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研究_投资乘数论文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框架的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入产出论文,框架论文,我国经济发展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13)12-0001-1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35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期,凭借人口红利带来的低成本劳动力充分供给优势、高资本积累率和高投资率以及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等,中国形成了一套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然而,在经济转型期,这种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冲击,过去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所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现阶段面临的问题表面上是转型难题,实际上是已有的经济发展方式所累积的问题和矛盾的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方式既无法有效化解自身结构的内在矛盾和系统性风险,也无法自发解决中等收入陷阱和应对新的金融危机的冲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题已经成为了学术界和政府讨论和研究的重点。中国政府在“十七大”上正式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议题,并将其列入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从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以及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的研究很多,但如何把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的三个方面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是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的难题,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问题而展开的。

国内外大量学者把投入产出技术运用到对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中。Gerking(1976)使用参数估计的方法估算了投入产出系数。W.G.Tyler(1976)引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价格体系,在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内考察了20世纪60年代巴西经济发展的原因。West(1982)提出了一个反映昆士兰经济总量的投入产出表,构造了一个由74个独立部门和22个行业群组成的投入产出表,研究结果显示,威尔士的产业关联表现得十分显著,他同时也用产业关联作为该地区区别关键部门的标准。后来的学者拓展了研究方法,将投入产出技术和计量系数估计方法结合起来。Baer(1987)使用巴西1960~1980年的投入产出表分析了巴西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巴西的产业结构正逐渐走向垂直化。Geoffrey J.D.(1989)将巴西1959年、1970年、1975年的数据运用到投入产出技术中以考察巴西的关键部门,他们还分析了相关部门的投入产出系数以及行业部门之间转换的制度障碍。Wolff、Nadiri(1993)运用投入产出技术分析了研发投入、技术变迁和部门关联之间的相关关系。Wolff、Nadiri(1997)还把数据扩展到1987年,把部门从19个增加到48个,运用投入产出技术分析美国1958~1987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情况,结果显示了同样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式,美国的研发总投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研发回报率在10%~13%之间。他们还发现,部门间的溢出效应对TFP的增长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During、Schnabl(1998)在投入产出的分析框架内,运用德国、日本和美国1980~1990年36个部门的数据,研究了部门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

国内学者也将投入产出技术广泛运用于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的研究。沈利生(2003)用投入产出技术研究了中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投入产出技术还被用于对中国碳排放的研究。张友国(2010)使用考虑了变量之间相互约束关系的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结构分解法,分析了1987~2007年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郭朝先(2010)构建了一个扩展的进口竞争型经济—能源—碳排放的投入产出模型,采用双层嵌套的结构分解方法,从3个维度对中国碳排放增长进行了分解。郭朝先(2010)还构建了一个基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结构、碳排放系数的碳排放恒等式,运用对数指标分解方法对中国1995~2007年的碳排放从产业层面和地区层面进行了分解。廖明球(2011)试图将节能和减排同时纳入投入产出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基于节能减排的投入产出理论模型。徐盈之等(2010)考察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对节能减排的影响。投入产出技术还同时被运用于产业政策研究。张其仔等(2009)运用投入产出技术,试图找到可以协调保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关系的产业,结果发现,通过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来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在现阶段是不现实的,产业政策方面没有最优选择只有次优选择。李娜等(2012)采用可比价投入产出表,运用DPG方法对中国1992~2005年主导产业的演变及其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

尽管有文献从产业结构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但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全面概括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现状和要素现状,也未能很好的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因此,把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放在同一个分析框架内,综合考察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投入产出现状、经济发展的要素结构及效率等供给方面的因素,以及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等需求方面的因素,以主导产业的选择为切入点来探索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试图构造一个经济发展方式投入产出模型,把需求结构、要素投入以及产业结构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内,以行业部门为载体,通过对中国42个行业2002~2007年经济发展方式相关投入产出系数的计算,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考察。

二、经济发展方式投入产出模型设计的基本思想

经济发展方式投入产出表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从横向看,它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中间投入部分,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能源、环境投入等(我们把污染排放作为经济发展的负投入),还反映了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状况及产业之间的关联;从纵向看,投入产出表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最终需求结构,包括消费(居民消费和政府购买)、资本最终形成以及进出口。正确建立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投入产出模型,可以综合了解中国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和需求结构,对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尤为重要。

(一)经济发展方式投入产出表的设计

1.经济发展方式投入产出行模型及行向平衡关系。投入产出表从水平方向看,包含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两部分,表示各部门产品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生产和分配情况。对于每一个部门,都有如下行向平衡关系:总产品=中间需求产品+最终需求产品。具体到反映经济发展方式的平衡关系是:总产品=技术中间产品+能源中间产品+环境中间产品+劳动中间产品+资本中间产品+其他中间品+全部最终使用产品,其中最终使用部分包括消费、投资和进出口。

式8也可以表示为式9:

2.经济发展方式投入产出列模型及列向平衡关系。反映发展方式的列平衡关系式可表示为:总投入=技术中间产品+能源中间产品+环境中间产品+劳动中间产品+资本中间产品+调整增加值。即将投入产出表第Ⅰ象限的第(1)、(2)、(3)、(4)、(5)、(6)部分和第Ⅲ象限的对应列相加。根据平衡关系式可得到式13:

(二)数据来源和行业分类

本文数据均来自中经网、国研网和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在计算各行业的相关指标时,由于可得数据与文章所研究的行业对象不完全一致,部分指标有134个行业的具体数据,如劳动力就业人数和行业在职人数,而部分指标只有29个行业的数据,因而需要对行业进行归类和整合。本文将行业数据按投入产出表的行业标准进行归类,分成42个部门。①从国研网上得到的能源和环境排放的数据只有工业行业细分的数据和一个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数据,因此本文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非物质生产部门进行了估算。根据从中经网得到的能源总消耗量的数据,对比投入产出表中的行业分类,对48个行业进行整合归并。②

三、经济发展方式投入产出模型相关系数的计算

(一)内需诱发系数

无论是从协调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关系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发展由外需转向内需的角度,消费作为最终需求的重要构成部分,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都不容忽视。按消费对象,最终消费可以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购买。从行业维度来看,各行业的最终需求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为研究不同行业最终消费需求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本文借用经济发展方式投入产出表列平衡关系,并引入生产诱发系数的概念。生产诱发系数是生产诱发额与相应的最终需求总额之比。生产诱发额是指,某一类型的最终需求变动通过部门间的关联关系引起其他部门生产额的增加,用公式表示为第j部门单位最终产品需求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拉动作用之和与第j部门产品用于某类最终需求量之积。根据投入产出列模型,假设某项最终需求列向量为D,根据式19可知,某项最终使用的生产诱发系数可表示为:③

当D表示消费的最终需求时,R可表示为消费的最终需求诱发系数。考虑到中间投入的出口产品与国内消费没有直接关系,为了准确分析作为最终需求重要部分的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诱发作用,需要剔除出口因素的影响。具体方法是:按照各部门的出口占该部门国内总使用的比例,分行业按份额扣除。设国内总使用中国内消费所占比重为α,计算公式为:

为国内使用占国内生产比例的对角阵,则消费最终使用的生产诱发系数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消费诱发系数的计算结果见表2,根据计算结果可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四点。

(1)公共服务类行业的内需拉动系数较高,如教育以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这两个行业在考察范围内的系数值均大于5,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考察区间内系数值都大于2。综合技术服务业2002年和2005年的系数值都大于2,2007年下降为0.859,接近于1。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系数值考察期内均大于1,2002年系数值为2.444,消费诱发系数超过2。研究与试验发展系数值变动较大,但都保持在1以上,尤其是2007年的系数值高达35.093,可见科技研发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教育的消费诱发系数较大,验证了我国通过大学扩招来扩大内需这一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但是,教育的消费诱发系数从2002年到2007年之间是逐渐减小的,可见教育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是边际递减的,这也与适学年龄人口逐年减少有关,教育扩大内需政策面临拐点。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属于政府公共支出的行业,政府支出是国民消费的重要部分,同时公共服务又是政府消费支出的主要领域。

(2)资源类产业的内需拉动系数也较高。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业系数值在考察期内均保持在2以上。非金属矿物采选业的系数值均大于1,2005年达4.931。资源类产业关系到生产和消费,属于内需的刚性部分,是国民经济赖以生存的产业和生产发展的重要支撑。居民消费的资源类产品弹性很小,而生产所需的资源类产品富有弹性,但生产性资源类产品的消费管制比较严,除非有新技术或新能源的出现,否则资源类消费的内需带动效应无法全面释放。

(3)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行业(如文化体育及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邮政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燃气生产与供应业)的内需带动系数值均超过1。这些行业与人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自来水、燃气及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需求弹性较稳定,但住宿和餐饮业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需求弹性较大,其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渐活跃,而且这些行业的产品主要以国内需求为主,产品无法或很少进出口,因此内需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4)制造业中,化学工业和通信设备及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加工业系数值均超过1。我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纺织业,服装、衣物鞋帽等纤维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的内需带动系数值均较小,表明这些行业内需已基本饱和,产品主要以外需出口为主。但是,进出口具有竞争力的化学工业及计算机设备制造业的内需带动作用也很强,下文将做进一步分析。

(二)进出口诱发作用

当前全球国际贸易低迷,尽管中国的经济政策偏向于扩大内需,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进出口。这里仍沿用生产诱发额的概念来考察中国各行业的最终进出口需求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根据式20可知,最终进出口需求的生产诱发额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数据计算结果显示,2002~2007年通信设备及计算机设备制造、化学工业、电气和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鞋帽等纤维制成品业都是进出口诱发作用较大的行业,同时也是我国工业化时期重点发展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业。较大的进出口诱发作用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行业的竞争优势,相对于其他行业,这些行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处于优势地位,当然这也可能与这一时期国际市场上需求旺盛有关。金属矿采选业的进出口诱发额较大,其原因一方面是国际市场上该行业某些产品供应少、需求量大,另一方面是国内对该行业的某些产品需求量较大,形成进出口均旺盛的情形,这从侧面说明我国金属矿采选业产品的国际和国内市场是互补的。值得注意的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以及一些主要依赖国内供应无法进出口的行业,如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和环境等公共设施管理业进出口诱发作用很小甚至为负。以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考察期内主要以进口为主,而且进口远大于出口。需要说明的是,投入产出表中这些行业的最终需求项的调节项为负,抵消了进出口对总产出的贡献,使得进出口与总产出的比值出现大于1的情形,因而这些行业的进出口诱发额为负。这可能是由于在进出口过程中,这些行业的产品有形无形损失严重,当然也可能存在统计上的失误。另外,计算结果显示,进出口诱发作用较大的行业集中在出口优势较强的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及纺织业,它们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即使是机械制造业也属于组装来件加工贸易,出口产品深加工不足,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表明我国外贸发展方式仍以传统的粗放形式为主。

(三)投资乘数

投资、消费及进出口都属于投入产出表的最终需求部分,这里使用生产诱发系数来表示投资乘数。根据式20可知,最终投资需求的生产诱发额的计算公式为:

在2002~2007年考察期内,投资乘数的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观察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1)投资乘数大且保持稳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一些重工业,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和金属制品业。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002、2005、2007年均保持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前三甲。其次是化学工业,其投资乘数系数值在考察期内均大于5。这两个行业本身也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投资乘数递增表明,投资的边际产出还未出现递减的趋势,投资在该行业的发展中依然可以发挥很大的杠杆效应。金属矿采选业的投资乘数波动较大,且2002~2007年之间由正数变为负数。非金属矿采选业投资乘数在2005年和2007年均为负值,表明其投资效率很低。这些行业中的生产者小而多,分布广而散,投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2)服务业中,投资杠杆效应较大的行业主要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以及文化体育与娱乐业。服务业本身不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投资效率较高的服务业以生产型服务业为主,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金融保险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第一产业和与第一产业前向关联作用较强的行业投资乘数也较大,其中农林牧副渔业、纺织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的投资乘数较高。可见,这些行业的投资不饱和,加大投资可以带来更大的发展动力,同时这部分产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其前向关联作用较强的产业的发展。

(4)前期运作成本高、所需投资大、周期长且边际产出小的行业的投资乘数较小,如交通运输仓储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能源类的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投资带动作用为负,表明以上行业投资已处于边际报酬递减的阶段,存在投资饱和和过剩的现象。这些投资乘数较小的行业中,国有垄断行业居多,机构庞大且投资产出效率较低,说明投资效率与行业性质关系密切。

(四)劳动力就业系数

经济发展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应该是有利于就业的,不利于劳动力就业的发展方式就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也是不可持续的。本文对经济发展方式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扩展,将居民部门作为一个生产部门引入中间流量矩阵。居民对各部门的投入产出的行向量表示居民从各部门得到的报酬和收入的总和,列向量反映居民对各部门各种消费品和劳务的消费情况。居民劳动报酬对各部门生产具有连锁反应,即劳动报酬增加后,居民对各部门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必然随之扩大,从而刺激各部门生产的发展,这种连锁反应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可表示为式25:

根据以上方法计算的就业带动系数的结果如表5所示,通过计算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三点。

(1)劳动力带动系数较大的行业一般是入行门槛较低的行业,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服装鞋帽及衣着附件等纤维制品业、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以及建筑业等。纺织业和服装皮革及羽绒制造业工作操作简单,没有人力资本专用性的要求,就业门槛低。建筑业虽然对技术有硬性要求,但易于培训上岗,因此就业吸收能力也较强。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业尽管相对而言是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但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还处于低端环节,大部分生产者从事的是简单的来件组装加工工作。

(2)行业跨入门槛较高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燃气生产和供应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还有第三产业的教育、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服务业的就业系数较小。电器、机械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一般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而教育、金融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对人力资本要求高,行业进入门槛高。另外,生产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以及较冷门的废品废料行业的就业带动作用也不明显。

(3)还有一些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行业本身不需要很多劳动力,因此劳动力吸收能力较差,如水利等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公共服务部门。还有一些行业的行业性质本身决定了它们是替代和排除非熟练劳动力的,如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以及某些资本密集型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劳动力就业系数都很小。

(五)能源消耗系数

按照行业整合的标准,我们把能源消耗的行业分为29个。由于能源实物产品的计量单位不同,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列向平衡关系不具有一般意义,因此,本文仅建立了能源投入产出行模型,具体可表示为:

能源消耗系数如表6所示,从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三点主要结论。

(1)考察期内,能源消耗系数较小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非工业部门,包括废品废料业、农林牧副渔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服务业其他非物质生产行业,其中废品废料行业不是国民经济的物质生产部门,其存在是为保持经济发展的平衡,尽管需要消耗一定的能源,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农林牧副渔业、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与工业部门相比,本身就属于节能行业,如农林牧副渔业2002年每万元GDP的能源消耗为0.513吨标准煤,到2007年下降到0.366吨标准煤,可见其属于节能产业。

(2)轻工业和以水作为生产投入的行业能源消耗小。制造业中,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制品业等轻工业也是节能行业。消耗水的行业能耗相对较低,如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3)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建筑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都是能源消耗较高的行业。这些都是重工业行业,在生产过程中,这些行业不仅有一次能源直接消耗还有多次能源使用的间接消耗,能源消耗非常大。

(六)环境排放系数

为了更明确地考察环境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扩展了原有的投入产出表,引入经济发展方式投入产出模型。在行向量,增加了若干数目的污染部门;在列向量,增加了消除污染部门(如废品废料行业)。对于生产部门来说,计量单位可以是价值单位或实物单位,根据需要,本部分把环境排放量的单位统一转化为吨。利用各部门生产和中间使用的平衡关系,可以得到各种污染物的方程:

根据以上算法计算的环境排放的系数值如表7所示,从数据结果主要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1)环境排放系数较小的行业集中在非固体能源的生产和供应业,如燃气生产和供应行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与煤炭、石油及核燃料能源行业相比,这些产业污染较小,相对而言污染的直接危害不明显。

(2)环境排放易于处理的行业,如建筑业以及轻工业制造业中的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服装鞋帽皮革等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环境排放系数较小。这些行业的排放的处理过程不复杂,有的还可以循环利用,因此属于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另外,非金属矿及其他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废品废料等行业的环境排放系数也相对较小。

(3)环境污染系数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能源消耗大且污染难以处理的行业,主要有化学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农林牧副渔业和其他服务业。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较重,且不易察觉和处理。

(七)技术溢出效应

一个部门的科技和研发投入不仅对本部门的创新和技术进步有利,有利于提高本行业的生产效率,同时技术的外部性也能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考察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借助研发的流量矩阵:

研发溢出效应如表8所示,从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1)研发带动和溢出效应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专门从事技术生产的服务部门。有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等公共设施管理业,还有关系民生的行业如农林牧副渔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这些行业本身研发活动很多,对研发的投入也较大。

(2)技术密集型或资本技术密集型等依赖技术的行业溢出效应较大。化学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都属于对技术和资本严重依赖的行业。依赖技术就必然要投资于研发,由于行业本身对技术的运用较充分,所以行业间的研发溢出效应非常明显。

(3)研发溢出效应较小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对技术要求不高、研发活动较少的行业,多是服务业部门,主要有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品废料行业等。这些服务业部门对研发的要求不高,研发投入很少或基本不需要研发投入,对技术的运用也不频繁,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因此研发溢出效应较小。另外,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的发展不是依靠研发活动,而是依靠艺术工人本身的技术传承和改进。

四、研究结论

本文试图构造一个经济发展方式投入产出模型,将需求结构、要素投入以及产业结构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内,以行业部门为载体,通过对中国42个行业2002~2007年经济发展方式相关投入产出系数的计算,考察各行业的内需诱发作用、进出口诱发作用、投资乘数、劳动力就业带动作用、能源消耗、环境排放以及技术溢出效应。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了一些结论。2002~2007年,我国的公共服务类行业(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资源类产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内需诱发系数较高。考察期内,通信设备及计算机设备制造、化学工业、电气和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鞋帽等纤维制成品业都是进出口诱发作用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业。投资乘数大且保持稳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和金属制品业。服务业中,投资杠杆效应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第一产业或与第一产业前向关联作用较强的行业投资乘数也较大,其中农林牧副渔业、纺织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的投资乘数较高。前期运作成本高、所需投资大、周期长而边际产出小的行业投资乘数小,如交通运输仓储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能源类的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劳动力带动系数较大的行业一般是入行门槛较低的行业,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服装、鞋帽及衣着附件等纤维制品,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建筑业等。行业跨入门槛较高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燃气生产和供应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还有第三产业的教育、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的就业系数较小。能源消耗系数较小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非工业部门,包括废品废料、农林牧副渔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服务业其他非物质生产行业。农林牧副渔、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与工业部门相比较而言,行业本身是节能的。轻工业和以水作为生产投入的行业能源消耗小。环境排放系数较小的行业集中在非固体能源的生产和供应业,如燃气生产和供应行业。

[收稿日期]2013-11-16

注释:

①合并的标准是:投入产出表上已有的行业数据按所得原始数据,不一致的按如下标准进行归并分类:金属矿采选业包括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包括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及烟草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包括纺织服装、鞋、帽等纤维制品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包括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包括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包括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及橡胶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建筑业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和其他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和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包括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金融业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活动;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综合技术服务业包括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及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电影、电视和音像业、文化艺术业、体育以及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包括国家机构、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群众社团、社会团体和宗教组织。

②最终把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归并为投入产出表的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把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归并为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及橡胶制品业归并为化学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归并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另外,把投入产出表中的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邮政业归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归并为批发零售贸易零售及餐饮业;其他服务行业归并为非物质生产行业。相应的,能源数据中用于生活消费的能源消耗和其他行业的能源消耗之和归并为非物质生产行业的能源消耗,这样我们得到一个29个行业的能源投入产出表。对相关行业数据估算的方法是,对有关部门进行分类后,得到一个新的非物质生产部门,重新计算综合后的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然后计算需要估算的部门在所有行业中的投入比重,根据这个比重来估算非物质生产部门相关行业的相关数据,在计算过程中,尽量按照投入产出表42个部门的标准,始终坚持利用原始数据的原则。

标签:;  ;  ;  ;  ;  ;  ;  ;  ;  ;  ;  ;  ;  ;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研究_投资乘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