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朝鲜战争的起因和性质_朝鲜战争论文

浅析朝鲜战争的起因和性质_朝鲜战争论文

浅析朝鲜战争的起因与性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起因论文,朝鲜战争论文,性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312.4

(一)

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中外学术界历来存有争议。尚在战争爆发之初,即对“谁发动了这场战争?”便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苏联、中国以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观点,认为美国支持南朝鲜李承晚傀儡政权率先向北朝鲜发动全面进攻,挑起了朝鲜战争。如1950年6月27 日的《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已因遭受了李承晚伪军的大规模军事进攻而被迫反击。朝鲜的全面内战开始了。”(注:刘金质、杨淮生主编《中国对朝鲜和韩国政策文件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第7页。 )当时的美国著名记者斯通也持相似观点,认为是美国及其在南朝鲜的仆从李承晚发动了对北朝鲜的入侵或引诱北朝鲜发动对南朝鲜的军事进攻。(注:(美)斯通著 南佐民译:《朝鲜战争内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另一种是美国、南朝鲜以及大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持的观点。这些国家一口咬定北朝鲜是“侵略者”,指责北朝鲜在苏联和中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对南朝鲜的军事进攻。美国甚至一度认为这场战争是斯大林策划发动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前奏”,金日成则执行苏联的战略意图,是苏联侵略扩张的工具。 (注:《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 第393,394页,三联书店1974年版。)

很显然,上述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实际上是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全面对峙的一种真实写照,并成为整个冷战时期东西方学者研究朝鲜战争起因时的主导性意见。

冷战结束后,随着有关国家大量机密档案的解密,关于朝鲜战争的图景日益清晰。从俄罗斯前几年公布的有关机密文件来看,西方学者所持的“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首先发动了军事进攻,希望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斯大林开始反对然后支持这种行动,在斯大林向中国领导人征求意见时,毛泽东原则上也同意北朝鲜的行动”这一观点似乎得到了证实。但是由于当事国中国和朝鲜的有关外交档案仍属机密,不少历史疑问尚待澄清与回答,人们还无法了解朝鲜战争的全貌,直至今日,都还没有非常确凿充分的证据可以认定哪方首先向对方发起了全面进攻,所以不能用简单的判断来把挑起战争的责任完全归之于某一方。

其实,朝鲜战争是在一个特定的国际背景下爆发的,其起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因素;既有直接原因又有间接原因。从外部看,战争根源在于二战后期美苏两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以及战后初期出现的东西方冷战格局,使得朝鲜被人为地一分为二;从内部看,它是朝鲜南北双方矛盾积累并不断激化的必然结果;从本质上看,则是两种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和冲突。

(二)

众所周知,朝鲜原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封建国家。1876年,日本以武力逼迫李氏王朝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后,朝鲜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910年,日本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强行吞并了朝鲜。朝鲜人民从此失去了独立和自由,在日本的铁蹄下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苦难岁月。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朝鲜人民终于摆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光复了自己的祖国。但是,二战的结局使得朝鲜民族的命运又被美国和苏联所操纵。

早在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中的主要盟国已经就战后朝鲜半岛的政治地位达成了原则性协议。这年12月1日,中、美、 英三国首脑开罗会议宣言宣告:“我们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的奴隶待遇,决定在适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注:《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407页。)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期间,罗斯福提出了战后由美苏中英四大国共同托管朝鲜的设想,得到斯大林的同意。1945年7月26日,中、美、 英三国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了开罗宣言的条款必须实施。同年8月, 苏联在对日宣战的同时也宣布参加盟国的波茨坦公告。这些事实说明,在二战结束前,美、苏、英、中等大国就已经许诺让朝鲜在战后获得独立。但是,关于朝鲜半岛需要经过一个多长的过渡时间最终取得完全独立的地位、过渡时期该地区的政治组织形式等具体实施问题,主要大国首先是美苏两国领导人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向日本宣战。苏军在对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强大攻势的同时,也迅速向朝鲜半岛推进。8月13日, 苏军在朝鲜的雄基、罗津、清津等地登陆。按照当时的进军势头,苏联红军完全可以很快占领整个朝鲜半岛。但是美国政府从扩大势力范围,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出发,对于朝鲜半岛这个亚洲大陆的战略要地即将落入苏联之手是绝不甘心的,决心采取行动阻止苏联“独吞”朝鲜。于是,在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当天, 杜鲁门政府发布盟军总司令关于受降的第一号命令,规定以北纬38度线为界,把朝鲜半岛划分为南北两个受降区域,北部日军向苏军投降,南部日军向美军投降。这项命令经杜鲁门总统批准后立即转交给苏、英、中等国征求同意。次日,斯大林在其答复中对“三八线”并未提出异议,此后苏军的行动也严格限于这条线以北的地区。9月上旬,美军在“三八线”以南地区登陆。这样, 朝鲜半岛刚刚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即又处于美苏两大国的控制之下。“三八线”的划定便是日后朝鲜半岛南北分裂的开始。

那么,斯大林当时为什么要接受“三八线”呢?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一些美国和韩国的学者认为斯大林是想通过同意与美国一起分区占领朝鲜半岛,可以使苏联获得与美国共同占领日本的权力,从而在日本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注:Myung Hyun Cho,korea and

theMajor Powers:An analysis of Power structures in East Asia,P.166,转引自刘金质等著:《当代中韩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这也许是斯大林的动机之一, 但并不是主要的动机。从苏联在二战后期以及战后初期所采取的外交政策来看,斯大林之所以同意将半个朝鲜拱手让给美国,是因为他希望在战后继续保持与美国的合作关系,由两国共同主宰国际事务。既然四大盟国在战时已同意战后共同托管朝鲜半岛并且保证其最终获得独立的地位,美国又提出分区占领朝鲜的要求,那么苏联为了表示合作的诚意,还是愿意在朝鲜问题上与美国协调行动的。

事实上,在战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内,美苏双方确实谋求过在朝鲜问题上能达成妥协,实现战时规划的国际托管朝鲜的政策。1945年12月召开的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在朝鲜问题上曾达成如下协议:由美苏两国占领军司令部代表组成一个联合委员会,同朝鲜各政党和社会组织协商,筹划设立朝鲜临时政府事宜;经协商组成临时政府的建议应先交美苏英中四国政府共同考虑,以使“四国在朝鲜以五年为限之托管制,得以成立协定”;联合委员会协同临时政府以及朝鲜各民主组织制定各种方案,以帮助及协助朝鲜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上之进步,发展民主自治及建立朝鲜之国家独立。(注:柴成文、赵勇田:《抗美援朝纪实》,中国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国际条约集》(1945—1947),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125页。 )这是战时盟国有关朝鲜问题协定的具体化,其能否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苏两国关系的发展。

但是,随着二战的结束,维系战时同盟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地缘政治与意识形态因素导致美苏两国之间互相猜疑,互不信任,双方矛盾和利益冲突逐渐表面化与尖锐化。当时,美苏在伊朗、土耳其以及东欧各国的政权建设等问题上都发生了严重的对抗,在对战败国的处置和欧洲政治地图的重新划分方面也矛盾尖锐,两国关系急剧恶化。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为标志,东西方之间的冷战全面展开。 这就决定了美苏在朝鲜问题上不可能保持良好的合作。1946年3月, 美苏两国在朝鲜的占领军司令部代表组成的联合委员会正式运行。在朝鲜临时政府组成人员问题上,历经一年多的谈判,双方始终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争论的焦点是美国不能允许金日成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控制临时政府,而苏联则不愿意看到李承晚、金九等亲美人士把持将要成立的行政机构。联合委员会的工作因此多次陷于停顿。1947年10月18日,美方代表提出终止该委员会的工作。至此,通过美苏合作,实现国际托管朝鲜的计划彻底破产。朝鲜民族因此失去了一次赢得最后独立和统一的宝贵机会。

(三)

在美苏两国谈判解决朝鲜问题的过程中,朝鲜国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也在围绕着国家政权的建立和民族发展的前途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和较量。其结果是在苏美占领区内各自建立了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机构,拟议中的全朝鲜临时民主政府却一直无法建立起来,从而加大了朝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难度。

1946年2月8日,北朝鲜各反日民主政党,社会组织以及各道、郡人民委员会代表会议决定成立北朝鲜中央政权机关——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并选举金日成为委员长。2月29日, 北朝鲜临时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随即颁布了有关土地改革以及产业、铁道、矿山、邮电、银行等国有化的一系列法令,开始按“苏联模式”在朝鲜北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与此同时,在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成立的当天,即1946年2月8日,李承晚为首的“促进大韩民国独立国民会”也在南朝鲜成立。2 月14日,南朝鲜美军军政府组织以李承晚为议长的“民主议院”,协助推行美国在南朝鲜的政策法令。1947年3月3日,南朝鲜的临时政府按照美军军政府的命令成立。至此,南北朝鲜在政治上实际已处于分治状态,朝鲜问题陷入僵局。

在这种情况下, 美国政府率先采取了政治分裂朝鲜半岛的行动。1947年9月,美国不顾苏联的反对, 单方面向第二届联合国大会提出讨论朝鲜问题的建议,并促使大会在苏联等国代表拒绝参加表决的情况下通过决议,决定在联合国建立一个朝鲜临时委员会,派驻朝鲜观察全朝鲜的选举,然后成立全国政府。1948年5月,在该委员会的监督下, 南朝鲜单独举行选举,选出了以李承晚为主席的国民议会。7月17日, 该议会颁布了宪法。8月15日,“大韩民国政府”正式成立, 李承晚出任总统。美国随后推动第三届联大通过决议,承认该政府是朝鲜的“合法政府”。在李承晚政府宣布成立的同时,美军政府宣布结束其使命,并于9月完成全部移交工作。

针对美国和南朝鲜的分裂行为,北朝鲜进行了坚决斗争,并采取了相应措施。1948年8月25日,北朝鲜举行朝鲜最高人民议会选举。9 月2日,朝鲜最高人民议会第一次会议在平壤举行。会议于9月8日通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了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任命金日成为共和国内阁首相。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正式宣告成立。10月12日,苏联宣布承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样,美国和苏联支持的南北朝鲜两个独立的,也是对立的政权先后成立,朝鲜半岛的政治分裂局面最终形成,“三八线”也由原先临时划分的军事分界线变成了南北朝鲜两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分界线。

朝鲜出现分裂的局面根本不符合朝鲜人民的愿望,对于南北双方来说,也都是不能接受的,其结果必然要加剧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由于南北朝鲜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截然对立,且均宣布自己是代表全朝鲜的唯一合法政府,视对方为僭伪,都要把推翻对方政府作为实现朝鲜统一的第一步,所以双方政权建立伊始,便处于一种严重的紧张对峙状态,在“三八线”一带集结大量兵力,常常发生流血冲突事件。自1950年春天起,双方武装冲突不断升级,规模越来越大,从瓮津半岛的团级交战,发展到开城的师级交战,双方统计的边境纠纷次数都很多,最后终于导致大规模全面战争的爆发。(注: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8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四)

关于朝鲜战争的性质,中外学者的看法也不一致,有“局部战争说”、“国际战争说”、“先内战后转化为国际战争说”、“准第三次世界大战说”等等。这些提法均有一定的依据和合理性,但多从战争的形式和规模之角度立论,并不能反映这场战争的真正性质。笔者以为,朝鲜战争并不是一场纯粹军事意义上的战争,而是一场典型的“两制之战”,包含着更多的政治意义,具有浓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这可从朝鲜战争发生的全过程得到印证。

战争爆发之初,从表面上看,的确是南北之间的一场内战,但其实质是以哪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统一朝鲜半岛。北方以金日成为首的劳动党信奉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希望在整个朝鲜境内实行社会主义。朝鲜劳动党的党纲曾称,党的近期目标是保障社会主义在北方的完全胜利,“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内革命……,从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国内反动统治下解放南方……”。北朝鲜一直把自己作为统一朝鲜半岛的主体,肩负有解放南方的历史责任,坚持要用“革命的战争”赶走“美帝国主义在南方的侵略势力,推翻南方的政权”,进而实现国家的统一。(注:刘金质等著:《当代中韩关系》,中国社会科学版社1998年版,第290页。)

南方以李承晚为首的大韩民国政府仇视共产主义,反对在朝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自我标榜为“自由民主政府”,宣称要走西方式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韩国是在美国一手扶植下建立起来的。1948年12月12日,第三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的操纵下通过了第195号决议案, 宣布大韩民国政府是朝鲜半岛上唯一的合法政府。韩国因此自认为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是朝鲜民族的正统代表,把北方视作非法的伪政权,必欲除之而后快,企图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给北方,以便在朝鲜半岛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

正是由于南北双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矛盾不可调和性,所以才最终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

战争初期,北朝鲜军队进展神速,势如破竹,南朝鲜军队则溃不成军,一败涂地。短短两个月时间,北方就解放了南方90%以上的土地。若没有美国的插手干预,这场战争很可能是以北胜南亡的结局而告终,朝鲜半岛将统一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之下。

但是,美国从它的全球战略出发,同时也是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对朝鲜战争作出了迅速而又激烈的反应。在战争爆发的当天,杜鲁门政府就认定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受到苏联的指使和支持,“是柏林事件更大规模的重演”, (注: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United states,1950 Ⅶ,P.158, 转引自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页。 )美国必须予以反击,才能防止苏联势力在远东的扩张。于是,美国操纵联合国一连通过三个决议案,打着“采取集体行动,恢复东北亚和平与安全”的幌子,纠集16国组成所谓的“联合国军”,全面干预朝鲜内战。从此,朝鲜战争开始演变为一场较大规模的国际战争。

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冒险实施“仁川登陆”获得成功, 很快攻占汉城,使得北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战场形势开始发生逆转。10月,美韩军队越过“三八线”大举北进,不久占领了平壤,并向中朝边境鸭绿江一带逼近。形势万分危急,整个朝鲜半岛即将落入美韩之手。金日成紧急向苏联和中国请求出兵援助,苏联为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而拒绝出兵。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志愿军应邀赴朝鲜参战,以出其不意的突然打击,将美韩军队一举赶过“三八线”以南,从而迅速扭转了战局,挽救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1年夏,交战双方对峙于“三八线”一带,持久进行拉锯战。战争开始进入打打谈谈,谈打结合的新阶段,直至1953年7月27日双方停战协议的最终签署。

在这一过程中,从表面上看,交战双方是中朝军队对以美韩为主体的“联合国军”,实际上却是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全面较量,也即两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代表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而中朝军队的坚强后盾则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以,朝鲜战争归根到底是一场“两制之战”。

收稿日期 2000.3.2

标签:;  ;  ;  ;  ;  ;  ;  ;  ;  

浅析朝鲜战争的起因和性质_朝鲜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