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R/D国际化战略_国际化战略论文

跨国公司R&D的国际化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跨国公司R&D国际化是指跨国公司将研究与开发活动扩散到母国以外的其他区位,利用多个国家的科技资源,跨国界地开展研究与开发活动。R&D国际化通常包含两种具体形式:(1)设立海外R&D 分支机构;(2)与海外跨国公司或研究机构合作开展R&D。其中,设立海外R&D分支机构是目前R&D在国际化过程中最直接、效果最显著、 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本文主要研究这种形式的国际化。过去,即使是一些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主要在母国建立。传统理论认为,R&D关系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具有一定的聚合和规模效应,要求研究机构之间位置相近。由于经营战略常常是由公司总部决策,因此,R&D机构一般位于母公司。这种集中化的R&D方式越来越不适宜, 因为:(1)由于知识经济的兴起, 许多与知识经济相关的资源是跨国界存在的,跨国公司要获得新知识,同时能够从国外大学或竞争者手中得到先进的研究成果,必须在接近新知识源的大学及竞争者的区位建立;(2)市场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 促使跨国公司加快从新产品开发到推向市场的速度。结果是,跨国公司若要保持竞争力,必须在国际范围内建立研究与开发网络。这样既能从新的知识中心获取信息,又有利于在国外市场实现产品商品化。

一、跨国公司R&D国际化发展趋势

(一)跨国公司海外R&D分支机构数量不断增加

跨国公司R&D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是一个新现象。20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最大企业约占总R&D支出的7%是在国外进行的。 二战以后这一数值稳步上升,80年代达到18%(Cantwell,1995)。70年代后期,R&D国际化现象开始显现,80年代末引人注目。1986年,荷兰、瑞士跨国公司的国外实验室数量已超过国内(Pearce and Singh,1992 )。据美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统计,1983—1993年,美国跨国公司海外R&D的投资增长是国内投资增长的三倍。美国外国研究开发投资占总研究开发投资从1985年的6%,上升到1993年的10%。同期, 外资控股企业的研究开发比例从9%上升到15%。近年来, 日本在美欧建立的研究机构明显增多。欧洲跨国公司的海外研究开发活动,约占总研究开发活动的1/3。

Pearce和Singh(1992)对当年《财富》排列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及海外分支机构的914家实验室进行调查(见表1),R&D机构区位选择主要限于10个国家。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和瑞士跨国公司的实验室超过50%设在母国外。位于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荷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实验室,有超过50%的实验室属外国所有。日本例外,外国跨国公司在日实验室为3%, 日本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的实验室仅占8%。

表1 最大500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实验室

所有权 母国R&D机构海外R&D机构

美国/加拿大 303126

英国 55 81

欧盟 64 98

欧洲(其他)28 40

日本 96 8

澳大利亚

4 0

世界其他国家 11 0

总计 561353

资料来源:Pearce and Singh (1992): Globaliz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t.Martin Press,New York.

Kuemmerle(1999)对医药和电子业世界最大32 家跨国公司进行调查,它们共在海外建立156个R&D分支机构, 平均每家有海外研究与开发机构4.9个。如佳能在5个国家建立8家研究和实验机构, 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摩托罗拉在7 个国家设立14 家研究机构。 Briston- MyersSquibb公司在6个国家设立12家研究机构。1997年,日本、德国、 英国、法国、荷兰、瑞典和韩国等国的363家跨国公司在美建立695家R&D分支机构。

(二)跨国公司海外R&D支出占总R&D支出的比例不断上升

近年来,加大对海外R&D机构的投入已成为跨国公司实施全球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2列出美国、日本、 欧盟这“三极”地区跨国公司海外R&D支出情况。世界大型跨国公司主要来源于这些地区,表中数字反映了跨国公司R&D战略的主流和趋势。从表中看出,跨国公司海外R&D支出保持了相当高的比例。美国跨国公司国外R&D支出占国内R&D支出的33%,欧盟为42%。日本跨国公司过去的R&D活动主要安排在国内进行,进入90年代,企业R&D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国外R&D支出比例高达57%。

美国是世界跨国公司输入研究与开发FDI的重要国家, 也是跨国公司建立海外R&D分支机构的主要东道国。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统计,外国跨国公司在美的R&D支出,从1987年的65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72亿美元,年均增加11.6%。事实上,外国跨国公司在美的R&D 支出增长比美国企业总R&D的支出增长还要快。美国企业同期在国内R&D支出从610亿美元上升到1210亿美元,增长了约97%。与之相比, 外国跨国公司在美分支机构的R&D支出增长了165%。 外国跨国公司在美R&D总支出的比例,80年代上半期为9%,此后迅速增加,80 年代后半期达到14.1%。1991年,由于经济衰退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明显减少,外国跨国公司在美的R&D支出比例降到13.1%。自1991年后,外国跨国公司 R&D的支出比例保持上升势头,1995年达到16.3%(见下图)。 美国外国子公司R&D支出比经营规模的增长快得多,1985—1995年,R&D增加3.4%,销售增加2.5%,就业增加1.7%(Dunning,1998)。

表2 1994—1997年“三极”地区跨国公司R&D活动

国外R&D支出占1993年总R&D支出

国内R&D支出比例(%) (亿美元)

美国 33

550

欧盟 42

500

日本 57

430

说明:根据世界前50位R&D支出最多的跨国公司统计资料。

资料来源:OECD( 1998) Globalization of Industrial R&D:Policy Implications.Working Group

on

Innovation

andTechnology Policy,June 1998.

外国企业的R&D比例

资料来源:Manuel G.Serapio Jr.,Donald H.Dalton( 1999):Research Policy 28,p306.

(三)跨国公司国外R&D分支机构的专利日益增多

人们通常使用母公司以外R&D分支机构的发明专利情况表示技术全球化指标。研究发现,1991至1995年,世界最大跨国公司在美注册专利的11%是在母公司以外的国家研究获得的(UNCTAD,1999,见表3)。1990—1995年,世界主要国家跨国公司在美取得的专利平均88.7%来源于公司母国。如不包括日本为83.5%。从专利统计数量看,跨国公司研究开发国际化程度仍不是很高,但国家之间差别较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是英国、荷兰和比利时,超过50%的注册专利由母国以外的研究开发机构发明。日本最低,外国研究机构发明的专利仅占1.1%。 从动态角度看,从1969—1972至1990—1995年期间,所有跨国公司在美注册专利来源于非母国的比例不断上升。另外,Niosi(1997)通过分析1970 —1990年专利趋势,发现除了加拿大,在西方七国注册专利中,来自国外的比例迅速提高,表明技术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快。

有些学者使用科技出版物指标衡量技术的国际化。Hicks 调查了日本国内企业公开出版和引证情况,发现企业的出版物都来自国内实验室,而且是由本国人完成的,公司也绝大部分引用日本的科技资源。同时,Hicks还发现,科技出版物的国外发行或联合合作日益呈现全球化。 这表明技术国际化虽是有限的,但逐渐呈现不断扩张之势。

二、跨国公司海外R&D直接投资理论

对于跨国公司海外R&D的直接投资,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他们的研究可分为三类:一是详细案例研究;二是调查研究;三是大样本研究。案例研究集中在投资的动机和过程方面。调查和大样本研究集中在R&D的投资结构,特别是在R&D的投资方向上,标明从哪国向哪国投资。对跨国公司海外R&D直接投资的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是:

(一)国际产品周期理论

Pearce根据原产品周期理论和修正后的产品周期理论,对海外R&D分支机构的作用加以区分。根据原产品周期理论模型,海外R&D投资是依据跨国公司的总体战略,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阶段,伴随生产性分支机构的外移进行的。依据原周期模型,海外R&D分支机构的主要职能是转移技术,帮助区位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修正后的产品周期模型强调跨国公司海外R&D的主要潜在职能是对不同国家的研究分支机构加以协调,同时获得东道国的创新技术(Pearce,1989;Cantwell,1995)。这一观点较少强调海外R&D分支机构对国外生产性企业的技术支持,特别强调为了公司的整体利益,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技术资源的重要性。

表3 世界最大跨国公司在美国注册专利中由外国R&D 机构发明的专利比例%

母国1969-1972 1973-19771978-1982

美国 5.0 5.9

6.4

德国12.8 11.1 12.1

英国43.1 41.2 40.5

意大利 13.4 16.0 13.9

法国 8.2 7.7

7.2

日本 2.6 1.9

1.2

荷兰50.4 47.4 47.7

比利时 50.4 51.1 49.3

瑞士44.4 43.6 43.8

瑞典17.8 19.9 26.2

奥地利

5.1 16.8 19.8

挪威20.0 1.7 12.3

芬兰18.9 27.1 26.9

加拿大 41.2 39.3 39.5

其他28.2 22.2 26.4

总计10.0 10.5 10.5

总计(不包括日本)10.5 11.6 12.3

欧洲国家28.0 25.2 24.5

母国1983-1986 1987-19901990-1995

美国 7.5 7.9

8.6

德国14.5 17.1 20.7

英国47.1 50.4 55.8

意大利 12.6 11.1 16.5

法国 9.2 18.2 33.2

日本 1.3 0.9

1.1

荷兰50.4 54.0 55.7

比利时 58.2 47.5 53.3

瑞士41.6 4352.3

瑞典28.9 30.6 42.4

奥地利 11.8 8.0…

挪威32.5 37.1 20.2

芬兰18.7 27.9 39.5

加拿大 35.8 40.1 44.0

其他30.3 7.5

3.9

总计11.0 11.3 11.3

总计(不包括日本)10.5 15.8 16.5

欧洲国家27.0 30.0 34.8

资料来源: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1999,New York:United Nations.

(二)国际生产理论

Dunning认为, 当跨国公司认为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一定所有权优势,通过对外国区位的内部化开发能获得理想收益时,就要从事R&D的对外直接投资。他认为,跨国公司海外R&D直接投资能帮助企业获得某种优势,该优势与公司业已存在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跨国公司保持和加强竞争地位。跨国公司的海外R&D直接投资,是为了承担以下一种或几种组合职能:(1)产品、原材料或工艺技术的适应或改善;(2)基础材料或产品研究;(3)生产研究的合理化或成本最小化;(4)了解和监视国外技术能力的发展变化。

(三)技术开发与技术增长理论

Kuemmerle将跨国公司海外R&D 直接投资分为两类: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开发(HBE)和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增长(HBA)。HBE 是开发母国区位创造的技术优势,以这种方式利用该优势比其他方式对公司更有利可图。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现有技术知识,开拓国际市场。所以,影响跨国公司R&D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是东道国市场规模和成长潜力。HBA是为了保证跨国公司的稳定和长期增长, 旨在从海外为母国获得新的技术与知识信息,增加母公司技术存量,从而提高跨国公司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东道国公共部门和私有机构的R&D投资量,国内人力资源质量,有关科技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等,成为影响跨国公司选择海外区位、建立R&D分支机构的关键因素(Kuemmerle,1997)。根据Kuemmerle的理论,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开发型海外R&D投资主要强调:(1)产品的区位适应;(2)产品的多样化生产;(3)工艺技术的区位适应。相应地, 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增长型海外R&D投资强调:(1)创造核心产品;(2)支援核心产品; (3)工艺创造。

(四)R&D分散与集中理论

Pearce(1989)将影响跨国公司建立海外R&D分支机构的作用力分为离心力即促使R&D机构分散化因素和向心力即促使R&D机构集中化的因素。Cheng和Bolon认为不同条件、动机和环境因素影响跨国公司的海外R&D直接投资。这些条件包括影响跨国公司从事海外R&D投资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如信息技术进步便利了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协调和一体化;内部因素包括从国外获得新技术,支持海外生产性企业等(Cheng andBolon,1993)。Granstrand将影响跨国公司R&D 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分为驱动与阻止因素。驱动因素是一种离心力,推动企业的R&D机构趋于分散化,包括:支持当地化生产,满足当地消费者的生产需求,获得国外先进科学技术,降低R&D人力成本,东道国政府政策影响及重要的国外收购行为。阻止因素是一种向心力,吸引跨国公司的研究机构趋于集中与聚合,包括:严格控制与监督R&D活动,降低技术信息泄露风险,接近国内市场,R&D具有规模经济,降低协调及通讯成本,母国政策影响。跨国公司在制定R&D战略时,需比较两种因素的平衡力量。

(五)辅助资产理论

Serapio认为跨国公司从事海外R&D直接投资, 是对公司内部关键性资产的安全措施,是辅助关键资产充分发挥作用的行为。如跨国公司在国外建立R&D基地,通过接触当地基础研究信息,提高公司基础研究能力。一些跨国公司通过投资国外应用或开发研究,辅助加强国内的基础研究。还有跨国公司通过对海外工艺技术的R&D投资,提高生产技术。另一些跨国公司海外R &D 投资, 仅是为了得到关键性辅助技术。 Serapio认为,跨国公司海外R&D直接投资是为了提供辅助性资产, 而这些辅助性资产对跨国公司海外生产和经营活动取得成功至关重要。跨国公司的海外经营和生产转移,常常需要公司产品的适应性开发,部分产品要求重新设计和工艺改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海外区位建立自己的R&D机构,以支持公司的海外生产和经营活动。辅助性资产理论还对许多跨国公司建立海外多区位R&D机构,并将各区位机构并入全球一体化研究与开发网络的行为加以说明:公司产品或创新的关键技术资产可能分布于国外多个研究机构,先进技术的创新需在国外多个研究区位同时进行;跨国公司为了能从辅助技术的R&D中获得最大收益,将在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区位设立R&D分支机构,并将所有这些研究机构纳入R&D的全球化网络。

三、跨国公司R&D国际化动机及影响因素

许多学者对跨国公司海外R&D直接投资动机进行研究。瑞士跨国公司R&D的国际化程度很高,Lars Hakanson和Robert Nobel(1993 )专门研究了瑞士跨国公司海外R&D的直接投资。他们选择瑞士最大20家跨国公司,共在海外设立150家研究开发分支机构。调查表明, 瑞士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R&D分支机构的主要动机是:(1 )为区位生产性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5%);(2)适应市场对公司主要产品或生产工艺的适应性改造,使之更符合区位市场条件(32%);(3 )开发利用国外技术资源(8%);(4)政治因素、环境条件、东道国政策影响(34%);(5)综合动机(24%)。

Lars Hakanson和Robert Nobel 将影响跨国公司海外研究开发投资的决定因素细分为企业国际化程度、对外并购、国际化经验、海外经营年龄、地理分散度、全球性生产分工、产业R&D密集度和国外总部等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海外R&D活动,具有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市场导向型R&D机构,跨国公司海外生产性企业的分散度具有显著影响。对于生产导向型研究机构,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产业R&D密集度和全球分工程度。对政治动机型和综合动机型研究机构,除了国外总部对综合动机型具有显著影响外,其他变量也对其产生一定影响。

总体上,国际化程度对海外R&D投资水平具有显著影响,也与跨国公司海外收购的企业数量有关,但与国际化生产经验无关。这可能是在跨国公司的早期国外经营中,国际化经营的时间与经验是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对跨国公司的边际影响趋于减弱。由于瑞士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由来已久,海外经营的时间与经验不再成为重要影响变量。

Ove Granstrand(1999)对24家日本企业和23家瑞士企业进行比较研究。这些企业均属化工、电子和机构工程类产业。由于过去日本企业R&D国际化程度较低,90年代以来,R&D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而瑞士企业R&D国际化一直保持很高水平,所以对两国跨国公司R&D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指出:日本企业具有以下特点:(1)R&D的离心力大于向心力,促使更多企业R&D 走向国际化。(2)获得区位的先进技术是重要因素,区位R&D 人力成本不是主要影响变量。(3)满足区位市场需求是重要影响要素, 但靠近国内市场也同等重要。(4)最为重要的阻止因素是对R&D 的控制与监督,以及管理、协调和通讯成本上升。(5 )政府政策不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它对驱动因素的影响比对阻止因素的影响更为敏感。(6 )技术信息的泄露风险对任何产业不构成阻止R&D分散化的因素。瑞士跨国公司特点是:(1)驱动因素在任何产业不是主要因素。(2)对外收购、支持区位市场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规模经济、管理成本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对电子业比较重要,国外收购对化工业最为重要。(3)政府政策对任何产业几乎不产生影响。

Pari Patel(1999)通过对220个样本的研究, 总结和概括了跨国公司海外R&D分支机构的目的、规模和影响跨国公司研究开发活动区位决定因素(见表4)。

表4 影响海外R&D分支机构的目的、规模等因素

目标规模开发母国或

主要区位

东道国优势

决定因素

调整产品、 小 公司优势 东道国

工艺和原材料以 在母国 市场规模

适应国外市场,

为海外生产性分

支机构提供技术

跟踪监视国 小 公司在母国 母国、

外科技发展动态 存在优势,东道 东道国科技

国也具有优势

水平

在母国之外 大 公司在母国 母国和

创新核心产品及 不具有技术优势,

东道国科学

关键技术

东道国存在技

技术质量与

优势

规模、成本

优势

资料来源:Pari Patel(1999).

Walter Kuemmerle对238家外国R&D分支机构进行调查研究。 他们根据机构职能不同,将R&D机构分为技术增长型(HBA )和技术利用型(HBE),前者约占样本比例的45%,后者约占55%。 两种研究机构的规模基本相同,约为100个科研人员, 但它们的战略目标和领导作风迥异。技术增长型研究机构为了获得新的知识资源,必须位于科技人才密集地区。如硅谷知识群内有大量的专家非正式的聚集,也有高技术公司与临近的大学交流信息。在通讯技术产业,西门子、NEC、 东芝都在普林斯顿大学和贝尔实验室附近设有研究机构,以充分利用那里的研究专家。与之相反,为了迅速将研究成果商品化,技术利用型机构一般临近主要市场和生产性企业。如Hewlett-Packard和Texas Instruments均在新加坡主要的生产性企业附近建立了R&D分支机构。研究还发现,技术增长型在跨国公司海外R&D直接投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与近来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Hakanson and Nobel,1993a)。

Robert Pearce(1999)对英国180家有代表性的外国R&D机构进行深入调查。他将海外R&D机构的动机分为四类:(1 )援助产品生产和工艺技术,支持跨国公司在英国的生产性企业。(2 )提供产品生产和工艺技术改造,支持英国之外跨国公司的生产性企业。(3 )与在英国的生产性企业的其他职能相配合,帮助跨国公司在英国的生产性企业,促使产品更好地服务于目标市场。(4)独立于区位生产性企业之外, 专门从事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接受公司总部研究开发计划或项目的控制与协调。调查表明,对于(1)型机构,2.1%的机构认为是惟一动机,22.9%的机构认为是主要动机,37.5%的机构认为是次要动机,37.5%的机构认为没有此动机。从母国看, 所有国家的跨国公司认为援助产品生产和工艺技术,支持海外生产性分支机构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动机,国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别。从产业角度分析,电子业和制造业认为(1)型是主要动机,医药业认为几乎不存在(1)型动机。对于(2 )型动机,既提供产品生产和工艺技术改造,又支持英国之外的生产性企业。14.6%的研究机构认为是主要动机,43.8%的机构认为是次要动机,39.6%的机构认为没有这项动机。对于(3)型动机, 实现区位生产价值链增值活动的合理化,35.4%的研究机构认为是建立海外R&D机构的主要动机,22.9%的机构认为是次要动机,41.7%的机构认为没有此动机。(2)型动机对化工业十分重要,医药跨国公司的(3)型倾向性较强,日本跨国公司具有明显的(3)型倾向性。在产业方面, 制造业与电子业比较注重(3)型动机。 最后是专门从事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动机,16.7%研究机构认为是惟一目的,25.0%的机构认为是主要动机,22.9%的机构认为是次要动机,35.4%的机构认为没有此动机。欧洲跨国公司(4)型倾向性特别明显,日本企业也比较强调, 美国企业(4)型倾向性较弱。在产业方面,医药业(4 )型倾向性十分突出, 有41.2%的医药研究机构认为,惟一职能就是开展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化工业的倾向性也较为明显,制造业和电子业不把(4 )型作为主要动机。

全球竞争环境加剧,导致跨国公司研究开发职能的演变和深化,影响跨国公司建立R&D分支机构的战略要素不断变化。Robert Pearce 在调查中,将影响要素划分为四类。(1 )主要目标市场的竞争压力迫使生产性分支机构调整产品和生产工艺,以提高效率。(2 )竞争压力和产品创新导致生产性分支机构在主要目标市场上开发新产品。(3 )充分挖掘和利用英国在某些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能力。(4 )有效利用英国技术和研究基础设施。

目标市场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调整产品和生产工艺,以改善效率,43.5%的研究机构认为,这不是一个影响建立R&D 分支机构的因素, 21.7%的研究机构认为是一个次要因素,32.6%的研究机构认为是主要影响因素,2.2%认为是惟一影响因素。 在市场竞争和产品创新导致企业在主要目标市场上开发新产品的影响方面,8.7 %的研究机构认为是惟一影响要素,50.0%认为是主要影响因素,23.9%认为是次要因素,17.4%认为不是影响因素。A、B两种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需求因素对跨国公司研究开发区位选择的影响,它不改变企业现存的技术水平,主要作用是通过增加企业对目标市场条件和环境的反应能力。从调查结果看,不同国家需求因素对R&D区位选择的影响力各异。需求因素对日本企业的影响力极其有限,表明企业在海外建立研究机构的目的不是现有技术的商业应用。对美国企业而言,第二种因素的影响力非常重要,表明区位市场条件和良好的吸收当地技术的经验,有利于企业发展新产品。从产业角度看,需求因素对医药业的影响力稍弱,对化工业和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海外R&D分支机构担负的职能趋于复杂化,海外研究机构对跨国公司综合技术竞争力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供给因素对跨国公司海外R&D分支机构区位选择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供给因素主要涉及研究机构对特定技术项目的研究能力,主要包括:东道国在某些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状况。调查表明,东道国技术水平和能力,4.4%的机构认为是惟一因素,52.2%的机构认为是主要因素,23.9%认为是次要因素,19.6%的机构认为与此无关。此因素对日本企业的决策影响最为重要,欧洲企业也与之密切相关。医药业特别强调这种要素的作用,尤其是从事基础研究的机构,影响十分显著。优良的研究基础设施有利于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所以,东道国综合技术研究设施构成影响研究机构决策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2.2 %的研究机构认为这是惟一因素,30.4%认为是主要要素,37.0%认为是次要要素, 30.4%的研究机构认为与此无关。

不同因素对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区位选择是不断变化的。 表5总结了各要素对跨国公司海外研究机构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41.3%的机构认为,当地科学家的充足供给对区位研究机构职能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日本电子业的影响最为显著,对医药业的影响也比较明显。34.8%的机构认为,东道国政府的金融支持也对机构的职能发挥产生影响。这一要素对欧洲企业的影响最为显著,对日本企业的影响最弱。因此,政府扶持性政策对于业已建立的具有良好声誉的研究机构,有利于扩大其职能。而对于向日本的R&D机构,重点考虑的是机构的战略区位,所以,政府的金融激励难以产生理想效果。只有15.2%的机构认为,区位政府压力对机构的职能扩展产生影响。为母公司海外生产性子公司的市场开发产品的愿望,有47.8%的机构认为也是一个影响要素。区位生产机构在跨国公司组织内职能作用的增加,有26.1%的机构认为有利于区位研究职能的增加;区位研究机构在跨国公司科研活动中职能作用的增加,73.9%的机构认为有助于区位研究机构的发展。

表5 影响海外R&D分支机构职能的要素 评价(样本调查的百分比) %

A B C D E F

电子业 63.6

18.2

9.163.6

36.4

45.5

医药业 52.9

47.1 17.611.8

17.6

76.5

化工业 12.5

37.5 25.062.5

25.0 100.0

其他

20.0

30.0 10.080.0

30.0

80.0

平均

41.3

34.8 15.247.8

26.1

73.9

美国

23.1

38.5 15.438.5

23.1

92.3

欧洲

66.7

11.1 11.155.6

33.3

80.0

平均

41.3

34.8 15.247.8

26.1

73.9

说明:A:区位科技人才可获得性;B:政府金融支持(如税收激励);C:政府政策压力;D:为公司生产性子公司的市场开发产品的愿望;E:区位生产企业在跨国公司组织内职能作用的增加;F:区位研究机构在跨国公司科研活动中职能作用的提高。

资料来源:Robert D.Pearce,Research Policy(28),1999,pp.157—178.

对哪些区位因素不利于跨国公司建立海外R&D分支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23.4%的机构认为,区位缺乏科技人才是促使该区位研究职能削弱的重要因素。这个要素对日本企业的影响最为明显,表明企业对区位供给要素比较敏感。53.2%的机构认为,不利的外部金融形势会引起区位研究职能的萎缩。74.5%的机构认为,公司内部财务状况的不利变化,对海外研究职能的影响更大。42.6%的机构认为,不利的当地政府压力将会缩小海外研究机构的职能。

总之,随着全球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寻求增强竞争力的要素已经延伸到技术的研究开发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R&D机构网络,使跨国公司的R&D分支机构更加分散化。它们不但在世界范围内利用公司内部现有的技术,最大可能地获取利益。而且更加注重通过不断开发与更新技术,保持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影响跨国公司在区位建立R&D分支机构的因素多种多样。母国之间、产业之间均存在一定差别。从发展趋势来看,东道国拥有有利于提高跨国公司全球技术竞争力的稀缺资源,将越来越成为吸引跨国公司R&D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

四、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政策含义

跨国公司R&D的国际化,并不意味着技术与创新活动的全球性广泛分配,大多数的R&D集中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的知识生产活动趋于在国外进行,但大都集中于“三极”区位内的高技术中心。例如,1994年美国跨国公司子公司90%的研究在发达国家进行。随着市场和研究机制的分工深化,这种不平衡的趋势越来越强。一个区位吸引跨国公司进入的竞争力越强,该区位就愈密切地与复杂的知识生产体系联系在一起。在全球范围内,这样的中心将会越来越少。

1985—1994年是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加速发展时期,许多跨国公司已在世界不同区位建立R&D实验室或新产品开发中心。90年代后半期,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创新活动的全球最佳组合,努力提高R&D的全球性效率,R&D的国际化继续深化,同时伴随着不断集中的趋势。结果是,跨国公司不再满足于追随技术竞争的步伐,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并在最适宜的区位,在几个最佳产品细分或技术领域内,选择一个最具潜值的区位,建立自己的主导研究机构。

目前,跨国公司仍然是先进技术的载体和绝大多数前沿技术的创新者,也是世界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的主体。由于技术具有广泛的外溢性,与跨国公司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是发展中国家获得技术、提高国家技术能力的重要渠道。面对跨国公司R&D的国际化趋势,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挑战。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特别是吸引跨国公司R&D的直接投资,是发展中国家提高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发展中国家如何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的区位,关键是公共政策制定者对于他们的区位特征应该采取现实的态度,短期内能够吸引什么类型的跨国公司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已经存在生产性分支机构的情况下,首先吸引跨国公司技术利用型R&D的直接投资可能比较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利用型R&D机构的扩散效应有利于提高当地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科研力量,从而有利于吸引技术增长型R&D机构的直接投资。如跨国公司大多数研究开发机构集中在“三极”区域,新的研究开发机构也开始在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建立。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所有技术领域都能吸引跨国公司R&D的直接投资,而应集中有限资源,在某些细分市场或某一技术领域内,塑造和培养有竞争力的区位。从发展趋势看,东道国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科研水平、科研基础设施等因素,将逐渐成为吸引跨国公司R&D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所以,一切有利于提高和改善这些因素的政策和措施,都是增强区位吸引力的有效手段。另外,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跨国公司也要区别对待,因为影响跨国公司R&D区位选择的因素存在差别。并购、政治压力、税收、金融等因素,对某些跨国公司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但作为一项长期的政策,并不是最佳的市场化选择。

截稿:2000年6月

标签:;  ;  ;  ;  ;  ;  ;  ;  ;  ;  ;  

跨国公司R/D国际化战略_国际化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