利用地开发前(2000年)、未利用地开发后(2007年、2018年)土地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变化。2000年、2007年和2018年研究区未利用开发前后NPP总量分别为38.45×1010g C、36.44×1010g C和41.05×1010g C。2000-2018年NPP整体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高程、气温、降水对NPP空间分布的影响较大。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功能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因素是降水、蒸散和高程;土壤保持功能和气候调节功能的关键影响因素是降水、坡度、高程和植被覆盖;生物多样性功能则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和生物因素(人类活动)影响。各功能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直接相关。(5)在地块尺度上,量化了未利用地开发前后土地的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阐明了未利用地开垦后相关要素指标的变化趋势。以开垦前的未利用地(以荒草地为主)为对照,分别从不同开垦年限的耕地,以及开垦为不同利用方式的园地、林地、耕地两个角度,对其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土地生产功能来看,作物产量随开垦年限增加呈抛物线式变化,开垦10年产量达到最大值,为7172.51kg/hm2,之后产量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耕地生产的产品价值明显低于园地和林地。从土地生态功能来看,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耕地水源涵养功能总体呈增加趋势,气候调节功能呈先增加再降低再增加的趋势,生物多样性功能呈降低趋势。与开发前的荒草地相比,开垦后耕地的水源涵养功能在前期(开垦1-6年)有所降低,后期(开垦15-20年)耕地水源涵养功能与其水平相当;开垦后耕地的气候调节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功能均高于荒草地。开发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功能比较来看,耕地、林地相对于园地、荒草地总体较高。土壤理化性状中的土壤孔隙度、团聚体、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是微观尺度上影响土地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本文构建的土地要素-结构-秩序-功能理论框架和土地功能识别体系与测算体系为更深入认识和掌握土地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要素条件组合角度进行土地功能类型确定,可为区域土地未来利用方向提供依据,研究区未利用地开发前后土地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同时在不同尺度下关键影响因素不同。

贺俊生[2](2020)在《瓜州塘墩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性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野生脊椎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刚设立的塘墩湖保护区就缺乏有关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同时该保护区地形地貌、植被特征和气候特点等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独特性和代表性。因此,有必要对该保护区内的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作者于2017年9月2019年12月采用样线法、样点法、样方法、直接计数法、文献查阅法及访谈法对该保护区内的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鱼类塘墩湖保护区有8种鱼类,隶属1目2科4属。2.两栖爬行类两栖爬行类共有11种,隶属2目8科9属,其中两栖类物种有1目2科2属2种,爬行类物种有1目6科7属9种;按区系成分划分,广布种有1种,古北界有10种;按分布型特征划分,2种两栖类均属东北—华北型,9种爬行类均为中亚型物种。对塘墩湖保护区湿地、草原、灌丛疏林和荒漠4种生境类型下的两栖爬行类做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湿地生境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而优势度指数最高。3.鸟类鸟类有120种,隶属15目34科80属;从区系成分划分,广布种有67种,古北界有53种;分布型包括不易归类型、东北—华北型、古北型、东洋型、高地型、全北型、东北型、中亚型和季风型等9种类型;从居留型划分,夏候鸟最多,其次是留鸟、旅鸟和冬候鸟。不同季节鸟类群落组成分析:春季有58种,夏季有87种,秋季有68种,冬季最少,仅44种;不同季节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分析: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秋季>夏季>春季>冬季;Pielou均匀度指数(E):秋季>春季>夏季>冬季;Simpson优势度指数(C):冬季>夏季>春季>秋季;不同季节鸟类群落科、属水平多样性分析:夏季鸟类F指数、G指数、G-F指数均最高。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组成分析:湿地生境有鸟类11目24科68种,草原生境有10目21科56种,灌丛疏林生境有8目19科50种,荒漠生境有4目9科19种;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科、属水平多样性分析:湿地生境F指数、G指数和G-F指数均最高;而荒漠生境鸟类群落F指数、G指数和G-F指数均最低,说明荒漠生境鸟类多样性相对较低,在科、属级水平上分布相对单一,单种科较多。4.兽类兽类有29种,隶属6目13科26属,其中啮齿目最多有15种,食虫目最少仅有1种;按区系成分划分,古北界有19种,广布种有10种;分布型由全北型、中亚型、不易归类型、高地型、古北型和东洋型等6种类型组成。

岑晓腾[3](2016)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分析及优化研究 ——以杭州湾南岸区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效用,人类通过从生态系统获取收益以不断地满足和提高自身福祉。然而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损害,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面临着生态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矛盾,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本质目的是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助于理解两者之间的关联机制,并为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合理有效的决策依据。本文以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为研究切入点,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对所选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采用直接市场法与替代市场法对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采用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冗余分析(RDA)对两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做定量分析;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分析框架,促进理解两者之间的传导和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遥感影像数据作为源数据,从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数量结构和景观格局的空间配置两方面对研究区内的景观格局演变进行分析。采用土地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方法分析土地利用景观要素的结构特征;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选取景观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上的两组指数对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在21年间内发生了较为剧烈的城市化现象,城市景观主要来自于农业景观的转入,同时有一定规模的建设景观和林业景观复垦为农业景观。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度加剧、丰富度多元化、斑块形状复杂化、斑块团聚程度下降且分散化的趋势。农业和建设景观呈破碎化加剧,前者斑块形状区域规则,后者趋于不规则;建设和水体邻近度下降,农业邻近度稳中有升,林业邻近度处于波动状态;水体、林业和建设景观的斑块分散度上升,农业景观呈下降。(2)对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分类,并对1993-2013年间的生态系统服务生产总值进行核算。首先核算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功能量,其次采用直接市场法和替代市场法确定各类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最后对各类型的服务价值进行汇总。研究表明: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为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区域内总价值、单位面积服务价值、供给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调节服务价值保持稳定;各类服务价值在空间上满足由中心城区向外围区县逐渐增加的特征。(3)采用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冗余分析(RDA)对景观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景观指数间有着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复杂关系,且具有权衡/协同作用;景观丰富度、破碎度和分散度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整体服务价值;林业景观分散度、农业和水体景观破碎度是关键性指标,林业、建设和水体斑块形状的复杂度也是重要指标,与多种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较大关联度;林业景观格局的不同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起关键性作用;各景观指数对各类型服务价值的作用机制有较大差异,供给服务、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废物处理、防护功能和文化服务价值这一组价值与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价值之间存在权衡作用。(4)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分析框架,对两者的影响和反馈机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复杂动态关联关系;土地利用系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多样性和稳定性产生影响;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反馈表现在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服务价值供给/需求异质性影响。(5)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为目标,提出土地利用工程优化和景观格局空间配置优化策略。土地利用工程优化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和性状来提高并优化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和质量;对景观格局斑块、廊道和基质的调整可以促进景观格局的空间配置的优化,从而提升景观连通性,促进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的交换,提高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陈全[4](2014)在《湖州市城市绿化园林树种调查与树种保护规划》文中指出近年来,湖州市大力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但是由于对城市绿化的内涵缺乏深入理解,对本地方园林绿地系统缺乏深入调查和分析,没有进行科学的树种规划,使得湖州城市绿化还存在不少问题。科学的园林绿化树种规划可以增强园林植物的观赏美感,创造美观、长久的园林景致,增加社会和经济的综合效益,体现人文艺术气息,更好地适应湖州市园林绿化的需求。本文在结合国内外对于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调查与规划的研究基础上,以湖州市的实际条件、规划树种的选择范围、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以及普查结果作为依据,对湖州市城市园林绿地应用的乔木、灌木、藤本、木本地被等的树种种类、生长表现、应用形式和效果等进行实地调研,继而对湖州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应用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出了湖州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在保护和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1)公园绿地:植被良莠不齐,优良树种的成长空间被压缩,水生植物在冬季全部枯萎,影响整体美观。建议适当去除生长欠佳的树木,调节树木的生长空间,引进一些秋冬季水生植物,合理增加一些珍稀树种的栽培。(2)居住绿地、单位绿地:植物选材上存在类同性,缺乏特色,以高大的乔木为主,灌木植物较少,对草皮的养护不足。建议适当增加灌木(特别是低矮灌木)和地被植物的数量,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3)道路绿地:全市行道树品种过于单一,多以英国梧桐与香樟为主。建议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重点考虑行道树品种多样化的问题,丰富行道树的种类。(4)生产绿地:湖州市的生产绿地基本保证供用,并能为城市各项绿化工程提供不同规格、不同树木的苗木。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园林局应指导企业作好引种培育工作,做到科学育苗,形成本地特色。(5)防护绿地:湖州市防护绿地绿化景观层次感强、效果明显,但从全市整体来看,还存在着植物品种选择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大环境的防护林带等问题。建议今后在防护绿地的规划时重视树种的多样性,形成立体型的绿化防护带。

潘鑫晨[5](2014)在《建筑表皮生态绿化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表皮的生态绿化成为当今缝合城市人与自然裂痕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实现隔热降温、节能减排、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弱噪音、增加绿化、改善小气候等众多生态效益,是解决当今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建筑表皮的生态绿化技术还不够完善,存在技术形式的混乱、应用方法的匮乏、完整体系的缺失、数值模拟的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以建筑表皮为研究载体,通过对其生态效益的量化和对建筑设计的结合,实现建筑的绿化,达到扩大绿化、改善环境等生态效益的目的。首先是建筑表皮生态绿化的主要技术体系研究。通过类型特征、结构组成、植物工程、构造技术、形态模式等角度入手,以建筑表皮绿化体系轻技术化、幕墙化、空间化的三种趋势,展开了九种技术系统研究。这也是本次在技术方面的创新点之处。其次是建筑表皮绿化生物膜内涵特征及其生态效益分析。引入生物膜的理念,探讨了建筑表皮绿化的生态内涵。以德国维斯玛应用科技大学绿墙改造项目为载体,运用EnergyPlus能耗模拟软件、CFD计算流体力学软件、U-wert.net材料U值计算软件对建筑表皮绿化的能源性、物理性、区域性生态效益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这也是本文另一个创新之处。通过模拟结果验证并量化了建筑表皮生态绿化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建筑生态绿化表皮的生态特点与生物膜的特性相呼应,包括可识别性、选择透过性、应变性、内外不对称性,产生的生态效果在保护建筑、缓解热岛现象、隔热、降温、降低噪音、降低光污染、调节雨水循环和维持碳氧平衡等方面起到了显着作用。最后是建筑表皮绿化应用设计方法研究。通过探讨建筑表皮生态绿化与建筑空间、材料、形态、性质、地域的结合关系,提出建筑表皮绿化的技术体系、生态效益、建筑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包括合理的组织空间、充分的考虑材料、与建筑的形态相互呼应,有效的针对建筑功能和性质,适宜的融合地域的环境。总之本次研究有利于强化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技术因素,通过对建筑表皮绿化所带来生态效益的剖析和模型分析,对完善建筑设计生态化转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唐志强[6](2013)在《新源林业公司杨树基地和木材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林业,尤其是速生林,既有利于改善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环境,又能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项目所在地蓬溪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其土质和气候条件极适合速生林发展。所以,在蓬溪以新源林业公司为龙头的杨树基地和木材综合利用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实际,该项目的发展、壮大,对于山区广大农民的致富奔小康,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五章来论述新源林业公司杨树基地和木材综合利用项目,分别是导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项目概况及特点,主要阐述项目的基本概况、项目由来与形成、项目基本自然条件;项目预测与具体建设内容,主要阐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项目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项目建设原则;项目经济效益分析,主要阐述项目的投资估算、财务分析和项目的综合评价;项目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主要阐述项目基地建设风险、木材综合加工利用风险、经营风险、政策风险、项目管理以及政策支持保障措施。

赵丽娜[7](2012)在《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公园绿化是人们日常生活接触最频繁的绿化形式,是一个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乡土植物作为城市绿化中的重要素材,更担当着主体作用,不仅具有适应性强、性能价格比高、管理便利等优点,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当地的植被特色,对于创建城市生态园林和人文园林有着重要的意义。综合性公园是城市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园林绿地,所以为了提高城市的形象主要从城市公园景观入手,提倡乡土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营造乡土景观,体现城市的独特个性与地方特色。本文针对乡土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功能和近年来城市公园绿地中乡土树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中乡土树种的应用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对其结构和植物景观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乡土树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从观赏性能、抗逆性能、生长性能和净化功能四个方面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中的乡土树种进行了综合评价,进而归纳总结出公园绿地中乡土树种应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石家庄市绿化现状、文化等,提出了解决对策,对乡土树种进行了合理选择和规划,为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树种结构: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中应用的乡土树种有41科,76属,107种,占所调查树种总数的53.5%,占调查总株数的75.7%。其中乔木有62种,灌木41种,藤本4种,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的种类、数量比例分别为1:0.87,1:0.32,乔木与灌木、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分别为1:0.73,1:3.71。通过对公园绿地中应用的乡土树种的科、属组成分析显示:蔷薇科、豆科、忍冬科、松科、木犀科这5个科的树种占总调查乡土树种的48.8%,应用乡土种类最多的是蔷薇科,占到总种数的24.5%,由此蔷薇科在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中利用的乡土树种中占有绝对优势。(2)乡土树种的多样性分析,乔木类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大于灌木类,而优势度则相反,说明在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中,乡土树种乔木的应用种类大于灌木类,但大部分灌木类的应用频率大于乔木类。(3)乡土树种综合评价: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中乡土树种综合评价包括观赏性能、抗逆性能、生长性能和净化性能四个方面,综合指数最高的是沙枣,从单项评价指标来看,观赏性最高的是柿树,抗逆性最强的是垂柳,生长性能最强的是泡桐,净化性最强的是刺槐。(4)乡土树种景观分析: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中乡土植物景观效果总体表现较为突出,但是植物景观缺乏层次感,配置方式较少缺乏变化,色彩搭配单一,缺乏季相变化,城市的文化特色方面表现的不够突出。(5)通过调查与评价总结出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中应用乡土树种存在如下问题:乡土树种种类不够丰富;垂直结构单调,部分树种应用频率较低,乡土景观的特色不够突出。(6)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增加乡土树种种类,优化树种结构;加强乡土树种应用频率,提高群落丰富度;丰富乡土景观,凸显地方特色。

李霄宇[8](2011)在《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主体,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由大规模的抢救性建设阶段进入到科学集约型建设阶段,生产和管理部门碰到了一系列需要思考的问题,如已建立的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还存在保护空缺?如何定量评价保护价值,科学晋级?已建设的大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哪些需要重点投资、优先建设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空缺分析评价的研究,旨在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科学晋级、优先建设、空缺分析等方面进行定量评价方法上的探讨与分析:为生产、管理部门今后对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开展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利用层次分析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一套由4个层次29个指标所组成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指标体系各层次权重和各指标综合权重。(2)选取公认度较高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作为本底资料,充分考虑我国地貌、地面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相对完整性特征及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特点,同时参考其他各类专项区划方案,借助GIS技术,运用图像迭代法进行了我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将我国共划分为3个自然保护地理大区,7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区,33个自然保护地理区,311个自然保护地理单元。(3)利用“快速聚类”和“黄金分割选优”理论与方法,以自然保护地理区为分区评价单位,制定了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指标的档位区间和赋分标准,定量评价了各区内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得到了2个自然地理地区和15个自然保护地理区的评价指档位区间和赋分区间,得到了374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指数序列,并计算确定了各自然地理地区、自然保护地理区内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国家级标准指数。(4)通过对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植被群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空缺和在自然地理分布上的保护空缺分析发现:有185个自然保护区地理单元内无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存在保护保护空缺,其中146个处于森林主要分布区内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没有建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急需建设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有橿子栎林,细叶青冈、大穗鹅耳枥林,青冈、铜钱树林等37种森林植被群系在现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存在保护空缺;有二回原始观音座莲、贡山三尖杉、巨柏、元宝山冷杉、萼翅藤、报春苣苔、油楠、长喙厚朴、宝华玉兰、小钩叶藤、海南梧桐、海南椴等56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物种在现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存在保护空缺;有白头叶猴、岩雷鸟、白喉犀鸟、花冠皱盔犀鸟等16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森林动物物种在现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存在保护空缺。(5)针对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和保护空缺分析结果,结合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指数评价结果,建议对107处省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合并升级、扩建升级的调整,建议新建1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小区,以达到构建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更为合理布局的目标。(6)结合自然保护小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概念首次提出确定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小区的概念,并对其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7)根据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优先重点建设选择原则,结合保护价值评价和空缺分析结果,建议目前阶段对166处森林类型保护区进行优先重点建设。

星胜田,李立新,张宏志,张生璞[9](2008)在《对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施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李彦慧[10](2008)在《李属彩叶树种耐SO2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以盆栽2年生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var atropupurea)、紫叶矮樱(Prunus×cistenena‘pissardii’)、黑杆樱李(Prunus wrasifers‘nigra’)及美人梅(Prunus×bliriana‘Meirenmei’)为试材,采用简易静态熏气系统,详细研究了不同浓度SO2处理、17.1 mg.m-3SO2持续处理以及外源NO对SO2处理下李属彩叶树种形态解剖构造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旨在阐明李属彩叶树种耐SO2污染机制,对丰富植物耐SO2研究的理论、科学评价植物抗SO2污染能力以及指导园林绿化科学选择树种等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公式对叶片膜透性,MDA、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POD、SOD和CAT、pH、吸硫量等指标的测定值进行转换并进行相关分析,得出4树种耐SO2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紫叶李、黑杆樱李、美人梅、紫叶矮樱。2不同浓度SO2处理下,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可见伤害症状表现不同,以SO2浓度17.1mg.m-3为例,紫叶李只有叶片背面边缘产生轻微的退色斑,而紫叶矮樱叶片正面和背面均有大面积明显的退色斑,且叶片背面伤痕更严重。3不同浓度SO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产生影响,两树种叶片CTR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而SR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但两树种变化的幅度不同,在11.4mg.m-3处理下紫叶李CTR比对照提高4.9%、SR比对照降低6.5%而紫叶矮樱CTR比对照降低了0.9%、SR比对照增加7.6%,22.8mg.m-3处理紫叶矮樱叶片下表皮几乎全部瓦解,海绵细胞轮廓模糊,而紫叶李叶片的下表皮细胞仅有小部分瓦解。4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SO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活性氧清除系统及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均产生影响:细胞伤害指标相关分析表明两树种O2产生速率、MDA、H2O2含量与相对电导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紫叶李相关系数分别为0.531*、0.784**、0.572*,紫叶矮樱相关系数分别为0.663**、0.912**、0.609*;随SO2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两树种膜透性和MDA含量均逐渐增加,紫叶李叶片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为先降低后升高,而紫叶矮樱逐渐增加;且紫叶矮樱增加幅度大于紫叶李。随SO2处理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两树种保护酶SOD、CAT、APX、DHAR、GR、GST、GPX酶活性和抗氧化剂GSH、DHASA、Car、渗透调节物质Pro含量均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POD、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逐渐增加;两树种GSSG先降低后增加,紫叶李还原型AsA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而紫叶矮樱为逐渐降低的变化。紫叶李膜透性与POD、APX、GST、GSSG、Pro、可溶性蛋白呈极显着相关,紫叶矮樱膜透性与保护酶POD、APX、DHAR、GPX、GST及抗氧化剂ASA、DHASA、GSH、GSSG、CAR和Pro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5 SO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和种类产生影响: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内源ABA、IAA、GA、ZT和DHZR含量随SO2处理浓度的增加或处理时间的延长均呈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当处理浓度大于等于17.1 mg.m-3时和处理时间大于等于8d时紫叶李叶片ZR被诱导产生,而紫叶矮樱叶片中未检测到ZR。6 SO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色泽及相关酶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测定色素含量和色差仪测量两种方法对SO2处理下两树种叶色变化进行度量,SO2处理使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Car)、花青苷和总酚含量发生变化,从而使两树种叶片的色度值产生变化,随处理浓度的升高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的L*、、b*、C*均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紫叶李叶片a*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而紫叶矮樱叶片a*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色素含量和色度值的相关分析表明,花青苷是决定紫叶李叶片色泽的主要物质,而决定紫叶矮樱叶片色泽的主要物质为花青苷和类胡萝卜素。随SO2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UFGT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两树种PAL、CHI、PPO酶活性变化不同,紫叶李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而紫叶矮樱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紫叶李PPO、UFGT酶活性在所有处理中均高于紫叶矮樱,而CHI、PAL酶活性低于紫叶矮樱。通过相关分析表明PAL、UFGT、内源激素及可溶性糖含量对叶片色泽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7 SO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的光合特性产生影响: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的SO2处理使两树种Pn与Ci变化方向相同且Ls与其变化方向相反,表明SO2处理下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孔导度的降低引起的。低浓度和短时间的SO2熏气处理使两树种叶片的Fv/Fm值和Fv/Fo值升高,在高浓度下,叶片的Fv/Fm值和Fv/Fo值都显着降低。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紫叶李qp值降低而qN值上升,紫叶矮樱叶片qp和q qN值均降低。紫叶李可以在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和PSⅡ线性电子传递效率的同时,维持一定的光呼吸和热耗散能力,是一种能有效抵御胁迫因子伤害,同时还能兼顾自身生长的主动适应方式。8外源NO处理可以提高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对SO2污染的抵抗能力:外源NO通过不同程度的提高植株体内的保护酶活性、抗氧化剂、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及内源激素含量清除体内过量自由基,使叶片结构、色泽保持完好,使光合速率和PSⅡ电子传递效率提高,抑制SO2对两树种的伤害,促进两树种新稍和叶片的生长,提高植株抗性。两树种比较,由于紫叶矮樱伤害较重,外源NO对紫叶矮樱伤害的抑制作用要强于紫叶李。

二、西部林业科学2004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林业科学2004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土地功能及其变化研究 ——以河北唐县未利用地开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功能内涵与分类
        1.2.2 土地功能评价
        1.2.3 土地功能变化与影响因素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2 理论基础与数据处理
    2.1 理论基础
        2.1.1 系统理论
        2.1.2 耗散结构理论
        2.1.3 协同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县域尺度数据
        2.2.2 土壤实验数据
        2.2.3 作物产量、生物量和林地蓄积量测定
        2.2.4 数据处理
3 土地功能理论探索
    3.1 土地、土地功能概念与特征
        3.1.1 土地概念
        3.1.2 土地功能概念
    3.2 土地要素-结构-秩序-功能框架
        3.2.1 土地要素
        3.2.2 土地结构
        3.2.3 土地秩序
        3.2.4 土地要素、结构、秩序与土地功能关系
    3.3 土地功能类型划分
        3.3.1 土地功能分类目的
        3.3.2 土地功能分类原则
        3.3.3 土地功能类型划分
        3.3.4 土地功能特征
    3.4 土地功能识别
        3.4.1 土地功能识别说明
        3.4.2 土地功能识别关键要素
        3.4.3 土地功能识别体系
4 土地功能测算体系探究
    4.1 土地生产功能测算
        4.1.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1.2 主要测算模型
    4.2 土地原材料供给功能测算
    4.3 土地支撑功能测算
    4.4 土地生态功能测算
        4.4.1 气候、气体调节功能
        4.4.2 水源涵养功能
        4.4.3 土壤保持功能
        4.4.4 生物多样性保持功能
        4.4.5 养分循环功能
    4.5 土地景观功能测算
        4.5.1 景观美学功能
        4.5.2 景观保育功能
        4.5.3 景观连通功能
    4.6 土地历史记载功能测算
5 河北省唐县土地功能识别与评价模型修订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自然环境条件
        5.1.3 社会经济条件
        5.1.4 地块项目区条件
    5.2 研究区功能识别
        5.2.1 研究区土地各要素条件
        5.2.2 研究区土地功能类型识别方法
        5.2.3 研究区土地功能类型识别结果
        5.2.4 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方向建议
    5.3 基于要素-结构-功能框架的土地功能评价模型
        5.3.1 土地功能评价模型选择
        5.3.2 CASA模型原理与参数确定
        5.3.3 InVEST模型原理与参数确定
6 唐县县域尺度未利用地开发前后土地功能变化分析
    6.1 唐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6.1.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
        6.1.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6.1.3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面积分析
    6.2 土地功能变化分析
        6.2.1 土地生产功能变化
        6.2.2 土地生态功能变化
    6.3 小结
7 唐县地块尺度未利用地开发前后土地功能变化分析
    7.1 土地生产功能变化分析
        7.1.1 不同开垦年限耕地土壤条件与产量变化
        7.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条件差异与生产功能分析
    7.2 土地生态功能变化分析
        7.2.1 不同开垦年限耕地生态功能
        7.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地生态功能
    7.3 讨论
        7.3.1 不同开垦年限指标变化分析
        7.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指标变化分析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与讨论
        8.1.1 结论
        8.1.2 讨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作者简介
致谢

(2)瓜州塘墩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综述
    1.1 生物多样性研究综述
        1.1.1 生物多样性定义
        1.1.2 生物多样性内容
        1.1.3 生物多样性价值
        1.1.4 生物多样性现状
        1.1.5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因素
    1.2 瓜州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2.1 安西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2.2 塘墩湖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水文
    2.4 土壤
    2.5 植物资源
    2.6 生境类型划分
第3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方法
        3.1.1 样区的选择和样方法的布设
        3.1.2 野生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
    3.2 数据处理
        3.2.1 物种分类与鉴定
        3.2.2 物种多样性分析
        3.2.3 技术路线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鱼类资源物种组成及特点
        4.1.1 鱼类物种组成
        4.1.2 鱼类资源特点
    4.2 两栖爬行类资源物种组成及特点
        4.2.1 两栖爬行类物种组成
        4.2.2 两栖爬行类区系成分及分布型特征
        4.2.3 两栖爬行类不同生境多样性分析
    4.3 鸟类资源物种组成及特点
        4.3.1 鸟类物种组成
        4.3.2 鸟类区系成分及分布型特征
        4.3.3 鸟类居留型分析
        4.3.4 生态类群分析
        4.3.5 珍稀鸟类及保护等级
        4.3.6 不同季节鸟类群落组成特征
        4.3.7 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结构分析
    4.4 兽类资源物种组成及特点
        4.4.1 兽类物种组成
        4.4.2 兽类区系成分及分布型特征
        4.4.3 珍稀兽类及保护等级
第5章 讨论
    5.1 塘墩湖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现状
        5.1.1 鱼类资源现状
        5.1.2 两栖爬行类资源现状
        5.1.3 鸟类资源现状
        5.1.4 兽类资源现状
    5.2 塘墩湖保护区物种多样性面临的主要问题
        5.2.1 气候变化
        5.2.2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5.2.3 过度放牧
        5.2.4 乱砍滥挖
        5.2.5 环境污染
    5.3 对策与建议
        5.3.1 加强水资源监测
        5.3.2 草原围栏禁牧
        5.3.3 病虫害防治
        5.3.4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教育
        5.3.5 加强保护区基础科研工作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瓜州塘墩湖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名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图

(3)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分析及优化研究 ——以杭州湾南岸区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1.2.2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研究进展
        1.2.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系研究进展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范围及概况
        2.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遥感影像处理
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3.1 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结构特征分析
        3.1.1 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数量结构特征
        3.1.2 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动态变化特征
    3.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2.1 景观格局分析研究方法
        3.2.2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3.2.3 最佳景观分析粒度确定
        3.2.4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变化分析
    4.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及核算方法
        4.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
        4.1.2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
    4.2 研究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4.2.1 供给服务价值评估
        4.2.2 调节服务价值评估
        4.2.3 文化服务价值评估
    4.3 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
        4.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量结构特征
        4.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间变异分析
        4.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域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联的定量分析
    5.1 基于相关分析的指数间关联分析
        5.1.1 景观指数间相关性检验
        5.1.2 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相关性检验
    5.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灰色关联分析
        5.2.1 景观水平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联分析
        5.2.2 斑块类型水平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联分析
    5.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排序分析
        5.3.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5.3.2 排序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机制探讨
    6.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分析框架
    6.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驱动机制
        6.2.1 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异质性
        6.2.2 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样性
        6.2.3 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稳定性
    6.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反馈机制
        6.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自然环境影响
        6.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经济与社会影响
        6.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异质性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策略
    7.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的技术总体框架
    7.2 土地利用优化工程策略
        7.2.1 土地地类优化
        7.2.2 地类结构优化
        7.2.3 防护治理优化
    7.3 景观格局空间配置优化策略
        7.3.1 识别生态系统源地
        7.3.2 构建景观累积阻力面
        7.3.3 建立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
        7.3.4 研究区景观格局优化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湖州市城市绿化园林树种调查与树种保护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湖州市城市概况综述
    2.1 湖州市自然条件概况
        2.1.1 历史沿革
        2.1.2 气候气象
        2.1.3 水文水系
        2.1.4 地质
        2.1.5 地势地貌
        2.1.6 土壤类型
        2.1.7 自然资源
        2.1.8 生物资源
    2.2 湖州市社会与经济概况
3 湖州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调查
    3.1 调查内容
    3.2 调查方法
        3.2.1 调查范围
        3.2.2 调查时间
        3.2.3 调查方法
    3.3 调查结果
4 湖州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现状调查及评估
    4.1 湖州市绿地现状概述
    4.2 公园绿地现状调查及评估
    4.3 附属绿地现状调查及评估
        4.3.1 居住区绿地现状及评估
        4.3.2 单位绿地现状及评估
        4.3.3 道路交通绿地现状及评估
    4.4 生产绿地现状调查及评估
    4.5 防护绿地现状调查及评估
    4.6 综合评估
        4.6.1 物种的丰富度
        4.6.2 植被类型的丰富度
        4.6.3 古树名木与珍稀濒危植物
        4.6.4 外来物种
5 湖州市园林绿化树种的保护及规划
    5.1 古树名木的保护
        5.1.1 名木古树的概念
        5.1.2 湖州市名木古树的现状
        5.1.3 保护及规划
    5.2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
        5.2.1 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
        5.2.2 保护及规划
    5.3 特有植被景观的保护及规划
        5.3.1 银杏
        5.3.2 竹林竹海
        5.3.3 芦苇沼泽
6 结论与建议
    6.1 普查分析的结果
    6.2 湖州市园林绿化树种栽培规划的建议
        6.2.1 丰富园林植物的种类
        6.2.2 优化园林植物生态群落结构
        6.2.3 丰富城市绿地的色彩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建筑表皮生态绿化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的背景
        1.2.1 城市化进程的问题
        1.2.2 高层化趋势的影响
        1.2.3 生态化转型的必要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5.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6 研究的方法和逻辑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逻辑框架
第二章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技术体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2.1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的相关性概念
        2.1.1 建筑表皮的相关概念
        2.1.1.1 建筑表皮
        2.1.1.2 建筑表皮与建筑外墙
        2.1.1.3 建筑表皮与建筑立面
        2.1.2 建筑绿化的相关概念
        2.1.2.1 建筑立体绿化
        2.1.2.2 建筑垂直绿化
        2.1.2.3 建筑表皮绿化
        2.1.3 生态效益的相关概念
    2.2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的历史与发展
        2.2.1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技术的简史概况
        2.2.1.1 国外建筑表皮绿化技术史略
        2.2.1.2 我国建筑表皮绿化技术史略
        2.2.2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技术的发展进程
        2.2.2.1 德国
        2.2.2.2 日本
        2.2.2.3 法国
        2.2.2.4 新加坡
        2.2.2.5 美国
        2.2.2.6 中国
    2.3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的功能与作用
        2.3.1 生态补偿功能
        2.3.2 保护建筑功能
        2.3.3 景观美化功能
        2.3.4 心理生理功能
        2.3.5 经济生产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的主要技术体系
    3.1 轻技术化的建筑表皮生态绿化技术体系
        3.1.1 轻技术化系统的概念与类型
        3.1.1.1 吸附式的轻技术化系统
        3.1.1.2 辅助式的轻技术化系统
        3.1.2 明确合理的构造要求
        3.1.2.1 建筑的基础
        3.1.2.2 吸附的墙面
        3.1.2.3 锚固的墙面
        3.1.2.4 构件的安全性
        3.1.3 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
        3.1.4 控制关键的技术要点
        3.1.4.1 攀缘植物的辅助结构
        3.1.4.2 支撑结构的锚定技术
        3.1.4.3 攀缘植物与建筑朝向
        3.1.5 建立完善的维护保养
    3.2 幕墙化的建筑表皮绿化技术体系
        3.2.1 幕墙化系统的概念与类型
        3.2.1.1 无土水培式的幕墙化系统
        3.2.1.2 预制模块式的幕墙化系统
        3.2.1.3 容器悬挂式的幕墙化系统
        3.2.1.4 墙面一体式的幕墙化系统
        3.2.2 控制关键的技术要点
        3.2.2.1 水培式系统的布毡及承重要点
        3.2.2.2 模块式系统对墙体构造的影响
        3.2.2.3 悬挂式系统的容器及设计影响
        3.2.3 构建完整的植物工程
        3.2.3.1 适宜植物的选择
        3.2.3.2 植物生长的基质
        3.2.3.3 灌溉系统的设置
        3.2.4 建立完善的维护保养
    3.3 空间化的建筑表皮绿化技术体系
        3.3.1 理解空间化的生态涵义
        3.3.2 空间化系统的不同类型
        3.3.2.1 平台式的空间化系统
        3.3.2.2 楼板式的空间化系统
        3.3.2.3 复合式的空间化系统
        3.3.3 控制关键的技术性要点
        3.3.3.1 合适基质的选择
        3.3.3.2 适宜植物的布置
        3.3.3.3 种植土壤的荷载
        3.3.3.4 排水系统的设置
    3.4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技术体系的对比与选择
        3.4.1 技术体系的综合比较
        3.4.2 技术体系的选择标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的生态效益分析
    4.1 研究内涵的剖析
        4.1.1 生态效益的研究理念
        4.1.1.1 生物膜的结构
        4.1.1.2 生物膜的功能
        4.1.1.3 生物膜的特性
        4.1.2 生态效益的本质特征
        4.1.1.1 可识别性
        4.1.1.2 选择透过性
        4.1.1.3 应变性
        4.1.1.4 内外不对称性
        4.1.1.5 可参与性
        4.1.1.6 特色性
        4.1.3 生态效益的生态效果
        4.1.3.1 提高空气质量
        4.1.3.2 减少光污染
        4.1.3.3 吸收噪音
        4.1.3.4 隔热降温
        4.1.3.5 保护建筑
        4.1.3.6 维持碳氧平衡
        4.1.3.7 协调雨水循环
        4.1.3.8 调节风导向
        4.1.3.9 改善小气候
    4.2 项目背景的概述
        4.2.1 地域环境分析
        4.2.2 项目设计目的
        4.2.2.1 生态补偿
        4.2.2.2 丰富立面
        4.2.2.3 验证分析
        4.2.3 立面形式设计
        4.2.3.1 平面的构成
        4.2.3.2 色彩的搭配
        4.2.4 技术结构设计
        4.2.4.1 种植基盘
        4.2.4.4 结构龙骨
        4.2.5 应用植物设计
        4.2.6 灌溉系统设计
    4.3 分析方法的构建
        4.3.1 选择合适的模拟软件
        4.3.1.1 EnergyPlus
        4.3.1.2 CFD
        4.3.1.3 DesignBuilder
        4.3.1.4 U-wert.net
        4.3.2 构建合理的逻辑思路
        4.3.2.1 方法体系的选择
        4.3.2.2 模拟变量的控制
        4.3.2.3 过程操作的设置
        4.3.3 建立系统的分析模型
        4.3.3.1 空间模型
        4.3.3.2 物理模型
        4.3.3.3 微观模型
        4.3.3.4 环境模型
        4.3.4 设定有效的物理参数
        4.3.4.1 气象参数的设定
        4.3.4.2 植物参数的设定
        4.3.4.3 行为参数的设定
        4.3.4.4 结构参数的设定
        4.3.4.5 照明参数的设定
        4.3.4.6 暖通参数的设定
    4.4 数值模拟的分析
        4.4.1 能量性生态效益的模拟分析
        4.4.1.1 隔热性能
        4.4.1.2 空调能耗
        4.4.2 物理性生态效益的模拟分析
        4.4.2.1 温度调节
        4.4.2.2 室内气流
        4.4.2.3 舒适度
        4.4.3 区域性生态效益的模拟分析
        4.4.3.1 区域热环境
        4.4.3.2 区域风环境
        4.4.3.3 区域碳氧平衡
    4.5 模拟推出的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表皮生态绿化的结合应用方法
    5.1 建筑表皮绿化与空间关系的组织
        5.1.1 系统化的设计原则
        5.1.2 空间关系处理手法
        5.1.2.1 覆盖
        5.1.2.2 穿插
        5.1.2.3 围合
        5.1.2.4 渗透
        5.1.2.5 外挂
        5.1.2.6 连结
        5.1.3 灰空间的结合应用
        5.1.3.1 对灰空间进行适当表皮绿化技术处理
        5.1.3.2 利用灰空间的自身形体发挥生态效益
        5.1.3.3 为用户创造功能丰富的生态化灰空间
    5.2 建筑表皮绿化对材料特征的协调
        5.2.1 肌理的协调
        5.2.1.1 自然式
        5.2.1.2 规则式
        5.2.1.3 混合式
        5.2.2 色彩的协调
        5.2.2.1 色彩对比原则
        5.2.2.2 色彩协调原则
        5.2.3 构件的协调
    5.3 建筑表皮绿化与外观形态的呼应
        5.3.1 建筑形态对表皮绿化的呼应
        5.3.2 表皮绿化对建筑外观的呼应
    5.4 建筑表皮绿化对功能性质的反馈
        5.4.1 居住建筑的功能反馈
        5.4.2 办公建筑的功能反馈
        5.4.3 商业建筑的功能反馈
        5.4.4 交通建筑的功能反馈
        5.4.5 医疗建筑的功能反馈
        5.4.6 工业建筑的功能反馈
    5.5 建筑表皮绿化与地域环境的融合
        5.5.1 融合地域的物理环境
        5.5.2 融合地域的自然环境
        5.5.3 融合地域的人文环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6.1 结论
    6.2 思考
        6.2.1 发展的要点
        6.1.1.1 技术方面
        6.1.1.2 规范方面
        6.1.1.3 观念方面
        6.2.2 优化的策略
        6.2.2.1 提高植物的多样性
        6.2.2.2 提高绿色环境意识
        6.2.2.3 丰富技术的创新性
        6.2.2.4 结合建筑整体设计
        6.2.2.5 建立综合节能系统
        6.2.2.6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6.2.2.7 发挥政策推动作用
        6.2.3 未来的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一 U-Wert模拟分析报告
附录二 DesignBuilder数值模拟报告
作者简介
致谢

(6)新源林业公司杨树基地和木材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市场需求量大
        1.1.2 符合现行林业政策
        1.1.3 项目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 关于速生林产业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2 项目概况及特点
    2.1 项目基本概况
        2.1.1 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2.1.2 项目由来与形成
    2.2 项目基本自然条件
        2.2.1 项目实施区域概况
        2.2.2 项目实施区域的自然条件概况
    2.3 项目的主要特点
3 项目预测与具体建设内容
    3.1 产销预测
        3.1.1 国内外近、远期需求预测
        3.1.2 产量预测
    3.2 项目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
        3.2.1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3.2.2 项目建设原则
    3.3 项目具体建设内容
        3.3.1 项目建设内容概述
        3.3.2 项目建设技术的选择与实施
4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4.1 项目投资估算
        4.1.1 育苗基地
        4.1.2 杨树产业基地建设
    4.2 财务分析
    4.3 综合评价
        4.3.1 经济效益评价
        4.3.2 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4.3.3 社会效益分析评价
5 项目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5.1 杨树基地的建设风险
        5.1.1 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
        5.1.2 木材综合加工利用风险
        5.1.3 政策风险
    5.2 项目有效的经营管理及政策保障措施
        5.2.1 项目管理
        5.2.2 政策支持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7)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乡土树种研究概述
        1.2.1 国外乡土树种研究概况
        1.2.2 国内乡土树种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乡土树种概述
    2.1 乡土树种概念
    2.2 乡土树种的特点
    2.3 乡土树种的作用
    2.4 乡土树种的文化内涵
3 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应用调查与评价
    3.1 调查地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条件
    3.2 调查对象与内容
        3.2.1 调查对象
        3.2.2 调查内容
    3.3 调查与评价方法
        3.3.1 调查方法
        3.3.2 评价方法
    3.4 调查结果与评价
        3.4.1 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组成分析
        3.4.2 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多样性分析
        3.4.3 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应用频率分析
        3.4.4 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综合评价
        3.4.5 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景观分析
4 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应用存在问题与优化对策
    4.1 存在问题
        4.1.1 乡土树种结构不合理
        4.1.2 部分乡土树种应用频率较低
        4.1.3 乡土树种景观特色不明显
    4.2 优化对策
        4.2.1 增加乡土树种种类优化树种结构
        4.2.2 加强乡土树种的应用频率提高群落物种丰富度
        4.2.3 丰富乡土树种景观凸显地方特色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8)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功能及特点
    1.2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进程
    1.3 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
    1.4 自然保护区分类、分级
        1.4.1 自然保护区分级
        1.4.2 自然保护区分类
    1.5 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
        1.5.1 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的内涵
        1.5.2 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的方法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及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6.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
        1.6.2 本论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7 技术路线
2 中国森林与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概况
    2.1 中国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土壤分布
        2.1.4 气候特征
        2.1.5 水文水系
        2.1.6 生物资源
    2.2 中国森林概况
    2.3 中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概况
        2.3.1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概念
        2.3.2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建设
3 研究方法
    3.1 总体思路
    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3.2.1 数据收集
        3.2.2 数据处理
        3.2.3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
4 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研究
    4.1 自然地理区划的意义和内容
    4.2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案综述
        4.2.1 《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方案
        4.2.2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方案
        4.2.3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方案
        4.2.4 《中国自然生态区划与大农业发展战略》方案
        4.2.5 高等师范院校方案
        4.2.6 《中国自然区划概要》方案
        4.2.7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方案
    4.3 本研究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4.4 自然保护地理区基本信息综述
        4.4.1 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Ⅰ(Ⅰ)
        4.4.2 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Ⅰ(Ⅱ)
        4.4.3 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Ⅰ(Ⅲ)
        4.4.4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Ⅰ(Ⅳ)
        4.4.5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Ⅱ(Ⅴ)
        4.4.6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Ⅱ(Ⅵ)
        4.4.7 青藏高原地区Ⅲ(Ⅶ)
5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
    5.1 保护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赋值区间的确定
    5.2 各自然保护地理区(地理地区)内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序列
    5.3 小结
6.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保护空缺分析
    6.1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分析
        6.1.1 各省级行政区分布
        6.1.2 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分布
        6.1.3 各优先保护地区分布
    6.2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空缺分析
        6.2.1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在自然地理单元分布上的空缺分析
        6.2.2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对森林植被保护上的空缺分析
        6.2.3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对植物物种保护上的空缺分析
        6.2.4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对动物物种保护上的空缺分析
    6.3 小结
7.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研究
    7.1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原则
    7.2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7.2.1 升级
        7.2.2 合并升级
        7.2.3 扩建升级
    7.3 优先重点建设的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
    7.4 国家级自然保护小区建设
    7.5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布局效果评价
        7.5.1 数量和面积
        7.5.2 生物多样性保护
        7.5.3 保护区域建设
    7.6 小结
8.结论、创新及应用
    8.1 结论
    8.2 创新
    8.3 应用
参考文献
保护价值评价指标数据参考文献
附录1 食肉兽类动物名录
附录2 濒危森林植物物种名录
附录3 特有森林植物名录
附录4 关键森林植物名录
附录5 濒危森林动物物种名录
附录6 特有森林动物名录
附录7 旗舰森林动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对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现行的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1.1 补偿标准
    1.2 补偿范围
    1.3 对不同权属公益林的补助方式
2 存在的问题
    2.1 补偿标准过低, 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适应
    2.2 不同林地实行同一标准, 缺乏公平性
    2.3 不同权属林地按同一标准补偿, 缺乏公正性
3 应采取的对策
    3.1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调整补偿标准
    3.2 根据林地发挥的生态功能多少进行补偿
    3.3 对不同权属的公益林区别对待

(10)李属彩叶树种耐SO2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及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2.2 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伤害机理
        2.3 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机理研究
        2.4 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与其机理
第一章 4种李属彩叶树种抗SO_2能力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SO_2熏气处理
        1.3 测定方法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O_2对叶片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2.2 SO_2对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3 SO_2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SO_2对叶液pH值的影响
        2.5 4种树木叶片对SO_2吸收能力的比较
        2.6 4种树木耐SO_2能力的综合评定
    3 讨论
第二章 SO_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生长及叶片显微结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SO_2熏气处理
        1.3 生长指标测定
        1.4 伤害症状的观察
        1.5 显微结构的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SO_2对生长的影响
        2.2 SO_2处理下叶片可见伤害症状的观察
        2.3 叶片显微结构观察
    3 讨论
第三章 SO_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活性氧清除系统及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SO_2熏气处理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O_2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2.2 SO_2对叶片活性氧及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2.3 SO_2对叶片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2.4 SO_2对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5 SO_2对叶片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SO_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SO_2熏气处理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O_2对叶片玉米素含量的影响
        2.2 SO_2对叶片赤霉素含量的影响
        2.3 SO_2对叶片生长素含量的影响
        2.4 SO_2对叶片脱落酸含量的影响
        2.5 SO_2对叶片DHZR含量的影响
        2.6 SO_2对叶片ZR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SO_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色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SO_2熏气处理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O_2对叶片硫含量的影响
        2.2 SO_2对叶液pH的影响
        2.3 SO_2对叶片色素和可溶性酚含量的影响
        2.4 SO_2对叶片色度值的影响
        2.5 SO_2对叶片色泽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6 影响色泽相关因素的相关关系
    3 讨论
第六章 SO_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光合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SO_2熏气处理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O_2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2.2 SO_2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3 讨论
第七章 外源NO对SO_2处理下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显微结构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外源NO处理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NO对SO_2处理下生长、伤害症状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2.2 外源NO对SO_2处理下叶片氧自由基清除系统与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2.3 外源NO对SO_2处理下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2.4 外源NO对SO_2处理下叶片色泽的影响
        2.5 外源NO对SO_2处理下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八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四、西部林业科学2004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地功能及其变化研究 ——以河北唐县未利用地开发为例[D]. 赵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21
  • [2]瓜州塘墩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D]. 贺俊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分析及优化研究 ——以杭州湾南岸区域为例[D]. 岑晓腾. 浙江大学, 2016(12)
  • [4]湖州市城市绿化园林树种调查与树种保护规划[D]. 陈全. 浙江大学, 2014(03)
  • [5]建筑表皮生态绿化技术体系研究[D]. 潘鑫晨.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6)
  • [6]新源林业公司杨树基地和木材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D]. 唐志强. 四川师范大学, 2013(06)
  • [7]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应用研究[D]. 赵丽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8]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D]. 李霄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9]对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思考[J]. 星胜田,李立新,张宏志,张生璞. 防护林科技, 2008(06)
  • [10]李属彩叶树种耐SO2机制研究[D]. 李彦慧.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2004年西部林业科学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