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_物流人才论文

中国物流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物流论文,培养模式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3969/j.issn.1005-152X.2009.11.088

1 引言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而且也推动着中国高等教育融入全球化环境,中国物流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物流人才国际化究竟应该采取何种培养模式?

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他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的理论依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认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获得的,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获得的。那么,在中国物流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中是否可以采用“做中学”的模式?

本文在介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基本观点和中国物流教育国际化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将深入系统地研究“请进来,走出去”和“做中学”两种中国物流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为推动中国物流人才国际化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创造条件。

2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进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科技、信息等全球化的必然结果[1],国际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2],更何况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国际性的事业[3]。

2.1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观点

近年来,众多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深化和发展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想,使之不断系统化和理论化[4]。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国内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其内涵的争议却颇多[5]。王留栓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通常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即一个国家面向世界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交流与合作”[6]。蒋树声教授认为:“国际化意味着通过积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面向世界办学,使自己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更加明显,在世界上形成一定影响,并争取跻身国际一流大学的行列”[7]。

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三个重要的标准[8]:开放性、交流性和通用性,并且呈现出三个重要的特征[6]:教育目标的国际化、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和教育合作的国际化。陈学飞教授考察了中外学者的定义,认为界定大学国际化有四种角度或方法[9]:一是活动方法;二是能力方法;三是精神气质方法;四是过程方法。

围绕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国内学者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刘海峰在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一方面要积极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中国高等教育被同化或完全西化,即处理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或民族化的关系[10]。詹春燕从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的成功经验中,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值得借鉴的经验[11]。王留栓研究了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六个对策[6]:树立国际化的理念,倡导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国际化的师生队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从国际化到全球化需要一个渐进、量变的过程,更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1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的推动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从王颖对近十年中国大学国际化问题研究成果的分析表明[13]:无论理论还是实证研究,中国对国外同类研究成果引进和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还有待逐步深化。

2.2 中国物流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状况

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中孕育成长起来的物流业和物流教育,也在国际化趋势下逐步成长。物流业在西方被称为“21世纪最大的行业”,同时也是各国优先发展的产业。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几十年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物流人才需求的多样性。2000年欧洲物流协会公布,在欧洲共有87所大学开展物流高等教育,其中54所大学设有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硕士和本科专业,另外33所院校在其他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有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课程[14]。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共计50多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德国科隆大学、英国克兰菲尔德商学院、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物流教学体系与美国相似。

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基于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开展的,典型课程包括物流战略、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管理、配送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与使用[15]。而且,物流专业主要隶属于商学院、土木工程系或工业工程系。商学院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强调供应链管理,包括供应链管理技术和应用,供应链物流战略与应用,战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也包括相关的分析管理技术和方法,如仿真技术、统计学、运筹学、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法律与商业之间的交叉学科;土木工程系开设的物流课程,包括港口规划与管理、运输系统分析、智能交通与车辆系统、运输管理与政策、道路网络管理系统、交通流理论、地理信息系统等;工业工程系开设的课程包括运营规划与控制、工业物流、库存系统等。据美国奥尔良州大学主持的一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期20年的物流职业类型调查统计,物流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为:92%的人有学士学位,41%的人有硕士学位,22%的人有正式的从业资格证书[16]。

国外的物流教育以及物流人才的培养经历了80多年的发展历程。最初,一些物流研究机构和协会组织以物流知识及教育、培训等方式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然后逐步在大学中开设物流课程并逐步设立了相应的学科,成为培养物流人才的主要方式。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研究的深入和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人才培养和物流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不少大学此时纷纷设置了物流学科,物流学科体系框架日益清晰,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已较为成熟[17]。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外物流教育体系,文献[18]介绍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物流教育体系。美国的高级物流人才每年都会参加培训,其中选信息技术和应用技术的人有20%,选供应链管理的人有16%,选金融的人占11%,选国际物流的人有10%,选战略管理和预测的人有7%,选精细物流的人有7%[19]。

在物流教育国际化研究方面,现有的国内文献并不多,文献[20]在研究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建设时,提出了引进、借鉴国外物流教材的成果和经验,推进物流教育国际化的思路;文献[21]认为中国物流教育国际化不仅需要理论研究,更加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因此,有关中国物流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物流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体系。

3 中国物流人才国际化的两种培养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由全球化环境中的中国经济发展需求驱动的,在中国经济更深层次地融入国际环境的同时,推动着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国际化轨道。中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发展进程,也驱动着中国物流人才培养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3.1 “请进来,走出去”培养模式

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请进来,走出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在“请进来,走出去”双向的互动过程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机制等诸多方面都逐步与国际接轨,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

按照郑家茂和潘晓卉的研究,可以运用一种包含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22]。“请进来,走出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理论教学方面,从知识传递和经验传递两方面发挥作用(如图1所示)。

图1 “请进来,走出去”培养模式

中国物流人才“请进来,走出去”国际化培养模式,给中国物流教育带来如下两方面的收益:

(1)培养了国际化师资队伍。在“请进来,走出去”培养模式中,不仅可以直接应用国际的教学资源,开展物流理论教学知识传递;而且可以学习借鉴国际的教学经验,进行物流教学经验传递。从而使教师更加关注国际教学模式,对物流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国际化师资队伍逐步形成。

(2)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熏陶。在“请进来,走出去”培养模式中,国际最新的物流理论知识、物流案例知识逐步在教学体系中渗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物流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物流理论前沿动态的认识。可以认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窗口,使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得到了拓展。

尽管“请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培养模式,给中国物流人才培养带来了收益,但是面对要求越来越高的高层次国际化物流人才需求,如何才能使师生真正融入国际化环境并深入其中?如何才能使学生在更高的平台上学习知识?这些问题给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带来困惑。

3.2 “做中学”培养模式

在杜威的“做中学”教学模式中,他主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促进并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物流是一门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更加需要“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国际化环境,探索“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跨越了理论教学而进入实践教学(如图2所示),而且使学生成为教学体系中的主体,积极参与其中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图2 “做中学”的定位

跨国“做中学”实践,使学生可以与国外学生一同完成来自企业的科研项目,在科研实践中共同学习、共同调研、一起讨论、一起完成报告,不仅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而且能够在科研实践中运用知识。中国物流人才“做中学”国际化培养模式,给中国物流教育带来的收益主要体现在培养的学生身上。

(1)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学生。国内外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不仅拓展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面,而且使学生能够站在全球化的视角观察问题、置身于全球化的环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对国际物流、国际供应链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入,视野更加宽阔。

(2)培养学生在多国文化背景下的合作与交流能力。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增加了国内外师生之间交流的难度,学生在跨国“做中学”实践中,需要不停地探讨更加有效的合作与交流方式,才能更好地完成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从而使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内外学生作为一个项目组,围绕来自企业实际需求的项目共同开展研究,从理论研究、现场调研、方案论证到撰写研究报告的全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做中学”国际化培养模式的运用,能够使师生站在国际化平台上开展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向国际化延伸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渠道。

4 结论

中国物流人才“做中学”国际化培养模式,提供了融入国际化环境中培养物流人才的方法。在物流教学实践中,为了真正实现培养具有“中国胸怀,世界视野”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的目标,东南大学与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本科生混合编队,组建了三个项目组,分别完成由扬子石化—巴斯夫责任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工程有限公司和江苏澳洋顺昌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赞助的项目。项目实践表明:跨国“做中学”实践提高了学生在全球化视角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签:;  ;  ;  ;  ;  ;  ;  ;  ;  

我国物流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_物流人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