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岳农山村的复兴及其对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启示--以日本福岛县三岛镇为例_农村人口论文

日本过疏农山村的振兴及其对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启示——以日本国福岛县三岛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国论文,日本论文,为例论文,山村论文,中国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 K901

日本农村的“过疏”现象出现于60年代。那时,日本开始进入高度经济成长时期,经济的高度增长伴随着交通的发达,使农村人口急剧流向城市,地域间差异扩大,传统的村落社会迅速崩溃。就象1967年日本经济审议会对“过疏”所下的定义那样:人口向城市急剧迁移,使人口减少的地区出现了种种问题。人口减少地区的问题相对于人口增加的地区出现的问题即过密问题而言,称为过疏问题。由于人口减少引起的过疏,使得该地区难以维持一定的生活标准,如防灾、教育、保健等社区的基本条件难以维持,同时,资源的合理利用也难以实现,社区的生产机能显著衰退。人口减少的结果是,人口密度降低,人口老化持续进行,既已形成的生活方式难以维持。30多年后的今天,“过疏”一词已经很少在媒体中出现。但是,“过疏”问题是否已经解决?如果这一问题没有解决,那么过疏农山村的现状又是怎样的? 带着这一问题, 笔者于1998年6 月对日本著名的过疏山村——三岛町进行了为期两星期的考察。本文是在此考察的基础上,以日本东北地区一个“过疏”农山村为例,结合日本的国势调查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通过对日本农山村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将对当前急剧变化着的我国农村的认识和研究有所帮助。

一、三岛町概况

三岛町(见图1)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福岛县西部,总面积约90 平方公里。土地绝大部分为山林地,铁路公路四通八达。距福岛县最大城市郡山市仅40多公里,距最近的有13万人口的会津若松市仅20多公里。现有居民864户,2674人。其中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893人,高龄化率达33.4%。人口减少开始于50年代,是一典型的过疏山村。三岛町为了振兴本地区,使之不至于消失,从80年代初开始,实施了所谓的“故乡运动”,“生活工艺运动”以及“有机农业”等一系列的旨在挽救逐渐衰落的山村的活动。由于这一系列的活动,促进了三岛町的振兴而引起日本全国的广泛关注。

图1三岛町的位置和面积

二、三岛町过疏化的演变过程

受日本全国性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三岛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败以前,三岛町是一个以农林业为主的农山村,农家每户平均人口为6~8人,靠种植水稻、杂粮、蔬菜以及兼采集山菜、打鱼维持农家的日常生活。

1940年开始,三岛町附近的宫下水电站开始建设;1941年经由本町的会津至只贝的公路开通,随后,横穿本地区的铁路也相继完成。为建设这些工程,人口开始从外地流入,加上战后士兵复员,三岛町的人口一时间大幅度增加。然而,大型工程的建设告一段落后,人口就开始减少。1960年青年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就职,人口减少的步伐加快。到1963年为止,由于流出人口的步伐减缓,三岛町人口减少的速度开始减慢,但是,1968年以后,人口减少的速度又趋加快。由“三岛町各从业类型人口及农户人口的变化表”可以看出,全町总人口和总户数逐年下降的同时,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平均3人中就有一老龄人。而且, 这种人口减少的现象还在缓慢进行。从1965年到1970年底,三岛町人口减少率达17.3%。1970年日本政府制定了“过疏地区对策紧急措施法”,根据此法,全日本有1084个市、町、村被指定为过疏地区,这些过疏地区占日本市、町、村总数的三分之一;面积占全日本的二分之一,但人口仅占日本总人口的9%。三岛町在1971年被指定为过疏地区。从此, 该地区开始享受政府的特别照顾。町政府利用国家给过疏地区的财政补贴,对本地区的文化设施、交通通讯系统、生活环境等设施进行了大规模建设,生活环境以及农业生产条件可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改善,使之拥有了同城市一样的生活环境,现代化的农用机械得到普及。但是,三岛町人口减少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改变。现在,每当日本的传统节日之际,从本地流出的人们,携家带小返回故乡探亲,这时的町人口数将增至平时人口数的3 倍,街道村落一改平日寂寞的景象,变得热闹非凡。据说,这种情况在日本的过疏地区还相当普遍。

三岛町各从来类型人口及农户人口的变化表

农户总数 专业农户 兼业农户Ⅰ 兼业农户Ⅱ 农户总人口 其中

年度

户 户户 户 人 男 女

1965年 58986171 332

3398 1665 1733

1970年 56336164 363

2807 1350 1457

1975年 53222 99 411

2343 1118 1225

1980年 49656 48 392

2119 1020 1090

1985年 44554 43 348

1848 901 947

1990年 41563 13 339

1659 805 854

1995年 36964 18 287

1424 699 725

(根据日本各年度农业统计)

由于人口的减少,流出的是劳动力人口,特别是年青的劳动力人口。因此,首先出现了居民年龄的高龄化,高龄化的发展便成为老人问题。如果过疏地区的居民整村整户的“举家离村”,使这些村庄完全消失了,也就不存在过疏问题。但情况是即使有大量的年青人流出以及一些居民“举家离村”,依恋家乡不愿外出的人和丧失劳动能力而不能离开家乡的人依然存在。这便是日本60年代开始发生在农村的“过疏现象”。三岛町的老龄人口比例在1984年为20%。仅次于毗邻的金山町,居福岛县第二位,1993年上升为33.4%,居福岛县第一。70年代,年青的劳动力几乎都流向了城市,而且本地区高中、大学升学率高,这些本地的学生在城市的学校毕业后,一般都留在了城市里工作,这也是促使三岛町人口外流的重要因素。三岛町的人口结构不仅老龄人口比重较大,而且1 人或两个老人单独生活的家庭比例也越来越高。这些老人发病率的增加,成为该町的主要问题。三岛町被称为老人的町一点也不言过其实,怎样解决老人问题,怎样解决劳动力流失造成的农业生产后继无人的问题,是该町政府面临的严峻的现实(见图2, 三岛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图2三岛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根据日本各年度的国势调查)

与三岛町的老人问题同时出现的另一问题还有所谓的年青人的“结婚难”。虽然20~44岁的人口的性别比例失调并不严重,但现实问题是结婚适龄人口,特别是青年女性还在继续外流。年青人大量流出,使得结婚适龄青年锐减,留在本地的青年也不安心于本町的生活。

过疏不仅表现为人口老龄化,而且还表现在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上。从三岛町外出打工的人数变化可以看出,外出打工人数在1963年达到高潮,随后一段时间有所下降,1968年以后又开始增加。这是因为,三岛町的农业机械化和家庭电气化使农户的现金支出增大,仅靠农业收入已不能满足来自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求,向农业外的产业寻求收入是适应这一增长需求的唯一手段。另外,当时的日本正处在城市建设的高峰时期,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客观上造成了对农业人口的吸收。外出打工从开始的农闲时外出的季节性外出,演变成全年外出。这样,就出现了家庭中的中心人物从村落社区定期消失的凄凉景象。

1960年,三岛町各自然村开始购入了1~2台电视机,到1964年东京召开奥林匹克运动会时,电视机的普及率迅速上升为每户拥有1台。 电视机普及的速度同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加同步进行。由于电视机的普及和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加,村落社区的传统活动逐渐衰亡。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儿童们在区域内的交流活动开始减少,往日的“追鸟”、“抓虫”、“堆雪人”、在河川里“游泳”以及在田间、神社等野外自由玩耍的景象,能增加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儿童家乡意识的游戏活动几乎绝迹。由于“过疏”的持续进行,当地的中小学里,一个年级只有1~2名学生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过疏山村不仅儿童是孤独的,成人也在孤独地生活着。

70年代初期,三岛町的一般家庭开始购入私人小汽车,至1975年达到每户拥有一台的程度。私人汽车的普及过程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 随着汽车的普及,道路网的建设也在同时进行。四通八达的道路使本町町民日常生活圈扩大到20公里以外的会津若松市。但是,汽车的普及,交通的便利反而使得三岛町的人们更加孤立。过去的三岛町的村落是典型的自给自足型的农山村,30公亩的田地大约用10人左右的劳动力,三五成群的人们在田地干活的传统农村景象随处可见,休息时人们聚集在村头田边谈天说笑的情景已成为三岛町人的美好回忆。互助性的生产,往来密切的生活是村落共同体存在的基础,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行,三岛町由自给自足的农业变为兼业化农业,从农业外获得的收入是生活的主要来源,往日维持村落共同体所必须的人们的相互沟通越来越少。时代在变化,完全回到从前的那种生活方式显然不可能。但是,维持现代化的农山村共同体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是必须的,不然,“过疏”地带的人们会变得越来越孤立。

过疏还改变了本地区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使农业衰退,耕地荒废。从60年代开始,三岛町的农家受农业机械化的影响,耕地用牛,运输用马的现象已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小型农用机械。随后,又逐渐普及了脱谷机、除草机、小型卡车、插秧机、康拜因等农用机械。到70年代中期,三岛町的农业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使农家自主经营的范围得以扩展,经过本地农户的不懈努力,西红柿、黄瓜等商品率较高的蔬菜的种植以及生猪、食用牛等的养殖一时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等原因,在短短数年间,靠蔬菜种植等副产品经营发展起来的农业自主经营遭到彻底的破坏。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桐木材价格上涨,村民们便一哄而起放弃农作物种植,除了保留烟草和桑树的种植外,全部种上了单一的桐树。但是,随着日本对从外国进口木材限制的解除,靠种单一的桐木发展本地产业的梦想成为昙花一现。从此,农业衰退、耕地荒废的步伐加快。这同整个日本经济过度依赖原材料进口而输出工业产品的宏观构造有密切关系。90年代以前,在过疏农山村从事农业的收入,与在日益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部门从事工作的收入相比较,农业的收入变得微不足道。农业人口的减少便是其必然的结果。一方面,农家为了节省劳动时间,便大量使用农药和化学肥料,另一方面,家禽养殖的消失使得绿色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有机肥料缺失。日本政府为过疏农山村的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农山村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但由于小规模农业经营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平地,就象三岛町鸡窝状分散的耕地的效率一样,农民便部分或全部放弃农业,把从由于农业机械化、农田基本建设取得的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公共基本建设事业中,以取得较高的收入。再从这部分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偿还机械购置费和农田建设费。因此,日本政府对过疏农山村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没有取得应有的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农田的荒废过程。

过去,由烧制木炭和贩卖木材而成为三岛町经济支柱的林业,同农业一样,也成为本町的夕阳产业。液化气、石油类燃料使用的普及,大量从国外进口桐木等木材是本地桐木价格暴跌的直接原因。虽然三岛町拥有占本町土地面积87%的森林面积,但三岛町的林业也同其农业一样,成为日益衰退的产业。

过疏山村还有一显著特征就是,经济上高度依赖公共基本建设。政府为了挽救频临消失的过疏山村,便大量投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如修建公路、建设娱乐设施等。政府的投资一方面使城市的产业向农村分流,也给过疏农村的农民带来了就业机会。但却造成了过疏农村过分依赖政府投资的公共事业。

面对关系到三岛町存亡攸关的现实问题,町政府根据某著名大学对本地的规划设计,展开了以吸引外部资金兴办当地旅游业为中心的地域振兴运动,其结果是虽然暂时使旅游业得到了发展,但本地居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实际好处,经济收入大多数流向了外地。因此,三岛町政府根据自己的判断,组织制定了“创造让新娘愿来的町”的地域振兴计划。

三、三岛町的地区振兴计划

首先是“故乡运动”,使没有接触大自然而人际交流意识又淡薄的城市人,有感受到三岛町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朴实的乡土气息的机会,并且创造既保留传统的自然特色又能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健康的町,鼓励本地町民和对本运动的意义赞同的城市居民,即特别町民一起建设新的三岛町。具体的内容是,若特别町民每年交纳会费1万日元, 将被介绍给一本地居民作为其友好之家,在友好之家进行农村生活体验,享受本地町民的待遇,如可以象本町居民一样利用公共设施,优惠使用本地的滑雪场地及器材等等。这一运动在实施的头一年,即1974年只给本地带来了1923万日元的收入,而10年后的1984年,此项收入却达到1.3778亿日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同此项运动有关的所谓“三岛专栏”。三岛专栏的内容是,召集各地各阶层的人包括本地的特别町民,为了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以自己家乡的事例为题材,展开对生活原点的讨论。该讨论一致认为,创造健康的居住地(市、町、村)的主体只能是居民自己,仅以收入的多少判断生活质量的好坏是不够的。

“故乡运动”是在本町的居民以及包括特别町民在内的其他地区的居民共同的努力下,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所展开的追求。然而,此项运动对本地的旅游业产生的波及效应是有限的,运动的参加者也很有限。所以,町政府接着提出了“生活工艺运动”的构想。

开展“生活工艺运动”的契机是从围绕对本地桐木材的再开发进行讨论开始的。三岛町的气候、土壤条件适合桐树的生长,且本地有生产桐木材的传统。如前所述,受进口木材的冲击,桐木材价格暴跌,传统的桐木材生产销售业面临绝境。为替这一传统产业找到出路,主要以桐木的深加工,如生产高档桐木家具等为中心的“生活工艺运动”就此诞生了,至今高档桐木家具在东京等大城市仍占有稳定的市场。与此项运动有关的活动,如在漫长的冬季里,编织传统工艺品等,也重新受到重视。这样,不仅是桐木,而且山林里自然生长的蔓藤类,其他阔叶树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为进行此项活动,专门从大城市请来了技术专家对有关人员进行了培训。1986年,此项活动推向了高潮。在生活工艺馆,定期主办木工、陶瓷、编织艺术等各种讲习班,还提供自己动手制作、体验的工具和场所,召集生活工艺品的开发、制作、新技术研究情报交换等活动。尽管“生活工艺运动”每年都在创新和扩大,但也不是所有的居民都参加了。所以,就有了下一个活动,即“有机农业运动”的开展。

如前所述,三岛町的耕地小块而分散,不适合成片单一的大面积种植,加上农业从业人员不足,使农田的荒废成为严峻的问题。因此,充分考虑到本地区居民高龄化的特点,以分散小块的耕地为对象,开展了以多种类少量生产方式为中心的有机农业运动。1982年开始,由热心此项运动的人员倡导的“有机农业朋友会”组成。现在大约有70名左右的会员在积极活动。为了推广“有机农业运动”,生产者直接进行销售活动。为了确保有机农业产品的销售,还与农业协会、商工会、故乡振兴公社、旅游协会等机关和团体进行密切合作,促成了每星期主办一次的有机农产品展销会。此外,还建成了被命名为“桐木的故乡俱乐部”的公共建筑设施。在这里除了展示桐木工艺品外,还提供了山野菜、河川鱼类、土种鸡以及有机农产品的贩卖和展示活动的场所。虽然进行了以上三个运动,但是没有参加这些活动的居民依然存在。为了这些居民也能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接着又创导了所谓“以地区为自豪运动”。

“以地区为自豪运动”的出发点是:町政府认识到由于过疏的继续,本地区传统的风俗、信仰、习惯等逐渐消亡,为挽救这一传统文化,町政府鼓励町民保存和恢复传统文化活动,使他们以保护传统的风俗习惯为荣,以本地的传统文化为自豪,以达到使本地居民有重建家园信心的目的。

最后还有“保持健康运动”。虽然大多数居民都参加了以上四个运动,也使本地区重现生机,但是,运动的参加者还不是全体居民。考虑到不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的居民是没有的,发起这项运动就可使全体居民都能参加某项运动。“保持健康运动”有三个目标:第一是近期目标,即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管理自己的健康;中期目标是,减少成人病,降低医疗费;长期目标是,死亡率降低,平均寿命延长,从而实现健康社会的目的。

对已经超越“高龄化社会”而率先进入“高龄社会”的三岛町来说,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解决“高龄社会”所出现的问题,“保持健康运动”可以说是既考虑了“高龄社会”的特点,又实现了运动的综合性和全体居民参加性。

对以上三岛町所实施的一系列以综合性和全体居民参加性为宗旨的地域振兴运动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六个特点:

第一,运动的出发点是使过疏的农山村变成居民们乐意生活的场所;

第二,在相对严酷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下,重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开发本地资源为振兴经济的手段;

第三,让本地居民拥有自信心是地域振兴的重要前提;

第四,计划虽然重要,让每个居民都能思考,为地域振兴献计献策更为重要;

第五,地域振兴运动的形式可以千差万别,但其共同点就是每个居民都能参加某一运动或组织,在过酷的环境条件下,合作精神至关重要;

第六,运动的目标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产品制造和单项目标的到达上,重要的是运动目标的综合性和全体居民的参加性上。

四、日本的经验对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启示

日本的农村,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开始出现农业萎缩和农业人口大量减少,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一段短暂的战后恢复,从5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了高度经济发展时期,人口、产业继续不断地向城市集聚,造成了农村的“过疏”现象。此时,日本开始关注被遗忘了的农村,因此,资金、技术、人口开始回流农村,促进了农村旅游业服务业等的迅速发展,也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农村的生产功能而忽视了其在生活、娱乐上的重要意义。农村不再是单一的农户为主的自然村落,而是农工商并举,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杂居”的社区。虽然日本的国情与我国有所不同,但纵观日本农村的衰退和振兴过程,至少在以下几点上对我国农村的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是要以开发本地资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中心。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为居住在农村的所谓农业人口。改革开放使这里的一部分人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但是,城市能够容纳的人数毕竟十分有限,立足于农村本地的发展才是根本的出路。我国的许多落后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开发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不仅能够提高当地的生产力水平,促进这一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将当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到新的生产领域来,减轻农村劳动力的地区间移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压力。所以开发本地的自然资源是我国落后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状况,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希望所在。

其次是要创造本地的龙头产品,就象三岛町的高档桐木加工产品一样。我们现在提倡各县市都要建立自己的支柱产业,农村地区也不能例外。日本在70年代倡导的“一村一品”运动就是这一思想的成功尝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参考之处就是,要调动农村地区当地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我们可以通过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他们懂得要热爱农村建设家园,我们更应该通过各种制度创新和适应各层次农民需求的活动,形成一种振兴农村社区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就是“家乡兴衰、村民有责”,这样,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就会出现巨大的动力。

标签:;  ;  ;  ;  ;  ;  ;  ;  ;  

日本岳农山村的复兴及其对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启示--以日本福岛县三岛镇为例_农村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