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压力及其对策_社会支持论文

环境应激及其应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和人类关系的改变使环境不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更加具有毁灭性的人为的技术性灾害,以及危害巨大、传播迅速、感染性强的社会突发事件,使环境成为人类的一种恐惧性、压力性、破坏性的力量,进而影响到人的心理和行为。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和2003年春我国的“非典”流行至今使人们心有余悸。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环境不仅是人类生产、生活和交际的场所,而且是人的一个巨大的应激源,环境应激成为心理学家和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环境应激源

在心理学中,应激的含义一般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应激是指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和环境刺激,即应激源;其次,应激是人的一种主观反应,是紧张和唤醒的内部心理状态,是人对应激源的解释性、情感性、防御性的应对过程;最后,应激是人对威胁或紧张的一种生理反应,应激往往伴随人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强烈活动,因而与人的疾病和健康密切相关。

把应激引入环境和社会领域,是应激研究的重大进展。心理学家一般把环境应激源分为灾难性应激源和背景性应激源。灾难性应激源是指影响到少数人的破坏性灾难,它对人和环境的影响是严重的,但并不经常发生,包括自然性的、技术性的、社会性的事件,如强热带风暴、火灾、毒气泄露、大规模传染性疾病、恐怖活动等;背景性应激源是那些持续危害人们的刺激,它并不立即产生明显的严重的有害后果,但每天都存在,它的影响有时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如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化学污染、光污染、无线电污染以及过度拥挤等。

(一)灾难性应激源

1.自然性灾害

飓风和龙卷风、洪水和暴风雨、火山爆发和地震都是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它们绝大多数是不可预见的,而且会使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遭到极大的破坏。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环境生态十分脆弱,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极为有限,因此,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也更为深刻和广泛。正常生活秩序的失去、家人的死亡、财产的损失、灾后重建、对伤病家庭成员的照顾等都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和体力。对可能再次发生类似可怕事件的恐惧,也会影响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家发现,在自然灾害过后,人会出现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症状。心理方面的不适包括恐惧、孤独、愤怒、消沉以及人际关系和婚姻问题,生理方面的不适有疲劳、体重下降、头疼、感冒等。

2.技术性灾难

技术性灾难和自然性灾难有一些相同的特征,他们都趋向于不可预测、不可控制,会使人产生强烈的生理痛苦和心理应激。技术性灾难与自然灾难又有很大的不同,它通常是由人类的技术失误、责任心低以及管理不善造成的,飞机失事、毒气泄露、核辐射、矿难、食品污染等都是典型的技术性灾难。技术性灾难是技术双重性质的突出表现,对于技术性灾难的发生,一些人是应该对此负责的。因此,在技术性灾难过后,人们的愤怒要比自然灾害更为强烈。研究表明,技术性灾难带来的影响比自然灾害要长久,尤其是人们控制的感觉受到了威胁,人们感觉到我们无法控制我们自己所创造的事物。

3.社会性事件

社会性事件包括恶性社会治安事件、恐怖事件、战争、通货膨胀等。由于现代社会人际交流的广泛和生活方式的相互依赖,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敏捷性和传播工具的多样性,社会性事件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日益增强。社会性事件和自然灾害、技术性灾害不同,它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感染和心理恐慌,并且具有对事实的放大作用。“杀人狂”会使一方百姓寝食不安,物价上涨则使人持续感到生活的压力,战争威胁使人失去生命和财产的依托。近年来在我国频发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事件,既是技术性事件,更是社会性事件,它对人们心理的影响超过了实际影响,容易造成社会恐慌。

(二)背景性应激源

1.噪音

现代城市中的人们其实生活在一个被心理学家称之为“随身听”的噪音环境中,交通工具的喧闹、人群的喧哗、工地的建筑声、娱乐活动的嘈杂、办公场所或生产车间机器的轰鸣,都是噪音的主要来源。通常我们判断一个声音是否为噪音有三个维度:强度、可判断性、可控制性,噪音的强度越大,越是不规律,越不可控制,则其造成的应激反应越强。研究显示,噪音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休闲的效率和质量。长期的噪音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工厂的劳动效率,使人们在工作中出现错误和失误。研究还表明,噪音环境和肠胃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率有较高的关联。研究还证实,噪音对人的社会行为有巨大的影响,噪音会扭曲我们对别人的印象,而且会增加侵犯行为的可能性。

2.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但它不是总能被人的感觉系统觉察到。空气污染的有害影响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其次,它能通过大气层的变化和气候的改变彻底地影响环境,包括臭氧的消耗、烟雾和酸雨;第三,空气污染有潜在的巨大力量,通过腐蚀性的影响伤害、破坏建筑物。空气污染对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影响心理学家称之为空气污染综合症,其生理症状表现为头疼、疲劳、失眠、烦躁、眼睛发炎、肠胃疾病及癌症等。空气污染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更为严重,可能导致记忆失调、视听觉能力削弱、反应迟缓等。空气污染也会改变人的社会行为,尤其对侵犯行为的增加有显著的影响。

3.过度拥挤

过度拥挤是人们对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生活空间的最直接感受,拥挤的感受与人口的稠密性有关,也与复杂的心理因素有关。研究发现,拥挤会导致人们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从而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首先,拥挤会使人产生负面的情绪反应,不过由于男女两性对社会刺激的不同反应,高密度的人口对男性的影响更大,女性反而在人口密度低的情况下容易有负面情绪;其次,拥挤会引起人的心理唤醒,会使人的血压升高、出汗,皮肤电、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再次,拥挤会增加人的失落感和侵犯行为,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目光接触水平和持续的时间。心理学家认为,拥挤引起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与人的认知协调模型和丧失控制感觉有关,是丧失控制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拥挤还包括交通环境的拥挤,尤其对城市居民来说,交通环境是一个很大的应激源,交通堵塞、交通混乱、交通事故是对人的时间、精力和心理的极大消耗。

4.被动吸烟

近些年来,不吸烟的人和吸烟的人的权利之争是广为讨论的话题,也是造成人际不和和争端的原因之一。许多研究表明,被动吸烟会引起疾病,尤其和癌症的发病率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吸入他人吸烟所放出的烟雾会对身体产生有害的影响,使人血压上升,呼吸速度加快,心率增加。

二、环境应激的理论模型

环境应激是现代社会人们非常普遍的心理应激现象,它不仅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人的工作、学习以及社会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心理学家在不遗余力地寻找对环境应激的解释,提出了许多环境应激的理论模型。

(一)唤起与刺激理论

这种理论的共同特点是,认为不同的刺激能产生不同的唤起水平,应激随唤起水平而改变。唤起与刺激理论有刺激负荷理论、过载理论、适应水平理论等形态。刺激负荷理论认为,强烈的刺激能导致较高的唤起,使人感到苦恼;水平过低的刺激导致较低的唤起,使人感到乏味。过载理论认为,刺激就是一种信息,人类的行为是信息加工的结果,当过多的信息涌向一个人的时候,人的注意力就会分散,从而导致紧张;适应水平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理想的刺激水平,这种水平因人而异,而且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是不断适应的结果。因此,什么样的刺激构成应激状态,即高于或低于理想刺激,取决于人当前的适应水平。

(二)条件反射理论

心理学家把学习模型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扩展到对环境应激的解释中,认为不同的环境刺激形成并影响不同的态度,并且使态度具有积极或消极的色彩。如果态度与某一刺激有联系,当这种刺激出现时,就会通过与之有联系的态度唤起应激。

(三)行为限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环境产生的影响有时是人难以控制的,因此人们认为某种力量是不能努力改变或加以停止的,个人的行为是有限制的,我们不能做所有想做的事情,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命运。对行为的限制有些是真正的限制,有些则是想象中的限制。如果人们相信自己的行为失去了控制,就会感到一种习得性无助,这种情况在灾难性应激源面前常常出现。

(四)适应和认知交互作用理论

心理学家通过对大量环境应激源如灾难事件、噪音和拥挤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广泛解释效应的适应和认知交互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在环境刺激面前,个体首先要对作为威胁的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估,认知评估的结果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特征和对刺激的认知;根据评估结果,个体会做出自发的唤醒和预警反应,找到反抗策略。如果策略成功,个体进入衰竭阶段,如果不成功,就要付出适应的代价。如图1所示。

图1 适应和认知交互作用的应激模型

三、环境应激的应对

日益多变和复杂的环境给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应对这些压力就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环境应激所关注的中心课题。在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在使用某种方式克服环境中的应激源,用不同的策略处理压力。这些方式和策略有些是积极的,有些则是消极的,有些取得了成功,有些则遭遇了失败。任何预防、消除或减弱应激源的努力,无论健康的或不健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都是对环境应激源的应对。心理学家首先对应对的方式进行了分类,比灵斯和莫斯认为,根据应对的方式可把应对行为分为积极的方式和消极的方式,根据应对反应的焦点,可把应对分为问题倾向的应对和情绪倾向的应对。马塞尼在对大量应激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应该根据斗争或预防的性质来看待应对,他把应对分为斗争应对和预防应对。斗争应对发生于应激源引起反应时,它主要是减轻或打败应激源,而预防应对则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改变和对应激后果的不断抵抗来防止应激源的出现。

心理学家伊利莎白·米那汉把应对分为应对资源、应对策略和应对风格三个层次,每一层次的应对都有可操作的特点和事件。目前,心理学界对环境应激的研究大多围绕伊利莎白·米那汉的应对模式来进行,这种模式为环境中的个体如何应对应激源提供了启发和帮助。

(一)应对资源

应对资源是应对的基础和基本材料,即用什么来应对。应对资源包括社会的和个体的,也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社会性资源主要是来自社会的(国家或民间)的支持,这种支持依靠国家力量、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社会支持可以是道义上的,也可以是物质生活条件和满足某种需要的金钱等实际的资源,如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后,政府提供的住房、药品,民间组织、慈善结构、个人举行的义演义捐活动等,都是社会支持的典型表现,这些支持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作用。社会支持对个人环境应激的作用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社会支持起一种屏障作用,防止个体不受应激的消极影响;其次,社会支持本身就是有益的和有价值的;再次,在社会支持的情境下,个体和支持网络之间会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对个体有积极影响。研究表明,在爱滋病患者家庭和有残疾病人家庭中,有较强社会支持网络的家庭比没有这种支持的家庭应对得更好,社会支持对A型性格的人还能起到隔离严重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对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应对资源是信念、价值和自尊、控制感、自我效能感。信念和价值是个人对生活和事件的意义的看法,它会影响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评价和反应。灾难和挫折对一部分人来说被看作是人生的考验和挑战,它会使个体变得坚强和成熟,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则可能被看作是苦难和倒霉,充满抱怨和不公平感,这就是一种被证明具有普遍价值的乐观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乐观主义是对应激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的个性特征,它是一种感知和预期的过滤器,会改变某种不利情境的原有色彩,使人期待好事情的发生并满怀信心地去行动。

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它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它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控制事件或对应激作出有效反应的信心,是对应激要求和应激能力之间关系的反映。在环境应激中,对自己能力有较高评价的个体对应激的感受较低,研究证明,自我效能感还能提高人的免疫系统功能,而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则会引起较高的焦虑和行障碍。此外,个体的身体素质、精力水平等也是有效的应对资源。

(二)应对策略

应对策略是个体对应对的态度、方式和应对行为的积极性。它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直面的或逃避的。心理学家认为,在环境应激中,消除紧张,认知重组、学习和解决问题,社会交流是常见的有效的应对方式。

消除紧张是最常见的首要的应对方式。紧张是由应激源引起的生理唤醒和不舒适感,伴有明显的情绪表现。消除紧张是应对应激的第一个环节,是采取进一步应对的前提。只有在消除情绪紧张之后,个体才有可能做出理性的、有效的反应。在应激情境中,个体可采取渐进放松法、入静法或自发产生的方法来消除紧张。

认知重组是指个体改变事件的意义或对应激情境认识的变化。日常生活中的幽默其实就是一种对应激事件的认知重组,人们通过幽默重新定义普通的问题和不幸事件,使对问题的观察获得新的视角和参考框架。心理学研究发现,环境应激中的认知重组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从事件中寻求新的意义或改变原来事件的意义;第二,在自我效能感不足或缺乏控制感时,重新获得对生活的主动权;第三,通过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自尊。应激源往往包含问题解决因素,解决问题能力不足是构成应激的主要原因之一。当面对一个不具备答案的问题时,应激就会发生。因此,如何解决问题就成为消除应激的主要环节。在一般情况下,个体常常通过学习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学习解决问题是应对应激的最根本、最积极的措施,问题的解决意味着应激源的自动解除。

应对应激的最后一个重要技巧是学习社会技能,进行社会交流。社会技能包括人际交往、注意转移、自我暴露和坚持立场等。社会交流是指进行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可以使个体获得信息,降低不确定性,同时寻求社会支持和情感依托,维持心理平衡;注意转移则是指人暂时离开痛苦和压抑的环境和思想,从事建设性的活动,比如欣赏音乐、锻炼身体或外出旅行等都可以减轻亲人死亡带来的痛苦回忆;自我暴露是指人对外开放,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宣泄情感,适度的自我暴露会降低个体的心理压力,而过分自我关闭会使人远离社会支持,伤害人的心理系统。日常生活的应激还与个体缺乏坚持立场的技能有关,立场不稳会使个体容易处在压力之下,比如在他人违反交通规则造成交通拥挤时,个体是自己也违章驾驶以求快速通过或是继续遵守交通规则而不惜放缓行程呢,这时坚持原则的驾驶者应激的程度更低。

(三)应对风格

应对风格是人对应激的固定反应模式,它是个体在应激状态时习惯化的或偏爱的方式。在应激面前,个体是顺从或是斗争,是反应激烈或是沉默寡言,这就是应对风格。心理学家对应对风格作了以下区分:接近者和逃避者;行动者和反应者;内在反应者和外在反应者。每一类型的应对风格有不同的特点,接近者倾向于通过活动战胜应激源,逃避者倾向于躲开应激源;行动者较早采取行动以防止应激的发展,反应者则在应激源出现后做出冲动的反应;内在反应者在应激发生时倾向于自我谴责,使应激增加,外在反应者在应激发生时倾向于他人或环境谴责,使应激减少。研究发现,应对风格和个人的认知风格有关,独立性或依存性、沉思或冲动的认知风格影响应对风格。在应对风格的研究上,心理学家尔英·詹尼斯提出了五种应对风格,得到应激心理学家的普遍承认。

1.无冲突的继续。即个体继续过去的行为方式,对外在的环境信息和应激刺激不予反应。

2.无冲突的改变。在面对应激源时,个体接受一切合理的建议,无条件采取新的行为方式,但行为是改变而不是奋争。

3.抗拒性的逃避。在应激情境中,个体使用认知和行为的方法躲避环境,否认、拖延、责备他人、合理化等。

4.过度警惕。过度警惕是一种惊慌反应和冲动决定,是情绪过度唤醒的结果。过度警惕的人认知技能下降,思维重复,行动简单。

5.警惕。警惕是应对应激的最成熟的方式,是个体系统的寻求信息,用灵活的、无偏见的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心理学家对环境应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研究一方面可以使社会、政府和个人对环境问题更加关注,另一方面,也会对处于环境灾难和社会事件下的政府和个人如何应对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帮助,从而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个人生活的质量。

标签:;  ;  ;  ;  

环境压力及其对策_社会支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