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债市场结构分析及发展建议

中国国债市场结构分析及发展建议

龙昱[1]2002年在《中国国债市场结构分析及发展建议》文中指出<WP=1>对 外 经 济 贸 易 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国债市场结

董晓春[2]2006年在《基于制度变迁的中国债券市场结构与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了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开始大力培养资本市场,但却走进了一个重股票市场、轻债券市场的路径。而分析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无不具备一个发达的债券市场,并且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得到了均衡发展。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债券市场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程,但在市场结构上也存在许多缺陷,如筹资者主体单一、投资主体层次不丰富、品种残缺、人为分割等。在这种市场结构下必然形成信用单一、流动性不佳等市场行为,从而使债券市场的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进一步通过制度变迁分析会发现,制度变迁始终伴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结构和行为的演进,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的形成受到制度变迁的重要影响,并且随着其不断发展和演变又会反作用于制度变迁,对制度变迁产生新的需求。即制度变迁已经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发展的内生因素,而不仅仅是一个外生的环境。基于以上分析,为促进中国债券市场结构的演进和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基于制度变迁的发展战略。目前理论界对债券市场结构问题虽然常常提及,但对如何理解债券市场结构没有达成共识,甚至有简单地把债券市场结构等同于债券品种结构的说法,这种对债券市场结构理解的片面化和简单化,不利于债券市场理论研究的规范和深入。因此本文打算以债券市场结构的研究为切入点,对债券市场结构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采用静态研究和动态分析结合、借用制度变迁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债券市场自身的金融特性,对其进行基于市场结构基础上的研究尝试,并探讨对应的市场行为和功能发挥问题,提出一个整体性的债券市场发展战略。这无论是对于债券市场整体发展的理论认识,还是在实践层面探索制度变革的路径,都具有相当意义。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导论部分,指出研究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研究的思路和框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是理论回顾和综述。首先对债券市场理论进行梳理,讨论债券市场对宏观经济的效用和其自身的微观运行机理,同时也介绍中国理论界对债券理论的关注和探索。在债券基本理论回顾之后,本文引入了对产业组织理论、博弈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介绍。根据上述理论回顾,本文认为,债券市场虽然是一个金融市场,但经济人的行为还是受普遍规律约束的,即在特定制度环境和市场结构下进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行为,各方行为的综合导致特定的市场绩效。由此,我们可以参考产业组织理论,利用博弈论方法和制度变迁视角,进行对债券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和秩序分析,由此来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从债券市场结构入手,对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进行研究,在阐明各因素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国债券市场结构演进的发展战略。以下各章根据该研究框架,依次展开研究。第叁章是对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进行静态分析。在静态分析过程中,首先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债券市场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别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借鉴产业组织理论,提出了债券市场的结构行为分析框架,对债券市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以静态关系为主的研究。这一研究的工作为下一步以行为为主要分析对象的动态研究打下了基础。第四章主要展开对债券市场发展历程和各经济主体行为之间作用关系的动态分析。首先对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展开动态演进分析,然后采用博弈论方法,对目前债券市场结构形成与绩效表现进行多主体动态博弈分析,把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与制度变迁置于同一个内生经济博弈过程中,这也是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第五章则从制度变迁理论出发,对中国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进行制度变迁分析。根据制度变迁理论研究债券市场结构的制度成因、特点及其对于市场结构和行为的影响,指出中国债券市场制度变迁的特点和规律,由于在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行为具有明显推动效应,强制性制度变迁始终贯穿于市场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并对其形成重要作用;诱致性制度变迁虽然也穿插其中,但由于其变迁时间长、成本高等特点,无法形成主导力量。两种制度变迁对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的演变也会对其产生新的要求,因此进一步的结论是,在市场需求导向下,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推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促进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的研究,从而实现市场的高效发展。第六章则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国债券市场结构演进的发展战略。需要提及的是,目前许多对中国债券市场的研究由于角度不同,大多选取一个债券品种、单一市场或其中一个功能入手,并基于该单一角度提出改进建议。本文是基于制度变迁角度,从债券市场结构出发,提山一个促进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演进的整体发展战略,以推动市场结构和行为协调发展。

张亚平[3]2008年在《我国国债市场结构的合理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通过开展国债公开市场业务,实施货币政策,已成为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目标重要的政策手段。中央银行在国债市场中买卖国债以达到吞吐基础货币的目的,因而国债市场发达与否直接影响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往往是国债市场上最重要的参与者,所以它的公开市场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又能够推动国债市场的发展。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发行规模和国债余额都不断增加,国债市场取得很大发展。近年来,国债市场不仅作为中央政府筹资的渠道,而且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和各类金融机构进行流动资产管理以及各类投资者投资国债的重要场所。尽管如此,我国国债市场还不成熟,同发达的市场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债市场结构存在着众多缺陷。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同时中央银行不能有效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又反过来制约着国债市场的发展。正基于此,本文尽可能结合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最新状况,从货币政策对国债市场的需求角度研究我国国债市场的结构问题,这对于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货币政策与国债市场的关系入手,在分别对我国国债市场规模、期限结构、持有者结构及流通市场结构的发展和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通过对中外国债市场的比较分析,从货币政策对国债市场的需求角度对我国现阶段国债市场的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对完善国债市场结构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周军民[4]2001年在《中国国债风险与绩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债。选择国债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依据是基于国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功能和作用。国债风险评估和国债绩效(即宏微观绩效)提高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基本上围绕着一个主线即在评估国债规模与债务风险的前提下,从结构分析的角度出发分别对国债投资结构与国债绩效之间的关系,中国国债市场的非均衡性结构与国债融资绩效的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的剖析,探索出通过优化国债投资结构提升国债投资绩效和通过国债市场结构的优化来促进国债融资绩效提高的途径和措施。具体研究内容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论文的主要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同时对与国债绩效有关的理论如等价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等进行剖析。分析表明国债的收入效应和流量效应及存量效应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总需求。国债可以通过在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和研发等领域的投资,解决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和知识外部性等问题来提高索洛剩余,而非传统凯恩斯的财政政策重点刺激劳动供给和促进一般性物质资本的形成途径。同时对国债融资代际负担对民间消费和民间投资的影响效应进行数学分析。 第二部分在比较债务融资途径和货币融资途径效应的基础上,对债务规模空间,债务风险承受能力和债务成因及发展趋势进行横向和纵向、国内和国外的比较研究,并通过对各项国债规模和风险指标的分析,评估中国国债债务风险的现实水平和债务增长空间。具体内容可划分为四个方面。一、对如何界定适度国债规模进行理论方面的探讨,同时对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若干因素(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支,居民收入水平,存款余额、利率水平货币量及国债收益率等)进行分析,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国债规模增长空间进行预测。本部分研究证明货币因素与前期国债发行量对国债规模的影响程度较大。二、建立评估债务风险的理论构架体系和债务风险综合评估体系,同时结合国债风险指标评价体系,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运用中国国债风险的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对债务风险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进行实证评估和预测分析;对广义国债风险形成的主体、根源和转移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剖析,系统分析了广义债务形成的主体即国企、银行体系和隐性养老金负债等的状况和它们对广义债务稳定性的影响。本部分的研究重点在于揭示了广义国债债务风险的真实水平和转化机制。叁、对国债规模与财政份额背离的现象和财政份额适度性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剖析。指出背离现象的实质反映的是分配格局的演变规律。四、对国债规模、风险与金融剩余和货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的货币供应状况进行分析。探讨货币因素对债务风险降低和国债规模扩大的贡献程度。第二部分得出的基本结论认为,中国国债风险随着国债发行额的增长而呈快速上升之势,从总体状况来看,国债存在一定的增长空间,狭义国债风险基本维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但广义国债风险潜在危险性较大,是影响债务稳定性的关键性因素。 第叁部分在分析经济增长环境与国债政策取向的基础上,对国债投资结构与国债绩效浙江大学博土学位论文 中国国债风险与绩效的研究进行较详实的分析。从宏观角度出发,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国债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对国债投资的经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制约国债乘数效应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优化国债投资结构促进绩效提高的途径。具体可划分为五个方面。一、通过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环境(投资、消费和出日增长趋势,税制结构和税赋水平)的综合分析,认为收入差距的扩大严重制约了消费的增长,世界经济贸易增长放缓可能降低净出日在GDP增长中的贡献率,投资主导型模式的形成造成GDP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增强,现实的宏观税赋水平和税制结构失衡及税收效应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增税的难度,国债融资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必然取向。二、从市场利率水平和民间投资增减角度出发对国债是否存在挤出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中国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下,国债融资与市场利率水平相关性并不显着,货币需求低利率弹性和货币有效需求不足抑制了国债挤出效应的负面影响。国债融资与民间部门投资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挤出问题。叁、对中国国债所特有的减税性和生产性特征进行理论分析。重点对国债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消费需求和技改投资及经济波动等方面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四、运用格兰杰检验法分析国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排除了国债与通货膨胀和货币需求抑制间的关联性。五、探讨了国债投资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债务消费化和国债投资管理体制的弊端是影响国债绩效的重要原因。克服“诺斯。淳论”现象是关系到国债绩效和债务风险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投资乘数的高低成为制约国债绩效提高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并对影响投资乘数的若干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现有国债投资结构的缺陷,认为优化国债投资结构,调整国债

赵巧英[5]2001年在《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国债是证券市场的基准金融工具,国债市场是证券市场的核心和主体,其发展直接关系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繁荣与稳定。国债市场还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舞台,其发达与否直接影响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和宏观调控的效果。我国国债市场至1981年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发展国债市场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国债市场的基本理论出发,在考察国债市场发展历程,分析现存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目标。围绕发展目标,从国债发行规模、发行市场、流通市场叁方面展开对我国国债市场现状分析,并借鉴国外国债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国债市场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导言 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国债市场研究动态,作了初步的总结,总结了本文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国债市场的基础理论 本章首先界定了国债的涵义,总结国债的基本功能为:弥补赤字、建设性、投融资及宏观调控四个方面。然后,分析了国债市场体系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从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两方面对国债市场理论进行具体展开,重点分析了发行市场中的发行原则、发行结构及发行技术。 第叁章,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目标 文章分旧中国、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后叁个阶段对国债市场发展历程进行考察,并总结了国债市场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及现阶段突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国债规模呈现矛盾的局面、发行利率尚未市场化、国债市场分割、投资者结构不合理、市场基础设施落后等。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确定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目标为: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发行市场,高度流动性与安全性的流通市场,有助于宏观调控运作的运作机制,有助于远期国债市场的对外开放。 第四章,我国国债规模分析 国债既是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又是构成财政赤字的因素,这一双重性决定国债规模有个适度问题。对我国国债规模进行分析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一方面,债务给财政构成极大压力;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和居民表现出较强的应债能力。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财政收入比重过低;国债期限设计欠合理;国债发行历史短,存量偏小,同时增量过大。在实证分析国债规模的基础上,运用回归模型对未来几年国债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国债发行量绝对值较大,国债规模的矛盾局面仍将存在,但有所改观。 第五章,国债发行市场分析及国际比较 国债期限品种结构单一,投资者结构不合理,发行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发行利率尝未实现市场化,这些是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的主要问题。今后需要丰富国债期限品种,培育机构投资者(主要是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国债投资基金等),巩固完善国债发行技术和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利率市场化是国债市场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目前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突出国债的安全性,提高国债的流动性。 第六章,团仙饨远市场体系建馒 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由于规模偏小、市场分割、市场结构不 合理及配套的结算体系不完善等原因,造成国债流动性不足。本章主要从统一市场、发展场外 市场、建立做市商制度、发展国债投资基金、推行净价交易、构建国债簿记系统及市场监管体 系等多方面探讨曰债流迈市场的建设与发展. ”衣凹m问留之丛在于:门)本文在分析比效不同回似发行方式的基础上,给合武口具体情I 况,提出我国的国侦发行应在继续巩固完酱承购包销技术的基础上,扩大拍卖招标方式的运用, 并辅之以连续发行方式。(2)本文在因侦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探讨中,捉出国侦利率市场化的核: 心条件是国侦利率能准确反应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而采用市场化程度高的发行方式只是 国债利率市场化的具体实现形式,具有一定的新意.(3)本文针对国债流通市场流动性不足, 提出国债流通市场的建设应该从调整市场结构(统一市场,发展场外市场)、完善市场组织制度 (作市商制度,净价交易制度)、加强市场主体建设(发展投资基金,培育机构投田者)、进行 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簿记系统)、加强市场管理(监管体系)等多方面着手.较之同类研究,本 文的研究吏全面系统。

王林元[6]2016年在《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债与货币的关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引人注目,国债对货币供应量有什么影响,央行如何利用国债调节货币供应量,如何充分发挥国债在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都是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正是本文力求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将国债和货币供应量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深入研究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深入研究国债在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力求解决中国国债发展不足以及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难的问题,并为化解中国经济难题、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出谋划策。本文首先尝试将国债与货币纳入统一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国债与货币理论模型,夯实理论基础。采用一般均衡经济分析方法,构建包括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家庭五个部门的封闭经济理论模型,并基于理论模型,分析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及对储蓄、消费、投资等经济变量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实证研究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首先专章论述中国国债发展历程及功能定位(第四章)和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及对经济的影响(第五章),然后构建包含国债变量的货币供应量计量模型(第六章)。第四章介绍中国国债发行、余额及交易变化情况,明确国债有弥补消费性支出、覆盖资本性支出、调节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利率四大功能,分析中国国债对财政运行和金融体系的影响。第五章介绍中国货币供应量的规模变化情况,探讨中国高货币化率的原因,分析中国货币供应量的结构,分析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中国现行货币供应机制及其不足进行论述。第六章建立货币供应量计量模型,在弗里德曼-施瓦兹模型、卡甘模型和乔顿模型等经典货币供应量模型基础上,引入国债变量。先对回归变量进行单位根和协整检验,然后分别以M2、M1和货币乘数为应变量进行计量回归。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甚微。为了全面地研究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本文还对主要经济体国债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第七章)。第七章论述国债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有关国际经验,主要选择美国、日本、欧元区叁个经济体。论述完叁个经济体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后,基于国际经验分析,总结几点对中国的启示。一是国债规模的增加并不会直接导致货币供应量超发,二是国债规模取决于国家信用的强弱,叁是货币供应有助于国债规模扩大,四是国债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结合中国情况及国际经验,化解中国难题。第八章主要论述中国国债规模扩大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探讨中国国债规模增长的空间。在对中国及主要经济体国债与货币供应量关系实证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建立中国、美国、日本、欧元区和英国国债与货币供应量的面板模型,论述国债规模扩大对货币供应量扩大的影响。面板模型显示国债规模增加1,货币供应量增加0.44。如果货币乘数为5倍,则国债净发行额转化为基础货币的比例不足10%,国债余额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十分微弱。我国的国债规模远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债规模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企业债务水平高企,企业降杠杆的进程将会持续;家庭债务水平较高,极大地制约了消费增长,家庭杠杆水平难以进一步上升。只有政府加杠杆,才能缓解整个经济去杠杆的进程,终止债务通缩的恶性循环,及早将经济拉出需求不足、经济萧条、通货紧缩的漩涡。从我国国债与GDP之比、与M2之比、国债利息支付占财政收入之比、政府投资规模、减税及财政收支平衡等不同维度估算,我国国债规模增长空间巨大。本文还论述了如何发挥国债在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第九章)。在对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历史回顾基础上,分析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化解这些问题,要求充分发挥国债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的桥梁作用,要求货币政策应当呵护国债市场的发展。国债发行应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可选方式,存量国债应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金融工具,国债还应该在调控市场利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最后,本文总结出几条结论并提出几点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国债并不是货币供应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甚微,中国国债规模与经济发展程度不相匹配,中国国债发展不足是财政货币政策缺乏协调的重要原因。同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全面推进减税降费;培育完善的国债流通市场,提高国债流动性;重视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发挥国债的桥梁作用;推进我国国债国际化,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国债功能定位。

魏玺[7]2008年在《引入宏观政策变量的中国利率期限结构微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学者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微观视角与经济学者对期限结构问题的宏观把握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特点,如何将这些特点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处理好宏观政策变量影响下的利率期限结构微观研究问题,对于我国的期限结构理论界研究思路的扩展和央行、金融市场及风险管理单位等实务部门主体调控效率的提高、运行机制的完善和定价结构的优化,从而实现整个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本文在纵向上以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的时间演进为研究主线,横向上则以一般均衡模型和无套利模型两大框架为具体研究内容,在结构上采取了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实证检验的研究思路:即首先从利率期限结构问题研究的现状出发,提出宏观政策变量和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需要相互结合这一问题,界定了论文研究的内容和几个重要概念,指出了研究意义,接下来从利率期限结构研究的宏观思想基础和微观分析工具两方面对传统利率期限结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然后分别对货币政策相关变量和财政政策相关变量影响下的现代利率期限结构理论进行了探讨,并针对上交所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结合我国债券市场人为分割的现状,对现代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做了特殊性校对,得出本文的结论。具体说来,从利率期限结构的宏观思想基础角度来看,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利率决定理论是最早将宏观经济变量与作为资金价格利率联系起来的观点,其为现代期限结构理论中无套利框架的宏观经济政策变量猜想和一般均衡框架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变量介入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而后宏观经济学家又从投资者心理和市场结构等角度形成了最初的传统利率期限结构定性分析理论,但是这些理论没有像分析利率决定利率那样考虑可观察到的其他变量变化对利率的影响,这就为现代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提供了启示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从利率期限结构的微观研究角度来看,仿射模型是传统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中得到债券定价偏微分方程解析解的非常方便也非常有效的函数设定方法。而在建模思想方面一般均衡模型和无套利模型各有所长短:在求解方面等价鞅测度法求解为资产价格解析解的计算提供了便利;在约束方面对利率期限结构短期利率的漂移或者扰动项施加仿射形式的限制条件为现代期限结构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分析工具。从货币政策相关变量的影响角度来看,作为动态宏观经济变量的货币政策变量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是从中央银行管理的货币供应量和短期利率等操作目标传递到影响总需求的更长期利率上的,但是由于利率逐渐取代货币供应量成为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因此代表短期利率水平确定机制的泰勒规则就成为了将期限结构短期利率与宏观经济要素相联系的重要纽带之一。并且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货币政策相关变量对于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解释效力,且现代期限结构理论模型的确可以十分方便地估计出风险市场价格等利率的关键要素。从财政政策相关变量的影响角度来看,与财政政策变量相关的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分析虽然首次将利率期限结构与财政政策相关变量进行整合分析,但还基本停留在传统单因子期限结构模型的阶段.无套利框架下的分析则基本上是借鉴了货币政策相关变量整合研究的分析框架,只是对于其中状态变量的参数设置稍有不同。而且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财政政策相关变量在现代期限结构的研究框架下整体上并没有呈现相应的解释效力。从债券市场分割下的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研究角度来看,两大市场的人为分割和流动型差异的确会给两大市场上的债券收益率带来影响,银行间市场的国债即期收益率应该更接近理论上无风险的收益率,因此更适合作为现代期限结构理论模型的输入变量。而宏观政策变量与利率期限结构相关联的关键环节——泰勒规则也基本适应了目前中国利率传导机制的现状。结合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套利框架下的银行间国债数据的实证结果更为显着,但上交所国债数据的实证结果却更加符合利率理论中的常识性判断;一般均衡框架下的上交所国债数据的实证结果更为显着,但银行间国债数据的实证结果却更加符合利率理论中的常识性判断。最后从政策建议角度来看,对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研究应该结合货币政策相关变量的观点,并且中国债券市场上国债相关债券品种的进一步融合应该以银行间市场为主,以交易所债券市场为辅。结合现代期限结构理论的研究成果,将利率形成机制置于对宏观经济变量冲击更灵敏、更迅捷的客观环境中去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得以及时有效地上传下达的必然要求。

苏罡[8]2007年在《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的测度指标、影响因素及溢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债既具有财政功能,也具有金融功能。国债的金融功能推动了国债市场的发展,促进国债市场在金融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建立一个具有良好流动性的国债市场,有助于强化国债市场的基础性地位,增强国债市场的风险防范能力,改善国债市场的价值评估能力,以及提高国债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对于刚刚建立不久的中国金融市场体系来说,开展国债市场流动性研究工作,对于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国债市场,进而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国外研究成果表明,流动性测度指标的构建、流动性影响因素分析和流动性溢价分析是国债市场流动性研究的3条主线。国外研究工作主要关注于发达国家的国债市场,并围绕报价驱动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展开。国内研究工作尚未形成完整框架,国内学者可能对中国国债市场的实际情况了解较少,或者缺乏可靠的基础数据,故而尚未系统地构建流动性测度指标,缺少广泛的影响因素分析,而且很少开展流动性溢价研究。面对复杂的市场体系、严重弱化的流动性现状、多变的政策环境,中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研究工作需要针对国债市场的独特结构,面向市场发展的战略方向,通过发现和掌握流动性的变化规律,为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作出更多努力。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构建恰当的流动性测度指标,为合理度量中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提供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的便利;深入剖析影响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各种因素,为分析流动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寻找维护和改善流动性的有效措施提供有力依据;通过流动性溢价研究,发掘中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与价格、到期收益率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帮助发行人降低国债融资成本、投资者防范国债投资风险提供新思路。上交所和银行间国债市场是中国国债市场体系中最主要的2个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以上交所和银行间国债市场作为中国国债市场的代表,探讨这2个市场的流动性测度指标、流动性影响因素和流动性溢价。本文的研究理论主要基于Harris(1990)[3]关于流动性具有多维度的观点,BIS(1999)[4]关于国债市场流动性影响因素的观点,以及Amihud和Mendelson(1991)[5]关于流动性溢价的交易成本贴现理论。在论证过程中,本文针对横截面、时间序列乃至面板数据,采用了多种统计模型及分析方法,包括斯皮尔曼秩相关性检验、威尔逊秩合检验、线性回归模型、AR(1)模型、GARCH(1,1)模型、EGARCH(1,1)模型、PDL-GARCH(1,1)模型、VAR模型、ADF单位根检验、脉冲响应曲线、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确定性变截距线性面板数据模型等。本文还比较全面地归纳和整理了国内外关于国债市场流动性研究的主要成果。本文指出,国债市场流动性是指“国债市场中国债与货币的相互转换能力,即一定规模的国债交易活动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与此同时,国债价格仍保持相对稳定。”在充分分析既有国债市场流动性测度指标的构建方法、优点及不足之后,基于流动性的多个维度,本文同时为上交所和银行间国债市场分别构建了宽度、深度、弹性和复合指标,宽度和深度指标来自于日内高频数据,弹性和复合指标来自于日间数据,其中的复合指标是本文为中国国债市场构建的新指标。本文的样本数据包括上交所国债市场的43个国债和银行间国债市场的33个国债,时间区间为2003年7月2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第一,上交所和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流动性适宜通过多个流动性测度指标来度量,上交所国债市场各指标之间存在普遍的相关性;银行间国债市场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在时间序列上普遍存在,但在横截面上相对较弱。第二,品种结构因素影响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存在基准国债效应和国债品种动态效应。上交所和银行间国债市场基准国债的流动性好于非基准国债。上交所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明显向剩余期限较长的国债品种集中,而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明显向剩余期限较短的国债品种集中,同时,2个市场的流动性均向距离付息日的期限较短,或交易价格相对面值溢价较高的国债品种集中。第叁,投资者行为因素影响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存在新券效应和ARCH效应。上交所国债市场7年期和10年期品种的新券流动性显着好于旧券,银行间国债市场7年期、2年期和5年期品种的新券流动性显着好于旧券。上交所和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具有显着的波动集聚性,投资者行为不但影响未来流动性的好与差,而且影响未来流动性的波动性;而且,投资者行为在不同的流动性变化趋势下具有不对称性,在宽度和弹性指标更小时促进这2个指标更小,在深度和复合指标更大时促进这2个指标更大。第四,市场分割影响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存在市场分割效应和跨市场互动效应。上交所国债市场一般具有更小的宽度和弹性指标,银行间国债市场一般具有更大的深度和复合指标。上交所和银行间国债市场各个流动性测度指标所构成的时间序列均为I(1)过程,任何一个市场上产生的流动性冲击均会在另一个市场产生持续影响;2个市场流动性之间的互动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削弱;上交所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变化对银行间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变化在短期上具有更强的影响力;上交所国债市场上产生的与价格相关的流动性冲击和银行间国债市场上产生的与数量相关的流动性冲击,在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影响力。上交所国债市场流动性与银行间国债市场流动性之间存在普遍的相互格兰杰引导关系并具有相当长的持续性,而且,前者流动性对后者流动性的格兰杰引导作用更强。第五,资金因素影响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在关联市场资金因素方面,上交所和银行间的国债回购交易促进了各自国债市场流动性,对另一个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较弱,但同时对2个市场流动性的波动性均有显着且彼此相反的作用;股票交易活跃降低了上交所国债市场而非银行间国债市场流动性,但对2个市场流动性的波动性均具有影响。在宏观资金因素方面,央行票据发行额对上交所国债市场流动性有着较小的负向影响且滞后1至3周,对银行间国债市场流动性有着很微弱的正向影响且主要在当期。第六,中国国债市场存在流动性溢价。从利率期限结构相同国债品种的比较来看,宽度和复合指标差异对到期收益率差异有正向影响。从7年期品种流动性对到期收益率的影响来看,宽度和弹性指标越小,到期收益率越低,而且多数流动性测度指标对到期收益率的波动性具有稳定作用。从7年期品种流动性与到期收益率的互动关系来看,各个流动性测度指标上产生的流动性冲击均在到期收益率上产生持续性影响,上交所国债市场到期收益率的反应更为迅速且在当期出现最大反应,银行间国债市场到期收益率持续反应程度更为强烈;到期收益率上产生的冲击亦对各个流动性测度指标产生持续性影响,多数情况下流动性测度指标在滞后3至6阶出现较剧烈反应,银行间国债市场滞后阶数多于上交所国债市场。此外,宽度指标对到期收益率有格兰杰引导关系,反之不存在;弹性指标与到期收益率存在相互格兰杰引导关系;深度或复合指标与到期收益率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引导关系。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4个方面的政策性建议:第一,上交所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的弱化将对整个国债市场产生消极影响,银行间国债市场无法取代上交所国债市场特有的角色和地位。因此,必须发挥2个市场各自优势,统一托管体系和投资者群体,保留各自的交易和结算方式,形成满足投资者各种需求的互补的多样化国债市场体系。第二,由于流动性的多维度特征,基础数据的质量差异,不同国债市场之间的特点差异,以及应用过程的需求差异,运用多个流动性测度指标更有利于衡量国债市场流动性。第叁,通过组合性措施改善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包括继续扩大国债市场规模并改善品种结构;统一投资者群体并改善投资者结构;探索混合型交易方式并推进交易规则改革;发挥资金因素对国债市场流动性的积极作用,如改善国债回购市场的资金供给作用,防范股票市场削弱国债市场资金供给,关注央行票据发行等货币政策手段对流动性的影响等。第四,国债市场投融资活动应考虑流动性溢价的作用,特别是在上交所国债市场中,国债发行人既要借助流动性较好时降低国债发行利率,也要防范突发性流动性冲击可能导致国债融资成本过高;投资者在上交所国债市场选择国债品种时,更要注意流动性溢价的评估。本文的创新点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第一,本文在构建中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测度指标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全面分析既有国债市场流动性测度指标的构建方法,结合流动性的多维度特征、国债交易自身的特点,本文构建了一个新的国债市场流动性测度指标——复合指标,并应用于全文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表明,该指标经济含义明确、构建方法简洁、采集方便,具有较好的应用性。此外,本文还改进了部分原有指标的构建方法,例如在构建深度指标时更加充分地运用上交所国债市场的委买委卖信息等。第二,基于测度指标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本文寻求提高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研究的统一性,初步改善了既往研究工作中片面分析上交所或银行间国债市场的状况。在测度指标的构建过程中,本文排除了市场体系结构复杂,数据获取困难的障碍,进行了统一规范的数据整理工作,同时针对上交所和银行间国债市场构建流动性测度指标;在分析流动性影响因素的过程中,本文将上交所和银行间国债市场统一在相同的研究框架下,较为全面地论证了品种结构、投资者行为、市场分割以及资金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第叁,本文积极探讨了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溢价分析的新思路,例如利用VAR模型研究到期收益率与各个流动性测度指标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较好地论证了流动性溢价以及到期收益率对流动性的反作用。

张晋[9]2001年在《中国国债流动性研究》文中提出国债及国债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机结合点。一国的国债市场发育程度关系到该国政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效率高低,以及该国的金融市场的运作能否有坚实的基础。 国债的本质是一种利率产品,具有商品的属性,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国债通过流动实现保值增值。只有提高国债的流动性才能充分体现国债的商品属性,才能加快我国国债事业的发展,降低国债发行成本,扩大国债市场规模,形成我国的基础利率,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建设,为我国不断扩大的各种基金找到好的投资渠道,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国债流动性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结合不良的现状,转变我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使我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从直接干预、数量干预转变成为间接干预、价格信号干预,发挥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提高我国国债的流动性为切入点,对我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现状进行量化分析和相关制度分析,并且提出如何改善我国国债流动性的一些构想。本文指出,国债流动性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建设的问题,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国债托管清算系统,进而统一国债市场;政府应提高国债发行量中的记帐式国债比重,增加附息国债的比例,加大短期国债的发行量,并且建立国债平准基金,稳定国债市场;与此相配合的是政府鼓励机构投资者参与国债交易,推动国债投资基金的建立;实行净价交易,改变现行的全价交易方式;积极创造国债期货市场的开办条件。

杨宇婷[10]2014年在《我国国债运行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我国国债规模不断扩大,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30多年来,国债作为一种财政手段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拉动GDP的增长,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的功能从早期的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日益发展成为调控宏观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尤其是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国债运行风险的研究,日益成为经济理论界探讨的一个崭新领域和分支学科。本文对我国国债运行风险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考察和剖析,国际经验与历史经验并重,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既从宏观层面对国债运行的系统性风险进行解析,又从微观层面对我国国债运行的市场操作风险进行研究;既从整个国债经济运行过程着眼,又从发行、流通、偿还等管理环节着手;力图将国债运行的前沿理论与我国实际紧密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债运行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本文以国债运行过程为主线,通过对国债宏观总量与使用风险,发行-流通2偿还管理过程中存在风险,以及中央代发代偿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等内容的研究,构建一个国债运行风险管理体系,探索符合我国现状的管理路径。首先,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国债运行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并对国债相关概念、理论、国际经验、历史经验、发展现状等问题进行详细地梳理与分析,以此作为整个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宏观层次,文章从宏观视角对国债运行的总量风险与使用风险进行分析。在分析总量风险过程当中,本文使用了应债能力的国债规模风险指标,包括国债负担率、国债借债率、居民应债率,以及偿债能力的国债规模风险指标,包括国债偿债率、国债依存度和财政赤字率进行研究。通过对近年来数据的分析,本文指出,我国国债负担偏低,但上升态势较为明显;国债借债率不断攀升;居民应债率趋于稳定;国债偿债率居高不下;国债依存度非常高;财政赤字率波动较大且风险较高。在分析使用风险过程当中,主要从国债资金使用投向风险和使用效率风险两个方面来分析。市场微观操作层次,本文以国债运行管理过程的发行、流通、偿还为主线,分别对我国国债的发行市场、流通市场以及违约偿付风险进行了深入考察。发行市场上,国债定价受到招标发行制度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等的制约,缺少续发行和预发行手段;期限结构不合理,存在“两头疏,中间密”,短期、长期国债规模不足等问题;国债持有者结构同样不合理,机构投资者的规模还需壮大;利率期限结构存在的风险主要是国债回购市场与银行拆借市场存在分割造成基准利率的确定风险问题。流通市场上,由于市场参与者行为趋同、市场上投资品种过于单一、质押式回购交易占用现券资源以及做市商制度缺乏有效性等原因,造成我国国债流动性偏低问题;关于流通市场结构,由于两大债券市场的分割,存在交易主体分布不均、债券品种差异较大、托管系统相分离、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体系不同等问题;我国国债衍生品市场的整体规模较小、品种结构单一、市场参与度低、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同时,我国应适时推动国债期货的发展。文本设计了我国国债违约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国债违约风险综合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主要分为叁层:第一层次是一个国债违约风险综合指标。第二层次是第一层次的分解指标,包括国债应债能力风险指标、国债偿债能力风险指标和国债结构风险指标。第叁层次是第二层次的分解指标,包括国债负担率、国债借债率、居民应债率、国债偿债率、国债依存度、财政赤字率、期限集中度和债务支出收入比率。然后为指标赋予权重并代入样本数据(我国从199122011年间的国内经济和国债数据),得出1991-2011年我国国债违约风险综合评价指标分析表,并对此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在国债违约风险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使用AHP和风险因子法构建我国国债违约风险预警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相应结论。结论一:从总体应债能力来说,我国国债应债能力风险不大,基本处于安全区;从分项指标来看,国债负担率和居民应债率在这二十年间一直处于安全状态,运行状况稳定,而国债借债率从1998年开始就进入轻警区,2007年甚至达到重警区。结论二:从总体来看,我国国债偿债能力存在较大的风险;从分项指标来看,财政赤字率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但国债偿债率和国债依存度指标却反映出较大的风险,国债依存度的风险程度更大。结论叁:从总体结构风险来看,结构风险逐渐降低,且趋于稳定;从分项指标看,期限集中度指标风险呈降低趋势,债务支出收入比的风险也有所下降。结论四:从国债风险总体来看,我国国债综合风险呈上升趋势,但总体风险不高,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总体信号灯为蓝灯,属于轻警范围,风险可控。但偿债能力和结构风险较大,部分年份出现重警状态,需加强管理。此外,本文还创造性地加入了中央代发代偿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情况,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两方面剖析其存在的风险及问题。最后,本文提出规避我国国债运行风险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是优化我国国债市场的宏观环境;二是推进我国国债发行市场化改革的建议,以此来规避国债发行当中的风险,实现发行的可持续性;叁是促进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提高流动性、实现统一性与高效性,最终实现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建立和完善国债偿付制度实现偿付的可持续性,包括实行预算平衡管理,加强国债期限结构管理和优化国债的投资结果等叁个方面;五是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方式,包括对财政部代理地方债的管理、对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的管理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债市场结构分析及发展建议[D]. 龙昱.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2]. 基于制度变迁的中国债券市场结构与行为研究[D]. 董晓春. 复旦大学. 2006

[3]. 我国国债市场结构的合理性研究[D]. 张亚平. 复旦大学. 2008

[4]. 中国国债风险与绩效的研究[D]. 周军民. 浙江大学. 2001

[5]. 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研究[D]. 赵巧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6]. 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研究[D]. 王林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6

[7]. 引入宏观政策变量的中国利率期限结构微观研究[D]. 魏玺. 复旦大学. 2008

[8]. 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的测度指标、影响因素及溢价研究[D]. 苏罡.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9]. 中国国债流动性研究[D]. 张晋. 浙江大学. 2001

[10]. 我国国债运行风险管理研究[D]. 杨宇婷.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  ;  

中国国债市场结构分析及发展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