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程公民意识教育的立体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品德论文,公民论文,意识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目标。但在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目标不清、教学内容缺失、教学方式针对性不足、评价不适应、教学资源缺乏”等结构性缺陷,不利于公民意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合格公民的培养。为此,常州市开展了“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策略研究”,拟从思想品德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提炼、融入和整合公民意识教育,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在此,笔者试从思想品德课程中公民意识教育在目标重构、内容整合和教学实施上,阐述我们的探索。 一、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课程目标重构 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从分目标来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进行分解。在17个分目标中,虽然都蕴含着公民培养的意蕴,但“公民”一词的显性表达只出现了一次:“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显然,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具体的公民培养目标指向不够明确,表达也不充分。 对于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学界有多种认识和探讨。我们综合多种观点认为,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应包括国家认同、民主意识、法治精神、公民道德、公共参与等。据此,我们立足思想品德课程总目标,重构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课程目标(详见下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基于公民意识教育,解读思想品德课程总目标,就更充分地诠释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价值意蕴。 二、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课程内容整合 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经纬交织地组织教学内容。为此,在重构课程目标时,我们系统梳理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初步构建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框架,让公民意识教育成为一个主体开放、动态生成的系统(见下页表2)。 基于公民意识教育进行教材内容的梳理与整合,能够凸显其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这将进一步丰富思想品德课程内涵,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多元、立体彰显,也有利于指导教师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开展教学。 三、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课堂教学实施 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每一个目标和内容都不可能经由一堂思想品德课就完成和实现。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借鉴美国公民素养养成方案,拓展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围绕公共问题开展问题解决学习。以此让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 以下,笔者以花园中学《保护环境》(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20课第三框)一课的教学为例,展示我们的探索。 (一)课前预习 1.预习教材内容:环境问题的含义、表现、解决办法(党和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寻找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并在课堂上作展示。 (二)课堂教学1 1.学生分组展示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 第一组:大气污染——常州地区的雾霾问题 第二组:水质污染——学校旁边后塘河的污染 第三组:食品污染——学校周边小吃摊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第四组:噪声污染——学校紧邻公路,噪声大 2.教师指导学生在众多话题中,选择1~2个最感兴趣并力图解决的话题,通过全班表决,学生自愿选择,全班分成2个话题组:后塘河的问题和周边小吃的卫生安全问题。 3.分组制定研究活动方案(包括问题的提出、现有的政策、我们的建议、我们的行动)。 (三)课后拓展活动(为期2个月,结合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 各组根据活动方案,研究法规政策、进行调查研究(实验、采访、调查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最后通过各种行动提高方案的实施影响力。 (四)课堂教学2:分组展示研究成果,作为第四单元的综合探究课 1.第一组《后塘河的治理建议》递交街道办事处,被表扬。街道办事处反馈:后塘河的改造工程已经被纳入全市旅游重点工程“三河三园”的改造过程中。

2.第二组《舌尖上的安全一校园周边小吃安全隐患调查》,报告递交卫生部门,建议加强执法检查。宣传单发放到周边小吃摊位,加强宣传。倡议书张贴在校园中,并在国旗下的讲话中进行全校宣传。 (五)学校层面:开展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其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公民意识教育成果展示成为了亮点。 本课教学大约使用了3个课时,并利用了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部分时间,分散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寻找公共问题,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寻求解决方法;学校则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倡议书签名、成果展示等方式,将教学内容与德育活动相结合。如此,思想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在时空、内容上进行了重构,统整了多种德育资源,共同服务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这样的学习,遵循生活逻辑,围绕学生关心的公共问题展开问题解决学习。这样的公民意识教育基于生活,聚焦实践,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将公民意识教育目标落到了实处。 公民意识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程义不容辞的担当与责任。“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策略研究”,在教学方式、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仍有诸多不足,为此,我们会继续努力探索。
标签:思想品德论文; 公民意识论文; 教育论文; 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