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离散度对运动后心肌缺血的意义研究论文_林美

QT离散度对运动后心肌缺血的意义研究论文_林美

林美

(江门市新会妇女儿童医院 广东 江门 529100)

【摘要】目的:通过活动平板试验前后的QT离散度变化,研究运动引起的心肌缺血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分析40例冠心病患者与38例正常人平板运动试验前和运动高峰时体表12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变化。结果:运动前冠心病组QT离散度为(46.84±10.19)ms,运动高峰为(60.16±10.45)ms(P<0.001);而正常人分别为(22.21±14.15)ms,(21.11±13.43)ms,(P>0.05),运动前、后两组相比P均<0.001。以运动中QT离散度≥65 ms判为异常,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86.6%,特异性87.9%,预测准确性87.3%。结论:运动高峰时QT离散度进一步增加有助于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程度,提示QT离散度是平板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关键词】QT离散度;运动试验;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0-0202-02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用来衡量心肌复极离散度和心肌兴奋性恢复时间的不均一性的指标[1],代表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不稳定性的程度;而运动可加重病变区域缺血,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心肌电不稳定性加重。心肌缺血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与运动密切相关[2],因此运动引起QTd异常可评价缺血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本文通过分析冠心病患者与正常人平板运动试验前及运动高峰时12导联心电图QTd的变化,探讨QTd在运动时对心肌缺血的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新会区疑似冠心病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78例,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冠心病组40例,男性38例,女性2例,年龄平均50岁;对照组38例,男性32例,女性6例,年龄平均45岁。

1.2 平板运动试验

应用美国产Marguette CaseⅡ型运动平板仪,采用多级Bruce方案,运动过程中连续监测II、V5导联心电图,运动及恢复期每3 min记录1次以及运动终止即刻记录1次12导联心电图。每级运动结束前测量血压1次。阳性判断标准:①J点后60ms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mm;②J点后60msST段缓慢上斜型压低≥2mm。

1.3 QTd测量方法

心电图上最长QT与最短QT之差,即QTd=QTmax-QTmin。所有患者分别测量运动前及运动高峰时12导联心电图的最长QT间期(QTmax)和最短QT间期(QTmin),每次测量的导联数不小于8个,各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Graph Pad Prism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两组比较用t检验,三组比较时因方差齐,进入单因素方差分析,用Newman-keuls检验作两两比较。

2.结果

2.1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运动前心率、运动前收缩压、舒张压、运动高峰收缩压、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运动高峰时,心率为(140±21)次/min,对照组为(148±13)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运动前及运动高峰时QT离散度变化(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运动前及运动高峰时QT离散度变化(ms,x-±s)

组别 运动前QT离散度 运动高峰时QT离散度

对照组 22.21±15.15 21.11±13.43

冠心病组46.84±10.19 60.16±10.45

P值 <0.001 <0.001

2.3 冠状动脉病变、运动与QT离散度关系(表2)。

2.4 运动试验QT离散度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组38例,活动平板试验阳性11例,阴性27例,冠心病组40例,阳性39例,阴性9例。活动平板试验对冠心病的敏感性86.6%,特异性87.9%,预测准确性87.3%。

表2 冠状动脉病变、运动与QT离散度关系(ms,x-±s)

组别 例数 QT离散度

运动前 运动后

A组(单支)1939.52±8.0550.62± 8.89

B组(双支)1351.76±8.8362.35± 9.70

C组(3支) 856.15±9.6169.63±10.38

注:A组与B组比,A组与C组比,P均<0.001;B组与C组比,运动前P>0.05,运动后P<0.001

3.讨论

本组冠心病患者运动时的QTd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1)。运动前B组及C组的QTd大于A组(P均<0.001),C组QTd大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较小有关,运动后B组QTd大于A组(P<0.001),C组QTd大于B组及A组(P<0.001),以上说明QTd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反映了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程度。

冠心病患者运动后QTd显著增加。本文测量了40例冠心病患者的平板运动试验前及运动高峰时的QTd,发现运动高峰时QTd较静息时显著增加(P<0.001),而对照组运动前与运动高峰时QTd无差异(P>0.05),因为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中病变局部供血减少、心肌复极化过程延长、复极时间不均匀程度加重,从而加重了心电的不稳定性,提示QTd可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缺血程度。

本研究以运动中QTd≥65ms为标准,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性均较活动平板试验中ST段改变更为敏感而特异,也更具有诊断价值,此结果与张群林等[3]的报道相符。平板运动试验是冠心病患者常用的无创检查之一,但其对冠心病诊断存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4]。由于QT的准确测定关键在于T波终点的确定,且QT间期受心率的影响,QTd也可能随之变化。有报道称Sporton等测定了心房起搏前后冠心病患者的QTd亦显著增加(P<0.001),对照组变化不大,消除了心率快对QTd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卢喜烈.QT离散度.301临床心电图学,2003,138:1344-1348.

[2] 陶清.平板运动试验应用中的若干问题[J].心电学杂志,1983,2:39.

[3] 张群林,葛永贵,王玮等.QT离散度在冠心病运动试验中的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198-199.

[4] 吴学思,刘文娴,吕树铮等.平板运动试验和潘生丁负荷试验对CHD的诊断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293-295.

论文作者:林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1

标签:;  ;  ;  ;  ;  ;  ;  ;  

QT离散度对运动后心肌缺血的意义研究论文_林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