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_钢铁工业论文

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_钢铁工业论文

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发展论文,对策论文,钢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钢铁工业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局面。去年,我国产钢1.8亿吨,在上年增长18.7%的基础上又增长19.7%,相当于美国和日本钢产量的总和。今年1—6月,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钢铁工业增势不减,全国铁、钢、材产量分别达到9512.6万吨、1.03亿吨和1.09亿吨,同比增长18%、21%和17.4%,共进口钢材1850万吨,增长57.9%,钢材表观消费量达到1.24亿吨,预计全年进口钢材将超过3000万吨,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钢材进口国,预计全年钢产量将超过2.1亿吨,全年钢材消费量将超过2.4亿吨。

2002年,钢材价格逐渐走出1999年的低迷状态,开始全面回升,今年一季度价格继续上涨,在4月中旬,钢材价格达到高点后出现下跌,但在6—7月份,主要钢材品种价格再次出现了明显的反弹上扬,钢材综合价格3903元/吨(去年同期约3300元/吨),达到近年来的新高,其中,普通线材价格3113元/吨,个别地区达到3500元/吨。

在钢铁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对钢铁工业的投资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有关专家提出,我国钢铁工业是否出现了“重复建设”和“投资过热”等问题,一些地方和企业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判断较易统一认识并进一步采取措施:一是否符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呈集约型发展;二是否有助于加入世贸组织后钢铁行业实现产业升级和战略性结构调整以及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钢铁工业发展势头迅猛

在钢铁工业产销两旺的形势下,一些地区和企业大规模扩张钢铁生产能力。去年,钢铁工业投资达到704亿元,比上年增长45.9%,形成了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第二个投资高峰,今年1—6月,钢铁工业投资达到500亿元,冶炼设备生产增长了1.2倍,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势头:一是原有企业普遍扩大产能。几十万吨的钢厂要搞到100万吨规模,200万吨的钢厂要搞到400万吨甚至更大规模。初步估计,未来几年内,包括扩建、改造和新建项目在内,全国新增生产能力将在5000万吨左右,2005年将形成约2.5亿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新涉足钢铁领域企业生产能力扩张加快。有些建设项目并未经国家审批,但却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

事实上,造成钢铁工业投资冲动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市场需求旺盛。近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去年与2000年相比,全国GDP从8.9万亿元上升到10.2万亿元,增长14.5%,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从3.3万亿元上升到4.3万亿元,增长31.3%。而这期间,钢产量从1.29亿吨上升到1.82亿吨,增长41.2%,钢材表观消费量从1.41亿吨上升到2.11亿吨,增长49.6%。按常规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钢材表观消费量增长0.7%,而近几年我国钢材增长幅度超过了这一水平,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占钢材消费40%的房地产投资在全国总投资中所占比重上升,去年已达到17.9%;二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消费了大量钢材;三是使用钢材较多的机电制造业如汽车、发电设备、机床等近年增长幅度都在30-50%,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拉动钢材需求和生产均起了较大作用。

二是钢铁业利润增大。由于钢材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大幅回升,企业利润丰厚。去年1月,国内钢材价格指数达到近10年低谷,仅为74.7点,但到去年底,价格指数已上升到94.9点,即钢材平均价格上升了27%。利益驱动是造成钢铁投资热的重要原因。

三是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对钢铁业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其在本地发展的做法。部分地方政府不了解宏观经济状况,不顾客观实际,积极上大项目,通过招商引资,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使得企业不顾环境和资源状况争上大项目,形成目前“大上钢铁”的局面。为发展地区经济,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工商注册、土地批租、税收政策等方面支持钢铁业发展,越权违规审批已不是个别现象。

四是银行对一些未经审批和违规审批的项目也给予支持。我国银行的主体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自我约束风险机制不健全,民营钢铁项目自有资金比例较小,大部分仍靠社会融资和银行贷款,一旦出现风险,最大受害者仍是国有商业银行。

五是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为控制钢铁工业总量,前几年,国家明令限制了包括宝钢在内的国有重点企业的钢产量,为中小企业发展腾出了市场空间。再加上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失控,缺乏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引导,致使钢铁生产能力扩张难以控制。一些人认为,国家不必要干预钢铁等行业的发展,应由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决定其市场的兴衰。国家环保、土地、信贷等难于形成宏观调控合力,也是造成钢铁工业投资过热的重要原因。

二、警惕钢铁工业迅猛发展背后的风险

钢铁工业是资金、技术、资源、能源密集的产业,在世界钢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果产能过大以后再调整,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

(一)供大于求的潜在风险加大

目前,由于国内基本建设规模大,市场需求旺盛,钢铁工业还没有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矛盾,但由于在建能力较大,一旦市场发生后果变化,特别是如果投资增速降低,对钢材的需求将产生影响,有可能造成供大于求。产能过剩必然导致价格下跌,库存增加,开工率下降,对全行业经济效益产生严重后果,一批企业有可能出现亏损,甚至被迫倒闭。一旦倒闭,这必然会造成企业人员下岗,银行坏帐增加,甚至将引发社会问题。

(二)加剧产业结构性矛盾

在全球钢铁工业加快产业重组之时,我国炼钢企业从80年代中期的114家,剧增到现在的280多家,平均规模不足70万吨,其中,200余家小炼钢企业平均规模还不到10万吨,轧钢企业多达1.2万家,散、乱、差的问题十分突出,难以实现集约化经营,使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高效的配置,制约了钢铁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是近年来的调整重点,但近年钢铁工业的盲目发展加剧了这一矛盾。相当数量的新增能力是建在一些水资源短缺、电力和运输供应紧张的地区,不但布局不合理,而且进一步降低了产业集中度,加剧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

(三)有可能形成银行新的不良资产

钢铁项目投资较大,单位投资一般在0.5—1亿元/万吨。目前,钢铁项目的投资中,银行贷款占较大比例,大型钢铁企业项目一般为50—60%,民营企业比例更高。一旦市场发生变化,钢材价格下降,经济效益恶化,将难以偿还银行贷款,形成银行新的不良资产。

(四)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相悖

我国钢铁工业每年能耗占全国的10%左右,其中,消耗电力1400亿千瓦时,占工业耗电的11%左右;年耗洁净水约40亿吨,占全国工业耗水的10%左右;粉尘排放量约110万吨,占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13%左右。钢铁工业能耗高,资源消耗多,污染重,通过技术进步,实现节能降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十分紧迫。经调查,近期擅自发展起来的钢铁企业不仅消耗高、污染重,并与现有企业抢夺有限的资源、能源,也加剧了一些地区资源和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五)不利于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我国的冷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不锈钢板、冷轧硅钢片等关键钢材品种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但受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以及追求短期效益的影响,近年发展起来的钢铁企业生产的产品几乎都是线材、螺纹钢、窄带钢等普通钢材产品。这一方面,加剧了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达不到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目的。

三、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分析和政策建议

(一)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钢铁消费总量,不仅取决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而且与其相关产业参与的国际分工地位紧密相关。分析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钢材消费达到饱和点要基于三个条件:一是已实现工业化;二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美、日、德等工业发达国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500~6000美元时,钢产量及消费量接近饱和点),美国在达到钢需求量1.6亿吨之后保持了一段时间,然后开始下降;三是产业结构要有根本性变化。国外钢材消费达到饱和点时,第三产业均比较发达,一般超过了50%,高新技术产业已有相当发展,综合工业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由于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较低,第三产业比重不高,第二产业尚待发展,还有未开发的广大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十分繁重。因此,在未来10年或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钢铁需求会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但总量上应避免盲目发展生产能力,重点应放在结构调整和提高综合竞争力上。

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由于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市场需求未必能推动和促进国内钢铁工业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境外钢铁企业的产品将进入我国,国内相当一批缺乏竞争力的生产能力有可能过剩,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我国钢铁工业被迫进行大规模调整或关停并转的危机是存在的。因为尽管我国的钢产量已堪称世界第一,成为名符其实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但钢铁工业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劳动生产率低、装备水平不高、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资源保障存在隐患等问题导致整体竞争力不强,而且有些问题目前仍在发展和恶化。因此,应调整发展思路,从全球战略和国际竞争力角度考虑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在过去的20年里,为支撑GDP翻两番,钢产量从1980年的3712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1.29亿吨;在未来20年内,实现GDP再翻两番,从资源和各方面的条件看,钢铁工业已不可能再通过大幅度增加产量来支撑国民经济增长了。因此,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工业化的精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显得尤其紧迫。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针对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形势,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一是推动我国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改变企业散乱的局面,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努力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高附加值钢材产品的需求;三是全面提高钢铁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走低消耗、高产出的道路;四是抓住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保证我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钢铁工业要通过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我国由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的转变。

为尽快控制一些地方和企业盲目建设钢铁工业的势头,确保钢铁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仍要加强钢铁工业宏观调控,尽快出台钢铁工业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以加强对钢铁工业的引导和约束。目前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严格控制新建钢厂项目。根据我国钢铁工业现状,不能再批准新建钢铁联合企业和独立炼铁厂、炼钢厂项目,现有企业炼铁、炼钢扩能项目也要按规定报批。

二是对在建项目进行清理。近期可请地方政府对钢铁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一次清理检查,凡未经审批、违规或越权审批的在建拟建项目一律停止前期工作。

三是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要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凡未经审批、违规或越权审批的项目,各级土地管理部门不准办理土地使用许可证(含各类开发区已征用土地);银行不予贷款,已发生贷款的要立即停贷;海关对引进设备不予免税;工商管理部门不予登记;质检部门和行业协会(行业管理办公室)不发生产许可证;环保部门不得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电力企业不得供电;根据国内铁矿石原料短缺的情况,凡未经国家批准的项目,商务部和海关不批准其进口铁矿石原料。

四是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国家对钢铁工业的指导意见,引导钢铁工业正确投资,对地方违规建设的钢铁项目要曝光,加强舆论监督的作用。

标签:;  ;  ;  ;  

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_钢铁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