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屠呦呦获奖谈中医药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论文_赵桐

从屠呦呦获奖谈中医药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论文_赵桐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成都 611137

摘要:本文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切入点,从中医药的历史发展、哲学思想与医德医风三个方面谈谈中医药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问题,并分别就三个方面的融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屠呦呦;中医药传统文化;思政教育

2015年85岁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后,社会舆论对中医药的关注也明显增多。这使得人们再次思考中医与西医的关系,思考“传统中医药是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否获得更多认同?在西医风靡的今天,会不会有更多的人看中医、吃中药?中医药能否迈过一道道槛,成为“世界共同的财富”?作为中医药大学的思政教育者,笔者不仅想从中医药的历史发展、哲学思想与医德医风三个方面谈谈中医药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问题。

一、历史的发展

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与整个中国文化的命运息息相关的。通过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讲授,可以考虑适当增加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激发同学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紧迫感。

1、近代的质疑

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学习历史对于正确认识我们国家、认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作用。对学习中医药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如果不把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讲清楚,是不会激发他们真正的学习热情和专研精神的。我们思政课程中可以结合国家相关大纲,适当加入中医药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容。比如:中医由《内经》开始,到明清时期的温病学说,发展两千多年,历史悠久,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西方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不少人认为中医落后,而西医先进。这种民族虚无主义的论调表现在1929年2月国民党政府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梁启超、鲁迅等人对中医都进行过严厉的批判。当时的中国,社会的精英们好多都是留学西方,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和中医采取全盘否定以及激烈的批评,这就更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误解。这就把当时的整个时代背景与中医药的发展完全结合起来。再加上适当的例子就更能增加课题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接受度。比如说李鸿章在为《万国药方》作序时,就曾经把中医的辨症论治当作“以意进逻,病机凭虚构象,非实例而得其真也,”认为中医治病全凭“臆意”,凭空想象,任意捏造。鲁迅也对中医用药进行过辛辣的讽刺,如对用药,他举出:“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一对,旁注要原配,即本在一巢中者”、“平地木十株”、“败鼓皮丸”等,并且说:“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而且觉得‘舌乃心之灵窍’,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鲁迅这些讲法是比较偏激的。鲁迅东赴日本,学习西医的初衷,是与他对中医的怀疑与失望,有直接关系的。

当时科学技术的落后,也造成了中医发展的缓慢。当西方科技涌入中国时,中医一则措手不及,二则由于长期积淀下来的以妄自尊大为文化特征的抵触心理,在国难当头之时的引发,使中医的发展错失良机,未能抓住机遇,与时俱进。通过这样的内容引入,激发同学们为国争光,努力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的热情。

2、新时期的发展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的军队缺医少药。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作战一次,就有一批伤兵。由于营养不足、受冻和其他原因,官兵生病的很多。医院设在山上,用中西两法治疗。” 那时,在井冈山红军医院里,有西医也有中医,许多内科病都是用中医治疗,多数是采用自制中草药。毛泽东曾经指出:鉴于根据地缺医少药,必须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他说:“草医草药要重视起来,敌人是封锁不了我们的。”????长征到达延安后,毛泽东曾患风湿性关节炎,发作时往往痛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吃了不少西药,仍不见效。最后也是吃了陕北著名中医李鼎铭的药才好。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提出了毛泽东对中医情有独钟,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过:“中国对世界有很大贡献的,我看中医是一项。中医尽管有些道理还说不清,但行之有效就是真理。”1950年,毛泽东为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形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这次会议正式把“团结中西医”作为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方针。1954年,毛主席指出:“重视中医,学习中医,对中医加以研究整理,这将是我们祖国对人类贡献的伟大事业之一。”1958年毛主席提出了那句激励了几代中医人奋发进取的著名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屠呦呦,她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并在那里开创了后来的事业。

十年动乱时期,中医队伍和中医事业遭到空前浩劫。全国中医药人员减少,中医药队伍严重乏人、乏术。1978年邓小平指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紧接着,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医药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80年,卫生部召开了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指出中医中药要逐步实现现代化,1982年在湖南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中医机构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同年,“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21条,这不仅是对中医药的学术肯定,也是国际上对传统医学施以法律保护的首创。根据宪法“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规定,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西医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这一决定,使得党的中医政策更臻完善、具体。

可见,中医药及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发展中医药事业被国家高度重视,也给在校的大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通过思政教育的课堂引导同学们自觉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事业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二、哲学思想与思政教育

要真正学好中医,还必须掌握中医背后的哲学思维。河南中医学院的彭勃和梁华龙两位先生在概括中西医学的比较时指出: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个理论体系不同的生命科学,学术形成的区别在于中医学是经验的归纳而西医学是实验的演绎。从理论构建来看,中医学采用宏观形象而西医学采用微观观察;从思维方法来看,中医学应用辩证思维而西医学应用逻辑思维;在认识方法上,中医学是取类比象而西医学是实体解剖;在知识应用上,中医学以辨证论治为核心而西医学以辨病论治为基础。中国社科院的孙开泰先生指出二者一个是辨症论治,一个是辨病论治。中医是治疗病的人,而西医是治疗人的病。中医治疗病的人,是人,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西医是治疗人的病,病是各种各样的病,它不是一个整体,是分割开来的。中医理论是从宏观的、哲学的角度去认识事物,诊断结果是透过现象推导本质,而治疗是针对推导出的本质而改变现象,所以,两者理论体系的截然不同,决定了两者的基础的差异。西医学以数学、物理、化学为基础课程,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其对感性知识的获取能力;中医学以文学、历史、哲学为基础课程,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培养其对理性知识的认知能力。

这也为我们的课堂教育与中医药的融合找到了结合点。在讲诉哲学知识的时候,要引导同学们积极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运用到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去。注重用批判的思维去学习传统的文化,分清糟粕与精华。奠基在中华五千年厚重文化基础上的中医药、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医药文化、传统文化,它注重师法自然,尊重自然,注重辩证施治,注重治未病等,比如单单是一个经络学说,因为传导着人的精、气、神,通经活络,就能创造出出神入化的治疗功效。中华医学的厚重和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但正因如此,也赋予了其“神秘”、“非科学”等标签。直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经络组和北京经络中心等在祝总骧教授领导下,用三种实验方法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西方医学界才承认经络。我们应该鼓励当代的大学生用欣赏、敬畏的心态,古为今用,为传统医药现代化,做出积极的担当。就像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小组那样,对传统医药有着忠实的信仰、浓厚的信心,查阅大量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注重从中医文化中寻找科研的灵感。“进一步发掘传统中医药,继承发扬、继承提高、继承创新。”终于在东晋的《肘后备急方》找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灵感。青蒿素在摄氏60度以上的高温中,会被分解,这个“绞取”,提供的就是一种低温的思路,屠呦呦用乙醚提取,终于在第191次,获得了成功。我们用虔诚的心态挖掘中医文化,就能开掘出意想不到的医学宝藏。我们用敬畏的心态接近靠拢中医文化,就能完成心智的连接,而创造出医学奇迹。

三、医德医风的培养

与众人欣喜难言相比是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淡定平静。她反复强调:荣誉属于集体。或许这种内心安静的力量、淡泊名利的境界和追求真理的勇气就是大师的“品格配方”。成百上千次反复的尝试极其枯燥、寂寞,没有非凡的毅力,就不可能战胜失败的恐惧和迷茫,就不可能找到突破口,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所以,任何的科学创新看似机缘,其实来自非凡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为保证病人用药安全,屠呦呦带头试服,不怕染上中毒性肝炎;为取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她在海南疟区奔走高温酷暑之下,喂患者服药。这背后的大爱与医者仁心,是更大的力量源泉。

目前大学生也深受各种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一部分同学迷失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功利心、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夹杂着类似于“莆田系”这类的新闻干扰着同学们的正常判断。在我们的思政教育上应该以屠呦呦先生作为一个旗帜,结合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关于医德医风的内容,引导同学们自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价值观、人生观。

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奖对于中医药事业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同时也给中医药大学的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论文作者:赵桐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  ;  ;  ;  ;  ;  ;  ;  

从屠呦呦获奖谈中医药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论文_赵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