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热奄包联合电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效果评价论文_刘清明

桃江县中医医院 湖南益阳 413400

【摘 要】目的 研究分析在在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采用中药热奄包联合电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的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实施二级护理,行禁食禁水、胃肠减压、抗感染、开塞露灌肠、静脉营养支持以及抑制胃酸分泌等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是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热奄包联合电针足三里、支沟穴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观察组中患者总疗效率为94.12%,对照组中患者的总疗效率为77.1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针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运用中药热奄包联合电针治疗效果良好,患者病情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电针;中药热奄包;粘连性肠梗阻;效果

粘连性肠梗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临床肠梗阻疾病,主要是腹部的手术或者创伤对肠壁浆膜和腹膜壁层造成损伤所致,以腹胀、腹痛和肛门停止排气为临床表现,传统观点认为手术可以直接解除肠梗阻[1],但是长期的观察发现再次手术会生成新的粘连,增加复发率,所以近年来医生多建议患者采取非手术保守治疗,因此中西医结合的各种疗法应运而生,由于优势明显、效果理想受到了很对医疗工作者和患者的认可,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进一步探究分析这种方法的实际效果和应用价值,我院选取了部分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对照研究,现将报道整理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的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占24名,女性占10名,整体年龄分布在34岁至55岁,平均年龄为(41.37±3.67)岁;对照组中男性占26名,女性占9名,整体年龄分布在36岁至56岁,平均年龄为(43.11±2.94)岁。两组患者之间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将选取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普通疗法,常规开展胃酸分泌抑制,静脉营养支持,开塞露灌肠和抗感染等工作,辅以二级护理。而观察组采取中药热庵包联合电针治疗的疗法,在治疗前要暂时禁食禁水,持续的对肠胃进行减压,常规开展胃酸分泌抑制,静脉营养支持,开塞露灌肠和抗感染等工作,在上述基础上外用中药热庵包,取250g茱萸和250g医用盐混合加工,再取30ml醋浸润,混匀后放入微波炉中火加热5~8分钟,随后装入棉布袋,敷于患者的神阙中脘等穴位[2],配合按摩,每日热敷2次,每次20~30分钟为宜。而电针治疗则选取支沟和足三里为主要穴位,斜刺或者直刺留针30分钟左右,根据实际病情每日1次或者每2日1次,连续治疗7~14天为1个疗程。

1.6观察指标

根据《诊断学》和相关指导原则,制定了如下的疗效评判标准:若患者接受治疗后腹痛严重,辗转不安,不进食也会发生呕吐,没有排便和通气,肠鸣音消失时间较长,有时还会发生高调金属音,记为Ⅲ级;若治疗后腹部疼痛但可以忍受,进食之后会出现呕吐,不排便,肠鸣音每分钟低于1次,活跃时音调不高亢,记为Ⅱ级;若治疗后腹痛和腹胀程度都比较轻,可以进食少量流食并且不呕吐,排便和通气慢慢趋于正常,肠鸣音每分钟1~3次,记为Ⅰ级;若治疗后腹痛腹胀完全消失,排便通气和肠鸣音都恢复正常,记为0级。评判结束后按照I级3分,Ⅱ级6分,Ⅲ级9分进行打分,并且根据(治疗前症状总分-治疗后症状分数)/治疗前症状总分×100%这个公式计算出疗效指数,疗效指数小于40%记为无效;介于41%~60%之间,记为有效;介于61%~80%之间,记为显效;大于80%记为治愈。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接受t检验,计数资料率接受X2检验,在P<0.05时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两组患者的总疗效率差异,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患者总疗效率为94.12%,对照组中患者的总疗效率为77.1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分析两组患者的总疗效率差异

3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作为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造成很大影响。数据显示,术后粘连占到了所有粘连的80%,近年来医疗水平有了巨大提升,该病的发病率有所降低,但是仍然没有彻底根治,术后肠梗阻的发生不可避免。临床上可以使用非手术和手术两种方法进行治疗,传统观点认为小肠排列术和粘连松解术等可以快速解除肠梗阻,可是这会大大增加复发率。孙少杰等人研究证实,首次患病的患者不建议采取手术进行治疗,因此非手术治疗成为现在首次患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

我国传统中医典籍中没有明确出现肠梗阻这类疾病,但是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归属为“吐粪症”“腹痛肠结”“积聚”“结胸”等范畴,从中医角度来看,肠梗阻的主要病机是“不通则痛”,胃肠是人体的六腑,如果出现了“不通”则会对人体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本次研究采取的中药热庵包为中医外治法,通过药理和热力的综合作用治疗疾病,将医用盐作为传热物,和茱萸混匀加热,敷在合适的穴位[3]。《神农本草经》记载道茱萸具有温血止痛的效果,现代的中医典籍也有写道茱萸可以温脾暖胃,降逆止呕,止痛效果最佳。中药热奄包在药物渗透和温热刺激下可以将药物的效果最大化,患者的血液循环和肠道蠕动得以改善。而电针针刺足三里和支沟,也是此次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据《灵枢·四时气》和《针灸大成》等古籍的记载,若患有肠中不便,大便不通等症状可以取足三里进行治疗,针刺此穴位具有通肠排便,缓解腹痛的效果,多日二穴配合治疗则可以起到十分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中药热奄包联合电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和传统的小肠排列术和粘连松解术相比,不仅增加了安全性,降低了复发的风险,还避免了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俊鸽,徐钧,张勇. 四磨汤口服液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结肠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 肿瘤研究与临床,2017,29(4):255-258.

[2]何强. 理气活血解毒汤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22):2495-2497.

[3]王广武,郑美华,孙素芹,等. 电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6,32(8):45-47.

论文作者:刘清明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0

标签:;  ;  ;  ;  ;  ;  ;  ;  

中药热奄包联合电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效果评价论文_刘清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