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协同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多元化协同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多元化协同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张应红,陈虎城,李彩林,王标,杨孟杰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摘 要: 针对当前机电类本科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薄弱的现状,以工科类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针对当前本科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并就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通过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旨在为机电类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是在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首次被提出,与会代表认为开拓技能教育和学术性教育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研究不仅仅是在相应国家的号召,更是中国当代大学教育改革过程中重要一步[2]。如何培养机电专业学生动手能力,拓展学生对将来从事工作的认知,以及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当代大学教师工作的重点[3]

一、我们营业部里的男人只有三个,除了我和小丁,就只有嘎绒了,他是塔公本地人,四十好几,正是有胆识和计谋干坏事的年岁,而且他还时时惦记着别家的女人,估计不是什么好东西。

一 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创新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以传授理论知识为目的的教育,他首先是人生教育,是人的使命教育,也是人的动力教育,是对社会最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种综合性、全面性的教育[4],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需要与时俱进。创新以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和深厚人文素养为基础,以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创造激情、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因此,创新教育需要把握现状,立足于时代,融合专业背景。

(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针对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较为落后。在教育部在1999年提出《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中国才正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此后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互联网创业和2006年科技大会引发三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高潮。从2002年的9 所院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到2015年的全部的高等院校都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5]。但是,目前尚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创业教育的教材基本都是老师自己编写,从网上收集整理,所以缺乏相关的权威教材。在师资方面,缺乏专业的创业导师培训与教育,基本都是专业课程老师兼职创业导师,导致师资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另外,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的基地,尽管各个高校都有着不同专业的创新基地,但由于场地的限制,能够参与的学生人数较少,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以上问题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需要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因此,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和方位,充分利用能够利用的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机电类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机电专业是交叉性学科,包括结构设计、机械制造工艺、电子电气和自动化控制等多个方向,所以机电专业学生需要在本科时期接触的知识面较为广泛。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对机电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就世界范畴、国家或地区性教育的具体化目标和建设内容体系及措施来看,都是以其时代特性为核心,即根据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性与内部规律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性要求——人才培养[6-8]

机电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型产业,面对着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争相制定自己的制造业发展规划。就目前而言,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与需求,机电类大学生责无旁贷将担负起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9]。机电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机电专业本科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机电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对中国创造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10]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探索:

二 机电类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机电类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借鉴国内外开设创新就业课程大学的经验来看,虽然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创新创业有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同样存在不少问题[11]

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可以使教育的推行事半功倍。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第一步是国家的支持,国家推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政策和措施,并引导社会舆论,使社会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给予关注。其次是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参与创新创业时间的良好环境,同时企业可以提前为自己培养优秀的员工。最后是高校应开展学术交流,课外实践等,并将学术交流与实践的成绩计入奖学金评定成绩,依次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可以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的方式参与创新创业教育[11]

创新创业环境有待改善。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逐渐重视,但是社会对待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是很理想,这样造成了对创新创业支持和引导力度不足的现象。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各大机构中,在资金筹集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

式中:P为空气静压,Pa;T为空气的绝对温度,K;Pq为空气温度为T时饱和水蒸气分压力,Pa;φ为空气相对湿度,%。

提高创新创业师资力量。高校实现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主要依靠教师队伍,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中同样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所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一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对教师开展培训入手,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学习行业和企业实践的成功经验。其次邀请企业家和政府工作人员兼任教师,可以加强师资力量和扩大授课知识面。

师资力量有待提高。相对于创新创业环境和意识的缺乏,师资力量的短板现象更为明显。很多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机构并没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授课多以辅导员为主。授课使用的教材大多内容过于形式化,缺乏生动形象的讲述,学生从中感受不到创新创业的实质。

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有待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个靠课堂学习能完成的课程,学好这门课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当前许多教育机构没有关于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的教学基地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政府、大学、企业和其他机构的互动也不够充分。

(二)解决创新创业问题的方案

由于城市水系统的复杂性,水系统的水—能关系研究涉及众多方面。目前,城市水系统水—能关系领域的研究多数是单独针对水系统某一环节的研究,如水厂、污水处理厂、高楼供水等的能耗研究;这些研究是水系统能耗研究的基础,但还达不到系统的层面,系统研究十分缺乏。本文侧重从系统层面介绍城市水系统水—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8年1月1日以来,包括国资委、地方国资委、中央事业单位在内的“国资系”正在参与或已经完成了24家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交易,总市值已超过1330亿元。2016年是推进供给侧改革元年,正在煤炭、钢铁、发电等产业上游竞争的国企和民企,突然就被勒令停止。经历4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许多行业早已形成了以低产能为主的生产方式。国企体量大,在供给侧改革中只去掉一部分产能。相比之下,实体经济中的中小规模的民企,在原本已经不明朗的局势下,被迫关停绝大部分产能,直接导致不少民营企业被迫退场,即使不退场,也大多采用股权交易的方式与国有企业交叉持股或者参股,以求保存实力,熬过寒冬。

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教育机构和高校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的情况较为普遍,在教育机构上的表现为虽然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但授课不够专业和重视,在高校学生上的表现为仅仅为达成修满学分的目的而上课,并不是真正为了培养兴趣和提升个人能力而参与创新创业学习。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并借鉴先进创新创业教育实例编写教材。同时应该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中。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着重于创新创业知识和意识的教育,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该侧重于这些方面。此外学校应该增开相关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不同程度的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很多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机构中,课程设置多以讲座为主,没有形成系统性较强的授课体系。在专业课的开设方面,创新创业课程不能突出专业特点。

两组患者术后的IPSS、Qmax、QOL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储尿期症状组术后患者的IPSS、Qmax、QOL评分明显优于排尿期症状组(P<0.05)。见表1。

通信行业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原先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由于移动通信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由中兴、华为等通信行业龙头企业及教育部共同制定,指明了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并采用了通信行业当前的最新技术,故移动通信职业技能大赛对通信专业课程设置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总结近年来的参赛体会,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先后设置了“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现代通信原理”等与通信行业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通过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学校通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广获用人单位好评。

三 落实机电类本科创新创业教育途径

以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根据机械及机电类专业学科的布局与水平,实施大众化教育环境下的拔尖人才培养。让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超常学生得到特殊培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为国家造就一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拔尖人才[12]。下面,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所采取的途径和做法予以探讨。

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质,必须结合实践完成创新创业课程学习计划。

(一)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提出机电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架构。创新创业教学领导班子由学院主管副院长牵头组建,并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统一调度、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学院为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成立创业学院,由专门的老师进行管理,负责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规划、实施和执行,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创业学院根据情况聘请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各创业小组辅导员,同时聘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校友为学生做报告,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创新创业团队定期组织学生进企业实践交流,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二)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和体系

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同时为学校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并检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以机械、机电专业为试点选拔优秀学生成立精英实验班,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与兴趣,从一年级开始就选拔部分学生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跟随教师开展科研训练;实施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创新引导的梯度培养机制;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及广西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学科竞赛,“创青春”及“互联网+”等创业大赛。联系企业设立奖助学金,以项目为导向,以体察科学奥秘、探索学以致用、工程应用为切入点,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注重发展个性教育,减少共性制约。避免采用过度统一的约束来制约个性,要改革过于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为大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宽松的空间和环境,强调因“才”施教,在重视整体质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特殊学生培养的育人模式。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课程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同时探索针对喜欢参加各类科技活动的学生“以竞赛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喜欢理论研究的“学霸”学生“以理论科研为导向的创新人才模式”、针对喜欢工程应用的学生“工程应用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喜欢自主研究的学生“以大创项目为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探索学生创业成才之路

以中国创业大赛、“互联网+”及“创青春”等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载体,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积极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集中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科学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帮助学生吸引风险投资,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完成学生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以“淘宝”、“微商”等电商平台为载体,通过电商平台对学生科技活动中所产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及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进行销售和推广,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创新热情,实现创业梦想。

充分利用我校大学科技园及国家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等优势资源,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点燃学生的创业梦想,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市场潜力的作品进行培育和孵化,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市场意识,鼓励学生将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做学生创业成才的铺路石。

四 总结

如何根据学校机电类专业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扩大学生参与面,多元化发展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机制,是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点,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33(12):41-44.

[2] 余宏亮,刘学忠.论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根本标准的核心内涵[J].中国大学教育,2013,(10):71-75.

[3] 李静. 创新教育要结合现实贴近市场[N]. 中国教育报,2006,10:02.

[4] 张陈,催延强.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N].人民日报,2010,12:007.

[5] 王丽娟,吕际云.学习借鉴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的中国路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4,(06):267-271.

[6] 周小丁,黄群.德国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及其借鉴[J].德国研究,2013,02:113-122.

[7] 朱昌平,刘昌伟,黄波等.通过团队建设促进IT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22-126.

[8] Hessels L K,Vanlente H.Re-thinking new knowledge produc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research agenda[J].Research Policy,2008,37(3):740-760.

[9] 王香婷.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09):19-12,27.

[10] 李亚娟,神显豪.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地方工科院校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03):38-39.

[11] 陈光胜,李赫林.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40-41.

[12] 李雯,黄平.机械优化设计课程案例教学的研究与时间[J].机械工程师,2010,(08):18-20.

本文引用格式: 张应红,等.多元化协同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2019,6(79):42-44.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9.016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A 类项目“多元化协同培养提升机电类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2016JGA201)。

作者简介: 张应红,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高级工程师;陈虎城,男,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讲师。

标签:;  ;  ;  ;  ;  

多元化协同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