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展望及对策_农民论文

1997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展望及对策_农民论文

1997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展望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年中论文,对策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6年农村经济运行的成就及问题

1996年我国粮食生产获得了大丰收,“菜篮子”产品也有较大幅度的增产,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价格总体上稳中有降,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

在看到1996年我国农村经济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农村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好的老问题;有些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但更多的是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而出现的。

(一)粮食等农产品销售不畅

1.粮食。由于1995年粮食丰收和净进口较多,国内粮食库存较充足,1996年粮食丰收后局部地区出现了收购不力、价格下跌、调销不畅的现象。首先,粮食部门库容紧张。1996年8月,粮食部门政策性库存比上年同期增加762万吨,增加27.6%;商业性库存比上年同期增加1175万吨,增加36.6%。这些库存占用了大量的库容和资金,给秋粮的收购带来困难。据估算,1996年粮食收购工作完成后全国库外存粮可能达到2700万吨,而农民手中也有2000~2500万吨可售存粮。其次,粮食收购资金缺乏。有些地方的农业发展银行对收购部门实行“库贷挂钩”,粮食收购部门普遍存在库容不足、粮食积压的问题,难以得到足够的收购贷款。再次,市场粮价下跌。多年来,市场粮价一直高于定购粮价。1996年定购粮价格提高后,已基本接近1995年的市场粮价。但从1995年9月以后,国内市场粮价就开始回落。进入1996年,尤其是丰收后,价格下跌得更明显。据调查,1996年8月与上年同期相比,稻谷的市场价下降了4.0~5.0%,玉米下降9.9%。而在部分粮食产区,部分品种市场粮价下跌的幅度更大,甚至降到定购价以下。粮食价格的定议“倒挂”,不仅影响了收购,也影响了农民现金收入的增加。最后,粮食调销不畅。长期以来,在粮食调销中形成了产区“卖落不卖涨”、销区“买涨不买落”的心理,这种心理加剧了市场的波动。1996年部分产区粮食积压,急于出售,但由于市场价格下跌,销区并不急于购进。况且,1996年部分销区粮食也获丰收,年初国家曾从东北组织200万吨玉米调往销区,销区的粮食供需紧张状况已大为缓解。另一个因素是定购价与市场价持平甚至“倒挂”。以往销区可从产区平价购进、在销区议价销出,但由于销区市场粮价也下降,粮食部门难以赚到足够的价差,因而调粮的积极性也不高。

2.棉花。1995年,全国棉花产量比1994年增加9.8%,虽属恢复性增长,但已造成较严重的“卖棉难”。到1996年4月,全国尚有105万吨棉花积压在农民手中,约为上年产量的22%;棉麻公司共积压196万吨,约为上年产量的41%。受其影响,1996年棉花减产,但“卖棉难”的现象依然存在。棉花购销出现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棉纺企业需求不旺。1995年以后,纺织品市场不景气,国内棉纺织品销售和出口大幅度下降,棉纺企业亏损严重,1995年共亏损174亿元。由此导致对原棉需求疲软,棉麻公司大量棉花压库,调销不畅,资金大量占用,经营费用上升。棉花流通企业也全面亏损。其次是流通体制不顺。目前,棉麻公司独家垄断经营棉花的购销,不仅使流通费用过高,达每吨3500~4000元,而且由于身兼二职,不能很好地履行调控棉花市场的作用,反而放大了市场波动,还扭曲了价格信号。但在另一方面,棉纺企业与棉麻公司的关系也没理顺。在1996年棉花滞销的情况下,棉纺企业普遍采取“现用现买”的方法,一次只购进10天左右的生产用棉,而把供销社当成了“仓库”,进一步加剧了“卖棉难”。再次是进口棉的打击。由于国产棉花原料每担855元的价格已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且质量不如进口棉,因而棉纺企业倾向于使用进口棉。

(二)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业投入依然不足

1996年,全国有13个省(区)先后发生水灾,虽然总体来看水量并不是历史上最大的,但所带来的紧张气氛是少有的,损失也是90年代以来最重的。这表明,一些地区对农业基本建设尤其是水利建设的投入不足,抗灾能力弱。据统计,全国有8万多座水库,有1/3带病运行;万亩以上灌区,工程基本完好的只占30%,报废的占10%,不同程度损坏失修的占36%。此外,近年来全国灌溉面积增长缓慢,1980年以来的15年,其幅度仅相当于1980年以前一年的增长幅度;相反,因农田水利设施恶化,每年减少灌溉面积500万亩,减少粮食生产能力20亿公斤。在1996年的水灾中,全国水利工程损坏严重,132座大中型水库,4000多座小型水库和2万多公里堤防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1996年洪涝灾害的一个特征是,中小河流的洪涝显得比较突出。这一方面说明国家近年来在加强对大江大河的治理方面取得了成效,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小河流的治理没有跟上。按现行的政策,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主要靠地方政府和农民,但缺乏中央政府的补贴和奖励,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积极性也难以调动起来。然而,有资料表明,国家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仍有减少的态势。

(三)农民收入的增支减收因素增加

虽然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较大,但离本世纪末农村实现小康所要求的、自1995年以后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7.2%的幅度仍有一定的差距,农民收入增长再度“欠帐”,为以后几年的增收增添了难度。1996年农民收入的增支减收因素增多,主要表现在:

1.粮食市场价格下跌。由于市场粮价下跌,收购进展不利,局部地区在某些粮食品种(如玉米)上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在粮食市场价高于定购价时,农民指望通过多售议价粮增加收入。但当1996年市场粮价降到接近甚至低于定购价时,即使粮食部门以定购价作为保护价收购,农民通过出售议价粮所得收入也势必减少。

2.农业生产成本上升。1996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尽管上涨幅度有所减少,但仍处在较高价位上。据统计,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幅度仍高于收入上升幅度1个多百分点,因而每百元农户家庭经营费用所获纯收入为94.9元,而1990年为239元,1991年为220元,1994年为192元。可见,1996年农户农业生产的效益远远不如往年。另据河北省的调查,1996年玉米的亩产值较上年下降6.45%,而同期成本却上升20%,这一减一增使生产的盈利大为减少。

3.农民从乡镇企业所得收入减少。“八五”期间,全国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净增部分的50%左右。但近年来,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下降,由此减少了农民从中获得收入的份额。1990年,乡镇企业每万元资产吸纳劳动力3.24人,1996年则下降到1.32人;1996年全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350万人,仅比上年增加2.6%,是近年来最低的。

(四)农民负担依然较重,局部还有反弹迹象

1996年,中央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政策力度都是近年来最大的,各地对这项工作抓得也比较紧,合同内负担的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据统计,前三季度农民人均负担额为37.4元,比上年同期多支出7.2元,增长24%,增幅虽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仍然超过同期农民现金收入20%的增长幅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民负担在第三季度出现明显反弹,人均负担额为21.6元,其增幅高达31%,高于上年同期的增长幅度,也高于第二季度的增长幅度。

(五)乡镇企业面临新问题

1996年,乡镇企业除继续受到资金不足、人才匮乏、负担过重、机制退化等老问题困扰外,又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亏损面扩大,亏损额增加。全年乡镇企业亏损面为7.5%,亏损额为19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2.5个百分点和13%。究其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当数量的乡镇企业在起步阶段往往是给城市工业企业配套生产产品的,产业结构趋同。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1996年突出体现在出口产品上,即纺织品、服装、玩具占大头,附加值高的机电、精细化工等产品少,而且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不高。三是管理落后,经营粗放。虽然已有一些乡镇企业转向集约经营、内涵式增长,但是大量的乡镇企业生产、管理手段落后,还是靠大量增加投入获得产出。这样,一旦遇到宏观经济上的问题,乡镇企业就难免陷入困境:受外贸大环境的影响,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增幅大幅度下滑;受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良的影响,企业间往来拖欠增多;受原材料价格、运输费用等上升的影响,乡镇企业生产成本加大,再加上需求不旺,盈利减少,亏损增加。

二、1997年我国农村经济运行的展望

1996年是我国农村经济运行状况较好的一年,预计1997年我国农村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态势。其理由是:首先,1996年我国经济形势较好,宏观调控取得成效,既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又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这为农村经济的平稳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1996年农业丰收后,党中央、国务院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对农业形势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强调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第三,近几年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将继续实施并发挥作用,如“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商品粮基地建设等。第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已转向越来越多地依赖集约经营和科技进步上来,这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第五,连续两年的粮食丰收使国家储备增加,增强了调控市场的能力。1996年底,国家粮食库存已达1485亿公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比年初增加344亿公斤。第六,1996~1997年全国冬春水利建设进展较好,这有利于恢复1996年水毁工程,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第七,从气候条件来看,根据历史情况推断,1997年应当是中常年景。

(一)主要农产品产量将稳步增长

据1996年11月做的一项农民种植意向调查,全国秋冬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3%,其中谷物增加2.2%,油菜籽增加0.6%,其他农作物增加7.9%。调查还显示,主要农用生产资料库存充足,化肥价格的涨幅有减小的趋势。因而可以初步推断,1997年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将稳步增长。总体来看,因定购价提高,且政府要求用定购价作保护价敞开收购,粮价总水平比上年上升,受此刺激,粮食产量可望与1996年持平或略有增长。1996年9月以后,国内棉花市场开始复苏,需求有所上升,但“卖棉难”并没有根本缓解,棉花产量仍将在400~450万吨间徘徊;油料由于近两年供给充足,市场价格不会提高,且1996年粮食收购价提高后,粮油比价对种粮有利,因而1997年油料产量不会有较大幅度增加,可能达到2200~2300万吨。自1988年以来,我国水果产量增长迅猛,平均每年增长13.5%,1996年已出现部分品种滞销的问题。但由于水果生产周期长,短期内产量仍将保持较强的上升势头,1997年产量可达5000~5100万吨。畜产品的生产主要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需求增加的拉动并以饲料粮为基础,1996~1997年这两方面因素都将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预计1997年肉类将比1996年增长10%左右,达到6300~6400万吨;禽蛋由于需求几乎饱和,增幅将减缓,总产将达1800~1900万吨。

(二)农产品价格将比较平稳

1995、1996年连续的粮食丰收、进口较多和库存充足,将使1997年粮食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但个别品种的价格可能会上涨,如长期短缺的小麦;而且由于流通体制的不健全,也不排除个别地区、个别品种短期内的价格上涨,如南方需要的玉米、北方需要的粳米。棉花、油料由于需求疲软,库存较多,其价格估计不会有太大的波动。水果的价格有可能平稳或有所下降。肉类由于需求旺盛、而大豆等饲料价格上升,但生产的势头较好尤其是猪的畜群结构较合理,价格有可能平稳或有缓慢上升,并伴随季节性波动。禽蛋价格总体上不会上升,甚至有所下降,但季节性波动比较大。

(三)乡镇企业将继续有适度的增长

目前,乡镇企业正处在一个艰难的调整时期,要按照市场需要调整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要通过加强管理、提高人员素质来提高产品质量和转变增长方式,而这些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乡镇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状况一时难以有根本性的改变,因而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难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四)提高农民收入的难度较大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还是来源于农业。1997年政府将不大可能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而大部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将平稳,主要农产品价格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因而农民靠增加农产品产量并提高价格来增加收入的潜力有限。同时,我国的耕地面积有限,粮食在我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而通过减少粮食面积来大规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从而从经济作物的生产中获得较多收入的路子也难以走通。另一方面,乡镇企业面临的一些困难也制约着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所获收入的提高。

三、稳定政策 深化改革

1997年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认真解决好丰收之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特别是粮食购销方面出现的新矛盾,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势头继续保持下去。为此,应继续增加农业投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并在稳定农村政策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一)继续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

以往的经验表明,农业形势好转后,各级政府往往会减少对农业的投入,使农业陷入徘徊的“怪圈”。对农业的投入不仅包括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包括农业教学、科研推广的投入,市场体系建设的投入,以及农用工业的投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首先,要健全保障政府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在国家基本建设总投资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的趋势并没有扭转,就是一个这种机制不健全的标志。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外部性强,主要用于关系农业发展大局的长期性、基础性的项目,而且可带动其他主体增加投入。其次,要调动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这里最重要的确保农业的平稳发展,使他们对农业投入的回报有较好的预期,并有足够的收入用于投入。“八五”期间,全国乡镇企业“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及用于农业的其他开支达100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财政对农业投入的42%。但随着乡镇企业效益的下降,以后乡镇企业支农的力度可能会减弱,必须另辟来源。再次,应加大外资利用的力度,并吸引国内工商企业投资农业。近年来,我国农业利用外资步伐明显加快,且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提供了机会。要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和国内工商企业投资农业。

(二)继续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996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说明,科技和集约经营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1997年应继续选择一些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加以推广。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中要特别注意解决好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与吸收劳动力的矛盾。一般而言,乡镇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势必要采取较先进的技术设备,这不免就要排斥劳动力;要调整产业结构需要较长时期,也会减弱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为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首先要抓好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其素质;其次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向小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三)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近年来,在贯彻落实1993年11号文件关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方面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其中突出的,一是中央制定的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尚未落实到位,执行情况不很理想。据农业部调查,目前全国农村只有一半左右的村组完成了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工作,其中明确承包期30年不变的村组仅占15%左右。明确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村组更是极少数。由于人口变动等原因,频繁调整土地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对这项政策重视不够,尚在等待观望。二是有的地方以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壮大集体经济为名,借土地调整之机,或是在实行“两田制”中将农民视为基本生活来源的一部分承包土地强行收回;或是预留机动地比例过高;或是随意撕毁土地承包合同,随意提高土地承包费,加重农民负担;有的甚至置农民利益于不顾,“仗权承包”,强行收回农民承包土地,私下承包给少数大户,致使多数农民无地可种。在个别地区,这些现象甚至有蔓延扩大趋势。做好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工作,依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

首先,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切实解决各级党政领导和基层干部的认识问题。在现阶段,土地仍是农村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广大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谋生的主要手段,更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这些年每年都有几千万农民工跨地区、跨城乡流动,这种流动经常是不稳定的,每年都有数万家乡镇企业倒闭,而之所以没有出现大的乱子、大的问题,主要就是因为农民仍有土地这条退路,农民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如果农民失去了这条退路,生活没有保障了,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关系到整个农村、整个大局的稳定。

其次,各地应把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的工作抓紧抓好。在30年承包期内,应鼓励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办法。要加强农业承包合同的管理工作,将其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做好土地承包立法的准备工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18年了,迄今对土地承包关系还没有做出法律规范,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主体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权利和义务界定不明确。为了把土地承包关系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在“九五”期间应加紧做好有关立法的准备工作。

再次,必须在稳定土地承包期的条件下,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有利于创造更有秩序的土地流动。一些地区借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和壮大集体经济之名,强行收回农民承包的土地,把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种倾向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如果任其发展,将直接动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最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应当明确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必须长期不变。在发展土地规模经营过程中,主客观条件都要讲。即使在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只要农民还没有真正接受,不能硬性采取行政办法。要根据当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承包经营者的素质、资金和技术实力,来确定经营规模的大小。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因势利导。不能为了搞规模经营而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去收回农民承包的土地,土地使用权的适当集中必须建立在农民自愿和有偿的基础之上。

(四)全面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1996年我国粮食流通的状况再次表明,现行的粮食流通体制已不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尽早、彻底改革,而1996年粮食丰收也为这种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粮食流通体制的目标模式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定价的粮食贸易体制,重点是将国有粮食部门承担的商业性购销功能和政策性调控功能完全分开,健全粮食储备调节体系。这二者是一个问题不可分的两方面,改革必须整体推进,相互呼应,不可偏废。

1.健全粮食储备调节体系。这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粮食储备体系包括粮食储备、粮食风险基金和粮食价格体系,这三者“三位一体”,共同发挥作用。

(1)粮食储备。目前,我国粮食储备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专项储备和商业库存不分,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不分。这种状况经常导致储备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作用,且亏损较大。改革的措施,一是将两种储备分开,建立相互独立的国家、地方粮食专储管理体系;二是采用“财粮统一、钱随粮走”的办法,建立与上述体系相适应的财务制度;三是建立灵活、有效的吞吐机制,收购、抛售都应通过批发市场进行,并逐步改为“代理制”,即国家粮食储备局委托粮食商业企业收购和抛售粮食。

(2)粮食风险基金。这是粮食专储制度的财力保证。1994年我国政府宣布建立中央和省两级粮食市场风险基金,但从执行的情况看并不理想,主要是资金到位率不高,往往是现用时现去找。这笔基金必须尽早落实,并交由独立的粮食专储部门专款专用。其来源可有以下几个:一是中央和地方财政从财政预算内安排一部分,二是从压销平价粮的结余中划转一部分,三是从经营专储粮的盈利中补充一部分。

(3)粮食价格体系。它包括最低保护价和最高限价。保护价的制定应参照粮食的生产成本,保证生产者能补偿生产投入并获得一定利润;最高限价的制定则要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和社会总物价水平。1996年国家制定的粮食定购价,基本上可以补偿生产投入,当局部地区市场粮价低于定购价时,国务院要求以定购价作保护价敞开收购。这种以定购价代替保护价的做法,在1996年特殊的背景下是可以的,也是有效的,但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2.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这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难点。粮食购销体制包括四个方面:粮食市场主体、粮食市场体系、粮食的收购和销售。

(1)粮食市场主体。除了要培育和引导多种成份、多种形式的流通组织参与粮食购销外,最关键的是改革国有粮食商业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将其承担的政策性职能剥离,使其成为真正的商业企业。当然,国有粮食企业可以接受有关机构的委托,行使政策性的职能,但必须与商业性活动分开。作为一种过渡措施,“两线运行”还可继续一段时间。目前,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困难很大,主要是经营缺乏活力,亏损重,负担重,而且受粮食政策性机构又不健全的影响较大。近两年,上海市在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方面取得了成效。上海市改变国有粮食系统独家经营的局面,实行粮食系统、农业系统和农垦系统三家国有渠道经营粮食,形成竞争局面。农业系统和农垦系统在经营粮食中没要财政一分钱,反而还赚了钱。这就促使粮食系统也改善服务、加强管理,经营亏损、挂帐也有所减少。

(2)粮食市场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还未形成,流通仍然不畅,批发市场的功能还不完善,尤其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还未协调起来。应当利用粮食连续两年丰收,1996年国际市场粮价回落的时机,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3)粮食的收购。从长远看,国有粮食系统将只按市场价从事商业性收购,并可受托从事政策性收购(专储粮)。但考虑到它的特殊地位和近两年粮食丰收,应真正实行“保量放价”,定购量暂时不变,但价格随行就市。

(4)粮食的销售。国有粮食系统的粮食销售主要是面向城镇居民的,从长远来看,这部分销售也将市场化。那时,即使国有粮店向城镇低收入者提供低价粮,它也是在受托执行政策性职能,由此造成的亏损应当由民政部门负担。但考虑到国有粮食系统在为城镇居民提供平价粮中所起的作用,为减少亏损,可采用限对象、限品种、限数量、限价格的办法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实行粮食消费目标补贴。

(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目前,对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有一些不同看法。这一概念的内涵从经济学的角度如何界定和作出科学的表述,可以进一步研究,但在这个问题上不要陷入名词之争,而是要抓住其实质。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按照市场机制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使三者之间由原来的单纯买卖关系变为以利益为联结纽带,以契约为联结方式的新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推进农业走上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轨道。这种经营方式最显著的好处是,能够较好地解决农民与市场的联结问题,从而为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辟广阔的道路;同时,也为在我国人多地少条件下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找到了一条现实的途径。它是今后深化农村改革的很现实的一条新路子。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关键环节:

一是积极开拓市场。农产品顺畅地进入流通领域,并实现其价值,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要求。市场越大,越稳定,配置资源的效率越高,对农民的带动、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大。农业产业化程度越高,对市场的要求也越高。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起点,为目标,要把精力主要用在研究市场、顺应市场和开拓市场上。如果忽视这一点,只抓生产和加工,产销不对路,实力再强大的龙头企业,也难长久维持。

二是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企业本身的发展和利益,而且关系到农业和农民的利益。龙头企业素质高、竞争力强,农产品及加工品才能立足市场、占领市场,农业产业化才能顺利进行。龙头企业在发展方向上,要高起点,坚持以质取胜,以效益取胜,无论什么企业,一旦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中充当起“龙头”的角色,都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更新技术,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龙头企业不是单纯的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它要为农民提供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全程配套服务,这样才能使农民的生产符合市场的要求。如果只是简单地买断农民的产品,龙头企业就又会与农民变成“两张皮”,又会回到单纯的加工或流通企业上去。龙头企业要努力做到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真正与农民结成共损共荣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绝不能坑农、害农。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把合作制的原则引入龙头企业的建设。

标签:;  ;  ;  ;  ;  ;  ;  ;  ;  ;  

1997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展望及对策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