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继续生活,你必须去创造:在中国民间舞蹈研讨会上的一次演讲_舞蹈论文

如果你想继续生活,你必须去创造:在中国民间舞蹈研讨会上的一次演讲_舞蹈论文

生活要下去 创作要上去——在中国民间舞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间舞论文,中国论文,研讨会上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70 文章编号:1008-2018(2004)04-0022-02 文献标识码:D

近期文化部北京中国论坛协会举办了几次活动,我把“生活要下去,创作要上去”这 个题目提供给大家讨论。最近一个时期我们看到比赛的一些作品,有一批新秀涌现出来 ,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是有些作品很乏味、很雷同,能够引起我们好的东西、最能 够记住的东西不多。特别是现实题材的东西反映的太少,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我们看 到的有些比赛,节目、作品大部分是过去古人的,要不就是阮玲玉之类的东西,都大同 小异。舞蹈动作也就那么几个,比如说开会就说话,躺下冒白烟,就地七八滚,转圈包 大腿等之类的。不是不可以用这些动作,但要用得恰当,节目内容需要就是可以。现在 哪儿都是这样,比如说,我问了几个观众,他们说:“你们的舞蹈也就是这么几个动作 吗?你大跳,他也大跳;你转圈,他也转圈;谁转的多我就鼓掌,谁跳的高我就鼓掌, 不就是这么几个动作吗?跑来跑去的,不太吸引人,杂技比你们还好呢,杂技的天鹅在 脑袋瓜上,你们行吗?”我说:“我们不行。”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我们缺乏生活 ,就几个舞蹈组合组来组去编几个动作,可能碰巧很流畅。我昨天看了《大地之舞》, 他们都是本校大学毕业的许多老师创作的,我看过,他们不是无的放失,而是深入生活 以后用他们自己的智慧、想象力而编排出的。比如蒙古族舞蹈中我为什么会有肩膀动作 、上下挤奶,我们是在生活中加以提炼的,再如把笑肩编成了一种情感的语言,骑马、 碎抖肩等是抒发豪情,不是可有可无。昨天我们看的《大地之舞》,有几个舞蹈我感觉 到老师的才能,组织得非常好。比如说,《孔雀飞来》、《扇妞》、《扇骨》、《掀起 你的盖头来》、《老伴》、《离太阳最近的人》等,这些没有生活行吗?可能吗?西藏的 古风味是那么浓、那么质朴。凤踩牡丹那个细腻,从技巧风格到把握形态,都很好,所 以叫舞蹈的最高学府。他们是有生活的,每年都要组织老师下去采风,没生活行吗?光 是几个动作、外壳是不行的。所以说我昨天看了以后很感动,没有生活不行。因此,我 觉得《大地之舞》有气势、有风格、有张力、有朝气,是高水平的、高境界的、路子对 头、全面发展。这是检验老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编导能力。所以我想说 的是我们不深入生活是不行的。现在的比赛玩技巧、玩舞蹈的现象大有人在。因为生活 底子薄,满肚子的课题教学组合,所以编来编去也许碰巧会编出一个流畅的、好看的舞 蹈。但是仔细地推敲它就缺乏情感。二度创作的演员技巧很高,但缺乏强烈的艺术感染 力,掩盖不了无魂的缺憾,所以就更不可能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不是杂技演员, 我们不能搞瞎子摸象,我们要睁着眼看,在众人眼睛里面看不见的东西用你尖锐的、敏 锐的眼光把它抓住,那你的舞蹈创作味就足了,这才是我们编导的功夫。所以看来编导 只有技术意识而不想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只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去编几个舞蹈组合找一 个标题就完成了一个作品,那是不行的,是苍白无力的。只有用汗水用劳动去精心打造 才能够创造出比较好的作品来,你看那个《扇骨》、《掀起你的盖头来》,真动人,很 有生活气息,如果那个编导没有接触到生活,不懂得舞蹈风格、不懂得舞蹈整个演变出 的情感和张力,表演的二度创作就出不来。所以,只是有技艺而没有生活体验,即使创 作出作品也缺乏鲜活的、生动的艺术感染力。作品一定要在生活的实践中与人民群众的 检验相结合,不能孤芳自赏,特别是到少数民族地区要入乡随俗,一定要尊重少数民族 ,要用心去观察、体验,拜他们为老师,交朋友,并且要用敏锐的眼光捕捉所需要的东 西。即便是搞历史题材的也要下去到有关地方和单位寻找第一手材料,还要核实、要准 确,以历史为主最为关键,去伪存真。只有在艺术实践与生活实践中去积累,才能够有 更多的收获。积累有两方面:一个是艺术实践积累,一个是生活实践的积累,只有经过 辛勤的劳动才能结出成熟的果实。因此搞创作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要深入到生活中去, 去向人民群众学习,甘当小学生。我记得我们下乡的时候我曾经到内蒙,那时候周总理 到我们民族歌舞团视察时,他说:“你们到少数民族地区,你要是到云南去深入生活, 你必须到落后的地方,你不到落后的地方就不是马列主义”。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不要 走的太快,要引导、要入乡随俗好好地融入人家的风俗习惯,你慢慢地启发他,先当学 生后当先生。所以,一定要很好地尽心尽力地为群众服务,一定要脚踏实地,不怕困难 ,而且又要艰苦劳动,一丝不苟,认真去实践,勇于攀登舞蹈事业的高峰。我第一次到 内蒙,没生活我就跳牧民,可是像小人汉奸。比如我编的套马动作穿透了,脱离了生活 ,但自我感觉良好,这是不行的。个人的风格必须是建立在民族风格之上,必须要这么 做。《扇骨》为什么好?因为演员跳的好、编导编的好。但是《合和氤氲》就差了,同 我刚才讲的那个呼吸、韵味表现文化的精髓没有了,所以现在都成现代的、古典的了。 我们的蒙古舞像斯琴老师都是用心去舞蹈,用表情、用呼吸来支配我们的舞蹈语言。使 我们的动作语言、感情得到更好的展现。所以搞创作首先要思考,为民所爱、为民所想 ,要合乎群众口味,得让他们喜欢,只要群众接受,顺乎民情不损害民心而能增强体魄 。蒙古舞蹈有很多流派,贾老师一个样,斯琴老师又一个样,还有敖登格日勒,同是一 个民族但风格、特点不一样。体态轻盈有健壮的、有抒情的各种各样非常细腻,但都是 蒙古舞蹈的。所以语言的特征必须要注意是在生活形态,在整个环境影响的基础上,这 是不能不注意的。

我们创作舞蹈首先要想到人民大众喜欢不喜欢、爱看不爱看,因为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就要求编导创作要注意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看看那个《 老伴》,多好。既有性格,有幽默感、生活情趣,让观众看完乐一乐。最近我看了一些 少数民族舞蹈,个性比较突出,不仅编得好、表演也好;有的就雷同了,缺乏个性,不 是所有的民族舞蹈都很成熟,有的还差一点。我们在舞蹈质量上要千锤百炼,精雕细刻 要有个性,反对内容庸俗的、没有个性的乱编胡造。现在很多舞蹈没有属性,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蒙古舞像是藏族舞,朝鲜舞却又像古典舞,不清楚是什么舞,一定要注意 这个问题。编导一定要尊重人家,不应主观编造,特别是要注意在借鉴古今中外艺术经 验时绝不要生搬硬套,中外不分、民族不分。借鉴创新要合理,吸收消化为我所用,而 不是取代。我们昨天看了杨丽萍的舞蹈,她所做的东西应该作为典范。杨丽萍的艺术作 品,社会气息很浓,是土风舞,而且经过整理更使人感到土风舞的气息,所以一看是质 朴的、美的,为舞蹈界做出了榜样。我认为搞创作,1、不能越搞越土。2、不能越搞越 洋。3、不能越搞越没有民族属性和舞蹈形态的属性。4、不能越搞越玩技术技巧,而没 有灵魂。5、搞创作不能没有生活、没有艺术性、没有思想、没有创新。搞创作一定要 出新。艺术的想象力和灵感都来自于生活实践与艺术实践。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站在人 民大众的立场上,为人民群众而舞而创作,所以编导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土壤上,这个 土壤我把它称之为土根,是扎根在人民的生活之中的。我们都要牢记邓小平的教导,人 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群众是最有发言权,谁的好谁的不好、喜爱谁不喜爱谁是有鉴 别能力的。因此舞蹈编导一定要把目标定在中华民族多种风格和现实火热的社会主义美 好生活上,放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使舞蹈的创作有更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标签:;  ;  

如果你想继续生活,你必须去创造:在中国民间舞蹈研讨会上的一次演讲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