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法治语境下的法律文化建设论文_唐声文

新时代法治语境下的法律文化建设论文_唐声文

重庆江北区委党校 重庆 400000

【摘要】立足于新时代的中国法治语境,探究法律文化建设,能够指导国家的法律制度建设不断走向完善。法学理论体系的完备性、科学性、时代性,则决定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深度。新时代语境下探究法律文化建设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治语境;法律文化建设;法治中国

法律文化深刻影响社会发展进程,法律文化具有普适性。马海兰指出:“法律文化与法治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法治文化属于先进的法律文化。”陈仲指出:“法律文化是法治文化得以发展的前提,而法治文化则是法律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先进的法律文化对法治现代化建设具有正确的推动作用。落后的法律文化会产生消极阻碍作用。中国受到几千年的封建法律文化影响,在现代化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封建法律文化消极阻碍作用仍时时可见。中国法治秩序的构建,必然要求传统法律文化走向现代化。新时代加强法律文化建设,实现法律文化的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只有摆脱传统法律文化的束缚,创新法律文化,才能促进中国法治文化建设进程,从而促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法治代表一种理性的社会治理方式。陈弘毅认为:“沟通理性的体现,人们在自由开放的,不受权力压制的情况下,诚意地进行讨论协商,互相交换意见,尊重并全心全意地尝试了解对方的观点,大家都遵守以理服人原则,摆事实,讲道理,唯理是从,不固执己见,从善如流,以达成共同的认识(共识),并根据此共识来治理社会,或以此共识作为有关社会政策或安排的基础。”中国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也要看到加强民主与法制的迫切性。

一、法律文化发展滞后成因

李思源指出:“中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法律文化,并为当前的法律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是传统的法律文化主要是在封建社会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农业社会特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人治”,是目前我国法律文化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成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学说的基础,以儒家思想为根基,重视的是德,将“德”与“礼”作为基本准则约束人民,约束社会,即德融于法,德主刑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民刑不分。重视突出的是义务,而轻视忽略权利。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工具主义,强调义务本位观,突出君权至上。这些都是目前法律文化发展滞后的主要成因。

二、新时代法治语境下的法律文化建设

(一)现代法律文化建设根本要求

现代法律文化建设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加强现代法律文化建设,就需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提出根本要求。政治上,要强化制度建设;经济上,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法律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加强政治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文化立国战略,通过文化立国、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这是法律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在我国,依法治国是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持社会秩序,保障社会长治久安是其基本价值追求。在此基础上,以正义和人权为基础的秩序要得到维护,就必须加强法律文化建设,这也是开创我国法律良性化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二)对接现代化,建构以传统为根基的法律文化

传承与创新,构建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法律文化,是时代的要求,是法律文化创新的必然之路。要实现法律文化创新,就要继承传统法律文化精髓。中国几千年的沉淀,必然有其合理的精华。我们要根据时代的新要求,传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传承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信”、“和谐思想”、“礼”。这些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法治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学者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礼治社会”和“礼治秩序”,正是对传统法律文化继承的阐释。对接现代化,通过传承与创新,建构以传统为根基的法律文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将起到巨大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传承与创新,体现法律文化的理性、效率、民主和秩序。

(三)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法律文化建设进程

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的助推力。要促进我国法律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是原动力。积极实现经济、政治制度现代化,能够有效推动法律文化建设进度。加强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不断提升制度执行力;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使制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监督制约机制的作用,有效实施监督,全面落实执行制度;同时,要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增强贯彻执行制度的推动力,切实推进法律文化建设进程。

(四)培养公民法律意识,推进普法工作开展

培养公民法律意识,树立公民法律信仰,逐步弱化“人治”思想,加大推进普法工作力度。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对法律文化建设将起到指引和保障作用。让公民以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双重身份介入法律活动中,能够为法治国家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树立公民法律信仰,促进公民法律观念的更新,使普通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升,让普通公民更加容易接受法律规范和制约。不断推进普法工作进程,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充分运用高科技开展普法教育工作。当前,科学技术对法律的影响深刻而广泛,科技发展能够促进公民法律观念的更新和法律方法的扩展。加强法律文化建设,就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树立全民法律信息,不断培植公民法治思想。

三、法律文化建设与法治社会

加强法律文化建设,能够促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能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建构中国法治社会进程,建设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法律文化建设,以正义为核心,以秩序平等为基础,以利益为归属,促进权力资源优化组合,实现权力制约权力。依法治国的实质是良法善治。良法的形成,与法律文化建设进程密切相关。法治包含两重重要含义,其一: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其二:大家服从的法律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良法的形成,依赖于法律文化的建设。通过法律文化建设,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的良法。法与时移,法律顺应民心,保障公民权利,这样的良法能够体现和保障公民利益,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依法治国即是良法治国,良法治国的关键是法律文化的建设。加强法律文化建设,促进依法治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新时代背景下,应加强中国法律文化建设进程。法律文化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催化剂,能够推动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在当代中国,社会正义的根本要求和基本精神,就是保障公民的权利,全面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就需要法治建设为保障。换言之,只有加强法律文化建设,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开创我国法律良性化的新局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贯彻实施。加强法律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法治文化,构建中国特色法律文化,为中国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注入新的能量。

参考文献:

[1]马海兰:《创新法律文化实现法治现代化》,法治视野,2014年第5期,第126页.

[2]陈弘毅:《西方人文思想与现代法的精神》,中国法学,1995年第6期,第113页.

[3]陈仲:《法律文化与法治文化辨析》,社会纵横,2009年第9期,第80页.

[4]李思源:《中国法治语境下的法律文化》,智库时代,2017年第7期,第1页.

论文作者:唐声文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5

标签:;  ;  ;  ;  ;  ;  ;  ;  

新时代法治语境下的法律文化建设论文_唐声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