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零售进入“逆向整合”新时代_电子商务论文

商业零售进入“逆向整合”新时代_电子商务论文

商业零售进入“逆向整合”新时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代论文,商业零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流通控制力似乎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但有两个事件引起人们对此关注,一是前不久国美与格力的纷争,双方因议价不成而导致格力被国美清场;二是我国即将在今年年底全面开放流通市场,届时更多的国际流通“大鳄”将涌进我国流通业。这提醒我们思考:流通控制力的出现将意味着什么?国美在目前国内流通领域属于行业老大,所以国美敢于叫板格力;然而格力不买账国美的强硬态度,甚至不畏惧被清出场,又说明国美还不够强大。但当面对像“沃尔玛”这样的世界著名跨国零售集团的时候,我们的格力们是否还能硬气的起来,实在令人质疑。有一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02年,我国零售百强的销售总额2465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40多亿元人民币;美国沃尔玛一家的销售总额就达2465亿美元,利润总额已经达到85亿美元。因此,不仅是制造业,包括我国的流通业,面临即将到来的外力整合,都不能不思考自己将何去何从。

在中国零售商业未充分开放之前,制造业一直占据着主导市场的地位,零售商业处于被制造企业整合的地位。按照中国政府的承诺,今年年底零售商业将全面开放,随着“沃尔玛”、“家乐福”等超级终端的出现,传统的零售商业被制造企业整合的时代必将结束。前不久国美清场格力事件似乎也正在说明,新型的零售商业将会反过来形成“逆向整合”,制造企业处于被零售商业整合的地位。

紧锣密鼓“布道”忙

人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今年的商业信息特别密集,伴随着对外资商业零售巨头敞开大门的最后期限的日益临近,商业零售业领域就新闻不断。2月初上海举办了“2004年中国零售高峰论坛”;2月下旬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又召集15家商业企业进行流通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3月初“沃尔玛”在中国举行第一次全球董事会;3月下旬商务部又发布消息,要努力培育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流通企业10家。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今年12月11日前将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到目前为止,世界上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经有70%进入了中国,尤其是“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零售业巨头,已经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而且全都拟定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

中国零售业与世界巨头的差距有目共睹,无论是经营规模、管理水平,还是人才结构、竞争力都不是对手。

连锁经营成时尚

美国不足10家的零售企业覆盖了全美市场,每家的年销售额都在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而中国连跨地区销售的企业都很少,最大的企业上海联华超市也才有112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

中国正在集中爆发一场商业业态革命——连锁经营。世界500强都采用连锁化的发展。只有通过连锁化的发展才能形成一个合理的规模,这也是21世纪的发展趋势。零售业从产生到现在,用150年的时间先后经过了8次革命,形成了20多种业态。在综合性的零售革命中,百货商店的优势逐渐丧失,所以开始了专业化的发展。中国的商业零售业也正在朝这种趋势发展,国美、苏宁等家电巨头正在成为行业的代表,引领着中国商业进一步变革。

截至2003年9月,国内批准设立的外资商业企业就达264家,分店达2200个之多,其中绝大部分为新型流通业态。目前世界著名跨国零售集团中的大多数已经进入中国市场。2003年法国“家乐福”中国各公司销售额达到1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7%,成为在中国销售额最高的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并位居中国连锁经营企业第五位。位居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在中国开设了33家分店,2003年的销售额达到58.5亿元人民币。“沃尔玛”还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从中国采购大批商品出口,2002年为120亿美元,2003年达到150亿美元。

在未来的几年,中国商业零售领域必将出现由几家超级巨头一统天下的局面,这其中外资巨头将占据多数。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会有一半以上商业零售企业被外资兼并。大卖场、连锁超市等现代零售业态必将成为时代的主流,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离我们不远。

零售业“整合”制造业

今年3月中旬,国美总部向各地分公司下发了一份“关于清理格力空调库存的紧急通知”,要求其各地分公司把格力空调的库存和业务清理完毕后,暂停销售格力产品。国美对此举的解释是:目前国美销售的家电产品主要以厂商直接供货方式为主,目的是为了节省中间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但格力空调一直通过各地的销售公司向国美供货,在价格上不能满足国美的要求,国美因此无法实现其提倡的“薄利多销”原则。显然,国美希望利用自己的渠道优势迫使格力做出价格让步。这正说明“逆向整合”时代正在来临,零售巨头们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这一事件同时令很多厂商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包括海尔等在内的知名大企业都开始从组织结构上进行了调整,成立了新的直接对接国美等连锁企业的大客户部,开始与国美等连锁企业展开紧密、大规模的合作,与这些连锁企业的单子也越做越大。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以国美的发展速度和市场影响力看,格力抛弃国美都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

现在的企业没有不清楚零售终端对于他们生存的作用,“奥康”的成功依赖于遍布全国的 2000多家自有的、联营的、加盟的专卖店;伊利的成功同样依赖于数千家各式各样的连锁超市、百货店、大卖场。就连几乎名不见经传的“海菱榨汁机”也同样依赖家乐福、普尔斯马特、麦德龙、沃尔玛这些大型连锁机构才走进了千家万户。纵观国际、国内众多的大众消费品制造企业,各式零售店已经成为他们的产品走向消费者的惟一通途。因此,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敢于逾越这一现代社会的市场营销法则:“谁掌握了零售终端,谁就掌握了企业的未来。”原本一盘散沙的零售终端体系以苏宁、国美的崛起为标志,在与前者的产销利润分成上拥有越来越强大的对话实力。超级终端遍及全球的网点和巨额销售额是它的谈判砝码,它们可以据此藐视任何规模的制造企业,这是进入“逆向整合”时代的最明显标志。

问明日路在何方

企业对终端需求的增加,必然会引发零售商业对自我获利的期望值的提高,这对制造企业而言决不是个好消息:商品进场要收费、店家促销要收费、提前结算要收费,总之收费的方式越来越多,制造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很难知道商品销售后自己的所剩。国内制造企业在未来流通领域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国际范围看,制造业向流通领域包括终端延伸,应当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国内有很成功的个案。但在我国台湾地区的统一企业成功地创立了7-11连锁店,应该是一个很好例子。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场席卷全国的零售终端建设热潮迅速升起,有财力的制造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零售店、专卖店,甚至是专营大卖场,他们希望依靠庞大的零售能力带动产品制造的发展。没有财力的制造企业也纷纷与零售企业构筑一种唇齿相依的伙伴关系。但10年以后,一些专门商品将逐渐退出百货商场进入连锁经营渠道,制造业的自有网络将因为成本原因大幅萎缩,而大量零散的中小代理商将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加盟到一些著名品牌的流通商业资本中,成为其连锁店。

在当前的商业业态下,已有很多国际巨头对超级零售大鳄们表示出了依赖。在流通领域特别是家电市场,像国美这样的专业店经过几年发展,目前不论规模还是经营水平都达到了一个高度,市场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也有一些零售商尝试介入制造,以OEM形式做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又有一些制造企业由于种种理由介入流通领域。各个企业各个行业情况不一样,在目前的情况下,流通业和制造业的互相参与是正常的,但最终在流通领域只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原来的零售企业发展而来的零售巨头将会诞生,另一种是极少数介入流通的制造业将会成功,但绝大多数目前这样不伦不类的介入将会不复存在。

标签:;  ;  

商业零售进入“逆向整合”新时代_电子商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