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文基础”马克思的人性观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_文艺理论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文基础”马克思的人性观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_文艺理论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问题”笔谈——2.马克思人性观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文艺理论论文,笔谈论文,理论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新世纪以来,围绕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的创新问题,学界展开了自觉思考。如何有效突破长期以来制约着文论研究的桎梏呢?涌现出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观点策略。这些可喜的多元声音中,笔者尤其赞成努力去寻求文艺审美活动的存在论根基,并认为,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主义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重要人学基础。这里以马克思的人性观为例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众所周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批判了边沁的效用原则,提出了他的人性观,即“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①。这段已有大量论著对之作过探讨的话,似乎仍在引起人们理解上的分歧。其实,如果把马克思的全部著作看成完整的思想系统,就不难发现,这一人性观有助于我们去深刻揭示文艺的存在论根基。

笔者的基本看法是:“人的一般本性”是就克服和超越了异化的人的非异化状态而言的;“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着眼的则是人的异化状态。

关于“人的一般本性”,结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马克思意在指人的一般本质。事实上,他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②。这清楚地表明,马克思把“合乎人性的人”看成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到了这一境界,“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③,人便达到了自主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能够从事“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产生生命的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④。人不同于动物的本质区别,正在于人有意识,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成为自己意识的对象,从而在生命活动中“肯定自己”,“感到幸福”,“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⑤。

由于在马克思看来“全部人的活动迄今为止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同自身相异化的活动”⑥,所以,人的一般本质(“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只有进入克服和超越了异化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得以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囿于资本主义异化的支配,人的一般本质没有现实存在,只存在人在具体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现实的本质,也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规定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⑦。

“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就发生在异化了的人身上。在《手稿》中,马克思分析论证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人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和自己的生产行为相异化;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相异化。其中最关键也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中间两个规定性。在这里,马克思的论证过程是:劳动不但使人丧失了自己的劳动产品,而且它的肉体强制性要求使人被迫放弃了劳动以其本身满足人的需要的性质,将劳动只当作了满足劳动以外的需要(维持生命)的手段;人在劳动中感受不到幸福,无法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只求逃避这种折磨以获得衣食住行等“自由”;由此,必然导致第一个结果,即本来属于“人的机能”的“类生活”变得抽象,劳动本身无自由和乐趣可言;也必然导致第二个结果,即衣食住行等活动因为脱离人的劳动,就成了抽象的终极目的和抽象的“动物机能”了(人的本质当然离不开动物机能,但那绝非是抽象的)⑧。这样,就导致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被剥削与剥削关系。总之,进入文明社会(阶级社会)后,“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⑨,人的一般本质总是遭到不同程度的扭曲、变形和束缚。

如果上述理解不错,我们又如何去把握“人的一般本性”和“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之间的关系呢?

一方面,上述理解表明,“人的一般本性”主要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状况而提出的,带有鲜明的现实批判色彩,这便是马克思人性观的发生语境。“人的一般本性”只有进入彻底消除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得以实现。马克思在探讨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有关章节中大量提及“人的本质”、“精神本质”等,便可视为一种迹象。

另一方面,上述理解也表明,在异化劳动下,人的一般本质从未得到充分的现实展开,而总是被遮蔽了。然而,资本主义劳动固然是异化,异化却不只包括资本主义劳动。若我们对异化不作狭隘理解和设定,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始终存在着异化现象,包括在社会主义时期也存在某种异化现象。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永远无法获得他的一般本质,人和他的一般本质总处于分裂状态,人在他的一般本质面前无所作为呢?

马克思的回答是否定的。如上所引,他在强调“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应当向着“人的一般本性”复归后,紧接着指出:“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地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⑩这清楚地表明,所谓“复归”,不是向一个作为静止实体的、处于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现成的人性复归,而是向一种作为动态过程的、处于非共产主义社会朝着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中的“生成”的人性复归。这就把立足点置回到现实性的实践活动中来了。

马克思从实践这块基石出发,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上,对以往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予以扬弃,把实践内涵改造为“感性的人的活动”(11),科学地阐明了人在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努力向着“人的一般本性”复归,达到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一般本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是他把工业的历史看作“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的原因(12)。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工业活动中,人真正确证着自己的一般本质。

由此我们才容易理解,何以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严峻现实的同时,还肯定“劳动产生了美”(13)、“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因为人能够“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14),这个运用“内在的尺度”的过程,同样是真正确证自己的一般本质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肯定了异化劳动状态下仍然存在着现实性的文学艺术活动:“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仅仅把人的普遍存在,宗教,或者具有抽象普遍本质的历史,如政治、艺术和文学等等,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人的类活动。”(15)而真正的“艺术”则属于人的“精神”,是“人的普遍性”的活动形式(16),即需要人在不断审美实践中对自己存在的理想的、全面的占有。

从西方思想史上看,人被始终认为是一种“具有可能性的存在”(17),人“要存在,就必须不断接受不属于他的东西,因为存在从来不是自足的。”(18)在中国古代,追求人的自我无限性完善的思想同样源远流长。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人以其意识区别于动物本能,他总是在寻求更好地生存,必然要追求能够充分展开一己生命的可能性发展,即追求带有理想价值指向的生存方式。就是说,尽管在现实层面上,人的一般本质无法以现成实体的形式充分展开;但在本体层面上,通过社会性实践活动,人的一般本质却以生成过程的形式始终得到充分确证。藉此,人才找到了自己的存在论根基,这一根基同样是现实的。在通过洞察自由自觉的生命存在达成广义人生实践的文艺活动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文艺审美活动是人的一般本质得以确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是人学”的深刻意蕴就在这里。至此,对于“人的一般本性”和“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之间关系的把握,便构成了我们揭示文艺存在的一个突破口。

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总体上虽已突破了把人性论作为禁区的立场,但在突破认识论思维框架这点上做得还不够。现在,重新审视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人学基础的人性观,给我们的启示是,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文艺创造和欣赏这一动态结构中有关人的精神介入的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研究,把存在论这一以往重视得不足的维度有力引入文艺理论研究中来,以拓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阐释。具体地说,笔者认为,从主体性文艺理论研究逐渐向主体间性文艺理论研究转型,是一条意义重大的突破路径。

应该承认,主体性文艺理论研究是新时期中国学界现代性冲动的重要成果,在思想解放和启蒙、一定程度上呼唤人性复归、尊重文学艺术自身特质方面,它起到了不容抹煞的时代作用。但随着时空的推进,也应该看到,这一研究思路是存在局限的。主体性文艺理论预设了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在这种主客分离格局中研究文艺理论问题,无法真正说明文艺的存在本性,实质上仍受制于认识论思维框架。因为主体与对象一旦割裂,对象之于主体不是被他占有便是占有他,主体便只能获得部分、片面和有限的满足,无法通达整体、全面和无限的一般本质,即无法领略自由,并未完全摆脱马克思揭示了的异化实质。坚持这一思路,文艺理论研究显然已难以获得推进的动力。

有鉴于此,笔者主张,在马克思人性观已经提供的人学基础上,以人的一般本质为创新之本,积极探索和建设主体间性文艺理论。不同于主体性理论的主客二分思路,主体间性理论把主体和客体看作融合一体的人的世界存在,不再只是分别孤立关注主体和客体的本质,也不再只是从认识论角度出发去机械联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角度出发,去整体地关注人与生存世界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研究思路,文艺创造和欣赏活动就是一种人和他生存其中的世界之间平等的交流活动,创造者和欣赏者都通过文艺活动这一现实性实践寻求自己有限生命的可能性存在,文艺活动见证了人追寻自由和超越的一般本质。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意义所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是一项极有价值的学术工程。笔者相信,人性问题及与之相关的人的本质问题,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提供广阔的融合、对话和创新空间。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创新的目标。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 704页。

②③④⑤⑥⑧⑨(10)(12)(13)(14)(15)(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第 85页,第57页,第54页,第88页,第55页,第55页,第81页,第88页,第54页,第58页,第88页,第56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⑦(11)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第54页。

(17)蒂里希:《政治期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 181页。

(18)赫舍尔:《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标签:;  ;  ;  ;  ;  ;  ;  ;  ;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文基础”马克思的人性观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_文艺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