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市场化方向振兴粮食主业*_市场经济论文

沿着市场化方向振兴粮食主业*_市场经济论文

沿着市场化方向振兴粮食大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论文,方向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阐明了把粮食作为一项大产业的客观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振兴粮食大产业,要坚定不称地坚持粮食和农业的基础观,坚持统一、规范、开放、高效、竞争的大市场观;坚持科学化、间接化宏观调控观。为此,要确立宏观调控的总目标,实施宏观调控的大措施,创造宏观调控的大环境。本文强调:东南沿海地区在充分发挥比较效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不可对粮食生产掉以轻心。

关键词 市场化 宏观调控 粮食大产业 粮食大市场 粮食大环境

粮食,一个永恒的大主题;从古谈到今,古老而又有新意!

在当代波澜壮阔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中,粮食改革始终是攻坚的重点和难点。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粮食流通十余年改革浪潮一浪赶一浪:废统购,建储备,拓市场,活价格,换机制,除旧布新,开通了粮食商品化、市场化的航向。如今,全国以郑州、上海二大中央批发市场(交易所)和武汉、长沙、芜湖、长春等12个重要区域批发市场为标志,竖起了中国粮食发展史上、特别是发展粮食产业市场经济的高大里程碑。

1 坚持农业粮食基础观 振兴粮食经济大产业

在我国,每当农业丰,粮食盈,否定粮食基础观的论调就会重新抬头。如今,在沿海一些地区出现经济发达粮食萎缩的倾向,农业和粮食成了“三口产业”,即:“领导口头讲讲,基层口号喊喊,农民口粮种种”,导致产生“鱼米之乡缺米吃”。因此,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关键时候必须重申,农业和粮食基础依然不可动摇。这是客观经济规律和国情决定的。在农业经济、人类食物链和整个国民经济中,粮食作为第一性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且始终具有客观存在的基础作用。即使在农牧业高度现代化、居民食物结构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观点都无例外是适用的。那么,在经济还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还薄弱的发展中国家,粮食的基础地位更不可忽视。粮食,是人类维系生活、生存、生命之泉源,是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的拳头商品,也是全国实现小康生活的最基础的物质资料。它作为生活资料,是人们食物的主源;作为生产资料。是饲养业的重要饲料,又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目前我国粮食加工业的总产值占全国食品工业的60%以上。概括而言,粮食关系数亿之众的种粮农民,关系16亿亩之广的粮播面积,关系总产值达580多亿元的粮食食品工业系统,关系总产量达4000多万吨的饲料工业,还关系医药、纺织工业。这些足以说明粮食是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大产业,在拥有12亿多人口、8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更显得重要和不可动摇,更应该把它作为大产业抓紧抓好。

为此,在思想观念上,要防止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在理论指导上,要坚持农业和粮食“双基础”观,并把这一基本观点落实到各种措施中,即政策措施、科技措施和投入措施中。在粮农生产制度选择上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民家庭经营为主的承包责任制。在战略措施上,要继续建设和扩大高水平的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商品化和专业化水平,保证足够的粮田面积和物质投入,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尽力稳定在16.5亿亩以上。在宏观决策上,必须创造一种激发粮农增加投入、增产粮食积极性的机制,即种粮也能致富的机制,而不能单纯靠号召让农民做贡献。总而之,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正确选择之一就是,切实保证到本世纪末粮食总产量再上新台阶,达到5亿吨的战略目标,振兴起有活动、有实力 、有动力的粮食大产业。

2 运用客观商品价值观 建立粮食市场大体系

振兴粮食经济大产业,需要择长策,抓机遇,坚定沿着市场化方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发展。

2.1 粮食改革大取向 粮食改革,既是流通体制改革的中心点,又是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点。我国粮食改革的主线是市场取向,或者说。粮食改革的大取向是向市场经济过渡。从1978年后,国家逐步改革了高度集中的分配式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兴起发展粮食产业市场经济的热潮,三年迈出三大步:1991年调整粮食销售价;1992年实现粮食购销同价;到1993年,全面放开粮食销售价格。总的看,粮食改革是沿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粮价改革为突破口,以转变粮食企业机制为中心的改革思路一步一步前进的。

粮食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粮食资源配置手段和粮食经济运行方式的经济。它具有产权明晰化,决策自主化、行为规范化、管理法规化、调控宏观化的特点。它的本质上是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存在社会制度的属性,因此,要坚决摒弃市场姓“资”的传统观念,努力开拓粮食产业市场经济。然而,由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准备不足,因而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认识偏颇和消极影响。诸如:把市场等同于市场经济,以为建起了市场就是建起了市场经济大厦,不顾客观条件乱建、滥建市场,造成有场无市;把市场经济等同于无政府经济,以为市场放开就是放任自由,撤消必须的专职管理机构,以企代政,无需宏观调控;把市场经济等同于投机经济,以为只要能钻空子,押上宝就能稳操胜券,忽视市场经济规律;把农民推向市场、让市场调节粮食就行了,不需要再加保护;只认为市场具备优化配置资源的方面,而忽视经济还有非优化配置资源的方面。从而,误以为把粮食推向市场,粮食资源的配置就可优化无虑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由于农业和粮食是社会效益极大的公益产业,又是经济收益低微的弱质产业,还是受自然因素制约的风险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者地位,因而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期,国家在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中,应该、且必须对农业和粮食产业加以保护、支持与促进。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粮食领域存在种种隐患:在生产领域,农民种粮吃亏,积极性下降,粮田面积缩小,物质投入减少,调出商品粮的地区集中在有限几个。在流通领域,国营粮食企业市场意识弱,还留恋于吃政策饭,企业机制不活,经营困难,效益低,人心散。在消费领域,全国人均占有粮食325—340公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品种供求结构不相适应,小麦供应不足,籼稻需求量少,玉米行情上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粮农收益低,高产穷县普遍存在。贡献商品粮数量很大的基地县,农民人均收入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有这些,成为粮食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否则,在剧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粮食产业会逐步萎缩。因此,端正市场经济机制的理论,走出认识误区,是健康、顺利发展粮食经济大产业的前提。

2.2 发展粮食大流通 振兴粮食经济大产业,关键是逐步在粮食领域运用客观价值法则,实现粮食商品化、市场化。运用价值法则,核心是实现等价交换,保证生产者和购销者各方的投入得到补偿和经济利益。从而,创造粮食产业扩大再生产和粮食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

然而,在很长时期内,我国粮食经济长期违背商品价值法则,导致产生了严重恶果:粮食失去了“商品”本性,使粮食生产长期患下难以持续发展的“贫血症”,使粮食流通长期陷入无活力、无动力的“死水”。这些都是违背客观价值法则的惩罚。治疗“贫血症”和变“死水”为“活水”的良方,就在于运用被称为市场经济第一法则的价值法则,正确运用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充分发挥它调节粮食资源稀缺性和流动性的作用,引导其从低效益行业、部门和地区向高效益行业、部门和地区流动,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运用价格机制的关键,是继续深化粮价改革,建立机动灵活的价格体系。从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客观需要出发,粮食价格体系主要应由国家收购价、市场自由价、最高限制价、必要保护价、国外进口价、国内出口价等粮食价格所构成,以适应发展粮食产业市场经济的需要,也为发展粮食大流通创造必须的条件。

在社会扩大再生产中,粮食流通既连接粮食生产,又连接粮食消费,还与多种经济领域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运用大系统理论,即研究大系统结构和实现整体优化的理论,探讨粮食大流通的内涵,并提出其基本构思:从系统整体优化的目标出发,培育和发展具备组织性、开放性、竞争性、规范性的全国统一粮食大市场:开拓延伸入生产与生活领域及广大农村的粮食大服务;建立粮食区域平衡的大格局;建设粮食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现代化大设施。从而,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效能高、货流畅、促生产、导消费、调供求的粮食大流通。

发展粮食大流通的动力与活动的源泉就是公平、公开的竞争。无数经济兴衰的经验和教训告诫世人:过度垄断导致经济窒息和僵化;而有效竞争能促进经济富有活力与生机。为舍弃前者。采取后者;需要培育和形成平等竞争的市场力量。无疑,国营粮食商业的主动权和主导作用是不可少的。但是,它在粮食大流通中的作用,不应该依赖“皇封”和靠“统”的垄断手段取得和在握,而应该依靠转换国营粮食企业机制,增强活力,立足竞争而取得,包括国内、国外二个市场的大竞争。换句话说,国营粮食部门要彻底抛弃“等、靠、要”思想,加强竞争意识,增多竞争方式和手段,如采取科技替代、联合制胜、优良服务等,从而加强国营粮食商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当然,其他非国营粮食企业,也应通过公平的竞争取得自己的市场地位。

2.3 健全粮食大市场 振兴粮食经济大产业,需要发展粮食市场经济。它的基本载体和依托是建立和健全粮食市场体系。概括而言,它包括国内和国外两大市场。国内粮食市场又包括中央级、区域级和初级等三级市场体系,构成纵横交错的市场网络,创造发展粮食产业市场经济的载体条件。需要强调二点:第一,要在粮食主产区兴建一批县级、地区级粮食批发市场,创造市场内交易的场所。然后,明令规定不准到场外农村进行交易。第二,要逐步做到粮食内外贸“合二为一”。为此,要分步实现粮食内外贸一体化:第一步实行内外贸联营;第二步实行内外贸联合;第三步内外贸结为一体。

在现阶段,作为粮食市场体系“龙头”的国家级中央粮食批发市场应以现货交易为主,同时利用郑州、上海商品交易所等期货机构摸索和积累期货交易的经验。可设想,分若干步骤全面实现中央粮食批发市场向现代化期货市场过渡;第一步,发展中、远期合同交易,且置于有可靠保证的基础上;第二步,在有保障的中、远期合同交易的基础上,研究试行标准化合约,并推进合约转让,开始逐步向初期粮食期货市场过渡;第三步,在初期期货交易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开展套期保值等业务,向现代期货市场发展。然而现在切忌过热,过滥办粮食期货市场。这是因为;一则我国粮食领域办期货市场的条件还不充分;二则也不需要很多粮食期货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走向粮食市场经济的初期,有的地方单纯注重“硬件”、而忽视“软件”建设,还有的把现代市场经济等同于古典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为市场放开就是放任自由,无需规章、规定和规范,这对发展粮食市场经济有害无益。为促进粮食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有效“排除五性,培育五性”,即:排除杂乱性,培育组织性;排除垄断性,培育竞争性;排除封闭性,培育开放性;排除非法性,培育法规性;排除内向性,培育外向性,即国际性。建立起以上述“五性”为标志的规范化的粮食产业大市场体系,就可保证粮食商品放而有度,活而有序,稳而顺利地迈向市场经济的最终目标。

国家级中央粮食批发市场和大型区域粮食批发市场,应该率先实现制度化、规范化:①服务制。大型粮食批发市场要以服务、即为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加工者服务为基本宗旨。②会员制。粮食批发市场向全社会开放,根据自愿申请广纳各类会员。③交易制。大型粮食批发市场,开展交易活动应一律在交易大厅进行,禁止场外交易。④合同制。大型粮食批发市场在交易业务活动中,合同制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形式。合同制要有具有标准化、程序化、简便化的特点。所签合约,可以经过粮食批发市场转让,接受转让合约者应该承担原签约者应负担的义务。⑤保证金制,国家级和大型区域粮食批发市场,需要建立保障交易双方按期履行、签定合同的保证金制度。一般可按照成交粮食品种、数量和交易期限向批发市场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⑥信息发布制。国家级中央粮食批发市场应成为粮食经济信息,特别是粮食市场信息的中心。对全国粮食销、产、供发挥导向作用,并成为一个向世界粮食市场打开的窗口。⑦市场协会制。按照政企分开的思路,可设想由国家级和大型区域批发市场组成全国粮食批发市场协会,作为协商、协调和维护市场秩序与会员利益的粮食市场行业组织。

2.4 采取科学大膳食粮食大产业是一个巨大的经济系统。它包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连结的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分配和粮食消费等粮食再生产的各个阶段。粮食消费,是发展粮食大产业的重要环节和动力。因此,树立正确的粮食消费观,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意义。

在学术界曾提出三种消费观:一种是高消费观;另一种是抑制消费观;第三种是适度消费观。我国应该选择第三种适度消费观。择取粮食适度消费观的关键,在一个“适”字,即适时、适量、适情;不可不及,不可过忧不及。它意指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适度提高粮食消费量。这种消费观,既以粮食生产力为基础,又以消费为生产的动力,还以客观可能为依据,动态地、适度地满足人民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显然,这是一种适合国情、有利于发展粮食市场经济的粮食消费观。

与粮食适度消费观相适应,需要选择科学化大膳食结构。所谓大膳食,并非大鱼大肉、大吃大喝。而是适合人体全面营养需要的多样化、科学化膳食结构。它要求,一方面,要扬长避短,即既发扬我国传统食物结构的长处,又避免其短处;另一方面,还要取优弃劣,即既吸取经济发达国家食物结构的优点,又舍弃其劣点。向国民提供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种类多样、比例合理、适合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素。它们提供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基本保持平衡。这样的食物结构原则,具有先进的科学性。它从人体生理需要出发,以植物食物为主,以动物食物为辅,以谷物为基础,适量增加动物食品消费,再配以果蔬、豆类、植物油等,实现全国居民的小康食物消费结构。以科学食物结构为基础的粮食适度消费,能增加粮食有效需求,从而产生拉动粮食大产业兴盛不衰的持久动力。

2.5 开拓粮食大服务 振兴粮食大产业,必须提高粮食经济效益,使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发展的实力和后续力。提高粮食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开拓大服务,即:各类粮食企业的服务不仅局限于城市,而且要向广阔农村延伸;不仅局限于生活,而且要向生产领域延伸;不仅局限于传统服务项目,而且要向多种经营延伸;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而且要向国外市场延伸;不仅局限于老服务形式,而且要探索“销、产、供”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以及经营连锁化、企业集团化的新形式。

这里特别指出,农村是中国市场的主体,农民是中国农村市场的主体。国家和涉农技术经济组织应该为农民进入市场,为农民的生产与生活,为解除农民的疾苦与忧患。提供社会化大服务,当前农村粮食加工、农村科学保粮、农村饮料供应等,都是急待加强的薄弱领域。农民尤其盼望,运用现代粮油科技有效开发利用各种粮油的多种化学成份,生产出更多粮油食品和制品,提高粮油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在发展粮食产业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粮食企业要把粮食经济和粮食科技紧密结合起来,树立粮食技术经济观,把发展粮食大加工作为一个支柱行业。

所谓发展粮食大加工,不是指单纯建设大加工厂。它的基本内涵是;不仅发展城市粮食加工,而且大力提高农村粮食加工现代化水平;不仅加工居民日常食用的粮食制品,而且大力开拓新型粮食制品;不仅发展粗加工,而且更多地发展深加工;不仅发展国内市场需求的粮油制品,而且要大力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可以预料,树立粮食技术经济结合观,对开发粮食新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加工附加值、实现高效益、开创粮食产业市场经济,具有极大推进作用。

在开拓粮食大服务中,农村基层粮管所通过改革可以大有作为。许多地方的试点经验证明,农村基层粮管所和一些小型粮食企业转变为向粮农提供代购、代销、代储、代加工、代运输等多元化服务实体,为粮农排忧解难、促进生产、搞活流通发挥了良好作用。换言之,就是把农村基层粮食机构的单一收购功能改革为向粮农提供加工、烘干、储存、销售、信息、咨询等综合化服务;把从前的季节性、“坐门”服务,转变为长年性、“登门”服务。把基层粮管所改革为现代化粮食服务社。粮食服务社可以独立、或与其他涉农技术、经济组织联合开展多样化服务。当然,粮食服务社的主要任务还是接受国家委托,承担粮食收购、保存任务。把大批机构行政化、职能单一化、服务季节化的粮管所改革为机构企业化、职能综合化、服务长年化的粮食微观主体,这对于向农民提供大服务,对于发展粮食大产业,是有新意的大改革。

3 实现宏观调控科学化 创造振兴粮业大环境

科学化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意。自西方经济学创立以来,经过重商主义,古典自由主义、庸俗经济学,到凯恩斯革命,及至新自由主义,已解决了市场经济要不要宏观调控的问题。众所周知,欧洲共同体是当今世界上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超国家经济贸易区实体,其主场组织具有紧密性、系统性、民办性特点。如今,欧共体把粮食和农业市场作为关注的重点,并建立起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现代市场经济,既不是放任自流、又不是垄断统治,而是微观经济行为的自则原则和宏观经济平衡原则相结合的资源配置和运行方式。微观经营机制愈活,宏观调控手段需愈强。当然,这种调控不是倒退回“统购统销”,也不是微观、直接和实物的干预,而是宏观、间接和价值的调节。为此,必须确立宏观调控的总目标,采取宏观调控的大措施,创造良好振兴粮食产业的大环境。

3.1 粮食产业宏观调控总目标 确定正确的总目标,是对粮食产业实行科学化宏观调控的出发点。从现阶段国情、农情和市场出发,我国粮食产业宏观调控的总目标应是:①保持“两个平衡”,即:全国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以及品种、地区结构的综合平衡。②保持“两个稳定”,即:全国粮价水平的基本稳定,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③理好“三个关系”,即: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关系;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关系;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生产的关系,以最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④实现“四个促进”,即:促进全国粮食增产、优质、高效;促进粮食流通灵活、有序、效能;促进粮食消费适度、科学、合理;促进粮食产业市场经济发达、兴旺。

国内需求、国外借鉴都证明,持续稳定粮食供给与需求总平衡是战略目标。其实现的关键是持续稳定地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供给总量,以适应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提高对粮食的需要。为此,国家在政策上要向扶持和保护粮食生产倾斜,正确安排粮食同经济作物及其他作物的布局,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使粮食同其他农作物和工业品保持合理比价,提高粮农经济收益;并把稳定粮食、持续增产、本地区粮食收支基本平衡、保持市场稳定,列为当地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从而保证达到“三个稳定,即稳定面积、稳定产量、稳定库存;两个平衡,即总量平衡、地区平衡”的要求。

在粮食生产科技没有重大突破,生产条件没有根本改变以前,保证足够的粮食种植面积,才能达到一定的总产量。面积不保,产量指标就要落空。在地区和品种供需平衡上,需要注意的是南方地区的大米平衡问题。迄今全国粮食流向发生了根本变化,即由“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调”。假若把全国分为8个粮食购销区,那么现在余粮区只剩3个,即东北区、黄淮海区和长江中下游区、缺粮区多达4个,即:华北区,华南区、西南区和东南沿海区;粮食自治区仅1个,即西北5省。余粮省已由50年代的21个减少到目前的8个,粮食缺口加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进入90年代,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粮食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1989年占58.3%,1990-1992年降为55%上下,1993年再跌为52.7%,4年减低5.6个百分点。特别是东南沿海省份全面减产,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调入区。主要原因是稻谷播种面积减少较多,1993年比1989年减少了3500多万亩,影响产量100多亿公斤,而人口逐年增加,供求矛盾突出。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为了取得比较效益,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是正确而必要的。但对粮食生产仍不可等闲视之。

“北粮南调”可以解决南方部分工业用粮、饲粮用粮,但不可能完全解决南中国居民的口粮问题。南方人习惯吃大米,且多习惯吃籼米,北方水稻面积和总产仅占全国的10%,不可能满足其巨量需求。另外,也不可能大量进口大米,一是粮源有限,二是经济上未必合算,而且还受到港口、运输条件的限制。因此,要及早敲起警钟,标本兼治,避免和解决南中国广大地区粮食萎缩、短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解决南方诸省、市、区粮食问题的基本出路是从发展生产入手,做到口粮大米自给有余,其他品种则在地区间余缺调剂。

3.2 创造粮食市场宏观调控大环境 科学化和健全化宏观调控,是创造发展粮食产业市场经济的有利的大环境。实行政企分开的粮食体制是基本的条件。政府的少而精、效能高的行政机构专司管理、执法、检查、监督、救灾等职责。粮食管理部门通过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保证粮食市场活跃繁荣,有序稳定。而企业则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充分享有国家《企业法》中赋予企业的种种权利。政府粮食部门可代国家制定《粮食批发市场法》或《粮食市场法》及《粮食进、出口许可证制度》等法规和条例。通过必要的法律手段,一方面约束各粮食交易当事人的市场行为,另方面又保护各方面的正当利益。从而创造出有利于粮食大流通的法律环境。此外,信贷自由,资金充足、利率合理,是发展粮食产业市场经济的财政环境因素,也是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

这里特别提出,要把尽快建立粮食保护价格制度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项基础建设。对于粮食──社会效益极大的公益产业,经济效益微薄的弱质产业和受制于自然的风险产业──必须建立粮食保护价格。这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工程,首先需要确立适当的、可行的目标,即在一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条件下,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产,粮农收入稳定上升,粮食市场稳定平衡。其次,要确定合理的保护价格水平。其原则是,在全面考虑农业税、承包费、农资费、人工和负担等成本因素的基础上,再参照有代表性的粮食市场上的粮价水平,确定合理的保护价格水平,保证农民有适当利润。作为粮食保护的资金来源,需要尽快建立一项粮食基金。此外,还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操作机构,统一协商、指导、实施粮食保护价格制度,并研究和采取配套措施。

3.3 建立支持宏观调控的粮食大储备 建立粮食大储备,是国家对粮食大产业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条件。所谓大储备,不是储备粮食越多越好,以致于把财富变“包袱”。它是指建立多级粮食储备体系,既包含中央储备,又包含地方储;既包含粮食储备量充足,又包含粮食储备量适当、粮食储备结构合理之意。“适”者,即粮食储备达到合理的量度和合理的储备结构,一般应达到和保持国家应急、应变所需要的储备量和储备品种,也是国家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所需的一种实力。可大体确定,国家粮食储备合理数量的标准是,在遭到严重自然灾害条件下能够接到新粮的储备量即为适宜粮食储备。为此,有必要引用粮食“软”结构平衡的概念。所谓“软”结构平衡,是适应粮食生产、消费、市场、自然条件等外部环境变化的有效调节能力。例如:适应国内粮食市场扩张和缩小的能力;适应粮食生产提高和降低的能力;适应粮食需求转移和新生的能力;适应粮食替代和补偿的能力;适应粮食余缺调节和丰歉年景平准的能力;适应粮食科技发展的能力;适应国外粮食市场风云变幻的能力等。为增强粮食经济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即自我调节的能力,增强粮食经济“软”结构平衡能力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依据上述新型粮食平衡观,我国的粮食经济工作应把促进粮食经济“软”结构平衡作为一项基本粮食方针。为了实现粮食“软”结构平衡,首先,需要建立和健全精悍有力的、具有政府职能的粮食调节储备机构。与此相应,要研究国家粮食储备战略、储备政策、储备机制等,即加强粮食储备“软件”建设,同时,要加强“硬件”建设,即加强粮食现代化大设施。没有现代化粮食设施,就谈不上粮食服务现代化,谈不上粮食流通现代化,更谈不上建立粮食大储备。粮食设施现代化,主要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三大系统;在粮食管理、批发中心建设现代化商流、信息流设施,如在全国首家中央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粮食信息中心;沿着全国粮食主产区的陆路、水路交通主干线和集散中心建设物流设施,即建立起全国粮食储运体系;在东部沿海港口装备粮食进口、出口装卸设施,以适应粮食对外贸易的需要。在东北商品粮集中产区,建设一批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高质量的烘干设施,解决这一地区长期存在的高水分粮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东北粮食走廊”。在长江流域商品粮主产区建设一批食物流设施,即建“长江粮食走廊”。这不仅对于风险防范、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整个粮食产业的商品化、市场化提供坚强后盾。

*本文系1994年11月中旬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的“中国东部农村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研讨会”论文;作者系研究员。

标签:;  ;  ;  ;  ;  ;  ;  ;  ;  ;  ;  ;  

沿着市场化方向振兴粮食主业*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