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对比论文_杨宏金

一怀化市中医医院麻醉重症医学科 418000

【摘 要】目的:对比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腕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肌间沟臂丛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术中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90.48%与对照组85.71%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4.76%相比对照组20.63%显著较低(P<0.05)。结论:腕部神经阻滞麻醉相对于肌间沟臂丛麻醉起效快,术中并发症少,麻醉效果更优,可作为腕横纹以远手外伤麻醉治疗的优先手段。

【关键词】腕部神经阻滞麻醉;肌间沟臂丛麻醉;腕横纹以远手外伤

手外伤手术是骨科急诊常见手术,手外伤手术所需时间较长,且由于手部解剖结构特殊,因此对麻醉效果具有较高要求。目前临床多选用臂丛麻醉,但存在阻滞效果不全现象,且易导致麻醉药中毒、膈神经麻痹等并发症[1]。因此,临床医师致力于寻找镇痛效果好,且并发症较少的麻醉方法。本研究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手术治疗时分别采用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10月急诊科收治的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中随机选取126例,并使用随机字母表法分为观察组(63例)与对照组(63例)。观察组男35例,女28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0.92±8.89)岁;对照组男37例,女26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1.37±9.61)岁。纳入标准:①手外伤部位为腕横纹以远;②ASA评分分级:Ⅰ-Ⅱ级;③无高血压及心脏相关疾病。排除标准:①合并静脉栓塞、穿刺部位感染;②合并精神性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给予静脉补液、吸氧(4L/min),并于手术全程监测血压、心率、指脉氧等指标;麻醉操作为同一医生;麻醉药物为布比卡因(浓度为0.75%)与利多卡因(浓度为2%)混合液。

观察组患者给予腕部神经阻滞麻醉,首先常规消毒患肢,而后选择麻醉部位,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浅支,皮下浸润麻醉时进针部位为三处即桡侧腕屈肌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腕屈肌与尺动脉之间、鼻烟窝桡侧缘,选取22G针,进针深度为0.5-1㎝,进针方式为垂直准确刺入并穿过浅、深筋膜,待回抽无血后注入5ml麻醉药物。若异感不明显,则可在注射麻醉药后轻按局部皮肤,使神经充分浸润。药物麻醉后小单缠绕腕部,暴露术区,松紧不影响静脉血流。

对照组患者给予肌间沟臂丛麻醉,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患肢同侧,选取7G注射针头垂直刺入,进针部位为肌间沟三角形间隙(颈前部与中斜角肌、肩胛舌骨肌形成),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注入20ml麻醉药。麻醉后护理手段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术中并发症。

麻醉起效时间指的是注射麻醉药物后至痛觉消失时间。

麻醉效果参照《现代麻醉学》[2]拟定,优:麻醉后,患者神经阻滞范围完善,肌肉松弛度良好,术中无痛感,可安静配合手术;良:麻醉后,患者神经阻滞范基本完善,肌肉松弛度欠佳,有痛感,可耐受;差:麻醉后,患者神经阻滞不完善,疼痛为重度度且伴随躁动、呻吟等症状,需重新麻醉或更换麻醉方式。

1.4 统计学意义

将本次研究所收集的数据输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使用( )描述麻醉起效时间等计量资料,组间差异以t检验;借助率“%”描述麻醉效果及术中并发症等计数资料,组间差异以χ2检验;并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

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为(2.25±0.72)min,对照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为(18.19±3.88)min,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短(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

观察组患者优良率90.48%略高于对照组85.71%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手部由于有丰富的血管及神经,生理解剖结构较为特殊,因此手外伤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麻醉要求。臂丛麻醉是临床常用麻醉方法之一,臂丛的主要组成部分为颈神经前支(C3-8)与T1,麻醉药可通过臂丛神经周围组织发挥阻滞神经传导作用。但肌间沟臂丛麻醉的缺点也很突出,例如易导致椎管内麻醉、呼吸抑制、气胸、局部麻醉药中毒等并发症。此外,麻醉药物需穿过筋膜进入鞘膜从而发挥麻醉作用,但由于筋膜鞘内结缔组织复杂,易导致局部麻醉药误入鞘膜,影响药物扩散,进而出现手部阻滞不全或迟缓等现象。相关研究指出[3],在行肌间沟臂丛麻醉时应从斜角肌间进入臂丛神经鞘,确定穿刺点,且穿刺深度应确保≥1.6㎝且≤2㎝。

为提高手外伤麻醉效果,有研究对腕横纹以远手外伤采用腕部神经阻滞麻醉,有效减少了麻醉相关并发症[4]。腕部神经阻滞又称为神经干周围阻滞,其方法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包绕神经干的结缔组织膜,使其接触神经纤维,从而发挥阻滞作用,使阻滞范围更加完善,起效更快。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且麻醉效果相当。提示,腕部神经阻滞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麻醉效果更显著,起效时间短且并发症少。其中,对照组患者出现的心动过缓现象可能为局部麻醉中毒导致,声音嘶哑考虑为喉返神经麻痹所致。

综上所述,对于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采用腕部神经阻滞麻醉明显优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不仅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也可明显减低并发症发病率,且操作相对简便,因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纪磊,霍华春,殷鹏昌.任意手部皮瓣在急诊手外伤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选择性应用及临床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S1):19-21.

[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23.

[3]Villar T,Pacreu S,Zalbidea M,et al.Prolonged dysphonia as a complication of interscalene block[J].Injury,2015,46(7):1409-1410.

[4]徐敏,熊绪,邹飏,等.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16,17(4):20-22.

作者简介:

杨宏金 男,197401汉族湖南泸溪,本科,副主任医师,怀化市中医医院麻醉科

论文作者:杨宏金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8

标签:;  ;  ;  ;  ;  ;  ;  ;  

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对比论文_杨宏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