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_生态环境论文

西部大开发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_生态环境论文

西部大开发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生态环境保护论文,重视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39(2002)01-0005-06

自2000年3月以来,我国连续出现了12次大范围的沙尘暴、浮尘和扬沙等恶劣天气,与往年同期相比,其发生的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都是近50年来所罕见的。这就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人们再也不能对这种自然灾害熟视无睹、高枕无忧了。由土地沙化所引起的“沙患”,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就当前而言,土地沙化是我国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沙尘暴和土地沙化扩展更使得生态环境问题雪上加霜,吞噬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成为西部大开发中需要认真考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国以来西部地区防沙治沙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在开展防沙治沙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我国曾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约有12%的风沙化土地得到治理,1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控制;1170多万平方公里的退化草场得到保护与恢复,产草量增加到20%以上;营造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薪炭林,解决了600多万农牧户的烧柴问题,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仅中国科技部就先后开发并推广了近100项先进实用技术,组装配套了近10个技术体系,建立了一批综合性防沙治沙的示范基地。他们还先后建成了各类科学实验示范基地,培养了防沙治沙工程骨干人才,为防沙治沙及各项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他们在“三北”防护林工程中使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5.05%提高到现在的9%,起到了重要的防沙治沙作用。他们对铁道所实行的防治体系使铁路40年畅通无阻;他们在极端干旱的新疆荒漠区,创造了窄林带、小网格,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荒漠绿洲综合农田防护体系。此外,他们实施的机械沙障阻沙技术、草方网格固沙技术、沙区飞播技术和草原围栏技术等都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我国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治理速度赶不上沙化速度。总体来看,局部在改善,整体在恶化。“沙进人退”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二是土地利用的方针有偏差,违背客观规律,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使土地和牧场超过了应有的承载量。三是治理沙区的思路欠妥。治沙技术选择不对路,防止沙化的工作未作为重中之重,没有把治沙等生态问题与生产、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多数地区仍然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无节制、无限度地滥垦、滥牧、滥樵、滥用水资源等现象和行为仍然十分普遍。四是科技支撑能力弱。先进的防沙治沙技术,以及适合不同沙区人口、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还远远不能满足防沙治沙工作的需求,许多做法仍然靠传统的技术,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少,高新技术应用少。五是防沙治沙投入不足。调动全社会和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来共同进行防沙治沙的局面尚未形成,因而使防沙治沙的成效受到很大的限制。六是对防沙治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长期以来,人们对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均缺乏足够的认识,措施不到位,治理效果不理想。无疑,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制约了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需要认真地研究并加以解决。

西部地区的土地沙化和沙尘暴,都已严重地影响到了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蚕食可利用土地。建国以来,全国已有66.7万平方公里的耕地沙化,全国沙化面积已达161万平方公里。而且从发展态势来看,沙化现象起来越严重,每年扩大2460平方公里。

二是掩埋村舍,沙进人退。据统计,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1400公里铁路、3万公里公路和5万多公里灌渠常年遭受沙害威胁。

三是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有统计资料表明,仅1993年5月5日发生在西北地区的一次特大沙尘暴,就导致了116人丧生、264人爱伤。据有关部门估算,全国每年因“沙患”所造成的损失就达540亿元。

据此,人们有理由认为,“沙患”不仅影响到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导致了贫富差距、地区差距,使东西部差距日渐拉大,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特别是在当前,会直接影响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二、西部大开发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

西部大开发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的一个广泛共识。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有不小的难度。因为一方面要大开发,一方面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谈何容易!人们常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所得就必有所失,有所收获就必须以某种程度的牺牲为代价。可是在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许多看似矛盾的东西,也是可以协调的;许多过去难以办到的事情,现在也是可以办到的。譬如,陕西安塞实验区的环境治理与该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一个印证。虽然他们经过了长久的努力,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令人满意的,基本上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瞻前顾后,他们感到很值得,并愿意为之继续奋斗。同理,西部大开发也不例外,只不过范围更大、地域更广罢了。在这方面,人们必须未雨绸缪,从思想认识和实际举措上,认真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

第一,认真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如前所述,造成我国沙化严重、环境恶化的原因,除气候因素外,主要是人为地过度放牧、过度采伐、过度开垦,从而引起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边治理,边破坏;局部治理,整体破坏;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针对这种严峻形势,我国西部大开发中一个最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有关专家呼吁: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除了应坚决贯彻执行《森林法》、《草原法》等现行法规外,还应尽快出台《防沙治沙法》,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好现有植被,避免由于人为破坏而造成新的土地沙化和生态环境恶化。我们一定要坚决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杜绝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现象。许多事实说明,这种不计后果的短视行为,往往会给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祸根,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务必要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认真处理好防沙与治沙的关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积极治理。目前,几乎全属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几大沙漠,由于种种原因,不断扩大,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空间,使人们的生存活动范围日益缩小。如不采取得力措施,后果不堪设想。譬如,位于新疆境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姆塔格沙漠之间就有合拢即连成一片的趋势。现在如果不采取措施,以后要想治理就难了。因此,当前一定要加大防沙力度,防止沙漠的进一步扩张,转变过去重治理、轻预防的认识误区,认真处理好防沙与治沙的关系。有关专家认为,应在沙漠前沿,尽快建起以灌木为主的防风阻沙生物隔离带。在一些风口或流沙活动剧烈、直接恢复植被难度大的地段,应建立草方格、防沙栅栏等人工沙障固定流沙,然后再恢复以灌木为主的灌草植被,形成防风阻沙隔离带,遏制沙漠的扩张,保卫人类的生存空间。

第三,认真处理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关系,以生物为主,工程为辅,综合治理。我国西部沙区地域辽阔,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极大。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因地施策,因地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生物措施与机械沙障工程措施结合,实行综合治理。在这方面,内蒙古的赤峰市和陕西省的榆林市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建起了以灌木为主的林草植被带,取得了人进沙退的巨大成绩,就堪称是我国治沙领域的两大成功典型。朱镕基总理曾视察过浑善达克沙地,对当地采用以柠条为主的灌草治理流沙和沙地取得成功的方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第四,认真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草场保护的关系,立足于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在我国广袤的西部地区,因过度放牧而使草地退化是沙化土地不断扩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西部大开发中,务必要通过制止过度放牧、实行轮封放牧等保护性措施,恢复退化草地的综合功能,认真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草场保护的关系。在某些地区可发展以柠条为主的灌木林。因为这种灌木林除了能起到防风固沙和保护草场的作用外,还可成为牲畜的饲料。如前年冬天,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雪灾(当地群众也将其称为白灾),死亡牲畜数十万头,而凡有柠条林的地方,牲畜即可啃其嫩枝而保住了生命。故当地群众也把柠条等灌木林称为“救命草”。

第五,认真处理好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关系,力争做到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沙漠绿洲是沙区人民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干旱缺水又是沙区人民经常碰到的一个威胁到自身生存发展的严重问题。要巩固和扩大绿洲,就必须在绿洲的边缘地带大力营造防风阻沙林带,保护绿洲不受沙漠扩展的侵袭,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扩大绿洲,拓展沙区人民生存发展的空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沙区合理控制或调配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认真处理好三者的关系。由于沙区的水资源特别有限和宝贵,所以必须在保证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用水的基础上,注意解决生态用水问题,包括农、林、牧等各业都要节约用水。尤其是在沙区造林,更要注意选择耐旱树种,采取科学的节水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过去,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等地区实行人工造林,都是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进行的,这就节约了大量的原有水资源,使原有水资源能够成为当地后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六,认真处理好重点治理与全面治理的关系,分区治理,突出重点。西部大开发中的防沙治沙工作一定要高度重视,统一规划,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分区治理,突出重点。当前,最突出的重点是要抓好京、津周边地区和农牧交错带的防沙治沙工作,兼顾草原带和荒漠绿洲带。尤其要对严重影响北京的浑善达克沙地、乌盟后山、河北省坝上、山西省北部等沙化土地进行紧急治理,将这些北京风沙源区的治理作为全国防沙治沙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率先启动,重点投入,重点治理,以遏制北京风沙源区沙化土地的扩展,减少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危害,改善首都的生态环境,维护首都的生态安全和国家的形象。

三、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在大规模实施西部大开发进程中,作为发展其它产业的基础,作为我国解决整个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无疑也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第一,总结经验,科学决策,防止一哄而上。加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与我国以往的群众性的修大寨田、种草种树相比,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质的不同。各级领导在带领群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时,首先应调整好思路。如在进行综合治理时,应明确:综合治理并不是简单的梯田加果树的模式,而是应以绿化荒山为主,绿化则以多年生的乔木或灌木为主。因为林草植被稀疏、分布不均是导致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同时,要摈弃传统的“竭泽而渔”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即必须由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消耗、高效益、生产与环保并重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同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不同区域内培植符合本地区实际的主导产业,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以带动当地各业的发展。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因地制宜,齐头并进,全面发展。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

第二,科学规划,分区分片治理,不搞同一模式。造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很多,其中既有自然因素,也有历史因素和人为因素,而且这三种因素是交互作用的。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各个省区的生态环境各不相同,情况十分复杂。一些地方缺雨少水,长期干旱;一些地方高寒缺氧,条件恶劣。有些地方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可以尽快恢复;有些地方种树种草则很难存活。倘若对西部地区不同生态类型恶化的成因,如对土地的荒漠化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等,还没有透彻的、突破性的科研成果,缺乏合乎规律性的系统方案,以及相应的技术支持,缺乏以生态经济带动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规划和科学支撑,而引水灌溉等基础设施问题也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很难走出“种了死,死了种”这个徒劳无益的怪圈。因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和支撑,高起点、全方位地实施造林种草,调整农牧业结构,配置多元化主导产业,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已经起步,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刚刚起步。我们从一开始就要遵循客观规律,进行科学规划、科学生产,分区分片治理,不搞同一模式。如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和山西等省区,多属长城沿线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及渭北旱原区等。为治理这些地区,就应分区分片,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进行治理,力争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

第三,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鼓励承包,奖惩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黄河中上游地区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个体或联户承包治理小流域的大户。近年来又出现了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的治理公司,承包治理少则上百亩,多则几千亩、上万亩,不少已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践证明,个体承包实行责、权、利紧密结合,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的一种非常可取的好形式。政府主管部门应及时总结个体或联户承包的经验,坚持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方针,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并加以科学指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同时,要贯彻落实国家以粮食换生态的优惠政策,在大江大河上游地区禁止森林砍伐,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保护水源涵养林。退耕还林还草要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同一模式或“一刀切”。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确定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通过试点示范,把退耕还林还草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当然,还要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把退耕还林还草同西部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民,应由国家给予粮食补助,需要补助多少年就补助多少年,对因禁止森林采伐而减少财政收入的州和县,国家应给予财政补贴。只有这样,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才能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第四,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保护天然林。在这方面,尤需改变过去一味地只向大自然索取而不计后果的观念,改变过去盲目地向大自然宣战、号称“人定胜天”的观念,改变过去“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观念。要明确,西部大开发并不是一味的经济开发,而是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看似不相容,但却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否则,西部大开发就可能变成一种短视行为,就可能虎头蛇尾,无功而终。因此,西部大开发中一定要把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转变到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来,转变到对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上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务必要下大力气在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恢复植被,绿化荒山,保持水土,保护生态,力争5年初见成效,10年大见成效,15或20年建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区和生态环境带。

第五,治理“沙患”必须走综合治理之路。实际上,在我国西部地区,“沙患”只是导致环境恶化的一个方面。除了“沙患”以外,草原碱化、退化,土地荒漠化;森林资源不断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现象和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治理“沙患”,就必须注重林草植被建设,走水土保持型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方面,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在陕西安塞实验区所做的实验就堪称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位于陕西安塞县的纸坊沟小流域,过去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人们生活十分困难。针对这一情况,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在这里建点,与当地人民一道开展综合治理。经过20多年的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终于使该地区由原来的无荒可开、无柴可砍、群众只能挖树根作燃料的状况恢复到现在的植被覆盖率为57%。由于人们管护有方,林草生长繁茂,从而形成了多林种、多树种、高效益的防护林体系。这样一来,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动植物种群数量增加,有效地协调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在许多支毛沟和坡面,天然植被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并向陕北森林草原区原有的植物群落演替。如阴坡的黄蔷薇、锦鸡儿、绣线菊等优势种群大量出现,形成了杂灌木群丛;阳坡的白羊草一茭蒿群丛演替为狼牙刺一白养草群丛。由于环境的改善和林草的繁茂,该地域内野鸡、山鸡、野兔、蛇类等动物的数量在不断增多。经过多年的结构性调整,农耕地逐年减少,林地逐年增加,草地面积基本稳定,对三者的管理和使用日趋合理。就经济结构而言,经过长期的努力,该实验区农、牧业的收入比例减少,林果菜和工副业收入逐年增加。人均纯收入大约以每5年翻番的速度增加,1998年达到1927元,现今已达到2000多元,初步实现了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可见,要治理“沙患”,改造环境,防止、遏制环境恶化,就必须走综合治理之路,就必须在林草植被建设、水土保持上大做文章。

第六,沙区治理必须向沙区产业化方向发展。土地沙化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但是从辩证的观点看,坏事也可以变好事,不利因素也可以变成有利因素。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就首次提出了“沙产业”(Deserticulture)这个概念。他说:“1984年我在一定的场合从大农业思想出发,提出了建立农业、林业以外的沙业、草业、海业的设想。”此后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才形成了今天沙产业的概念。经过设想和预算,我国沙区产业的目标是:在我国16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上,创造出“为国家提供上千亿元产值的沙区产业,为人类开拓新的食品来源。”有识者指出,沙区产业以及其他知识密集型农业产业的建成将是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就沙区适宜发展的主要产业来看,即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沙区植物方面的开发利用。沙区植物方面的开发利用又包括:(1)经济植物方面的开发利用,如葡萄、沙棘、沙芥(亦名山野菜)、沙参、黑加仑等系列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2)药用植物方面的开发利用,如肉苁蓉、麻黄草、甘草、苦豆子、仙人掌等人工栽培种植技术及中药产品产业化开发技术;(3)木质方面的开发利用,如沙柳、柠条等灌木是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又是优质牧草和饲料。这类灌木的特点是生长周期较短,一般3~5年,若不及时割除,会自然死亡,严重影响到防风治沙的效果。沙生灌木也是木质纤维的储藏库,利用其生产纤维原料,是使沙生灌木增值的重要途径。故在沙区产业中,可以开发沙生灌木的高效节能制浆、沙生灌木中密度纤维板的成型制板、沙生灌木中密度纤维板的表面装饰等技术并促成其产业化。此外,牧草和饲用灌木的加工也将会成为有前途的产业。

2.新材料的创制与开发利用。如保水剂(TC、SPA)、释水剂(DRIWATER)等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工艺;沥青乳液、液态薄膜等固沙新材料及其产业化;天然环保型生根材料(ABT、BIOALGEAN、菌根菌)的开发与产业化等。

3.设施产业的开发与可持续经营。沙区设施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牧业等。要想在沙区发展高效农、林、牧业,就必须将土地集中利用,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要加强对沙生植物的抗旱性基因研究,加快发展沙培、水培等现代农业的速度,并将此看成是解决沙区人民生活与生产问题的重要途径。如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以肉鸡、肉羊集中饲养为主导,共建立养鸡基地86处,发展养鸡农户6800多户,发展养羊牧户2000多户,融入国有企业33家,总资产发展到10亿多元。1998年养鸡农户多数通过养鸡而脱贫致富。公司以食品加工为龙头,一头联结种植养殖农户,致力于建设生产基地;一头联结国际国内市场,潜心于建设销售网络。这样,公司+基地+农牧户,大家共同开展设施农业(包括特色蔬菜、食用菌、观光农业等)、设施林业(包括苗木、观光花卉等)、设施牧业(包括一定规模的饲养牛羊、养鱼等),共同走上了农、林、牧产业化道路。

4.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开发利用。我国西部荒漠化地区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如沙漠、戈壁、风蚀地貌(风成城堡、白龙堆、蘑菇石等)、冰川、山地森林、草地、沙漠河流、盐湖、盐漠、海市蜃楼等。这些景观对游人来说,极富吸引力。再加上西部荒漠化地区又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蒙、藏、维、回、哈等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更是发展旅游业的不竭资源。特别是这些地区还有许多宗教寺庙,如清真寺、喇嘛寺等,古老而神秘;这里还有被流沙掩埋的古国遗址,如楼兰、精绝、尼雅、高昌、古格、象雄以及大量的历史古迹和古老传说;这里有独具特色的荒漠植被,罕见的动物资源;这里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城市,如拉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吐鲁番、兰州、银川、格尔木等等;这里有许多闻名遐迩的文化宗教艺术胜地,如敦煌莫高窟,拉萨布达拉宫、大召寺,青海的塔尔寺等等。这些都是国内外游客旅游、考察、揽胜的绝好去处。这些资源对欧洲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旅游价值极高。结合沙区特点及民族风情、民族历史文化等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加快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开放,而且还可以为我国西部荒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寻求新的途径,如合资开发沙区探险、旅游、休养、观光等系列产业;合资进行沙区旅游业相关专业设施的研究与开发;合资对沙区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对策进行研究等。

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沙区产业,无疑将使荒漠化地区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也必将对我国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这方面,笔者曾于2000年9月去宁夏银川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曾组织与会者前往广夏(银川)集团在茫茫沙区种植的万亩葡萄园参观。葡萄种植3年,已普遍持果,且正值成熟时节,硕果累累,一片丰收景象。据集团负责人介绍,他们在万亩葡萄园附近建立了一个葡萄酒加工厂,葡萄成熟后,就地采摘,就地加工,减少成本,而且生产出来的葡萄酒质量特别好,现已冲出国门,远销许多国家。按目前的情况计算,他们投资的这万亩葡萄园,只要5年即可收回成本,5年以后即可净赚。我们参观完后,都很感慨,都认为治理沙区,需要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或企业集团(包括外国的企业家或企业集团)去投资,去开发,去建设。其实,只要路子对头,措施得当,也是一本万利的事。这样,不仅会改变沙区的生态环境,还会促进沙区的产业发展,并带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总之,沙尘暴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警示,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因为这不仅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继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能否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中,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好在这一问题已引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重视:早在1997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就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作了重要批示;1999年8月,朱镕基总理在视察西北地区时,又就如何植树种草、退耕还从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当前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重要内容。我们坚信,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只要能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够使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齐头并进,并带动相关各业的发展。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的: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以实现的。

收稿日期:2001-11-20

标签:;  ;  ;  ;  ;  ;  ;  ;  ;  ;  ;  

西部大开发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