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_袁野

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_袁野

【摘要】目的:通过对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的中医诊疗有关文献进行复习,了解目前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方法:查阅中医典籍及以慢性鼻窦炎性头痛、中医诊疗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F)检索近20年有关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中药治疗鼻渊-头痛的有效率为72.41%~97.9%。 结论:辨证论治鼻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苍耳子散为治疗鼻渊的常用经方,运用自拟方治疗鼻渊尚缺乏严格的科研设计和大型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鼻渊-头痛 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 中医治疗

慢性鼻-鼻窦炎是指鼻窦与鼻腔粘膜的慢性炎症,病程超过12周[1],可归于中医学中的“鼻渊”范畴,是指鼻流涕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窦区疼痛等现象。现将近年来现代医家对鼻渊的诊治的辨证论治、经方治疗、自拟方治疗及针灸治疗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现代医家通过辨证论治治疗鼻渊:

鼻渊的辨证,根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刘蓬主编,2016年,第十版)中的鼻渊辨证诊断标准,共分为“肺经风热证”、“胆腑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肺气虚寒证”、“脾气虚弱证”共五个证型,引用具体如下[2]:

(1)肺经风热证: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为甚,中鼻道或嗅沟内可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头额、眉棱骨或颌面叩痛,或压痛。

(2)胆腑郁热证: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或颌面可有叩痛或压痛。

(3)脾胃湿热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检查见鼻粘膜红肿,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头额、眉棱骨或颌面叩痛,或压痛。

(4)肺气虚寒证:头额、眉棱骨或颌面叩痛,或压痛。鼻塞或重或轻,鼻涕黏白,稍遇风寒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嗅觉减退,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检查见鼻粘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可见有黏性分泌物。

(5)脾气虚弱证:头额、眉棱骨或颌面叩痛,或压痛。鼻涕白黏或黄稠,量多,嗅觉减退,鼻塞较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脘腹胀满,肢困乏力,面色萎黄,头昏重,或头闷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检查见鼻黏膜淡红,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

在此基础上,许多现代医家根据长期临床观察、实践及经验总结,对鼻渊提出了不同的辨证分型及论治。高荣林认为治疗鼻窦炎性头痛当宣肺通窍、清热解毒、清化湿热,并且选药应注意清、宣、通、举[3]。刘洋认为不论风寒风热,若外邪不解,入里化热均可郁困脾胃,利用清热利湿通窍汤:苍耳子12g、细辛3g、辛夷9g、川芎9g、白芷12g、蔓荆子12g、石菖蒲12g、黄芩15g、薏米30g、白术12g、泽泻9g、桔梗12g、茯苓18g、 路路通12g、泽兰12g、猪苓12g、皂刺15g、冬瓜皮15g、鱼腥草18g、佩兰12g、 白蔻仁15g、桂枝9g、甘草6g,(白涕量多反复发作者可加黄芪12g,纳呆食少、脘痞胀满者可加半夏9g、佛手9g、厚朴9g,大便黏腻不爽者可加黄连12g、枳实9g),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七剂为一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口服鼻渊舒口服液总有效率73.33%,两组在疗程结束后总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证明通窍利湿汤治疗鼻渊-脾胃湿热证有效,尤其能有效解除或缓解脾胃湿热型患者的鼻塞、流脓涕、头痛等症状[4]。江晓婷认为鼻渊患者以胆腑郁热证居多,并设置龙胆泻肝汤治疗为治疗组、克拉霉素缓释片+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为对照组,每组各30例进行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2.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07%,经卡方检验计算出卡方值为1.102,说明两组治疗差异无显著性。而治疗组中食欲不振者1人,失眠0人,皮疹0人,对照组食欲不振者3人,失眠1人,皮疹1人,说明治疗组副作用发生率小于对照组[5]。韩瑞华利用平行对照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同样对照组与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辨证分型加用中药:痰浊阻肺证-宣肺祛痰汤:半夏15g,茯苓10g,陈皮10g、白芷10g、厚朴10g、苍术10g、辛夷8g、苍耳子8g、甘草5g;肺虚邪滞证-补肺驱邪汤:人参15g,诃子10g、桔梗10g、荆芥10g、白芷10g,细辛3g,苍耳子8g、辛夷8g;脾虚湿滞证-健脾祛湿汤:党参15g、山药20g、莲子20g、白术10g、茯苓10g、薏苡仁10g、砂仁10g,桔梗8g、泽泻8g、木通8g、石菖蒲8g、藿香8g,甘草6g。经治疗1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84.00%,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此外在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6]。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现代医家运用经方治疗鼻渊:

苍耳子散出自《重订严氏济生方》,其对于风邪上攻之鼻渊的疗效得到了现代医家的广泛认可,现代许多医家仍沿用苍耳子散治疗风邪上攻之鼻渊,如:王绍武运用苍耳子散加减:苍耳子15g,甘草6g,细辛各6g,川芎、白芷、防风、桔梗各12~15g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46例,其中头痛症状改善者34例,有效率为73.9%,获得满意疗效[7]。熊亚应用川芎茶调散合苍耳子散加减:苍耳子10g、川芎10g、防风10g、荆芥10g、白芷10g、羌活10g、薄荷10g、菊花10g、辛夷10g、甘草10g,细辛3g,清茶少许(后下),加减:伴心烦、口渴者加生石膏20g(先煎),伴头晕、恶心者加天麻15g,法半夏10g、生姜10g,伴鼻塞、流浊涕者加黄芩10g,伴鼻涕倒流、咽痒者加徐长卿10g、木蝴蝶各10g,伴头痛、鼻流清涕者加藁本10g、蔓荆子10g,久病入络者加地龙10g、蝉蜕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共治疗鼻渊头痛患者54例,并设对照组42例,治疗组有效率为 92.6%,对照组为78.6%(P<0.01),得出结论:川芎茶调散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鼻窦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8]。陈俊曦等用川芎茶调散合苍耳子散加减:川芎15g、白芷15g、羌活15g,苍耳子10g、辛夷10g、黄芩10g、蒲公英10g,薄荷5g、甘草5g,细辛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治疗鼻渊所致头痛患者96例,结果治愈27例,显效52例,有效15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7.9%[9]。此外,卓菁运用麻杏石甘汤加味:生麻黄(先煎去沫)10g,杏仁10g,生石膏30~120g,甘草3g,风寒者加细辛3g(后下),葱白20g(后下),生石膏减量,阳虚者加生黄芪15~30g,炮附子10~15g(先煎半小时),生石膏减量,痰热者加胆南星10g、浙贝10g,生石膏减量,热毒壅盛者加薏苡仁30g,黄芩10g,芦根15g,生石膏120g,共治疗鼻渊患者120例,无效者14例,占11.7%,总有效率为88.3%[10]。

3.现代医家运用自拟方治疗鼻渊:

郭兆刚治疗鼻渊提出断绝脓源、通窍畅窦、排脓引流[11]三法,并且使用注重对因与对症相结合,通鼻消涕饮加减[12]:黄芪20g,荆芥10g,白芷15g,银花10g,连翘15g,炒黄芩15g,藿香10g,茵陈10g,川芎15g,皂角刺15g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共164例,痊愈者85例,占51.8%,好转者48例,占29.3%,总有效率为81.1%,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杨宇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治疗慢性鼻窦炎的30个效方从分类、证治用药及应用进行的研究发现,在单味药中,最常用的疏风通窍药有辛夷、白芷、苍耳子、防风、菊花等;常用清热药有黄芩、鱼腥草、败酱草、石膏等; 常用除湿药有藿香、泽泻、木通、茯苓等;补气药则常用黄芪、白术、党参、炙甘草等[13]

4.针灸疗法:

迟俊采用透刺迎香、攒竹、睛明。上星、通天、风浊、合谷、太冲。采用平补平泻法;最后在上星、通天点刺放血,每穴1-2 滴。治疗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其中放血隔日1次。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慢性鼻窦炎性头痛的总有效率为94.4%[14]。马俊自拟腥通散配合壮医学药线点灸迎香、印堂、百会、上星、风池、大椎、曲池、合谷穴治疗鼻渊39例,其中治愈21例,显效1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53.8%[15]。

鼻窦炎性头痛的治疗方法多样,还有穴位按摩、中药熏鼻、滴鼻法等治疗方法,在临床上都取得了一定疗效。

5.小结

通过对以上方剂中各类药物出现的频率以疏风药为最高(11味,35次), 其次为补气药(4味,7次)、清热药(6味,12次)。单味药中,使用最多的是白芷(7次),其次是细辛(6次)、甘草(6次)、苍耳子(6次)、辛夷(4次)、川芎(4次)、石膏(4次)、桔梗(3次)、防风(3次)、黄芪(3次)。从以上分析来看, 疏风通窍药最多用,共24次, 常用药物有辛夷、白芷、苍耳子 、防风、菊花等;清热药多用黄芩、鱼腥草、石膏等;除湿药如藿香、泽泻、木通、茯苓等;补气药则常用黄芪、白术、党参、人参、炙甘草等。为增强疗效, 临证时可辅以活血药、搜风通络药及开窍药, 如川芎、路路通、地龙、石菖蒲等。慢性鼻窦炎的治疗应当注重扶正祛邪,祛邪包含疏风、清热、祛湿,而虚症者则以气虚为主,故以补脾肺气为主,由于久病必虚,所以在上述基础上可适当运用活血化瘀之法。

作者简介:袁野(1992.10),男,汉族,安徽六安人,云南中医药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脑病的防治。

邮寄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省中医医院 袁野收;邮编:650000,电话:13275810222。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年,昆明)[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第48卷(2):92-94.

[2]刘蓬.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张予.高荣林治疗鼻渊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09):84-85.

[4]刘洋.清热利湿通窍法治疗脾胃湿热型鼻渊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5]江晓婷.龙胆泻肝汤治疗慢性鼻窦炎胆腑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

[6]韩瑞华.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鼻窦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 第32卷(8):48-51.

[7]王绍武.苍耳散治疗116例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新中医,1989;(4):32

[8]熊亚、张忠、熊广等.川芎茶调散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鼻渊头痛54例.新中医,2005;72

[9]陈俊曦,李卡凡,钟艳萍.川芎茶调散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鼻渊所致头痛96例[J].吉林中医药,2013,33(06):585-586.

[10]卓菁.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鼻渊120例.辽宁中医杂志,2001;(28):549

[11]单娥仙,王有文,郭兆刚.郭兆刚教授辨证论治化脓性鼻窦炎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07):7-8.

[12]郭兆刚.通鼻消涕饮治疗鼻窦炎248例小结[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03):35.

[13]杨宇华. 中医药治疗慢性鼻窦炎复方分析和证治规律研究[J]. 河北中医, 2007, 29(2):175-177.

[14]迟俊,穴位透刺加刺络放血治疗慢性鼻窦炎54例.中国针灸

[15]马俊.腥通散加壮医药线点灸治疗鼻渊39例[J].陕西中医,2000,21(3):109.

论文作者:袁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5

标签:;  ;  ;  ;  ;  ;  ;  ;  

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性头痛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_袁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