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再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南巡讲话的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由此决定,我国的这场经济改革实际是“市场化改革”。而市场化改革的结果,将“化”出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十四大召开时,正值我在北京参加一个经济学方面的会议。在那次会议上,我谈了这种看法。会后,我把自己的这种观点写成一篇短文。但是,经过近两年的深入思考及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状况的考察,我的上述观点有了改变。诚然,由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在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发展史上是一大飞跃,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我现在认为,不容讳言,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理论也仍然需要发展,即从理论的彻底性而言,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推进到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并以它为指导的经济改革才有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改革”,对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不应轻易满足而停滞下来。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承认市场经济具有经济资源配制功能,而且承认市场经济制度配置功能,能够创新、选择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在它看来,真正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即真正有生命力和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只能是现代市场经济机制的制度配置功能的结果,是制度市场化的结果。由此观之,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不是手段与主体的关系,不能搞“结合论”。它们两者不是“夫妻”关系,而是“母子”关系,因果关系。因此,对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我们应放弃“结合论”,“兼溶论”,代之以“母子论”。社会主义离不开它的“亲娘”——市场经济。它只能从市场经济机制中获得强大而必要的经济动力。这是它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

我认为,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未能认识市场经济对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配置、创新功能的原因,可能则是多方面的: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能揭示和肯定市场经济的制度配置功能

马克思等经典作家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揭示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发展规律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他们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或者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规律。在此基础上,认为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制度,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他们是肯定生产力具有制度配制、创新功能。也就是生产力直接决定和影响生产关系。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讲得很明确:水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以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课书(社会主义部分)依据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把生产力的制度配置功能更加具体化了。许多政治经济学教课书在分析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时多是这样说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很高的部门,要求全民所有制与之相适应;而社会化程度较低的部门,则要求集体所有制与之相适应。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等经典作家那里。在社会基本经济制度配置、创新的机制上。没有给市场经济留下发挥作用的位置。而实际上,市场经济对于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市场经济是一种低消耗,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竞争机制所形成的强大的外部压力,有力地鞭策着经营者和生产者,从而充分发挥财产和利益关系对于主体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因此,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量事实反复表明: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就意味着,离开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去讲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那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样的话,生产关系不可能真正适应生产力的性质,从而不可能获得理想的结果。而这也就决定:市场经济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决定机制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因为生产力不是直接决定生产关系。不能由它直接配置经济制度。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要以市场经济为“桥梁”。为了使生产关系真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应当让它适应市场经济的性质。用公式表示:生产力——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市场经济的性质,这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生产关系适应市场经济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规律具体表现形式。正是这一规律而使市场经济具有制度配置功能。例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所以取代封建经济制度,主要就是前者比后者更合符市场经济的性质,从而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西方学者及我国的一些人把市场经济看作是一种基本经济制度,将它等同于资本主义

人们为了把市场经济从姓“资”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让它变为与社会主义兼溶的东西,势必只能承认市场经济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功能,而否认它的制度的配置功能。应当指出,西方学者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经济具有制度配制功能。当然,下面将要指出,把市场经济简单地等同于资本主义,这个结论是不合符实际的。

3.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并且人们把社会主义等同于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

不言而喻,这样一来,人们也就不可能意识到,我们国家目前这场经济改革,实质上是重新认识和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对已有的这种按照前人书本上的模式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修补性”的完善。这样,就难免误把市场经济只是看作资源配置的手段与方式。实际上,如果是真想搞市场经济,从而站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角度上来看待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不难认识到,我们所进行的这场经济改革,面临的任务是对原有的“制度环境”,即产权等“根本性”的经济制度进行重新配置,因而仅仅进行具体的“制度安排”是不够的。

4.把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资源配置功能视为纯技术性的操作方式

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低消耗、高效率的经济资源配置方式,要求进行资源配置的主体有着强大的经济动力。而这种强大的经济动力,只能来自于物质利益,来自于财产和利益关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就意味着,经济资源配置过程,必定同时是资源权利的配置、分配过程。在经济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必须使经济主体的产权明确,相互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清楚而规范化、制度化。否则,资源配置就难以合理,不能取得好的结果。改革以前,我们国家的经济资源由于是按照统一的指令性计划进行无偿调拨,责权利不清,缺乏制度保证和规范,结果造成巨大的浪费。兰格在30年代曾设计过“模拟市场”,也没有成功。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这种“模拟市场”,同样不象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那样在资源配置的同时,进行权利关系的配置,即经济制度配置。总之,正如社会生产活动离不开生产关系一样,资源配置也不能离开制度配置。而许多人虽然主张社会主义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却把它的资源配置方式看作是纯技术性的东西,结果片面地看待它的功能。

5.现代市场经济的制度配置功能还未充分显示出来

上面谈到,由于发达地区进入高科技时代,信息社会为时不久,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本质要求和发展趋势,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即使有的东西有所表示,但人们认识和正确评价它,自觉地按照它们的要求办事,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因此要有一个过程。至于在我们这种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更加为客观条件所限。总之,现代市场经济的制度配置功能还未充分表现出来,因而妨碍人们对它给予应有的肯定。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提出要把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各种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改革的目标。为了建立真正的、合格的现代企业制度,就需要澄清上述种种不正确的传统观念,拨开理论上的迷雾,越过思想上的障碍,认识并肯定市场经济的制度配置功能。

对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它能科学地解释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真正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搞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关键在于认识和承认市场经济对于社会基本制度,即“制度环境”的配置、创新和选择功能。旨在使这一理论在指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时真正显示出它的科学性。

1.科学解释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重新解释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观念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都不是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经济也有计划;市场和计划只是经济手段。而这样一来,经典社会主义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必然性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在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看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所以产生,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的矛盾,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日趋激烈,结果将导致日益严重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为了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必须实行计划经济,“让人们自觉地按照统一的计划进行生产”。而只有当生产资料为社会生产总的管理机关,或者说国家所实际占有、支配,才能使各个生产单位按照统一计划安排生产。这就意味着,计划经济要求以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即国家所有制为基础。

但是,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认,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一样,仍然是市场经济时,那就不需要、也不能象改革前那样,实行不通过市场调节机制的指令性计划,而只能实行指导性计划。资本主义生产也可以实行以市场为中介的指导性计划。既然不需要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那么,作为计划经济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即国家所有制,就没有产生和存在的必要了。而这就使社会主义失去了经济上的必然性。所以说,当我们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市场经济后,就需要重新探索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但遗憾的是,在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后,人们却没有意识到,它与经典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必然性问题上发生了矛盾,否定了后者关于社会主义必然性的理论。这表现在许多力主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一方面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但另一方面,却仍然从生产社会化这个角度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产生的原因。他们还是认为,生产社会化程度很高的部门,应当以国家所有制与之相适应。人们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这个水平。

但是,当我们认识并且承认市场经济具有双重配置功能时,作为仍然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这是因为肯定市场经济的配置功能,就将为社会主义的必然性问题的解决找到一条新的思路。

传统的经典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即从生产社会化所要求的有计划按比例规律的角度来论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进而论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然性的。但是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从这个角度论证和设计出来的社会主义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而“市场经济制度配置论”,则与此不同,是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是从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活力的生成、培育机制这个角度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实践将证明,这种作为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社会主义,即市场社会主义,将是真正具有优越性和生命力的。因而是可行的社会主义。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的关键,在于它是否具有作为商品生产者应有的活力。企业活力的大小,关系到市场经济,进而关系到社会生产力能否迅速地发展。而现代企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企业活力最深厚的源泉在全体职工之中。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出现了“三化”:一是随着生产国际化而使市场国际化。这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二是企业规模大型化,企业组织结构层次增多,管理工作日趋复杂,管理人员数量增加;三是生产工具自动化。这一切要求不只是个别人、少数人,而是要求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的计划制订、生产组织和一切经营活动中,具有更高的自觉性、责任心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资源得以充分的开发利用,创造出尽可能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求得生存发展。对此,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初步形成共识。例如,美国有学者说,公司的职工“他们是公司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职工和雇佣他们的公司,正在重新确定工人在机构中的作用,有一种新的理论正在形成,那就是工人权利和工人参与的理论,早该如此了”。①

但是,不言而喻,在生产资料同劳动者分离,存在劳动异化,职工处于雇佣地位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使职工具有主人翁态度。他们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缺乏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此,国内外的学者多有论述。我国有学者就中肯地指出:“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不仅是社会主义企业的特色,而且是一切现代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在资本主义企业中,“人格化的资本是企业的主体,劳动者是雇佣者,是企业的客体,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劳资对抗的不可逾越的障碍。”②外国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在资本主义企业,“如果职工被拒之于所有权的门外,那么人们就会有与之疏远的感觉,并且在关系方面出现不合作的态度,这才是需要实施职工股份制的地方。”③

由此可见,不需赘述,只有企业的生产资料变资本家所有为职工所有,使企业的主体由“人格化的资本”变为职工,才能使劳动者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关心企业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企业的活力有了深厚的基础。而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制度配置功能的结果。它表明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社会制度的生命力。可以预言,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国际化,生产日益自动化,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日益要求每一个成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主动性与创造性,这就将使资本家所有制同现代企业的矛盾愈来愈尖锐。这样,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就将日益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承认。⑧但在此应当指出,在近二、三十年中,发达地区的资本家所有制同市场经济的矛盾的尖锐化,已经引起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生活的一系列变化,甚至显示出了社会主义新的曙光与萌芽。例如,在资本主义企业也实行民主管理,让职工参与决策和经营,开展合理化运动;发展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实行福利政策;从所有制改革入手,允许和鼓励职工购买企业的股票。应当说,这其中的有些东西,是同资本家所有制的本质规定不符合的,因而实际上具有非资本主义因素,或者说社会主义因素。尤其是日本由于实行遗产税和所得税,以及采取大企业相互持股的特殊措施,使资产日益集中到法人组织手中;而在法人组织中,权力和利益又尽可能转移到了经理人员和职工手中。这样一来,使今日日本大企业资产的所有制发生了一定程度质的改变,形成了类似社会主义合作社的“准社会所有制”。④日本有专家分析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胜过欧美企业,关键是员工有很强的“集团主义精神”。存在决定意识,这种有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他们主人翁精神的“集团主义精神”,只能是主要来源于日本大企业的财产关系发生了倾向于职工方面的某种变化。就是说,这种“准集体所有制”,才是培育“集团主义精神”的土壤。

至于日本大企业形成和发展起这种具有一定的集体所有制因素的新型法人财产关系,其原因总的来说,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合作工厂出现的原因曾说:“这种工厂表明,在物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会怎样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⑤日本大企业的这种新型的法人所有制的产生和发展,也是“自然而然地”从股份制这种“生产方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的。”这实际上是生产关系适应市场经济,即适应现代企业性质规律的客观要求。上述其它发达国家私营企业所出现的新现象,其原因也基本上是如此。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预言,随着生产工具进一步自动化和世界市场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欧美地区的私营企业的所有制关系,也必将象日本的大企业一样,或迟或早地把股份公司的权利尽可能由大股东手中转移到管理者与生产者手中,从而使资本家所有制向具有公有制因素的日本式法人组织所有制转化。它们只有实行这种转变,达到尽可能增强企业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固守旧的体制是没有出路的。日本大企业的变化最大,结果最有竞争力。这就是有力的证明。所以说,这种具有日本特色的法人所有制的形成和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了社会主义的新曙光。现代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真正摇篮。但是,要想彻底解决资本家所有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矛盾,任何改良式的措施都不行,必须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2.真正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

这个问题与前者直接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但是,这种规定在实际上则是未能认识和肯定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直接的内在联系,而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与市场经济无关。这样看待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未能认识市场经济不仅是资源配置手段,而且具有制度配置功能。

社会主义生成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这种“无关论”,势必使人们在处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时,提出结合论,或者说兼溶论。但是,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实践中,人们发觉公有制⑨与市场经济的性质不相适应,于是便不可避免地碰到这个难题:二者结合,或者说公有制实行市场化改革,到底以哪一个为出发点。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学术界前几年讨论很热烈。多数人主张以公有制为出发点,还有些人则力主以市场经济为出发点。但是如果以公有制为出发点,坚持国家所有制,我国十几年的改革实践表明,国有企业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完全的商品生产者。换言之,国有制不能同市场经济很好地结合。到今天,人们对此已形成共识。这是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同处市场经济,而活力不如后者的主要原因。因此,近年来,日益增多的人士提出,在处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问题时,应改变思路,以市场经济为出发点。这样的话,就将要按照市场经济的性质改变国有企业的所有制格局,甚至要从根本上废除国家所有制,代之以新的公有制。⑥但是,这在实际上已经超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规定,不是实行“结合论”。而是实际上以市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承认市场经济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基本经济制度的配置、创新功能,实行“改造论”。简言之,这种改革目标的理论依据,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而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正是由于大多数人至今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思想,因而在认识和处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时,继续坚持结合论,结果,在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人们仍然再三强调要花大力气搞好现有的国家所有制企业,以此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把它提高到市场社会主义。只有当我们以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承认市场经济的制度配置、创新和优化功能,从而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看作是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结果,与市场经济有着“母子”般的先天的联系;在理论上把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规律具体化为生产关系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自觉地按照市场经济,也就是现代企业的要求认识当代的经济制度演变的趋势,发展的前途,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和构造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彻底破除把国家所有制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国家所有制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典型形式的传统观念。站在市场经济配置论的立场上,不难认识,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所有制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更不等同社会主义。它只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国家对社会生产进行宏观调控的条件之一。因此,如同计划体制一样,国家所有制本身是中性的东西。它的性质是由它所处的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它是“月亮”,不是“太阳”。例如,在资本家所有制占主体的资本主义社会,国有制便附属于前者,从而其性质为前者所决定,由于国家所有制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工具”性、服务性的经济形式,因此,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它都不能显示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资本主义制度相对于封建制度的优越性,不是由国家所有制,而是由占主体与主导地位的资本家所有制表现出来的。同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不是并不可能由国家所有制表现出来,而只能有赖于与市场经济性质,即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经济形式。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之所以发生剧变,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人们把本来不是社会主义的国有制当作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代表和主体,结果市场经济发展不起来,生产效益低下的状况难以改变。这个惨痛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应当变得聪明起来,再不能“知其不可而为之”了。

从市场经济制度配置论的角度来看,与现代企业的性质最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不是国家所有制,也不是传统的集体所有制,而是兼有国家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某些特征的新型的法人组织所有制。因为不仅国家所有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性质,集体所有制也同样与市场经济的性质不相适应,而只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这是由于如果真正严格地按照集体所有制的本质规定办事,那么,劳动者就不能自由地在企业之间流动;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优胜劣汰原则就将使“内公外私”的传统集体所有制企业,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蜕变为马克思所说的“集体私有制”企业,实行集体雇工。而这种完全合符现代市场经济性质的集体—全民型法人组织所有制,既有明确的产权,企业的资产为职工集体所有。这点类似于传统的集体所有制。但劳动者又可以服从生产需要而自由进出企业,这点又具有全民所有制的特征。

对于上述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如果以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眼光来看,也许不好理解,但它却是社会化大生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这需要我们站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角度去看待和评价它。当我们以生产关系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为尺度去衡量,传统的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才真正不好理解,是不正常的经济形式;而这种集体—全民所有制的新型法人财产制度,才是正常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了把这种法人组织所有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法人所有制区别开来,可称之为“社会法人所有制”。这种新型的社会法人组织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体系的主体和主导。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社会法人组织所有制等于社会主义。由于这种社会法人组织所有制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比资本家所有制更适应现代企业的性质,因此,以它为基础,将把市场经济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社会生产力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这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就将充分发挥出来。

总之,当我们认识并肯定市场经济的制度配置功能时,就将不会再象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那样,离开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去谈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真正切实可行的,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只能从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中去找。因此,离开市场经济去谈什么是社会主义,必定陷于空想。这种由现代市场经济的制度配置功能产生的社会主义,是既区别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现在人们所说的市场社会主义,即国家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⑦而是新型的市场社会主义,是可行的市场社会主义因而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由于这种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比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更适应市场经济的性质,因此,才真正使社会主义企业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而使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这就使社会主义真正最后完成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新型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应当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这种作为市场经济内在要求产物的社会主义,从而作为真正的市场社会主义,是把市场经济作为因,社会主义作为果。因此,正如上面所指出的那样,当我们站在市场社会主义的立场上处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关系时,就将抛弃结合兼溶论,代之以改造论。而在实践上,就将是用市场经济去改造现有的国家所有制,使之变为市场化的新型的公有制。从结合论到改造论,应当说,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