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CT和磁共振诊断及分析论文_马利军,孙凯,苏宁,周茂荣,潘浩云,张洲源

胃肠道间质瘤CT和磁共振诊断及分析论文_马利军,孙凯,苏宁,周茂荣,潘浩云,张洲源

包头市中心医院

摘要:目的检测对肠胃道间质瘤CT和磁共振诊断的价值。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手段对我院患有肠胃道间质瘤的2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现出肿瘤位置的患者有13例,小肠位置患者有6例,结肠位置患者有1例,直肠位置患者有1例、腹膜后患者有1例,因肿块太大没有办法确认来源的患者有1例。危险程度小的患者有3例,危险程度较低的患者有3例,危险程度为中度的患者有7例,危险程度高的患者有10例。肿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响有一定的表现形式,CT和磁共振诊断对胃肠道间质瘤有准确的定位,能够对临床的诊治起到指导和评估的作用,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瘤5cm以下为圆或者类圆形,5cm以上为不规则形状。结论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T;磁共振胃肠道间质瘤是在胃肠道当中发病率最高的间叶组织出现的肿瘤,一般出现在胃肠道,是一类没有定向分化特点的间质肿瘤。为了研究肠胃道间质瘤CT和磁共振诊断的价值,使用我院23例证实的肠胃道间质瘤影像学患者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使用我院在2010年11月-2014年11月23例证实的肠胃道间质瘤影像学患者资料,在这里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在32-75岁范围之间,平均年龄为48.7岁。临床特征体现在腹部不适患者10例,吞咽困难患者有2例,腹部包块患者有3例,血便患者有3例,没有显著特征患者有5例。

1.2方法

19例患者使用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患者使用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

2.结果

2.1肿瘤分布位置

在研究的23例患者当中全部表现为单发瘤灶,表现出肿瘤位置的患者有13例,小肠位置患者有6例,结肠位置患者有1例,直肠位置患者有1例、腹膜后患者有1例,因肿块太大没有办法确认来源的患者有1例。本组结肠及胃位置的肿瘤诊断准确率为100%,小肠位置诊断的准确率为71.4%,、腹膜后患者有1例,错误定位在十二指肠。

2.1肿瘤大小及其性质

23例患者的肿瘤大小为1.7-14.1cm,平均的直径长队为6.2cm,危险程度小的患者有3例,危险程度低的患者有3例,危险程度为中度的患者有7例,危险程度高的患者有10例。肿瘤5cm以下为圆或者类圆形,5cm以上为不规则形状。

2.3肿瘤影像学体现

肿瘤5cm以下为圆或者类圆形,5cm以上为不规则形状。腔内型有4例患者,腔外型患者有12例,混合形患者有7例。16例患者肿瘤体现并不均匀,其体现为肿块当中有大小不等斑点状的低密度区间,有7例患者的肿瘤体现密度均匀。当中有15例患者病灶边缘有明显的界限,其他患者病灶边缘模糊不清,没有明显的界限。本组当中患者有6例患者伴有多发性坏死囊变,有1例患者出现出血的症状,2例患者出现胃肠溃疡的征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讨论

3.1具体病理症状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源自于胃肠道的非定向分化肿瘤,局部存在平滑肌与神经鞘的不完全分化现象,但是其中并不包含全部由平滑肌细胞组织起始的平滑肌肿瘤等。胃肠道间质瘤能够产生在身体的任何一个由食管至肛门处的位置,也会出现在腹部内及胃肠道之外,较为多见的器官是胃,此组胃占总数的56.5%,小肠占总数的30.4%,和相关文献报导相符。临床中较为多见的病理症状为中上腹不舒适、腹部出现肿块与便血,肠梗阻不为多见。

3.2影响学结果

多层螺旋CT能够明显的呈现出胃肠道间质瘤的位置、形状、体积、密度和邻近器官的联系,并检验出是否存在转移。肿瘤大多体现为膨胀性增长,通常以跨腔内外增长与腔外增长较为常见,个别存在于管腔内部,通常体现为界限清晰的圆形状或者椭圆形状,即便肿块体积较大,但是因为浆膜层的抑制,周围器官部分受压推移变化,对邻近器官的入侵也减少。部分肿块体现为分叶状,入侵邻近器官时界限不清楚。肿块较小则密度大多呈现为均匀状态,肿块较大则密度大多呈现为不均匀状态,能够观察到囊变以及坏死症状,部分区域能够观察到溃疡,在和胃肠道沟通后中能够观察到气液平等变化,钙化较少见。

3.3良恶性诊断:胃间质瘤的恶性程度很多时候无法对其进行预估,其不具有标准的良恶性区别,部分组织学上属于良性、肿瘤不大于2cm、并且核分裂数量较低的肿瘤也能够出现复发与转移现象。现在部分研究人员认为,肿瘤大小程度以及核分裂现象危险程度的判断基准为,直径不高于2cm,核分裂数量低于5/50个,HPF则表示为极低度危险;直径处于2-5cm,核分裂数量低于5/50个,HPF则表示为低度危险;直径不高于5cm,核分裂数量为7-10个,HPF则表示为中度危险;直径高于5cm,核分裂数量超过5/50个,HPF则表示为高度危险。

3.4鉴别诊断

(1)平滑肌源性肿瘤或者神经源性肿瘤:其主要源自于消化道,并不多见,CT结果与胃肠道间质瘤存在相同之处,在影像学上很难将二者分辨,临床诊断则需按照病理学体征合并免疫组化监测鉴别。

(2)胃肠道癌:病变开始于粘膜层组织,粘膜皱壁出现损伤与阻断,小范围入侵能够导致胃壁出现显著的不均匀性加厚,并且会附有淋巴结转移现象,但是胃肠道间质瘤的瘤体和胃壁进行连接的部位之外的管壁延续光整,且淋巴转移现象较少发生。

(3)胃肠道淋巴瘤:其易源于小肠部位,并且产生病变程度较高,CT效果作用下展现出肠壁加厚并且体现为夹心面包状变化以及肠腔动脉瘤样扩充等状况,且肿瘤的强化程度没有胃肠道间质瘤显著,邻近之处常会发现肿大淋巴结,但是胃间质肿瘤淋巴结的肿大现象不为多见。

参考文献:

[1]郭健,陈江,游思静,黄东,郭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4)

[2]樊尊攀,胡锐,李辉,刘新宇,谷丽萍.10例胃肠道间质瘤误诊为卵巢瘤临床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07)

[3]陆薇.胃肠道间质瘤护理体会[J].北方药学.2014(07)

[4]孙志超.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表达与肿瘤风险度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4(21)

[5]买尔旦·赛力木,金钟,阿里旦·艾尔肯,何铁汉.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4(04)

论文作者:马利军,孙凯,苏宁,周茂荣,潘浩云,张洲源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7

标签:;  ;  ;  ;  ;  ;  ;  ;  

胃肠道间质瘤CT和磁共振诊断及分析论文_马利军,孙凯,苏宁,周茂荣,潘浩云,张洲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