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仍然是当前和未来的一个重要课题_教条主义论文

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仍然是当前和未来的一个重要课题_教条主义论文

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仍然是论文,在实践中论文,课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并论证过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它告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只能在实践中逐步解决,必须依据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实践去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理论。本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较之马恩时代无疑大大前进了,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重大成果,这已为理论界所充分肯定。但是还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我们目前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绝非终极真理,如何在实践中继续推进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依然是我们当前和今后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拟从这个角度作一点探讨,以求教于理论界的同仁。

一、社会主义在实践中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这是我们在考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时,首先必须承认的一个基本事实。 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到今天, 已经有了近80年的历史,它使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福祉,但是就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而言,80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而对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发展来说,80年也是极为短暂的。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整个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深刻变革,它的产生和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将是以往任何社会制度所不曾有过的,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熟所需的时间亦将是相当漫长的。时至今日,社会主义仍处于其发展的幼年时期,属于早期形态,远未成熟和定型化。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过高估计社会发展程度,急于求成的深刻教训,严格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社会现状,作出我国目前乃至今后几十年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找准了我国社会的历史方位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都纷纷从过高估计本国社会成熟程度转而承认自身处于社会主义较低发展阶段的事实。总之,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还处于起始阶段,还远谈不上大功告成。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世界性的事业,是统一的世界进程,而当今的现实是,社会主义实践还只是在少数国家并且是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少数国家的事情,资本主义无论在地域范围上,还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实力上都占有明显优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还只是开始,如何巩固社会主义的阵地和实践的成果,尚且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一切说明社会主义实践还没有充分展开,还是进行中的事业。对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

社会主义在试验中,试验性是当今社会主义实践的一大特点。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宏伟和空前艰难的事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都没有现成的理论,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也没有可以普遍推广的成功经验。社会主义实践与按照事先描绘好的图纸建筑高楼大厦根本不同,它始终具有很大的探索性和开拓性,也就是具有试验的性质。可以这么说,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的试验。起初是以高度集中和集权为特征的苏联模式的试验,之后则是探寻新模式的艰难的尝试。既然是试验,就存在着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性,因此我们某一时期的实践不能作为认识社会主义永恒的依据。我们要在总结很长时间跨度内的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来认识社会主义,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以往已有的实践表明,斯大林构造的苏联模式的试验,虽然一度取得较大的成就,但总的说是不成功的,它不能作为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也不能作为一国建设社会主义一以贯之的模式,它所提供的经验和教训,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而探索新模式的试验,能否取得最后成功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事实上,这场试验刚刚展开就表现出其极端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偏离了正确方向,发生了演变,使世界社会主义丧失了很大一块阵地,出现历史性曲折;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则在艰难的探索和试验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展现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前景。其中,中国以其探索的坚定性和成就的空前辉煌而被视为当今社会主义实践的样板,它的经验和教训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人们正是在这种史无前例,空前艰难的试验中,大大推进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试验还仅仅是开始,它不仅没有在世界各种类型的国家中普遍展开,只是在少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中艰难地进行;而且就是在这种类型的国家,迄今为止也没有找到已经为实践所充分证明了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成功模式,探索和试验的道路还相当漫长。

二、认识有待于深化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状况制约着认识的水平。当今社会主义实践的不充分及其试验性质,表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没有充分暴露出来,全面地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条件远未完全成熟,这就决定了我们已经获得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大的历史局限性,承认这一点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如何估价我们目前的认识成果,关系到要不要继续推进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然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很清楚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加以强调和说明。

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不难发现我们目前的认识的的确确存在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其一,我们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只是对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少数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总结,还不能说是对全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透彻理论概括。社会主义是个世界进程,它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这一整个进程的客观规律,要把社会主义作为一个体系来加以研究。然而,历史进程决定认识的发展。在20世纪,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国家不过十几个,这些国家原来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在国情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走过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其成就与失误,前进与曲折的经历也如同出一辙,提供了许多共同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是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获得的。但是,世界上除了这种类型的国家之外,还有经济文化发达和经济文化更为落后的国家,它们的情况差别很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将会如何发展,将会表现出怎样的特殊性,则是我们目前所不能知晓的。因为还没有这方面的实践。至于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更是我们现在所无法科学总结的,因为还没有充分的实践为我们提供足够丰富的经验素材。其二,我们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只是对处于初始阶段和早期形态的社会主义现实的反映,不是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的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并非某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在其进程中必然出现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成熟程度不同的形态,认识的任务不仅要研究各个阶段和各种形态,而且要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从总体上加以考察,把握社会主义整个阶段的规律性。但是我们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是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社会,甚至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处于初始阶段和早期形式,与从完全的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社会主义相比,在成熟程度上相距甚远,只能在低水平上运动。我们的认识恰恰是对这种现实的反映。我们作出的许多结论,包括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以及实现形式的看法都深深印记着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的痕迹。社会主义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将暴露出什么样的本质,表现出哪些特征,要求何种实现形式,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因为我们还不具有这样的认识条件。其三,无论是对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和早期形态,还是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都是初步的,还不全面、不深刻、甚至不完全科学。我们现在的认识水平还不能完全科学地回答和解决社会主义现实中的所有重大问题(更别说回答和解决所有的问题了)。不能保证实践中不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也还存在很大的分歧,不同观点和看法的争论经常发生,并且许多争论还没有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估价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决不能无限拔高,以致于固步自封,终结真理。实践在发展,认识也必须随之发展,实践不会永远停留在目前的水平上,认识更不能永远停留在目前的水平上。我们要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依据新经验,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实质上就是不断克服我们目前认识中存在的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显然任务是无比艰巨的。一方面,它要求把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推进到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早期形态的认识推进到对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认识。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局限性,目前要完成这方面的任务还不可能,甚至实践也还没有提出完成这个任务的迫切要求。自然,这方面的任务只能留给将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者去完成。因此,目前和今后很长时间,我们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任务,实际上指的是另一个方面,即把对社会主义初始阶段和早期形态以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引向深入,使之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学,其核心就是依据社会主义实践的新鲜经验,科学地全面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具体说就是要继续完成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认识任务。首先是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及其它社会形态的内在根源,它从深层次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不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就谈不上全面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掌握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首要的任务就在于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自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寻社会主义的本质,并不断取得进展,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长期没能作出科学的概括,甚至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邓小平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角度,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概括,填补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项空白,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但是,这一概括并非终极真理,并未终止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只是为这种认识开辟了道路。事实上,目前人们对这一论断仍存在不同的理解,甚至对这一论断是否能够准确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也还有不同看法。说明对社会主义本质还有一个深化认识的问题。我们必须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在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客观需要,而又有足够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新的论断,新的概括。其次是要深化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社会主义的特征,是指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显著标志。社会主义特征在社会制度方面直接表现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是从最深层次上揭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话,那么社会主义特征则从各个层面上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和展开,不认识社会主义的特征,就不能直接明了地说明社会主义。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当然就包括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概括,体现了认识的变化和深化。今天,我们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对特征作了新的概括,表明了我们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但是这种概括是否科学地反映了现实,它们在各个国家还存在什么样的差别,允许存在什么样的差别。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它们又将如何由不成熟,不完善走向更成熟、更完善等等,都是我们目前还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的,认识的任务还很重。再次是要深化对社会主义体制的认识。社会主义体制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普遍规律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征。社会主义体制由多种因素决定,不仅受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制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国情和世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由不充分发展到充分发展的量变过程,国情和世情更是多样和多变的。制约因素的多元性和变动性决定了社会主义体制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具有国别和时别的差异,即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体制是不同的,从而形成社会主义多种模式和不同特色,表现出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认识社会主义体制最根本的目的和要求就是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方面,我们作了很大努力。社会主义各国从50年代开始就进行这方面的探索,试图寻找适合各自国情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立科学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要求的社会主义体制,但长期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进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全面研究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逐步找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在我国现阶段的实现形式,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史上一次重大的飞跃,意义不可低估。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处于新旧体制的交迭过程之中,社会主义的新体制还没有确立并完善起来,许多重大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探索和认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比如,我们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所有制上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但是,公有制怎样才算占主体?公有制要占多大比例?是否在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和部门都占同样的比例?公有制应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实现形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深化认识社会主义体制时必须弄清楚的。同样道理,涉及到体制方面的其它内容都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认识和回答。总之,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制都存在一个再认识的问题,认识本质和特征主要是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认识体制主要是弄清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入对这三者的认识,就是更科学、更全面地回答和解决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三、必须不断解放思想

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问题在于,如何才能深化,怎么样去深化?对此,无疑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这是当前和今后推进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总要求和总原则。

不断解放思想,就是要始终坚持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一致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而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先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基础,离开了客观实际,也就离开了实事求是,就不能解放思想。就认识社会主义而言,所谓客观实际,也就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社会主义实践出发,以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实践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和依据,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推进认识,离开社会主义实践,既不能获得认识,也不能深化认识。因此,不断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就要通过总结经验不断深化。总结实践经验,对于认识社会主义有重大意义。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有社会存在后有社会意识的科学原理,总结人类认识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2〕这就告诉我们, 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往往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得来的。在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认为“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3〕。 任何有关社会主义的科学著作都只能“写下实践中已经存在的东西”。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复强调:“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4〕可以说,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是一条规律性的结论。今天,我们要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仅要继续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而且还要认真总结当今社会主义实践的新鲜经验,通过这种总结,加深对已有认识的理解,同时不断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从而达到推进认识的目的。

不断解放思想,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修正、补充、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解放思想要求达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原有的统一将会被打破,需要在新的基础上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因此也就要求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解放思想就是不断使主观和客观在新的条件下达到统一,使认识符合变化了的实际,反映日益丰富的客观规律,达到科学化。从科学认识论的观点看问题,人们最终总是可以把握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达到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的,但是在一定的时期,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又不可能完全把握社会主义的规律性,不可能达到对社会主义完全科学的认识,一定时期的认识成果总是存在不全面、不深刻、不正确的东西,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今天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无疑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不是完全科学的,其中不全面、不深刻、不正确的东西在所难免,也就是主观与客观不完全一致。而且实践在发展变化,我们根据目前的实践获得的科学认识。在新的实践条件下,也有可能变得不科学,从而出现主观和客观的又不一致。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经常保持一致,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即以实践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继承已有认识成果的基础上,修正、补充和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里的继承,就是坚持那些已为实践充分证明是科学的认识成果,把它作为进一步认识的可靠的起点;修正,就是要抛弃那些为实践证明不正确或不再适用的某些原理和结论,改用新的、正确的原理和结论取而代之;补充,就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和新的实际,对于不够完善和系统的某些原理、原则和结论,用新的认识去充实,使之更加完善和系统;发展,就是不断总结日益发展的实践的经验,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概念,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通过对已有认识成果的继承、修正、补充和发展,我们就能逐步使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学,最终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规律。这一认识进程实质上是在实践中对已有认识成果不断进行积极扬弃的过程,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既有坚持也有修补,通过这一过程,真理将会更加完善,认识更加深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进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我们逐步摆脱了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十一届六中全会确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因而要考虑价值规律;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的计划商品经济,从而肯定了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相容性;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同时提出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间接调控的公式,实际上重点已放在市场方面;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至此,终于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要求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这样,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就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飞跃。这个转变和飞跃,最充分地体现了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继承、修正、补充和发展。认真总结这一认识进程。对于今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如果我们能在当前和今后的认识中。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坚持与修正的关系。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必定会大大推进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不断解放思想,就是要坚决克服思想停滞,反对教条主义。解放思想要求从实践出发,依据社会主义实践去认识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在实践中继承、修正和发展认识。而教条主义恰恰相反,它的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割裂,理论与实践相背离。在认识社会主义问题上,它从本本出发,用本本去衡量认识是否正确,无视实践的发展变化,一味固守已有的结论。教条主义与解放思想格格不入,它是认识的大敌,在社会主义的认识史上,教条主义者最先依赖和固守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本,之后加上列宁的本本,再往后又加上了斯大林的本本,在我国还有毛泽东的本本。而马恩的本本始终被当作本本之正宗,成为衡量一切认识的最后标准。这种一味从本本上认识社会主义的教条主义错误,给我们的认识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阻碍了认识的前进。由于受教条主义影响,直到今天,我们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停留在对本本上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理解上;还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还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反对历史上的教条主义,清除这种教条主义的遗留影响,仍然是我们今天和今后的一个重大任务。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警惕和反对新的教条主义倾向。如前所述,我们目前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不是尽善尽美的,然而在对待这种认识成果上,已经露出了教条主义的苗头,出现了新的教条主义倾向。一些人一味地拔高我们今天的认识成果,不是如实地把它看作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尚需接受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是夸大其科学性和适用性,于是他们便根据理论去丰富理论,依据认识去发展认识,局限于从某些著作、某些文件上寻求认识,完善理论体系,所以诠释理论的研究成果多,深入实践去总结经验形成新认识的成果少。对于目前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他们不是根据实践经验提供的线索去寻求解决办法,而是看某些著作和文件是否论述过,从中寻找答案,企图用目前的认识解释一切现象,解决所有问题,因而往往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这是一种树立新教条、实践新教条的错误倾向,与此相呼应,一些抱怨则反映了一种寻找新教条、维护新教条的错误倾向。比如有些人抱怨我们目前没有写出很多大部头的著作来论述和阐明社会主义问题。这种抱怨仅映了一些人过去长期依赖惯了本本,从而想要寻求新的本本以便照抄照搬的倾向,他们不懂得,社会主义还在发展中,要写出这样的著作是我们目前还力所不及的,况且重要的并不在于本本的多少和大小,而是在于能否真正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做好认识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有些人抱怨我们的理论和认识不能解决目前的所有的问题,解释所有现象,许多问题和现象从我们的著作和文件中找不到答案。这种抱怨反映了一些人企图寻找一种能够包医百病、解决一切问题的万应良方的教条倾向。他们不懂得,一定时期的任何理论成果都不可能直接解决现实的一切问题,只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原则和方法。有些人则抱怨我们现在的认识和理论一变再变,对于某些问题,往往是一次会议、一个文件有一个提法。这种抱怨反映的是用僵化的、凝固的观点看待认识和理论,企图寻找一劳永逸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的教条主义倾向。他们不懂得,我们的认识和理论总是某种实践的反映,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和理论必然也会发展,其中对已有的认识和理论加以修正,补充是必然的,特别是在今天,实践的状况相当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会加速扩大,实践的步伐会大大加快,因此,新的认识和结论就会不断提出,变化很大,对此,我们应当感到高兴,而不是去横加指责和抱怨。以上种种抱怨,集中反映了我们目前的确存在着新的教条主义倾向或者说有出现新的教条主义的危险。对此,我们必须加以警惕和反对,否则,就不可能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

不断解放思想,就是要尊重群众,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和创造,回答和解决新情况与新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主体。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真理深藏于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和思维之中,要想获得对社会的科学认识,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群众和群众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是如此。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的而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社会主义实践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我们说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就是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而所谓总结经验,实质上就是总结群众的经验和创造,离开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和创造,既不能获得也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时,社会主义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运动,群众的利益和愿望高于一切,只有真正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并获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东西才是社会主义的,才具有社会主义的属性,实践是这样,认识也是这样。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最广大群众的实践,摸准群众的思想脉博,善于发现和总结他们在实践中的创造,把认识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态度和认识方法。教条主义者的一个根本错误,就在于他们没有群众观点,不相信群众,轻视群众的实践和创造,无视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只相信少数领袖人物,把他们作为认识的权威。这是英雄史观在认识领域的体现。在认识上反对教条主义,实质上就是要恢复和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0世纪社会主义的认识史表明,是否坚持群众观点,决定着认识的成败。列宁之所以能够开辟认识社会主义的全新的历史进程、是同他牢固的群众史观相联系的。邓小平之所以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靠的正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5〕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中的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6〕他举例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7〕而乡镇企业,“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 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出来的。”〔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一切方针政策都不是从本本,从主观愿望,而是从实践,从基层提出制定的,都是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结果。当前,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在深入发展,群众实践中丰富的经验和创造有待于我们去发现、总结、提炼,以形成新的认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但是,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去努力完成这项任务,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会不断前进,社会主义理论就会大大向前发展!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3、19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2页;

〔3〕《列宁全集》第2版,第34卷, 第460页;

〔4〕〔7〕〔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382、252页;

〔5〕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6〕《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第21页。

标签:;  ;  ;  ;  ;  ;  ;  ;  

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仍然是当前和未来的一个重要课题_教条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