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调控实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工业发展司司长刘铁南_钢铁工业论文

加强调控,实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访国家计委产业发展司司长刘铁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计委论文,司长论文,产业发展论文,大到论文,钢铁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我国钢铁企业产销两旺主要原因是市场因素和钢铁工业自身素质有所改善

记者:请问刘司长,2002年我国钢铁产量大幅增长,钢产量达到1.8155亿吨,增长19.73%,国内钢材价格却稳中有升,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刘铁男:去年我国钢产量突破了1.8亿吨,钢材产量也突破了1.9亿吨,与此同时,冶金工业的经济效益也明显改善,仅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全年实现利润就达240亿元,出现这种产销两旺的局面,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是市场因素。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继续实行扩大内需方针政策,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钢材的消费需求持续上升。全年GDP增长8%,超过了年初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 作为重要原材料的钢铁工业,与投资规模和整个工业运行态势密切相关,200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17.4%,房地产业投资增长21.9%,机械行业增长18.1%,其中汽车行业增长38.5%。这些钢材消费大户产业的快速发展,遂使去年的钢材需求总量达到2.1亿吨,比前年净增4000万吨, 除国内生产供给外,还进口了2450万吨。

世界前10位大型钢铁企业钢产量单位:万吨

中国前10名钢铁企业钢产量单位:万吨

其次是我国钢铁工业自身素质有所改善。由于近几年国家加大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投资力度,一批对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有较大影响的项目相继投产,企业节能降耗和技术经济指标改善,生产成本下降,同时,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提高,总体竞争力有所增强,这是我国钢铁行业效益提高的内在因素。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一些地方又出现了不顾市场前景和自身条件,盲目投资发展钢铁工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对此,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要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制定行业规划,加以制止和引导,以确保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

调整发展思路,从全球战略和国际竞争力角度考虑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布局,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全面提高竞争力,实现由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的转变

记者:刘司长,请结合“十六大”提出的发展目标,展望一下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前景,特别是钢材需求预测。

刘铁男: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并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回顾和展望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对这一艰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过去的20年,为支撑GDP翻两番,钢材消费量翻了2.6番,钢产量从1980年的0.3亿吨,增加到2001年的1.5亿吨。未来20年内实现GDP 再翻两番,从资源和各方面的条件看,钢铁工业已不可能再通过大幅度增加产量来支持国民经济增长了,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显得尤其紧迫。

从需求方面看,根据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目前我国尚未达到钢材消费饱和的3个条件,即: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 二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一定水平(美日德等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500~6000美元时达到饱和点),三是产业结构要有根本性变化,第三产业一般超过50%。就我国而言,高耗材的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仍十分重要,广大农村市场潜力还有待开发,钢材需求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还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当然,上述规律也不是不可以发迹的,特别是随着科技发展包括工程塑料及非金属材料在内的新材料的开发利用,钢材消费强度会有所下降。但钢铁工业的基础地位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需要强调的是,在加入WTO 后,由于降低了关税和取消了非关税壁垒,国内市场国际化,过去以预测钢材消费需求总量为发展钢铁工业依据的思路已不再适应了,国内市场需求未必能推动和促进国内钢铁工业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境外钢铁企业的产品将进入中国,国内相当一批缺乏竞争力的生产能力有可能过剩,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因此,应调整发展思路,从全球战略和国际竞争力角度考虑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布局,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全面提高竞争力,实现由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的转变。

在我国,钢铁工业被迫进行大规模调整或者关停并转的危机是存在的,这不是耸人听闻,但只要措施得力,中国钢铁工业将能在良性运行的轨道上不断得到发展

记者:您认为我国钢铁工业未来能否避免重蹈西方国家钢铁大量压产与转型的覆辙?

刘铁男:建国50多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实现了钢铁大国之梦,钢产量达到1.8亿吨,超过了历史上日本、美国、 前苏联等钢铁大国曾达到的最高产量。对此,我们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现在应该认真总结一下,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工业化的精神,重塑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思路。特别是要注意研究和借鉴钢铁工业发达国家的兴衰史。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美国的钢产量继1953年超过1亿吨后,又在1973年创历史最高记录, 但在第二次能源危机后,随着生产调整和需求下降,钢产量也大幅减产,钢铁行业随之出现了亏损,并使一些企业被迫关闭。在过去的100年中,美国钢铁工业在前70年保持全球领先者的优势,后30年,其领先位置已不复存在,如今更是一家接着一家申请破产保护。追溯美国钢铁工业衰退的原因,一是美国钢铁企业过多依靠政府力量保护,排斥进口钢材,封闭本土市场,推动政府干涉市场自由贸易机制,控制钢材价格,强调政府补贴;二是不思进取,缺乏新技术的投入,导致竞争力不断下降。在日本钢铁产品大举进入美国市场的情况下,美国钢铁企业无招架之力,不得不大幅度压缩生产能力。

在我国,钢铁工业被迫进行大规模调整或者关停并转的危机是存在的,这不是耸人听闻。主要原因是,尽管我国的钢产量已堪称世界第一,成为名符其实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但钢铁工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劳动生产率低、装备水平不高、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盲目建设严重、资源保障存在隐患等问题导致整体竞争力不强,而且有些问题目前仍在发展和恶化。

如国际上超过500万吨的钢铁企业有41家, 其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的55%。日本五大钢铁公司2001年的钢产量占全日本钢产量的77%,且NKK和川崎、新日铁和住友正在酝酿联合。韩国浦项钢铁公司2001 年产钢2860万吨,世界排名第一,控制了韩国45%的钢材市场。欧洲地区也由上世纪80年代的22家钢铁企业联合兼并到目前的4 家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我国2002年具有炼钢能力的钢铁企业有280家, 平均生产能力不到70万吨,其中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8家,集约化只占全国的36.86%。这种企业组织结构状况,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 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近而导致整个钢铁工业萎缩。当然,西方钢铁工业由强到衰的路子我们不是不可以避免。只要措施得力,中国钢铁工业将能在良性运行的轨道上不断得到发展。首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钢铁工业进行战略性调整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原则;二是我国钢材需求总量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市场依托和时间;三是我国钢铁企业大部分是国有资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通过对企业的有效干预和必要的支持,加快企业的改组改造;四是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已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避免损失,少走弯路,尽快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工业;五是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可依靠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只要我们把握好上述因素,采取必要的措施,就可以避免重蹈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由强到衰的覆辙。

钢铁工业战略性调整必须发挥政府的调控引导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

记者: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如何有效引导钢铁行业健康发展?在结构调整方面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刘铁男: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与一般加工业相比,钢铁工业是集资源、资本、技术、能源密集型的产业,战略性高速仅靠市场机制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发挥政府的调控引导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目前应抓紧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规划指导。要明确钢铁工业的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水源、原料、市场等因素,搞好规划布局,尽可能鼓励沿江、沿海可以利用进口资源的地区以及具有比较优势的老工业基地的钢铁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要发挥行政作用,促进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钢铁企业的联合、兼并和资产重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实现钢铁工业宏观布局调整的需要。应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符合市场规律的条件下,利用行政手段,推进企业的联合重组,近期要推广宝钢的联合经验,选择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如鞍钢、本钢、武钢、攀钢等组建几个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三是支持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在继续推进技术发行的同时,也要协调产、学、研联合,开发高效钢材,发展超强度钢种,通过大幅度提高钢材强度,并据此修订技术标准,使部分钢材品种达到一吨代替几吨的作用和效果。

四是刹住钢铁工业盲目发展的势头。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严格控制新建钢铁联合企业和独立钢厂;要继续依法关闭已明令限制和淘汰的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的小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并严禁转移重建;要重点扶持特大钢铁企业集团。

五是提高行业门槛。通过修订产业政策,限制不具备能力的企业进入钢铁行业,以保证我国钢铁工业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标签:;  ;  ;  ;  ;  

加强调控实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工业发展司司长刘铁南_钢铁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