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安全及其战略选择_石油论文

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其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石油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能源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原动力。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能源的需求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经济越发达,对能源的需求就越大。进入近代以来,石油成为最重要的能源,且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加,石油蕴藏量丰富的地区自然是各国特别是石油消费大国始终关注的焦点。中国从1993年起就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国也必须关注世界的石油分布及供需状况对中国能源需求的影响,制订相应的石油安全战略,以确保“石油安全”。

一、中国面临的世界石油安全形势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失去大量的石油供给,没有一个高度工业化国家有望能够生存下来。然而,石油的地区分布、消费和需求是不均匀的。根据权威的英国石油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评估》报告(2001年版)(注: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1,BP,http://www.bp.com.downloads/1087/statistical-review.pdf.引自本统计的内容不再另注。),截止到2001年1月1日,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421亿吨,其中77.8%集中在欧佩克产油国,排名前十名国家集中了85.5%的世界总探明储量。从地区分布看,世界上65.3%的石油储存在中东地区,排名前五名的国家都集中在中东,依次为沙特阿拉伯(储量为358.0亿吨,占世界的比例为25.0%)、伊拉克(151.0亿吨,10.8%)、科威特(133.0亿吨,9.3%)、阿联酋(126.0亿吨,9.2%)和伊朗(123.0亿吨,8.6%),占世界60%以上的石油储量。其他排名顺序则为委内瑞拉、俄罗斯、墨西哥、利比亚和美国。中国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33亿吨,排名第11位,占世界剩余探明储量的2.3%,次于俄罗斯(67.0亿吨,4.6%)和美国(37.0亿吨,2.8%)。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石油产量增长明显趋缓,由1990年的31.64亿吨增长到2000年的35.89亿吨,年均增长1.23%。世界石油产量主要来自中东、北美,2000年其产量分别占世界的31.0%和18.1%,其余各地区石油产量分别占10%左右。沙特阿拉伯、美国、俄罗斯一直占据世界前三名的产油大国地位。2000年世界石油产量前五位分别是沙特阿拉伯、美国、俄罗斯、伊朗和墨西哥。中国石油产量为1.60亿吨,排名第七。

关于世界石油的消费情况,则由1990年的31.35亿吨增长到了2000年的35.04亿吨,11年间增加了3.69亿吨,年均增长1.23%。世界石油消费主要集中在北美、亚太地区和欧洲,2000年这三大地区石油消费量合计占世界总消费量的79.6%,这也是与三地区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稠密对石油需求旺盛相对应的。2000年世界石油消费排名前五位的是美国、日本、中国、德国和俄罗斯,集中了46.5%的石油消费;排名前20位国家石油消费量占总量的77.3%,石油消费相对集中在发达国家和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其中,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最快,1990-2000年增长了9.5%,其次为印度尼西亚,增长了9.1%。

根据近年来石油产量和消费分布,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供需分布是不平衡的。中东、中亚、非洲和中南美洲产量过剩,石油输出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中东作为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区,所产石油75%用于出口,2000年其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5%。亚太、欧洲和北美地区明显存在石油缺口,石油输入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地区,其中美国石油缺口第一,且石油缺口逐年提高;亚太地区的石油缺口增长较快,中国已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大国。

英国BP公司发布的2002年版《世界能源统计评估》报告同样说明了这一情况。2001年底,世界探明石油储量略有增长,增长的地区有中东、中南美洲、非洲和前苏联地区,但亚太、欧洲和北美的探明储量略有下降;世界石油市场整体表现疲软;美国、日本和中国对石油进口依存度加大。(注: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2,BP,http://www.bp.com/downloads/1087/statistical-review.pdf)

美国能源情报署(EIA)在其《2003年度能源展望》报告中预测,2001-2025年世界石油需求年平均增长率为1.6%。工业化国家石油需求为1.3%,世界石油需求增长较快的是发展中国家,增长率为3.0%,其中中国达到3.9%,仅次于印度(4.8%)。(注:"Table A21:International Petroleum Supply and Disposition Summary",Annual Energy Outlook 2003,EIA,http://www.eia.doe.gov/oiaf/aeo/pdf/appa.pdf)北美、亚太和西欧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0%左右,而其剩余石油探明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11.1%,后备储量的严重不足将导致以上三个地区的石油产量下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注:World Energy Outlook 2000,IEA,http://www.worldenergyoutlook.org/weo/pubs/weo2000/weo2000.asp)在未来的30年内,这些地区消费的石油中进口的比例只能是越来越高,故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中东地区仍是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大的地区,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二、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能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的70%以上下降到2000年的56%左右,石油、天然气由初期的28%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43%以上,提高了15个百分点。(注:王璋宝:“我国能源(石油)供应的安全问题”,《工业加热》2002年第2期,第5页。)能源结构优化进程加快,促进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但是,同世界相比,中国人均常规石油可采资源不足。世界人均常规石油可采资源为53吨/人,中国仅10吨/人,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注:徐惠喜:“中东石油与我国能源安全战略及政策选择”,《阿拉伯世界》2001年第1期,第10页。)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石油消费量迅速增长,而石油生产则远不能满足消费的增长。1984年以来,原油产量年均增长1.7%,但同时期的石油消费年均增长4.9%,需求增长很快。因此,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要进口大量的石油以确保国内石油消费。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中国的石油消费、生产、进口和进口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注:范维唐:“新世纪我国能源面临的挑战”,《光明日报》,http://www.sdinfo.net.cn/luntan/content/T1125.htm))的具体情况请参见表1。

表1 中国石油生产、进口和进口依存度的统计与预测

年份  年消费量  产量  进口量 

进口依

  /万吨 /万吨  /万吨 

存度(%)

199414964.72

14674.72 290 1.9

199515749.96

14901.96 848 5.4

199617239.81

15851.811388 8.1

199719604.85

16219.853385 17.0

199818937.00

16016.002920 15.4

199920400.00

16000.004400 21.5

200023300.00

16300.007000 30.0

200528000.00

18000.00

10000 35.7

201034000.00

19500.00

14500 42.6

201539800.00

19000.00

20800 52.3

202048400.00

18500.00

30000 62.0

资料来源:王璋宝:“我国能源(石油)供应的安全问题”,载《工业加热》2002年第2期第6页;其中,2005-2020年的预测数据来自单卫国:“中国石油:事关战略安全”,载《世界知识》2002年第21期第34页。

由表1可以看出,1994-2000年,中国的石油年消费量上升了55%以上,而石油产量只上升了11%,石油供应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办法是大量进口石油。中国石油进口量由1994年的290万吨上升到2000年的7000万吨,上升了20多倍,石油进口依存度大幅度提高,由1994年的1.9%上升到2000年的30%。按照这样的速度,2010年,中国将有超过40%的石油需要从国外进口,到2020年,这个比例则要高达60%。而国际能源机构(IEA)在其2002年的报告中说,过去10年中,中国石油消费量的增长至少占世界的1/4。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将成为需求最快的消费者。到2030年,中国进口石油的比例将从现在的34%增加到82%。(注:World Energy Outlook 2002,IEA,http://www.worldenergyoutlook.org/weo/pubs/weo2002/WEO2002-1toc.pdf)依存度高是不争的事实。如此高的依存程度,将会对中国石油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国际油市有什么风吹草动,势必立刻对中国的经济产生影响。据美国经济专家估计,油价每提高1美元,全球消费者一年就要损失120亿美元;油价上涨10美元并维持一年的话,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就会减少0.5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增长率则会减少0.75个百分点。(注:安替:“中国石油安全直面战争考验”,《21世纪环球报道》2002年10月14日。)

石油进口如何确保国内石油消费?这就是中国石油安全的第二个问题,即必须把石油的来源渠道和运输线路问题纳入石油安全的考虑范围。2001年中国原油进口渠道及份额见表2。

表2 2001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国家及份额

资料来源:国家海关总署,《21世纪环球报道》,2002年10月14日第3版。

表2显示,中国目前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地区,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进口总额的一半以上(56.2%),其次是北非,进口的来源地有限。如果有某个大国控制了中东,就可以间接地对中国实施能源控制。中国运输石油的路线也没有多少选择,掌握不了石油贸易的航线。中国除了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进口的石油可以从陆上运输外,其余全靠海上运输;而且海上运输线路也非常单一,85%以上要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一线,但这条航线极易遭到封锁。近年来,美国在东亚沿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构筑围堵中国的“锁链”,并借阿富汗战争加紧向南亚和中亚渗透,美国又在新加坡设立军用港口,而新加坡扼马六甲海峡的交通要冲;印度力图“有效控制”印度洋,并试图将其控制范围扩大到南中国海。此外,经由马六甲海峡的海运,也受到越来越猖獗的组织严密的海盗活动的威胁。所有这些,均直接威胁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石油进口安全。目前中国海军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使得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如果遇上特殊情况,正常的石油进口可能无法得到保证,国内的人民生活、经济运行乃至国防都会受到重大影响。

第三,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石油储备制度。石油储备制度源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西方各石油进口国受到沉重打击,美国工业生产降幅达到13.8%,西欧国家和日本先后陷入经济危机。(注: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十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21页。)自此之后,各国纷纷实行战略石油储备制度。中国目前每年石油消费量基本上相当于当年石油产量和进口量之和,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而石油进口近乎直线上升。2002年9月,国际能源机构在报告中预言,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净进口将从现在的每天不足200万桶增加到每天980万桶。(注:World Energy Outlook 2002,IEA,http://www.worldenergyoutlook.org/weo/pubs/weo2002/WEO2002-1toc.pdf)随着每年石油进口量的增加和缺少战略石油储备,中国极易受到全球原油价格变化、中东地区战争威胁和脆弱的海上航线的影响。一旦出现国际市场供应中断或价格飙升,中国经济、社会、国防均会受到较大冲击。

三、围绕石油的地缘竞争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与国际政治联系密切。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为争夺和控制石油资源而发生的对抗、冲突乃至战争从未停止过。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及分布和消费格局的不均匀性,将激化各国竞争并可能导致大国对抗,从而加剧地区紧张。石油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的地区,历来是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在争夺的焦点中,石油占有重要地位,石油丰富的地区则成为石油消费大国地缘战略目标之一。石油分布和消费的不均匀使主要需求地区和供应地区相距遥远,又带来了运输安全问题。目前世界石油消费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太(其中,亚太地区的中国增长最快),石油资源按地区和国别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东、中亚和非洲。石油高度集中在某一地区或者少数国家,这些地区必然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焦点。中东及冷战后的中亚属于新的地缘政治中的脆弱地带。美国五大学院和平与世界安全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T·克莱尔(Michael T.Klare)称波斯湾、里海盆地和南中国海为“存在潜在麻烦的地区”。(注:Michael T.Klare,"The New Geography of Conflict",Foreign Affairs,May/June 2001,p.53.)大致而言,这几个地区具有以下特点:战略位置重要,油气资源丰富;地区关系错综复杂;都属于发展中地区或国家。这些特点恰好为外部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围绕波斯湾和中亚地区的石油地缘竞争异常激烈。

中东作为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几十年来一直是大国传统的战略争夺目标。21世纪上半叶,中东尤其是海湾地区仍将是大国战略中的重点。根据英国BP公司《世界能源统计》(2001年版)报道,中东的石油储藏量(占世界60%以上)、石油产量(2000年占世界的31.0%)及石油出口量(约占世界的45%)均居世界首位,中东以外的石油产量仍然有限。2010年以后欧佩克在世界石油产量中所占份额将由目前的39%增至50%以上,世界石油供应将更加依赖中东。这个北起伊朗南至阿联酋的狭长新月地带一直是世界主要石油供应地。而石油消费则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太。这种石油分布和消费格局,使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学者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石油消费大国的能源安全战略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保证和维持廉价稳定的中东石油供应,依靠美国无可匹敌的全球海权确保海上石油生命线的畅通无阻,加强IEA(国际能源机构)与OPEC组织的国际协调。(注:王逸舟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34页。)相比较而言,亚太地区的石油供需矛盾尤为尖锐,石油消费量的年均增长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992年超过欧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但石油储量有限。2000年12月12日的日本《世界周报》报道说,“到21世纪,估计亚洲的所有国家都将成为石油进口国,在这种情况下,寻求经济发展的地区和国家有可能为确保石油资源而发生竞争”(注:毛原郁生:“中国的石油需求激增对亚洲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日]《世界周报》2000年12月12日。)。美国能源情报署预测,2005年亚太地区将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区,10-15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本地区第一大石油消费国。(注: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2001,EIA,http://www.eia.doe.gov/pub/pdf/international/0484(2001).pdf)由于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中国与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分享中东石油资源的竞争将趋激烈,有的国外舆论甚至认为,“从长期来看,中国与中东的关系可能取代美国与中东的关系,成为影响世界能源问题前景的决定因素”。(注:中村玲子:“美国攻打伊拉克背后隐藏着石油地缘政治学”,[日]《经济学人》2002年10月15日。)

中亚是另一个石油资源竞争激烈的地区。其油气资源可分为两部分:陆上资源和里海海底资源。陆上资源方面,据统计,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三国已探明储量石油大约300亿桶,天然气约11万亿立方米。根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里海水域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24亿桶,远景储量则高达560亿桶。据世界能源执行局保守估计,到2010年,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三国石油开采量将超过七亿桶,世界天然气市场1/3的供应将来自土库曼斯坦,届时,其年产量将高达1200亿立方米。(注:石泽:“里海地区能源开发及影响”,《国际问题研究》1998年第3期,第33页。)中亚油气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近斯看可缓解世界石油市场对中东的依赖,远期则可延长石油能源的使用寿命并给人类时间以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作为中东以外新的能源供应地,随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中亚已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大国展开石油竞赛的新舞台。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21世纪能源地缘政治》报告中建议美国政府确保海湾石油供应,同时在中亚地区与俄罗斯等地区强国展开竞争。(注:The Geopolitics of Energy into the 21 st Century,CSIS,http://www.csis.org/sei/geopoliticsexecsum.pdf)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家。美国力图填补苏联解体后在中亚留下的地缘权力真空;调整美国及北约与外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各国的战略关系;支持本国跨国石油公司在中亚投资开采石油并建设油气运送管道;借反恐战争之机在中亚建立了军事基地,找到了立足点。中亚地区是俄罗斯传统的势力范围,也是俄罗斯保护其欧洲腹地的战略屏障。削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的渗透,强调在独联体的“特殊利益”,以争夺石油开采权和里海油气资源出口为契机,确保在其传统的地缘战略势力范围内的影响,从而控制西方能源生命线,是俄罗斯在该地区的既定战略目标。(注:成宁、张炎:“里海油气管道控制权争夺现状”,《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4期,第9页。)中国虽在中亚石油开发权的争夺中亦占有一席之地,如在与西方大石油公司的竞争中取得哈萨克斯坦新乌金津油田和阿克纠宾斯克油田的独家开发权,并承诺修建一条从哈萨克斯坦通往中国新疆的长达3000公里的输油管道,但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为此美国、俄罗斯、伊朗和中国在中亚展开“大角逐”(Great Game)。(注:Amy M.Jaff and Robert A.Manning,"The Shocks of a World of Cheap Oil",Foreign Affairs,January/February 2000,p.24.)阿富汗战争后,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争夺战中,美国将占主导地位。由于该地区的能源开发不仅关系到本地区各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地区关系和大国战略关系,进而影响到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力量对比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因此,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最后是南中国海地区。该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扼中国海上石油航线的咽喉要道。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等在属于中国的经济专属区强行开发,如越南开发白虎、大熊、青龙油田,菲律宾据有卡拉延地区,印度尼西亚在纳土纳群岛周围勘探,马来西亚占据南沙海域东南部的12个小岛礁,文莱则宣布南通礁海域为其经济专属区,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预计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会进一步加剧。

四、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

中国经济会越来越与世界经济接轨,相应地,中国的石油市场必将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石油安全形势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中国的石油安全造成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安全。总的来看——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范围内——中国的石油安全形势不乐观。中国石油安全政策的目标和石油战略关注的焦点应该是:能够以稳定合理的价格持续不断地获得石油供应,防止世界石油形势发生不利于中国经济、国防和社会的变化。为了在未来的时间内确保石油供应,中国不仅要依靠商业竞争,更重要的是要以地缘政治分析为基础的石油外交来推动。笔者尝试就中国石油安全战略选择提出如下思考(国内油田开发、能源替代均不在考虑之内)。

1.对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中东、里海——中亚、非洲)和国家(如俄罗斯等)大力开展石油外交,同这些地区各国及俄罗斯等国建立良好的国家关系,以保证石油产品的多元化和石油产品进口渠道的多元化,降低对单一品种和单一地区的依赖。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的资料,2001年中国进口的6025.54万吨原油,分别来自30个左右的国家,比1996年多了一倍(见表2)。虽然如此,中国石油进口的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中国石油进口过分依赖中东、非洲等地区。实际上,从远景来看,俄罗斯、中亚及东南亚油气资源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加,它们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中国另外的稳定的石油供应来源,中国需加深关注它们的程度。

2.要大力发展海权。不仅要通过增强海军实力和加强防御来保障来自海外的石油,而且要通过扩大海军实力,增强对开发主权问题上复杂的亚太地区海洋资源的实际影响力。海权对沿海国家的海上贸易具有永久的意义,而海军又是海权的支柱。因此,建设现代化的远洋海军是确保海上交通线和海洋资源的长久之计。当然,自立之外,亦应重视同美、日、印、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目前中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石油主要是海线:苏伊士运河——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海上运输线路单一。中国海军还不能够有效确保此海上进口运输线的安全,因此,同美国等的合作尤显重要。

3.从能源地缘政治的角度,加强与亚太地区石油出口国的消费国的合作,促成亚太能源安全多边合作体系的建立。在大陆上,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和中亚国家、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并与东北亚的韩国、日本合作,建设中亚——中国——日本、东西伯利亚——中国——韩国——日本以及西西伯利亚——中国的油气管道,以促进中国油气来源和运输线路的多样化,避免对中东、非洲和海上线路的过分依赖。同时,加强南中国海地区的石油开发合作。南中国海地区有石油资源235亿吨、天然气资源10万亿立方米。(注:李小地:“建立多边合作机制确保石油安全”,《国际石油经济》,2002年第3期,第20页。)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属于中国的经济专属区强行开发油气。中国在“搁置争议”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发。

4.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通过法律建立起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并顺利度过1979年的伊朗革命和1991年的海湾战争所带来的石油冲击。在政府储备方面,美、日、德的储备量分别是10亿桶、3.15亿桶、5350万桶。加上民间储备,美、日、德、法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158天、161天、117天和96天的石油消费。(注:“美日德法的战略石油储备制度”,《21世纪环球报道》2002年10月14日。)2001年3月5日,中国政府总理朱镕基宣布,建立国家石油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注:朱镕基:《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53页。)之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实际行动。对此,英国《经济学家》评论说,“对于那些认为中国经济在发生国际冲突或战争时将无法保持继续发展的任何潜在敌人而言,一个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威慑力量”。(注:"China's Oil Taken Hostage:China Needs a Strategic Oil Reserve",The Econimist,July 14th 2001,p.29.)

总之,在世界能源格局无重大改变的情况下,中国拥有稳定可靠的石油来源,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世界石油形势的现状,中国石油进口量的日益增加,世界石油消费大国围绕石油的激烈的地缘竞争,使中国石油安全面临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又决定了中国石油安全战略选择的紧迫性、综合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特点。而是否能够有效地保证中国石油安全,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则是检验中国石油安全战略选择正确与否的最终标准。

标签:;  ;  ;  ;  ;  ;  ;  ;  ;  ;  ;  

中国石油安全及其战略选择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