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纲_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纲_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中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那么,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有哪些特点,其目标与内容是什么,如何实施和评价,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及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个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其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1]德国提出了“实科学习”的思想;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学科交叉课程”;美国各州中小学都设计和实施了“设计学习”和“应用学习”;法国中小学设计和实施了“动手做”;日本已经设立“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则把“综合活动”作为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中国大陆从1992年开始设立活动课程,经过十年来的实践,活动课程还是难以发挥其课程价值,这就需要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

由上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课程,也不同于分科化的实践课程,以及结构化、知识化的综合课程。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实践,在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特征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实现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一种课程形态。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含义中,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与传统学科课程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直接接触广阔的大自然,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从这种亲身实践活动中学生个体获得宝贵的直接经验和情绪情感体验,充分体验创造性活动所带来的充实感和成就感,战胜、转化消极情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通过亲身实践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探究实际问题的精神与能力、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积极的个人情感体验、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要突破已有的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这样必然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结构将自己已有的各学科知识系统化和整合化,也将有利于学生形成关于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整体性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使得师生合作互动、学科教师之间共同协作、学校与社会各界人员之间相互配合不仅必要,也成为可能。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

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决定的。与学科课程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广阔的大自然,进入社会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境,去探索和创新。在校内,学生拥有自由地、自主地展开学习活动的空间。学生也可以走出学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设施展开学习活动。不仅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空间是开放的,而且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时间也具有灵活性。既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多少来确定学习时间,也可以根据学习时间来决定单元活动的内容,还可以根据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时间安排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主体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强调学生探索、研究活动的自主性。不论是学生从现实问题中发现、确定活动的主题,制定活动计划,还是对活动课题的探究以及对活动结果的评价、修正和交流,学生都是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只对活动进行有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活动具有高度的自主性。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过程性

在分科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教学活动可量化、可操作的预期结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和综合。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可能表面上并没有什么有形的成果,或者学习成果很幼稚,或只是提出一种见解,这种见解也许没有多大价值,也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实验操作、参观访问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了解,可以获得一种直接感受,获得对社会的一些认识,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增强了自己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在自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交往和合作,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总之,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有了种种体验。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分科课程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分科课程侧重于知识(主要是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和低认知水平的发展,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脱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侧重于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强调高认知水平的发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它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能力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追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培养。首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墨守成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观点。其次,研究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没有研究意识,缺乏研究能力,也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往往以某一主题的形式展开,在主题探究过程中,学生要具备资料收集、鉴别、分类整理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具备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能力,对研究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的能力,并具备进行预测和推理的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从事某项研究,从问题的提出、课题的确立、研究的开展到研究报告的提交,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具备机器的操作、保管、维护和演示的能力,这一切都有助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第三,人际交往能力。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具备积极的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中学会如何与社会中的人交往,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学会如何与小组成员合作,学会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冲突和纷争,学会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尊重别人的成果。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

(2)情意性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意性目标包括培养科学态度和科研道德,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能够尊重差异,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进行合作和交流的意愿。具有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磨练自己勇于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深入了解科学对自然、社会、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

(3)认知目标

有人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以研究或探究来进行主题活动,以探究能力、探究精神的发展为核心,知识的获得是无足轻重的。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并不排斥知识,学生要想完成一项任务,必须有必要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强调的知识,已经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尤其是教科书所规定的知识,而是侧重于“怎么办”的知识。此外,它还侧重于内隐性知识或体验性知识。内隐性知识或体验性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在教学情境或生活情境中通过各种活动来获得,也可以让学生在心理层面上对自己或他人的亲身经历进行再体验来获得。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

课程目标是选择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要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实现,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确定相应的课程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中,服务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学生的社会生活阅历有限,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的判断不可避免地具有不成熟性。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获得思想、道德、个性、人格和心理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教师对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的课题要认真审核,剔除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的课题,并做好引导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对课题进行综合性的探索与研究,重视学校与社会、科学与人文、认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应尽量体现这种整合的特点,做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社会与科技的协调发展以及知、情、意、行的统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自主探索进行研究,使其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获得发展。因此,在选择、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时,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点突出理论的实际运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另一种重视知识传授与学习的传统课堂教学。

最后,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其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选择那些与学生认识和实践能力相适应的课题,并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每一种课程及其相应的课程内容在其实施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实施程序和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学科课程的新型课程,也有其相应的、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要注意落实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体现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具体表现在学生自主地收集信息,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自主地得出结论并自主地对结论进行检查、修正和补充。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要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活动的指导要适时,在学生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时,教师才给予适当的、辅助性的指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活动的控制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包含以下内容。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

①确定研究课题

作为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必须有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途径很多。学生可以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发现,也可以从教师引导下的与社会生活的直接接触中去发现,还可以通过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去发现。在学生体验、认识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发学生对情境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情境中所包含的各种问题。在学生直接面对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现实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在学生与自然的直接相互作用中,激发学生探索自然无穷奥秘的愿望。与此同时,对来自各方面的问题,还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提炼。选择其中既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又比较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发展价值或社会价值的问题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在选择实践活动主题时,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实践活动应具有不同的侧重。如:小学阶段主要进行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而以科学实践为辅,宗旨是在生活中学习。中学阶段,主要进行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而以生活实践为辅,宗旨是在社会中学习。

②问题解决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问题解决阶段。问题解决的内容包括:第一,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和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学会整理与归纳资料;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资料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第二,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和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第三,初步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和同学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

③表达和交流

在表达和交流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试验报告和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和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形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学生通过交流和研讨,与同学们共享研究成果。

无论在哪一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都是必要的。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要根据实施的阶段,分别进行分析。在确定课题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主题探究阶段,教师帮助学生明确目标,确定问题解决的操作程序以及活动形式等等。在表达和交流阶段,教师对学生研究成果的表达和交流进行指导。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具体形式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有两种基本形式:小组合作研究和个人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实施形式,学生一般由3~5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

个人自主探究可以采用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此外,还可以采用个人自主探究和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深化研究。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新课程发展应有新的评价观与之相配合。目前,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课程教学评价观:一种是面向过去的、以奖惩为目的的评价观,另一种是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新课程倡导的是后一种评价观,具体有以下特点: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二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建立促进课程自身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评价观上不同于传统的课程评价,它反对单一、封闭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级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第一,在评价的对象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张不仅对活动的结果作出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对活动的过程也要作出评价。把活动看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索过程,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能力和信念作出综合性的评价。对活动的结果,不仅要从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价,而且还要对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的情感体验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进行一定的评价。

第二,在评价的标准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重视评价标准的统一问题,而且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评价标准上的反映。注意运用多层次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使评价标准在具有统一性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给学生以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第三,在评价的主体上,不仅有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同时,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般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因而开展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也是必要的。

第四,在评价的方式上,既重视正式评价,更重视非正式评价。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合作性参与使教师在活动现场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激励性评价成为可能。如:教师的一个肯定性的眼神、满意的微笑、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都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形的鼓励。

第五,在评价方法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在具体操作中可采用“档案袋评定”和“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2]前者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教育实践中涌现出的一种学业成就评定方法。它是收集学生在某一科目学习过程中的作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的评价方法。后者把学生在“班级参与”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一部分。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步骤:明确教育结果,选择研讨采用的文本,教师提出一个启始问题,选择记录研讨过程的方式或设计简明的记录表,以多种方式完成评价。

标签:;  ;  ;  ;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纲_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