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意识形态”与人的全面发展_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德国意识形态”与人的全面发展_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意志论文,与人论文,意识形态论文,全面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的问题从来就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古希腊思想家那里就已开始注重人的和谐发展,在人文主义时期,人的本性、人的自由等思想发展为系统的人道主义。到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已经规划出一个“人与人都应当兄弟相待”的理想社会,预示出一个“人应当通过全面的实践活动,获得全面发展”的美好前景。但是关于人的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家那里始终没有得到科学的阐明。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人类历史的一般进程,从理论上再现了人类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基本联系的完整画面,创立了崭新的唯物史观。正是唯物史观的确立,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才有了全新的基础,才找到了理解人的问题的钥匙。《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唯物史观这“第一伟大发现”确立的标志。在《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同历史唯物主义其它重要原理一样,第一次得以科学阐述。

一、马克思基于对物质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揭示,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和基本特征

《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总的清算。针对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等脱离现实的抽象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有客观前提的,这一客观前提应该首先到物质生产活动领域内去寻找,因为人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自己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个人。这个制约着人们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产表现为两个方面——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人们受制于生产实际上就是“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人总是处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辩证法,就是物质生产内在的客观辩证法。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这一内在辩证法的揭示,第一次阐明了人类历史为什么必然要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及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特征。

1.人的发展与历史发展的一致性。马克思指出:“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的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变成桎梏并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这一论述表明,马克思既发现了历史过程无非是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关系发生发展的进程,又揭明了人的发展与历史发展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就表现在,人是人类历史的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和结果,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着社会历史,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社会历史的改变,首先就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中人的力量的发挥和发展程度的现实表现。因此,个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一致的。马克思对这种一致性作了具体的分析。他指出,对于原始社会的人来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他们对立,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这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人们的生产活动只限于用简单的工具从大自然直接摄取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与此相一致,人的发展程度就是极其有限、极其狭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相继出现,这既表明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使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私有制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过程,决定了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也决定了人在历史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的总趋势。当然在其具体历史阶段上又是有不同特点的。马克思分析到,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阶段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分工不发达,手工劳动的技术基础的保守性,从而决定了单个劳动者具有多方面的技能,但总起来看人们的能力又是片面的、不高的,人们的联系是狭窄的、孤立的。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机器大工业的兴起,生产的日益社会化,机器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革命化等等,从而对劳动者的要求起了根本变化,就必然要求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成为能适应生产技术不断变革、能从事多种劳动的智力体力多方面的发展的人。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是片面发展的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却没有变为现实。在《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现实的人是片面发展的人。

马克思指出,一方面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结果,另一方面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因此,分工一开始就引起人们的身心方面的某种程度的萎缩,当发展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全体社会成员便严重地片面发展起来。因为“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分工越发达,积累越增加,这种分裂也就越剧裂。”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和私有制是同义语的分工,这个表现为以对抗性形式对人们奴役的分工发展到极端,就把每个人都束缚在狭小而固定的范围内活动,终身执行着一种局部职能,成为机器的附属物。这样的人就注定是片面的畸形发展的受限制的人。针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这种非人状况,马克思指出:“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3.共产主义是第一次使人的全面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社会。如果说在共产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中(马克思着重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的发展总是受到限制而片面发展的话,那么共产主义则是第一次使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社会。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论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是从道德观念出发,而是从经济事实出发,用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即社会化的生产力同私有制的生产关系的矛盾来揭示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指出,共产主义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也是人性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重要特征,强调唯物史观讲人的解放归根到底表现在未来社会中的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上,而人的全面发展又只有通过共产主义革命才能实现。正是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特征,按照《形态》中的思想就是完全摆脱了由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人们职业上的局限性和发展的片面性,获得了才能的全面发展。这里的“才能”首先是指劳动者的智力、体力的充分发展,从而既能从事直接物质生产,又能从事文化科学工作,具有广泛兴趣爱好,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爱好,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对此马克思在《形态》中作了具体生动的说明。其次,是指劳动者具有高度的思想道德修养。对此,马克思在《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中就这样说到,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为了推翻统治阶级,还因为无产阶级也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建立社会的新基础。这表明,马克思早就认为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随着共产主义伟大实践活动的深入,人们不仅应获得智力、体力的充分发展,也应获得思想道德的丰富、提高,“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最后,还包含了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即人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机、理想、信念、情感和行为等。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是统一的。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程度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片面与畸形的;另一方面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全面发展受个性自由发展的制约。因此,全面发展决不意味着可以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要求个体,而是倡导在德智体要求基础上的个性的独特而自由的发展。当然,这是以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为前提的。

二、 马克思基于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科学结论,论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站在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者的立场上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通过这一现实运动所要消灭的“现存状况”就是“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马克思论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必要的条件,这就是:

1.废除私有制、消灭分工。既然人的片面发展是分工的产物,因此共产主义应当废除私有制、消灭分工,从而把人从狭小固定单一的活动范围和奴役劳动中解放出来。即是说,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首要的任务是改变现存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从而铲除劳动的旧有性质的经济基础。马克思在《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反对活动的旧有性质,消灭劳动,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活动的旧有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私有制,是旧式分工,而私有制是分工的结果,私有制和阶级利益的对立,反过来又成为分工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使分工更加固定化,从而使人们更加片面畸形地发展,更加受着自发的被迫的成为统治着人们的一种异己力量的驱使。为要使人们从这种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并自觉地去驾驭它,就必须消灭私有制、消灭分工,从而使劳动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使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在自主活动中得到全面地发挥。

2.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形态》针对施蒂纳等人的唯心主义自由观,强调指出:自由不是在理想允许的范围内而是在生产力所允许的范围内取得的,自由度不是取决于观念,而是决定于生产力发展的程度。这是因为:首先,人的片面发展是分工的产物,而分工和私有制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因此归根到底,人的片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出现的现象,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要求。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废除私有制和消灭分工才是可能的。其次,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除平均主义、消除贫困的普遍化才成为现实。马克思在《形态》中十分明白地表述了这一思想: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如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和平均主义的盛行;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穿住在质与量的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当人们还是物的奴隶的时候,是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的。再次,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除地域保守性、民族狭隘性才成为可能。当生产力水平不高时,人们生产活动的范围、交往的范围都很狭小,从而人的发展范围也很狭小。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而“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最后,只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才是逐步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劳动者自由时间的客观基础;供人自由支配的创造性劳动的自由时间成为可能,从而人们的兴趣,才能得以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这样人们就不仅在物质关系上而且在精神关系上愈益丰富,获得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3.“真实的集体”是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手段。马克思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是因为个人的生命活动不是孤立的,不能脱离社会,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没有集体,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马克思不仅指出个人的发展与集体的关系,还进一步分析了历史上不同的集体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不同制约作用。马克思认为过去历史上所出现的集体都是虚幻的共同体,因为这是些属于统治阶级中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这种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虚幻的集体“对于被支配的阶级说来,它不仅是虚幻的集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因此这种集体不可能使人获得自由,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共产主义才是真实的集体,在这“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这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发展,恰恰相反,这种发展是建立在消灭了私有制和分工基础上的一种新联合中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总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有条件的,而要具备这些条件,就必须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因为共产主义革命“本身就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时代意义

1.有助于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始终是基于对物质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揭示,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动力和前提的。马克思在《形态》中明确指出:自由不是在理想允许的范围内而是在生产力所允许的范围内取得的,自由度不是取决于观念,而是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程度。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产品的极大丰富,人的全面发展也将变成没有物质基础的空中楼阁。由此可见,生产力是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野蛮到文明、由畸形到全面发展的动力。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处在从贫困型——温饱型——小康型向满足型方向过渡和发展的阶段,在这种生产力背景下,人们的兴趣和精力主要倾注于对物质方面的追求,对人的道德、精神等方面的要求相比之下就少得多。在这种生产力背景下,人们生产活动的范围,交往的形式都还比较狭小和单一,人的体力和智力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也受着各种条件的限制,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的发展还呈现着一定的畸形和片面。这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当人们还是物的奴隶的时候,是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的。为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党的十五大再次提出了要始终如一地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这样,才能使我国尽早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地创造物质条件。

2.有利于消除社会上“左”的影响。100多年前, 马克思立足于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和基本条件,把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考察,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各方面才得到全面发展。目前,一些人在谈到人的全面发展时,却忽略了这些条件。有的甚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认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实际上,在现阶段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条件的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存在很大的被动性,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来讲,只能是它的低级层次;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才能实现它的中级层次;又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巨大进步,社会财富象喷泉一样涌出来,这时,社会的必然王国才能发展到自由王国,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社会的经济文化条件不同又区分为不同的实现层次。只有正确地区分这种不同层次性,才能使我们在不同的层次上确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把长远理想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使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每一层次上的实现都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减少实践中的盲目性,排除思想中“左”的不切实际的急躁病,这样才是科学的态度。

3.有助于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大力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马克思在《形态》中明确指出: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随着共产主义伟大实践活动的深入,人们不仅应获得智力、体力的充分发展,也应获得思想道德的丰富和提高,这样才能肩负起新社会建设的重任。这为我们今天坚持两手抓方针,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水平和个性自由的发展和进步,体现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不仅需要繁荣的经济,也需要繁荣的文化,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当前尤为重要的要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因为我国目前正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多元化带来了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带来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中西价值观的冲突,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冲突。在一些人看来,现在要少谈主义,多做生意;在一些人身上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观被个人主义价值观所代替;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价值观被拜金主义价值观所代替。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大力进行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紧迫要求。

标签:;  ;  ;  ;  

“德国意识形态”与人的全面发展_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