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与价值扩散过程中的简单自然力_劳动生产率论文

自然科学与价值扩散过程中的简单自然力_劳动生产率论文

价值增殖过程中的自然科学与单纯的自然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力论文,自然科学论文,过程中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7)04—0021—07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即社会科学[1](P20)。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科学分为两类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此相对应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经济学手稿》等经典著作中将自然力划分为两大类即单纯的自然力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这样,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存在这样两对范畴即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这两对范畴能否纳入价值增殖的视域?在价值增殖的视域中它们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全面地考察现代企业的价值生产和价值创造,对于我们深刻地理解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本文中,笔者着重考察前一对范畴即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内在关联。

一、将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纳入价值增殖的视域中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的各种物质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活动的统称。一方面,它是指经过实践验证的对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态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化和规范化的知识体系,包括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天文学、地质学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交叉学科和横断学科等。另一方面,它是指自然科学工作者借助特定的科学仪器设备、运用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来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寻找自然规律并建构其知识体系的过程。同时,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范畴是单纯的自然力。在一般意义上,自然力是指大自然中存在着的各种物质力量的总称,而单纯的自然力是指风力、雨雪、水力、电力、磁力、蒸汽等自然界天然存在的自然力量,也包括畜力、土地的富饶情况、矿山的丰富程度等自然资源的物质力量,甚至还包括从生物学意义上看的人自身所具有的自然力量等。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了尊重客观的历史事实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将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都看作是“不费分文”的生产力[2]。马克思曾经反复地强调指出:“只要自然科学教人以自然因素来代替人的劳动……它就是可以使资本家(以及社会)不费分文”[3](P630),自然科学所显示出来的“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4](P630),或者说,“另一种不需要资本家花钱的生产力,是科学的力量”[5](P287)。同时,马克思还把单纯的自然力看作是“不费资本分文”或“不费分文”的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肯定地指出:“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力,如蒸汽、水等等,也不费分文”[6](P424),是“不费分文”的生产力。恩格斯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提纲》中也明确地指出:“自然力,如蒸汽、水,也不费资本分文”[7](P316),是“不费分文”的生产力。

那么,将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这一对范畴能否纳入价值增殖的视域中加以研究呢?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可以说,将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这一对范畴纳入价值增殖的视域中加以研究,既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根据,也有是时代发展的社会现实根据。

第一,将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纳入价值增殖的视域中加以研究的经典理论根据。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本家以及社会对自然科学成果的利用,的确是“不费分文”的,马克思正是为了尊重这一社会历史事实,提出了自然科学是“不费分文”的生产力思想。但是,马克思在具体表述这一思想时,是非常谨慎和慎重的。在一般情况下表述为,自然科学是“不需要资本家花钱的生产力”,或自然科学是“使资本家不费分文的生产力”,或自然科学是“不费资本分文的生产力”,等等;在特殊情况下,在明确了是谁不费分文地利用自然科学的场合,马克思为了简便起见,直接表述为自然科学是不费分文的生产力[2]。同时,马克思也注意到这样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即当时的资本家在利用科学、占有科学并使之成为发财致富的手段时,是无偿地或者说是“不费分文”地加以利用和占有自然科学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科学是“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属于现象层面,而资本家利用科学、占有科学来发财致富是其实质,进一步讲资本家借助于科学来实现价值的增殖则是其实质,因此将自然科学纳入价值增殖的视域中加以研究与马克思自然科学“不费分文”生产力思想并不矛盾。不仅如此,透过自然科学“不费分文”生产力现象,将自然科学纳入价值增殖的视域中加以研究进而揭示其实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应有之义。大家知道,马克思对自然科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自然科学所显示出来的巨大经济力量的认识程度是前无古人的。马克思指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6](P424) 并且,“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8](P50)。既然自然科学是生产力,那么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发挥其生产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价值的增殖。因此,将自然科学纳入价值增殖的视域中加以研究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

而与自然科学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相伴随的是,单纯的自然力在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过程中的并入和发挥作用,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只有自然科学而没有单纯的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难以想象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单纯的自然力在未被人们认识、开发和利用之前是一种盲目的、强制性的物质力量,人类在摆脱动物界进入社会历史的最初阶段,对这种单纯的自然力是无能为力的。而当这种单纯的自然力被人们科学的认识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把他并入生产过程时,它就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劳动的要素而使社会生产劳动具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单纯的自然力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被人们称为“自然生产力”。这种自然生产力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中资本对它是无偿使用的,因此马克思将其形象地称之为“不费分文的生产力”。但这并不影响其在价值生产和价值增殖过程中发挥作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了社会劳动的因素”[4](P569),第一次把这些“单纯的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力量”[4](P363)。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中,单纯的自然力变成了社会劳动生产力,变成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价值增殖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将单纯的自然力纳入价值增殖的视域中加以研究在理论上同样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

第二,将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纳入价值增殖的视域中加以研究的社会现实根据。将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纳入价值增殖的视域中加以研究,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根据,而且也有时代发展的社会现实根据。众所周知,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到现时代,经济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突出地表现在:(1)世界主题发生了复杂的转换,由以“战争和革命”为主要手段和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主要形式的世界主题,转换为以“和平与发展”为主要手段、以“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作为衡量社会优越性的主要指标的世界主题。(2)科技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相互分离的阶段推进到了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的一体化阶段,或者说在当今时代,科技与经济、科技知识的生产与经济实践活动已经开始并正在融为一体,达到了一体化的紧密程度,呈现出科技经济化和经济科技化的新局面。(3)经济形式或经济形态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由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形式发展为以知识经济或科技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等等。正因为这一系列的变化,现时代的经济社会,在不同的学者那里用不同的概念来表征之,如科技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后工业经济社会、信息经济社会等。在笔者看来,用“科技经济时代”这一范畴来表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恰如其分的。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表现出如下的突出特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经济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科技融入经济系统的方式呈现出由间接方式向直接方式不断的转化趋势,科技创新劳动在价值创造的劳动系统中越来越居于核心的关键位置,创造价值的各种劳动越来越转化成了科技劳动或科技化的劳动,科技劳动产品已被纳入商品范畴而且越来越成为现代商品构成的主体部分,科技价值也越来越成为现代商品价值或经济价值的首要构成部分,科技经济或知识经济正在逐步形成并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现象等[9]。与此同时,一个“以知识为基础”、“以科技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式或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或科技经济已经初见端倪并得到迅速发展,在现代科技尤其是高新科技的产业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大量的科技知识密集型的高新科技产业,并且在这些产业的基础上形成了大量的高新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产业带等。

在这样一个“科技经济”的新时代,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将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纳入价值增殖的视域中加以研究。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10] 这为我们在“科技经济”新时代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指明了方向。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资本论》、《经济学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等经典著作中,论述了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是两种“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并且认为它们在价值增殖的过程中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也是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前提。因此,在“科技经济”新时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这两种“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及其内在关系揭示出来,是社会现实和时代发展为我们提出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二、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尽管将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都视为不费分文的生产力,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在价值创造和价值增殖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第一,自然科学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自然科学是不费分文的生产力的过程中,已经洞察到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在未来社会中资本或企业对自然科学的利用不可能是“不费分文”的,自然科学作为科技劳动的成果在其生产过程中是不可能“不费分文”地创造出来的,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将具有重大的作用,而且生产科技产品的劳动也是价值的重要来源等。这从恩格斯的科学预见中能够领会到这一点,他讲:“在一个超越于利益分裂的合理制度下,精神要素当然就会列入生产要素中,并且会在政治经济学的生产费用项目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到那时我们自然就会满意地看到科学领域中的工作也会在物质上得到报偿。”[11](P607) 事实上,马克思在论述自然科学是不费分文的生产力的过程中,已经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科技成果中凝结着价值并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的思想隐含在其中了。马克思指出:“电流作用范围内的磁针偏离规律,或电流绕铁通过而使铁磁化的规律一经发现,就不费分文了。”[6](P423) 这就是说,自然科学的规律在发现且公之于世之后,成了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人人都有权无偿地利用它,资本家和企业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规律是不费分文的生产力。但是,这些规律的发现是科技人员通过大量的高级复杂的科技劳动的结晶,其中凝结着这些科技劳动所创造的巨大的经济价值。马克思还指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但是生产力的这种提高并不是靠在另一个地方增加劳动消耗换来的,这一点却绝不是一目了然的。”[6](P424) 言外之意,“不费分文”的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质是“靠在另一个地方增加劳动消耗换来的”,而在另一个地方增加的劳动消耗应该是而且必定是科技人员所付出的高级复杂的劳动,正是这种科技劳动的消耗凝结成为自然科学成果中的巨大经济价值,体现在生产过程中便形成了巨大的科学的力量,导致了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大幅度提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科学不费资本家‘分文’,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去利用科学。资本家像吞并别人的劳动一样,吞并‘别人’的科学。”[6](P424) 换言之,资本家像吞并别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一样,也吞并“别人”的科学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以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赚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12]。

由此可见,自然科学研究作为人类劳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价值的来源之一,在自然科学成果中凝结着科技人员的高级复杂的劳动所形成的巨大经济价值,这种经济价值在自然科学并入社会生产之前,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着的,具体地表现为社会生产之外的“在另一个地方增加的劳动消耗”所形成的价值。当自然科学成果并入社会生产过程之后,自然科学成果的潜在价值就会随着社会生产的进行而不断地向社会生产产品转移,显化为社会生产产品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把“在另一个地方增加的劳动消耗”所形成的潜在价值,借助于社会生产流程转化为社会生产产品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由于自然科学的运用而引起的社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具有更高的生产能力”的同时,不仅不降低社会生产产品的价值,反而“提高社会劳动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商品的价值量”[13]。

第二,单纯的自然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单纯的自然力是指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着的各种自然物质力量的总称,它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与自然科学相比较是不同的,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视角来看,单纯的自然力这种“不费分文”的潜在的生产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并不直接增加商品的价值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价值的增殖无关。这是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经济学所知道的唯一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14](P345),而“什么是商品的价值呢?这就是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社会劳动的物化形式”[15](P585);换言之,“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6](P60]。由于单纯的自然力“它们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在它们之中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它们也就不是商品,因此这些单纯的“自然力本身也就没有价值”;也正因为这些单纯的自然力作为“自然因素没有价值,所以它们进入劳动过程,却没有进入价值的形成过程”[4](P569)。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的自然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并不直接增加商品的价值量,可以说是与价值的增殖无关的一个因素。

另一方面,单纯的自然力这种“不费分文”的潜在的生产力,尽管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并不直接增加商品的价值量,但是又是与价值的增殖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进一步说,单纯的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是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的物质前提[16]。这是因为,单纯的自然力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下,伴随自然科学并入社会生产过程,变成了“一种自然的生产要素”,变成了“社会劳动的因素”或“社会劳动的力量”,从而大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的生产率。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力,如蒸汽、水等等,也不费分文。可是,正像人呼吸需要肺一样,人要在生产上消费自然力,就需要一种‘人的手的创造物’。要利用水的动力,就要有水车,要利用蒸汽的压力,就要有蒸汽机。……因此,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6](P424) 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使企业或社会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量,这些更多的使用价值正是自然科学之价值转移的物质载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的自然力是与价值的增殖密切相关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显化或转移其价值的物质前提。

三、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内在联系

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尽管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二者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同一个过程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马克思指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6](P424) 笔者认为,在马克思的这段论述中所说的自然力主要是指单纯的自然力,因为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范畴是单纯的自然力,这从马克思在此论断之前的论述也可以说明[6](P423—424)。如果这样理解是正确的话,那么马克思的这一论断集中地概括了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其具体体现在:

第一,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实现价值增殖,其社会前提具有“一致性”。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即进入价值的增殖过程的社会前提条件是一致的,即为大工业或机器大工业的社会生产方式,这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中足以说明。马克思曾经指出:“在农业中,在其资本主义前的形式中,人类劳动只不过是它所不能控制的自然过程的助手”[4](P569)。只有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中,人类劳动才能利用自然科学控制这些单纯的自然力。马克思指出:“大生产——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4](P569),也“只有这种生产方式下,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4](P570)。进一步讲,只有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中,“只有借助于机器”——这种自然科学物化的成果——才能使人类的劳动占有自然力,才能使单纯的“自然力作为劳动过程的因素”而“被机器的主人占有”[4](P569)“只有在大规模地应用机器,从而工人相应的集结,以及这些受资本支配的工人相应的实现协作的地方,才有可能大规模地应用自然力”[4](P570)。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正是在考察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时,才对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所显示出来的巨大的“科学力量”以及利用自然科学所控制的大量“单纯的自然力”的作用在认识上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自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试问:在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17](P471) 可以说,这种潜伏在社会劳动里的巨大生产力正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下,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的必然结果。因此,只有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中,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才能有机结合,共同发挥效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第二,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并入社会生产实现价值增殖,其实施过程具有“同时性”。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中,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并入社会生产实现价值增殖,是“同时”进行的,在其过程中表现出“同时性”特征。换言之,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是“同时”并入社会生产来实现价值的增殖的,并且二者只有“同时”并入社会生产才能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达目的。这一思想,马克思早在1861—1863年的《经济学手稿》中已经形成并且达到成熟,这在该书的第一篇第三章第γ节的标题《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蒸汽、电、机械的和化学的因素)》足以说明。从标题括号内的注释可知,标题中的自然力是指蒸汽、电等的单纯的自然力,标题中的科学是指物理学和化学等的自然科学;从该标题可以看出,机器是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同时”应用的产物和手段,也是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同时”应用的标志。对此观点,笔者作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一方面,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单纯的自然力的并入;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中没有单纯的自然力的并入而仅仅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难以想象的;甚至可以说,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将更多的单纯的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生产力主要应当取决于……劳动的自然条件,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山的丰富程度等等……科学就是靠……发明来驱使自然力为劳动服务的”[7](P140);单纯的自然力作为自然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被列入资本的组成部分——是同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的发展相一致的,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4](P570),其目的是使单纯的自然力或“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务于人的需要”[5](P393),进而“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18](P393)。另一方面,单纯的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并入;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中没有自然科学的并入而仅仅单纯的自然力自发地并入生产过程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样是难以想象的;甚至可以说,自然科学是否并入生产过程及其并入的程度,决定着单纯的自然力是否并入生产过程及其并入的程度,换言之,单纯的自然力利用的程度和规模是由自然科学发展和应用的状况所决定的。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各种单纯的自然力“也可能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取决于各种方法和科学的进步”[19](P394),取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应用状况。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可见,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并入社会生产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伴随着单纯的自然力的并入,并且以单纯的自然力的并入为其基础;而单纯的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也必然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并入,并且以自然科学的并入为其前提。因此,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实现价值增殖,是同时进行的,具有同时性的特征。

第三,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实现价值增殖,其实质联系具有“内在统一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而商品的两个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创造的,因此“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6](P60)。同时,如前所述,在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社会前提下,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同时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一目了然的,那么试问:由此而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实质是什么?这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商品的两个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进而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什么关系呢?一方面,从具体劳动的角度来分析,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在用各种不同的工具、器械、方法等对不同的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生产过程中,伴随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使更多的单纯的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这样,必然使该生产过程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其结果,使该生产过程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这些使用价值便成为伴随单纯的自然力而并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科学之价值转移的物质载体。进一步说,由于单纯的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而生产出的更多的使用价值,便使成为由于伴随它而并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科学转移其自身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另一方面,从抽象劳动的角度来考察,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都是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的耗费,都可以看作是无质的差别的一般的人类的抽象劳动,就自然科学而言,它也是人类劳动——科技劳动的产物,其中必然凝结着科技人员的高级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16]。自然科学伴随单纯的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将其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即新的商品中,从而使新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增大。进一步说,这样便使由于单纯的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所导致的更多的使用价值,具有与其它商品一样的价值量。因此,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下,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同时并入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质上是既增加了商品使用价值的量——这是单纯的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也增加了商品价值的量——这是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转移其自身价值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双双并入生产过程,使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同时增加,共同结出了“新增加值”之果。

四、几点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从经济哲学的视角看,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是在价值创造和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一对重要的范畴。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价值增殖离不开自然科学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而与此相伴随的是单纯的自然力在生产过程中的并入和发挥作用,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2)尽管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将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都看作是“不费分文”的生产力,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二者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前者转移其自身的价值进而使商品的价值量增加,而后者不增加商品的价值量但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量。(3)同时,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都是价值增殖的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因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二者在并入生产过程实现价值增殖时的社会前提具有“一致性”,实施过程具有“同时性”,实质联系具有“内在统一性”等。(4)因此,自然科学是父,单纯的自然力是母,双双并入社会生产过程,共同结出“新增价值”之果。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分析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内在联系,对于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对于我们全面地考察现代企业的价值生产和价值创造,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07—07—05

基金项目: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专项基金资助。

标签:;  ;  ;  ;  ;  ;  ;  

自然科学与价值扩散过程中的简单自然力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