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探讨焦忠民论文_焦忠民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探讨焦忠民论文_焦忠民

摘要:近年来,建筑业发展越来越快,建筑工程越来越多,建筑结构形式越来越复杂,各种超宽、超厚的建筑工程正在发展。施工中最常用的材料是钢筋和混凝土,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受到环境、地址、天气、工艺等因素的影响,使混凝土经常出现裂缝或变形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施工的正常进行,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建设工程的质量。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工程主体结构的变形和裂缝问题,提高建筑物的结构性能。

关键词:建筑施工;后浇带;施工技术;探讨

1 后浇带施工技术基本概述

混凝土浇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混凝土凝固后会出现裂缝,这主要是由于相关施工技术人员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浇筑时间不合理或混凝土材料配合比不规范造成的,混凝土结构在养护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产生裂缝。为了有效控制施工中的裂缝问题,可在结构的连接部位预留相应的空隙,避免构件支座相互挤压变形。预留间隙为后浇带。建筑结构每层施工完毕后,后浇带采用混凝土浇筑,使不同构件连接成一个整体。

2 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功能特点

2.1减小温度收缩造成的影响

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温度收缩对施工质量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在浇筑完成后不能立即投入使用,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养护。但在混凝土养护和浇筑过程中,由于外界温度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和收缩。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特别是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必须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减少因温差过大而引起的混凝土变形。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前预留相应的后浇带,使混凝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膨胀,进而加强对收缩应力的控制。同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还能抵抗部分温度应力,提高建筑结构应对外界温度变化的能力。

2.2进行沉降差问题的控制

后浇带施工技术是高层建筑施工中经常采用的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和裙楼的设计阶段,必须保持其完整性。后浇带施工过程中,需要暂时断开二者的连接。建设工程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需要通过浇筑的方式将二者连接起来,使高低楼层形成一体结构。高层建筑与裙楼结构整体连接后,应充分考虑后期差异沉降引起的附加应力,保证地基土的质量满足施工要求,并在施工过程中完成沉降。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差异问题,需要进行以下三方面的调整。首先,调整压差。由于主楼的荷载相对较大,有必要调整埋深,同时减小整体地基土压力,从而优化和提高附加压力。其次,调整时差,先开始主体建筑结构施工,待建筑结构基本成型、沉降趋于稳定后,再进行裙楼结构施工,严格控制两者的沉降差。最后,调整高差。沉降计算后,可有针对性地调整主楼和裙楼的标高,并预留一定的沉降差范围,保证两者标高的协调一致。

3建筑施工后浇带技术

3.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为保证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质量,必须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模板的预制工作决定了后期的施工工艺,这项工作需要在采用后浇带施工工艺前完成。施工工程结构中的钢丝网应提前布置,保证钢丝网具有相同的质地和厚度,满足施工标准,以提高预设模板的抗剪强度和刚度,提高整体稳定性,防止一些高层和低层建筑因主跨水平大而出现沉降现象。后浇带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合理控制钢丝网模板两侧的压力,避免因压力控制不当造成质量问题。另外,后浇带混凝土在垂直方向浇筑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振捣的时间和频率,避免过振,减少对钢筋和钢丝网的损伤。同时要注意水泥浆在混凝土中的流失,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3.2基于建筑工程后浇带的设置

3.2.1 选择后浇带最佳位置

建设项目后浇带的施工位置将对整个建设项目的施工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建设项目后浇带形式多样。后浇带应根据不同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后浇带施工位置的选择上,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建设项目施工现场进行调查分析,选择合适的后浇带形式。在施工项目说明文件中,对后浇带的位置没有明确说明的,应按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后浇带的浇筑控制。在当前的建筑业中,许多建筑工程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后浇带位置选择方面,应选择施工项目中受力最小的部位,以提高施工项目的施工质量,充分发挥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优势。

3.2.2 选择合理的后浇带宽度以及间距

在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中,为提升建筑施工安全,应选择适宜的后浇带宽度以及间距,通过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可保证建筑结构整体性。通常情况下,在设置后浇带间距时,应以超过30m、40m为最优,另外,在后浇带宽度设置方面,应控制在70~100m之间。除此以外,通过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将基础裙房与主楼进行分离,使其处于不同区域,减少混凝土裂缝发生率。

3.3模板设置

在后浇带施工中,模板的设置将对后浇带施工的顺利开展产生重大影响。对此,施工技术人员应密切注意模板的设置,按模板设置所标出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

3.4 混凝土浇筑

后浇带施工准备完成后,方可组织混凝土浇筑施工。后浇带的施工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浇筑过程的控制上,应根据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组织方案进行控制;(2)后浇带选型后,浇筑施工管理可按后浇带类型进行。如垂直临时接缝,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振捣,避免漏振或过振,若无振捣,将影响后浇带的功能,若振捣过大,它会损坏后浇带内的钢丝网。此外,在水平临时接缝施工中,应有效控制钢丝网侧压力,确保侧压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3)后浇带施工中,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和归档,为后续施工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据。

3.5 后浇带保护

施工项目后浇带施工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养护管理:(1)后浇带接缝两侧可采用模板作为挡水设施,避免水或其他杂质对后浇带造成污染;(2) 选用优质砂浆材料,在后浇带周围设置防水带,有效地实施后浇带的保护工作。

4建筑工程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建议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后,应注意后浇带混凝土的后处理和养护。后浇带混凝土凝固后,拆除挡板后,对后浇带混凝土表面粗化进行处理。可采用劈斧、钢杆等工具对地层线沿线的表面粗化进行处理,并对其中的一些砂和颗粒进行处理。后浇带混凝土刚凝固后,混凝土强度不太强,容易处理表面粗糙。一般深度为2cm~3cm。另外,混凝土长期凝结后,要注意后浇带施工部位的养护。后浇带施工不能与其他施工同时进行,为保证后浇带施工的完整性和施工结构的完整性,必须充分认识后浇带施工部位养护的重要性。采用后浇带施工工艺后,应及时清理连接部位设备,防止后浇带施工部位积灰或积水。一般来说,后浇带施工部分的养护是在两侧砌砖墙,即选择哪种挡水保护,并养护两周以上。同时,养护期间可采用湿麻袋覆盖顶部,保证混凝土质量。

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施工质量,而且可以保证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因此,采用后浇带施工工艺时,必须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科学合理地设置宽度和间距,选择合适的后浇带截面位置,对后浇带截面进行科学处理,严格选用施工材料。同时,施工结束后,要注意后浇带混凝土的处理和养护,确保混凝土质量,不断提高混凝土整体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晓莉.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9):67~68.

[2]赵艳敏,马洪旭.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四川水泥,2019(3):102.

[3]赵锋.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9(2):18~19.

[4]梁昌春.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18(20):86~88.

论文作者:焦忠民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3

标签:;  ;  ;  ;  ;  ;  ;  ;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探讨焦忠民论文_焦忠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