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配电运维检修就是借助有效的检修模式、检修规划进行设备管理,从而有效避免由于线路老化、雷击、线路连接问题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运维管理能够降低管理、操作等方面的技术问题,通过有效的方法将各类事故、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并充分挖掘这些问题的发生成因,以便配电网络能够更快的恢复供电。本文主要针对配电运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配电运维;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1配电运维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人力资源配置管理
人力资源配置可能会直接导致设备安全故障方面的问题,例如检修技术不合格、规划模式不科学都可能会指直接导致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生。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怠工、检修操作失误等情况都会导致配电线路工作效益降低的情况,不仅不利于电网的建设,还会导致诸多技术控制方面的情况。企业对于维修管理不重视,没有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技术进行实践,造成相应的规划问题和功能检测问题存在技术性偏差。
1.2设备及硬件问题
配电设备老化及线路管理体制存在方向性偏差可能会导致实践要求达不到核心质量标准。主体问题体现在以下以下几点:首先,电缆中央的断路器过于陈旧,且操控技术落后,导致主体操作模式和操作方法存在严重的技术偏差。特别是对于某些重点设备的管理中,没有充分实践、遵循主体的管理项目和管理资料,会直接导致技术指标数据和指标内容有方向性额度偏差,也会导致远程操作存在严重的发展问题。其次,某些熔断设备过于老旧,且相应的配套保护措施和保护技术过于落后,导致设备无法适应于当前的天气需求,导致熔断器发生不规律的条线等情况。特别是熔断设备顶端没有添加对应的防雷措施,如防雷设备的性能较差,导致主体设备所承受的感应电流超过承载需求,也会导致重点设备发生严重的损害问题。如电缆的绝缘母线和绝缘因子、母线发生严重的设备老化现象,进而导致各类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生。
1.3运维管理模式因素
由于技术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方法不精准,可能会直接导致运维管理存在方向额度的偏差,如管理过程存在漏诊、误诊以及错诊的情况,也会导致配电线路发生严重的安全隐患及其故障问题。某些工作人员并未参照指定的管理方法进行操作,从而导致中心管理故障问题不能够及时得到化解,而这一问题也会引发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
2 配电线路运行维护检测要点
2.1 直杆
在直杆过程中,如果塔架严重倾斜,塔架未固定,则塔架会坍塌。在直杆中,应将张力线绑在杆的根部并拧紧,操作和维护检查时,由于临时张力线和塔内的裂缝,工作人员应密切合作以避免塔上的力。
2.2 绝缘线运行及检修检测
在绝缘电线的运行和维护检查中,必须观察连接管和绝缘电线是否相同,夹管和液压管的质量是否合格。使用绝缘套管时,确保套管表面光滑无损。当绝缘芯的横截面小于导电横截面的 17% 时,绕组线用于修复;当损坏区域超过导电部分的 17% 时,绝缘导线将落到地面和损坏的绝缘导线上。用扎带拧紧芯的末端,剥去绝缘电线的绝缘层,钢丝刷用于去除金属丝污垢。
3优化对策分析
3.1优化检修操作技术
第一,技术人员需采用可视化的软件进行直线杆正杆的校正管理,需对操作模式进行探索。在实际加固过程中对杆塔设备进行固定操作,结合对应的检修技术和检修法则进行技术校检,针对杆塔的垂直程度进行分析。若杆位的垂直度达不到标准,需采用对应的方法将杆塔进行紧实操作,结合搭配师的作业法则进行优化分析和优化管理,降低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顶层杆塔的承载力参数不达标的情况发生。
第二,对于绝缘母线和绝缘因子设备的检测中,则需要分析配电电缆线路的连接的情况,采用 GIS 技术对导线的连接情况进行分析,降低由于连接操作不合理的现象。特别需注意对套管管件设备的使用周期进行分析,采用导电切面的功能性对线芯功能进行技术校准,确保该切面的导电参数约为 17.2%,借助对应的方法进行线圈缠绕,从而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概率。需针对绝缘因子技术维修及技术管理,降低由于杂物、不干净物质而导致各类隐患的发生。
第三,融入有效的防护机制和保护技术能够全面的降低由于线路或断路器失效情况的发生。在此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内容的拓展:首先,需对当地配电线路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与测算,构建系统的保护装置和检测原则,并针对总体线路规划及自然发展规律进行综合性管理,结合对应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保证各部分设备的操作数据均能达到合理的技术额度。其次,需拓展新时期的防雷技术,分析各类新型材料与防护机制的兼容性。如对于雷电较多的区域的管理中,则需要构建高精度的避雷针进行电流引导,将五防管理措施和杆塔的性质相结合,采用耦合管理模型对不同设备的绝缘功能进行分析,防治由于线路串线情况而导致重要部位的设备功能发生严重的损害情况。
3.2确立有效的诊断、检修模型
技术人员需采用新时期的智能监管技术进行技术分析,结合当前的诊断技术进行改进处理,并采用图 1 所示的模型进行综合实践,从而有效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在此过程中,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配比流程务必遵守对应的方法进行技术实践和技术探索,分析评估方案、风险检测机制、项目考核标准均能达到综合性的技术要求。特别需注意对总体的诊断方法和诊断内容进行优化,明确主体参数额度的设置和管理,采用集中管理的法则进行检修探索,进而构建出一个集稳定、编制于一体的管理原则和管理要求。精准对采样数据和采样组值的评判,不仅能够提高检修技术的精准度,还能更为有效的分析出检修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利用对应的检修管理模式进行规模化的检测,这对于提高主体运维管理的精准度有积极的作用。

图1 运维管理模型
3.3构建明确的管理运维体系
管理运维体系的优化需根据当前我国的配电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进行实践,融入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进行方法实践,确保主体数据的可靠性要求,分析、评测出数据逻辑的有效性,以确保运维方法更为有效。同时,需构建对应的管理要求模式和管理制度模式,对区域内部的数据逻辑和数据模型进行整合处理,从而为有效地提高电网的功能。若管理过程中出现设备跳闸的情况,需充分分析绝缘母线的基础功能,围绕这一功能进行技术探索,采用反光纸的技术进行优化,方可全面降低由于不精准而导致各类事故的发生。最后,需构建不同层级的线路保护措施和保护方法,针对线路的总负荷情况进行调研,引入 CT跳闸线圈模型进行保护管理,以确保管理运维的功能价值。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配电线路的运行和维护中,必须制定合理、规范、统一的监督管理制度。定期对配电线路进行操作和维修,对配电线路运行进行日常检查,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提高工作线路的运行和维护水平。
参考文献:
[1]配电线路故障原因和运维管理控制分析[J].王波,李小龙.中国住宅设施. 2017(04)
[2]配电线路故障原因分析及运维管理控制[J].王奇云.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17(10)
[3]配电线路的故障原因及运维管理[J].古汉城.居舍.2017(31)
[4]影响配电线路高效运行的因素及强化运维管理的措施[J].张钊瑜,刘庆江.科技风.2017(25)
论文作者:冯继超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技术论文; 线路论文; 设备论文; 发生论文; 情况论文; 操作论文; 方法论文; 《电力设备》2019年第9期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