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三元工业劳动力过度扩张现象及其启示_小城镇论文

发展中国家三元工业劳动力过度扩张现象及其启示_小城镇论文

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过度膨胀现象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劳动力论文,启示论文,现象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著名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将依次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然后再从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这一规律已被许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所证实。但萨博洛(Y·Sabolo)、戈德(J·Gaud)和韦雷(R·Wery)合著的《第三产业活动中就业增长比较分析》(1974)一书中指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一种第三产业劳动力过度膨胀现象,即大批剩余劳动力不是先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然后再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而是从第一产业直接转向第三产业。具体地说,一方面,第三产业劳动力比例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劳动力增长的速度也高于第二产业。这种现象与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显然是不相符的。在萨博洛于1969年出版的另一本书《第三产业就业的增长》中,作者更加明确地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三次产业理论适用于分析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但却不适于用来分析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变动。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萨博洛及其合作者分析了阿根廷、巴西、智利、埃及、西班牙、印度、日本、墨西哥、菲律宾、葡萄牙、和土耳其等12个国家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的有关资料。这些国家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属于发展中国家。在1900—1950年间,除葡萄牙以外,这些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比例平均已超过20%,高于第二产业劳动力的比例。到1960年,这一比例已超过30%。而且,第三产业劳动力比例的增长速度也都高于第二产业。这种情况与当时英、美、法等发达国家明显不同。这种现象说明,当时这些属于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产业所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主要流向了第三产业,而不是第二产业。在这一时期,这些国家的工业普遍发展缓慢,而第三产业部门不断涌现,并吸收了大批劳动力。萨博洛的分析,为我们全面认识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拓宽了思路。

关于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过度膨胀的原因,萨博洛认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引起对第三产业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取决于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供给情况,具体地说,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和农业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速度是影响第三产业劳动力过度膨胀的两个基本因素。一国的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其增长速度越快,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的比例也就上升得越快。第二产业因其吸收非技术工人的数量有限,因此,就业压力更多地压在第三产业,特别是那些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的生活服务部门。

宏观经济对第三产业劳动力的需求与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之间,很难确定其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宏观经济对服务的需求很难区分是生产性需求还是消费性需求。一项服务往往很难与物质资料区分开来,如餐厅、咖啡馆等。而且,宏观经济需求与提供这些服务的劳动力也没有内在联系。但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增长与实际需要大体上还是适应的,但这种适应是以损害居民储蓄和制造业产品的增加为代价的,即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总之,第三产业劳动力的过度膨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重要的事实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首先是流入城市,而不是首先确定流入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

萨博洛所引用的都是1970年以前的数据,那么,此后的情况如何呢?换句话说,这种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过度膨胀的现象是否仍然存在呢?根据笔者的考察,除了原来实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外,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仍在继续,为了便于比较,笔者使用了萨博洛所使用的同样方法,考察分析了埃及、巴西、智利、哥伦比亚、秘鲁、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12个国家的数据。这些数据从1970年延伸到1986年,清晰地表明,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都高于第二产业,这些国家在这一时期的共同特点是第一产业劳动力都有了明显下降,其中有6个国家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另外6个国家也下降了5—10个百分点。这些国家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没有被第二产业所吸纳。在这12个国家中,韩国第二产业劳动力增长最快,也仅为9.2个百分点,而有5个国家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比例在同期甚至有所下降,如智利下降了6.8个百分点,菲律宾下降了2个百分点,巴西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这些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被第三产业吸收了,在这12个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在智利和哥伦比亚这一比例在80年代甚至超过了50%。这些事实清楚地表明,第三产业劳动力过度膨胀现象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仍在继续。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过度膨胀并不是与工业化密切相关的,而是与城市化联系得更为紧密。城市化会直接引起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劳动力的比例变动,在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城市化的程度越高,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就越低,城市化程度与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例呈负相关。工业化则是一个比城市化更复杂的过程。一般地说,城市化或多或少与一些外部因素相关,一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往往与一定的政治、历史、地理等条件相联系,而工业化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内在要求。正因为如此,城市化进程往往易于且快于工业化进程。对于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缺乏政府强有力的行政干预,那么很容易产生盲目城市化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相对而言,城镇第三产业也较易于向这些新居民,其中包括文盲和缺少技术培训的普通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因为这些新的就业岗位比起创造工业就业岗位需要较少的资本,也往往没有过高的知识和技术要求。

在一般情况下,城市化并不代表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城市化速度与人均收入的增长不是同步进行的。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在正常情况下应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必须能够提供新增城市人口所必需的食物,即必须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在城市中必须真正存在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但在二战以后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情况并不是这样,而是相反,在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出现了城市化热潮。结果,城市化往往是以损害工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实现的,这也正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人口比例上升,第三产业劳动力比例上升,但人均收入却仍然较低的原因。这些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过度膨胀现象,并不是经济增长所应追求的目标。如果这种现象盲目地持续下去,即资本有机构成低、科技含量低的第三产业部门的扩张不能同时伴随农业和工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应提高,那么最终制约民族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出现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现在我国一方面在加快工业化步伐,一方面又在加速城市化进程。因此,从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过度膨胀现象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国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优化产业结构,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一,我国不能走依靠大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道路,而应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少数拉美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城市过度膨胀,缺乏工业基础,交通、住房拥挤,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这一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只能放在建设与发展小城镇上。我国现有小城镇1.9万个,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基地,也是今后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

第二,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发展小城镇第三产业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而应把小城镇建设同实现农村工业化联系起来,同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联系起来。现在有些同志认为,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最佳途径,只有通过在农村兴建小城镇,把一部分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城乡人口分布状况,才能为实现现代化铺平道路。这种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但也有的同志由此引申出一种观点,认为小城镇的工业企业由于受资金、技术的制约,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因而不具备大量吸纳剩余劳动力的潜力。相反,小城镇第三产业长期滞后,将是目前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领域,这种看法则值得探讨。我认为,根据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过度膨胀现象的启示,我国在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应注意使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和工业化大体同步进行。实践证明,没有工业化做基础,一国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再高也不能算是一个发达国家。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希望依靠少数大中城市吸纳如此众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来实现全民族工业化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比较合理可行的途径,就是继续依靠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并且使乡镇工业企业逐步向小城镇集中,与此同时相应地发展第三产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第三产业劳动力过度膨胀的现象。

第三,小城镇应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带动整个农村第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业商品率必将不断提高,以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接轨,与第二、三次产业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其实质是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目前,村村办厂、户户加工的分散生产经营方式使乡镇工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今后,应逐步使小城镇成为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基地,立足当地优势,形成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拥有较大的生产经营规模;同时,要使小城镇成为乡镇工业产品进入大市场的窗口和集散地,真正起到协调农村第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发展的纽带作用。随着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还要循序渐进,从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开始,积累资金和技术,再逐渐向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工业企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使消费性服务行业逐步向生产性服务行业转变,使资本、技术含量低的服务行业逐步向资本、技术含量高的服务行业转变,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适应。

标签:;  ;  ;  ;  ;  

发展中国家三元工业劳动力过度扩张现象及其启示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