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小企业信用契约执行机制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_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基于中小企业信用契约执行机制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_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基于中小企业信用与合约执行机制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约论文,企业信用论文,机制论文,中小企业融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中小企业成长对解决各国(地区)就业、促进境内外贸易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突出,尤其是当经济进入产业升级阶段时,中小企业能否顺利完成转型和升级就成为经济能否可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然而,由于中小企业信用特性所决定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特殊性,使得什么样的融资制度才能满足中小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并带动经济平稳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所提出的观点林林总总,但从中小企业信用特性出发,系统地研究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融资需求特征和相应地融资模式的研究尚不多见。文章运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契约理论,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系统,分阶段地研究不同成长阶段融资系统的演进和创新,对中小企业融资契约理论进行有益的尝试。

二、文献回顾

中小企业为什么会面临融资困难呢?按照信贷配给理论,银行尤其是大银行倾向于给那些能够提供充足抵押的企业或项目放贷(Stiglitz and Weiss,1981),中小企业难以提供充足、有效的抵押和担保,从而形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虽然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特色,使得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是我国企业组织中最有活力的构成部分。但是,发端于“赶超”战略时期的以大银行为主金融体系天生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林毅夫 李永军,2001)。从金融体制角度分析,民营中小企业一时无法在国家控制的金融体制中寻求到金融支持,其要害在于,它与国有金融体制处于不同的信用联系之中(张杰,2000)。

如何破解中小企业信贷困境?经济学界对小企业信贷问题存有一些争议。Berger等人(1995)认为小银行(或者说小金融机构)更适合小企业信贷;而一些研究却对此结论表示怀疑,如Jayaratne和Wolken(1999)对小银行在小企业信贷上的成本优势假说进行了检验,结果认为并不支持此观点。林毅夫等(2001)指出,由于信息和交易成本上的问题,如果国家强求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将会形成新的激励问题。郭斌和刘曼路在对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与民间金融互动关系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后,提出在金融监管当局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规范化运作的、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民营金融机构基础上,有必要建立起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这种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需要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共同参与,并依赖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与信用担保体系等基础结构的建立(郭斌、刘曼路,2002)。对此张杰教授的看法是,解除民营经济金融困境的根本出路既不在于改变国有银行的信贷行为与资金投向,也不在于由政府出面发育多少外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更不在于给其提供进入股票市场的方便,而在于营造内生性金融制度成长的外部环境;只有内生性金融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才不至于损害民营经济可贵的内源融资基础(张杰,2000)。最近国内学者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角度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展开研究。崔学刚和杨艳艳对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与资本结构选择的特征因素进行逻辑分类,揭示了尽管资本市场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股权融资需求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但是并不能满足中小企业成长性融资的内在需求(崔学刚、杨艳艳,2008)。刘瑞波等研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及融资方式创新(刘瑞波等,2008)。而蒲祖河则从借鉴的角度以美国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层次及不同层次的特点(蒲祖河,2007)。

三、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信用特性和合约执行机制

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中国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具有不同的信用特性与合约执行机制:

(一)企业初创时期的信用特性和合约执行机制

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1985)曾经提出“社会嵌入性”的概念,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交易时嵌入在参与人的“社会网络”中的,社会网络中的规范和文化可以有效地约束经济博弈参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中小企业初创时期不具备完全市场契约需要的融资保障条件,如抵押或者担保等,唯一可以借助的只有企业家的社会资本。传统的族缘、地缘、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网络,社会网络上海一个节点就是熟人,在熟人社会网络中,有信誉的参与人可以获得一定规模的社会资本。熟人之间的相互信赖,形成了熟人社会关系共同体的认同型信用关系。这种社会资本和认同型信用关系构成企业初创时期社会经济交易和非经济活动的基础。企业初创时期的融资需求在无法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满足时,就只有在熟人社会关系共同体中,寻求资金支持。但是熟人社会网络存在明显的“差序格局”,一旦交易扩展到陌生人的层次,交易双方的信任感就会大大降低,难以达成任何有效的交易行为。

熟人社会认同型信用关系能够维持的原因在于其中存在着鲜明的关联博弈。一个熟人社会的参与人不仅参与市场交易的经济博弈,还同时参加熟人之间的社会交换的重复博弈。在熟人社会网络中,有信誉的参与人可以从熟人网络中获得一定规模的社会资本。但是一旦该参与人违反了熟人社会的基本规范,其惩戒是被熟人社会网络驱逐,丧失作为熟人社会成员的资格,也丧失其拥有的社会资本。这就是企业初创时期在熟人网络社会合约执行机制——社会排斥。

(二)企业成长时期的信用特性和合约执行机制

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和市场能力增强,仅仅熟人社会网络的融资不可能为中小企业扩张和发展提供持续的资金。况且,民间融资一旦突破熟人社会关系共同体的约束,其信用风险增大。因此,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为满足企业的扩张和发展,开始向更大范围拓展熟人社会的边界,此时的延展依然是在熟人社会网络的基础上,只不过是不同熟人社会之间的链接而已。因此,成长阶段中小企业的信用关系还不完全是市场化的合约信用关系,合约中还包含了部分社会资本的影响,成长阶段中小企业的信用关系是半熟人社会的半合约化信用关系。

成长阶段中小企业向更大范围拓展信用关系的过程,依赖于信息传递机制的有效运作以及惩戒机制的可置信性。但成长阶段中小企业范围扩大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的短期利益较大时,合约的执行机制就会由传统熟人社会的社会排斥机制向第三方执行机制演进。第三方执行机制是非正式的社会排斥机制向正规的强制执行机制的一个过渡机制,它与正规的强制执行机制不同的是执行主体不同,它是以第三方的私人为执行主体。

(三)企业成熟时期的信用特性和合约执行机制

经过了成长阶段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小企业进入成熟期,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展,完全超越了熟人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的非人格化的关系共同体中。成熟期的中小企业盈利能力提升、企业管理成熟,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具备足够的实力和资本来承担市场化信用融资风险的能力,具备了接受和运用市场契约的基本能力,也具备了与陌生人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信用交易必备的担保财产或具备资质的担保,可以建立市场化的合约信用关系。

对于市场化的合约信用关系,既有的社会排斥和私人的第三方强制已经无法发挥惩戒作用,与市场化的合约信用关系相应的合约执行机制是国家强制性的第三方执行。

四、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要解决目前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机构面前的弱势融资地位问题,首要一点,就是要根据不同成长阶段中小企业不同的信用特性和合约执行机制,进行多元化分层次的金融体系。中小企业融资是社会融资的基本组成部分,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拥有不同信用特性和不同的合约执行机制,这决定了中小企业对不同的融资方式和多元的融资体系的需求。

结合中小企业信用特性和合约执行机制,对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而言,金融体系的关键在于民间金融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发展民间金融的同时,政府需要加大资金资助力度、成立中小企业管理部门、防范民间金融风险、鼓励风险投资及天使资本发展等。对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金融体系的主要职能是认可其成长带来的基本融资能力,并通过区域金融体系的构建,提升成长期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区域金融体系构建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融资环境,包括政府创建信用担保机构和体系,发展区域的中小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以便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可以以担保机构为依托开展银行信贷融资,或者以担保机构为依托开展债券融资。对于成熟期的中小企业,金融体系的重点是直接的市场化融资和国际融资。政府在构建区域金融体系中的作用表现为,为成熟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法律保障,并为市场契约化的信用风险制定各种制度性的执行机制。

标签:;  ;  ;  ;  ;  ;  ;  

基于中小企业信用契约执行机制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_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