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后的政党政治趋势_李登辉论文

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后的政党政治趋势_李登辉论文

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后的政党政治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政党论文,总统论文,走向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52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台湾省领导人选举在一片狐疑和唾骂声中落下了不光彩的帷幕,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以50.11%的得票率当选;国民党、亲民党联盟候选人连战、宋楚瑜以49.89%的得票率落选,而围绕选举过程是否合法的诉讼,以及3月19日陈水扁离奇的遭枪击案的调查,使台湾未来的政治格局和政党政治走向变得愈加复杂。

一、台湾政党政治的历史沿革概述

1.蒋介石统治时期的一党专政

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踞台湾以后,继续实行党权高于一切、垄断一切、决定一切、以党代政的“党国体制”政策。台湾地区一切重大问题均由国民党全会或中央常委会决策,国民党的地位高居于行政、立法、司法机构之上,国民党制定的决策和方针,以党的“决议”和“总裁”指示的方式,通过各级党务系统交付各行政部门实施执行。

1949年以后在台湾仅有两个长期“合法”存在的在野党——“中国青年党”和“中国民主社会党”,但一直有党无权,其组织和活动受到国民党特务机关严密的监视和控制。国民党对在野党采取压制政策,也不允许组建新党。

2.蒋经国时代的政党政治革新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严家淦继任“总统”职位,4月28日蒋经国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1978年5月蒋经国当选台湾地区第六任“总统”。1979年12月,国民党召开十一届四中全会,蒋经国提出了在维护“宪政体制”和厉行“民主法治”的大原则下,实现“民主政治制度”。1981年以后国民党又对“一党专制”政策进行了调整,增加“中央”和地方“民意机构”的非国民党籍代表名额,以增加党外势力参政、议政的机会,改善同民社党、青年党两个在野“友党”的关系。1986年9月,党外人士不顾台湾当局的禁令成立民主进步党。

3.李登辉时期的“一党独大,多党竞争”政党政治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病逝,李登辉继任“总统”,代理党主席,标志着蒋经国时代的结束。李登辉主政后大力推动国民党台湾化,台湾政权本土化,通过“宪政改革”逐渐抛弃了“国父思想”。

(1)改变国民党属性和台湾的政党制度

1989年1月公布实施《动员戡乱时期人民团体组织法》正式解除了“党禁”,“一党独大,多党竞争”的政党政治正式确立,岛内形成了一股组党热潮,到2003年底已经有99个政党,但是除少数几个政党有较大影响外,多为默默无闻的“泡沫政党”。

李登辉的“政治革新”,使国民党的阶级基础由以大陆籍为主的官僚资本家变成以台籍资本家为主。台湾籍党员占国民党党员总数的85%。1993年台湾40余年来首次由台籍人连战出任“行政院长”,国民党中央委员增加到210人,台湾省人占了其中的55.2%,在五院中,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四院院长均为台湾籍人[1]。“国民大会”与“立 法院”全面改选后,其人员的省籍结构变成以台籍人士为主体,所谓“中华民国国民大 会”演变成“台湾国民大会”;所谓“中华民国立法院”蜕变成“台湾立法院”。与此 同时“总统”的权力也得到扩大,成为“巨无霸总统”。

(2)利用“总统”选举分裂国民党

2000年“总统”选举中,从国民党分裂出来的宋楚瑜与国民党候选人连战两组人马,票源有相当大的重叠性,选票严重分流。李登辉利用“兴票案”全力打压宋楚瑜,使宋楚瑜的民调支持率由48%暴跌至22%,最终以微弱的劣势落败。民进党在大选中制造出只有陈水扁才能继承李登辉的分裂与民主改革路线的假象,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最终当选,结束了国民党在台湾50年的一党统治历史,造就了一种全新的“多党制”政党体制。

二、“总统”选举前的政党政治状况

2004年“总统”选举前为避免票源分散,以国民党、亲民党为主的泛蓝阵营和以民进党、“台湾团结联盟”为主的泛绿阵营各自完成内部整合,“总统”竞选呈现一对一的激烈对决态势。

1.“泛蓝”阵营整合成功

2002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达成了“2004年共推一组候选人出马”的共识。2003年2月12日,宋楚瑜发表“建构台湾未来的愿景”的“万言书”,揭开了“国亲合、连宋配”的序曲。2月14日连、宋共同召开记者会,发布“共同书面声明”及“国亲两党政党联盟备忘录”,标志着“连宋配”正式形成。“连宋配”形成后,提升了泛蓝军心与士气,民意调查显示连宋支持率一度高达50%。

2.独派政党集结成“泛绿”阵营

为保证“台独”路线继续延续下去,李登辉宣称“为延续本土政权,一定要全力支持陈水扁连任,不然本土政权就会断根”,“独派”组织更叫嚣2004年大选是独立派与统一派的对决,台湾能否实现独立建国的关键一役[2]。为发动岛内“独派”团体全力帮陈水扁辅选造势,李登辉于2003年10月31日联合岛内120个“独派”团体发起成立“全台挺扁总会”,与此同时,为借李登辉巩固“台独”基本票源,陈水扁则打出“友李”策略,不断提出“公投制宪”等“急独”议题与李登辉相呼应。民进党、台湾团结联盟和建国党组成“泛绿”阵营,民进党的实力进一步壮大。

三、“总统”选举后的政党政治走向

2004年3月20日台湾“总统”大选后,民进党操纵选举的诸多疑点使国民党和亲民党联盟提起“选举无效之诉”,一时间台湾的政党政治出现了异常复杂的局面。

1.“总统”选举凸显了台湾政治社会的二元化结构

由于国民党和民进党的过度谋划操作,台湾社会被撕裂为“泛蓝”和“泛绿”这两大阵营严重对立的“双峰社会”。“只问立场,不问是非”已成台湾政坛、社会的普遍现象,原有的“族群矛盾”、“南北对立”更是雪上加霜。尤其是民进党不断炒作“统独”议题,制造省籍矛盾、族群冲突,民众中的对立情绪高涨。泛蓝阵营的抗争使岛内局势从宪政危机发展到政治、社会危机,通过这次激烈、残酷的选战,面对如此接近的选举结果,政党以及民众之间的对立情绪更加严重,这些背景构成了台湾两党政治的社会基础。

2.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政治基本形成

从“总统”大选的选举得票结果观察,连、宋得票数为644万张,较2000年大选的740万票少近100万张选票;陈、吕得票数从2000年大选的498万票增加到647万票,增加近1 50万张选票,“蓝消绿涨”的趋势明显。连战、宋楚瑜将逐渐淡出国民党政治舞台,以 王金平、马英九为代表的本土势力和新生代将逐渐掌控国民党党务。民进党则因胜选而 信心大增,在民进党持续执政优势下,泛绿阵营力量还会上升,泛蓝阵营势力还会下降 。

2004年底新一届立法院委员选举将是“3·20大选”后又一场至为关键的选战。如果泛蓝继续失利,丧失目前在“立法院”过半席位的优势地位,绿营气焰必然愈加嚣张。不过可以预见尽管泛蓝阵营内部存在比较大的分歧,然而为避免力量分散而被各个击破,比较明智的选择是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仍将在新一届“立委”选举中继续合作,从而对执政的民进党形成强大的制衡力量,否则泛蓝阵营在立法院选举中的失利将使其东山再起的希望变得遥遥无期。

在这次选举中,蓝绿两大阵营在地区布局上也出现了重要变化。泛绿势力跨越过去台湾政治上的“南北分界线”浊水溪,延伸到大安溪,将泛蓝势力挤到北台湾的一角及中东部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泛蓝地域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极大压缩,“北蓝南绿”的格局被打破。但是民进党也很难在立法院中形成绝对多数,只能与台湾团结联盟和建国党等台独党联合执政对抗泛蓝联盟。

这样,台湾的政党政治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呈现出两极(民进党、国民党)多元(若干小党)格局的多党政治,蓝绿政治仍然将是台湾政党政治的主色调。

四、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对两岸统一的影响

1.民进党连续执政将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带来更多困难

回顾近十几年的两岸关系,在汪辜会谈取得“九二共识”之后,台湾当局从1994年起就不再谈“一个中国”,1999年李登辉更是提出两岸为“特殊国与国关系”,两岸协商 划上了句号。2000年民进党上台,陈水扁曾提出不会宣布“台湾独立”,不会更改“国 号”,不会将“两国论”入宪,不会搞“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和“国 统会”的所谓“四不一没有”,大陆则提出了“听其言、观其行”,被岛内解读为停滞 的两岸关系露出的一缕曙光。

2003年8月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论,使两岸关系再次跌入谷底而进入“十年僵局”。为欺骗台湾民众和国际舆论,陈水扁宣称要建立所谓“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提出所谓“一个和平原则”。与此同时又鼓吹继续向着“建立台湾为独立的主权国家”迈进,声称在2006年进行“制宪公投”,2008年实施“新宪”,使台湾成为一个“正常的、完整的国家”。陈水扁在2004年“5·20”就职演说中虽然“退缩”到“宪政改造”,不提2006年的“制宪时间表”,称“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及统独的议题”因目前台湾社会未形成绝大多数的共识,“不宜在此次宪改的范围之内”,但是他很明确地把两岸关系说成是“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台湾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变相鼓吹“两国论”或者“一边一国”。他还声称2008年卸任时要交给民众一部“合时、合身、合用的新宪法”,实质是说要让台湾拥有一部与大陆完全没有关系的“新宪法”,从而实现“台湾国”的“法理独立”,其思想核心是建立所谓“新的国家共同体”,培植以“台湾国”为核心的“民族与国家认同”。“台独”势力的膨胀,使统一之路更加艰难,两岸关系变量增大。

2.“3·20公投”的失败表明台湾民众反对台独

尽管岛内台独势力在不断发展,但是无论台湾局势如何演变,我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志和决心是决不会改变的。选举结束后,台湾社会爆发了大规模民众抗争活动,抗议选举不公,要求查清枪击案真相,“3·20公投”的失败更表明绝大多数台湾民众是反对陈水扁台独主张的。台湾《商业周刊》2004年7月22日公布一份“台湾民众对台海认知”的民意调查显示,有58%的民众认为若台湾宣布“独立”,将引起两岸战争;有近60%的民众认为,台湾根本没有抵抗的能力。

陈水扁当政4年,台湾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发展环境恶化,这是陈水扁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所带来的恶果。陈水扁所谓“守护台湾、对抗中国”并不是台湾主流民意,恰恰是其制造两岸对立、推行“台独”的内心世界的自我表白。台湾大多数民众希望两岸关系稳定和发展,陈水扁误导台湾民众,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受到损害的将是台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众福祉。

尽管陈水扁当局不顾两岸同胞的谴责,蓄意破坏两岸关系,但是台湾广大民众是反对台独的,所以我们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依然应该充满信心。

收稿日期:2004-04-27

标签:;  ;  ;  ;  ;  ;  ;  ;  ;  ;  ;  ;  

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后的政党政治趋势_李登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