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资源一般性地区的旅游规划之路论文_李睿

——以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流溪河沿岸旅游概念规划为例

李睿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510290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近几年旅游规划在实际操作中的利弊得失,指出资源一般性地区发展旅游的一系列问题,在阐释该类规划有效手法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流溪河沿岸旅游规划的实践,为此类地区的旅游规划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旅游规划;资源发掘;生态旅游

一、引言

我国旅游业经过20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由于珠三角都市周边的休闲旅游需求十分旺盛,珠三角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更引发了旅游规划热。在这种大背景下所涌现出的规划作品良莠不齐。在目前的旅游规划设计中,往往忽略当地的真实资源禀赋,或不能将其从项目、景观中准确物化,最终树立出的旅游形象缺乏创新性,缺乏对自然景观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各地不论是否具有所需自然景观条件,全部一轰而上,最终使得大多旅游项目要不惨淡经营,要不推进困难重重。

二、研究问题

1、理论背景: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的不成熟与开始受到关注

旅游规划的编制从世界范围看,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夏威夷。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一直被认为是一项技术工作,而相关的理论研究与旅游规划的编制发展过程并不协调同步。

2、现实背景:旅游规划的形式主义现象严重

各个地方都重视发展旅游业,也知道发展旅游首先就是要抓规划。以往很多规划制订出来以后,都难逃“抽屉放放、墙上挂挂”的命运。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多原因,政府官员的意志、投资商的喜好,都会使精心编制的规划成为一纸空文,使许多专家学者的呕心沥血之作付之东流。

3、问题提出

城市周边资源一般地区的旅游规划理论是旅游规划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规划理论研究中,旅游规划的主要演进过程与规律以及这种演进与当地旅游发展之间的互动一直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希望通过个案研究探讨资源一般地区旅游规划的主要规律。

三、禀赋一般的自然景观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1、规划背景

广州市建设花都副中心的对旅游业的推动。广州市建设花都副中心的提出将花都区建设成广州特大型的高端城区,包括空港枢纽及装备制造业等,同时也提出加强花都区旅游业、会展业等服务业对广州的贡献。一系列的产业及旅游项目的落实,将直接推动花都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花东镇临近空港,交通便利,旅游业也迎来发展的机遇。

花都区产业转型的诉求。2000年撤市设区以来,花都区工业发展迅猛,已形成了汽车、空港、皮革皮具和珠宝等产业集群。2013年全区实现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10万元,二产比例超过60%。同时,服务业需求旺盛,但第三产业发展趋势缓慢,增长率低。在“123”战略下,北部地区延续了“北优”的发展策略,花都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产业将是花都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抓手之一。

花东镇城乡统筹发展的需求。花东镇流溪河沿岸具有山、水、林、田、古村落五大特色资源,但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村民收入来源单一,以农耕为主,城乡统筹缓慢,产业结构亟需调整。

流溪河沿岸村庄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港头村的古村居群、水口营村的探花文化、莘田村的水果及农作物等均具备旅游资源的特质,这些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在此背景下,花东镇期望通过流溪河沿岸旅游规划整合各村落的旅游资源,借助流溪河绿道的优势,推动旅游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村民收入及提升村庄环境品质。

2、规划思路探索

(1)资源分析:规划区具有山水、农业、文化等良好旅游资源。

山:流溪河沿岸有许多高低错落的低山丘陵。

水:流溪河沿岸地区水网密集,并有许多池塘。

农业:花东素有“花都粮仓”之称,形成农田种植,水产养殖、果蔬种植、花卉培植等产业。

民俗文化:龙舟文化、科举文化、宗族文化。

农耕文化:古老的农耕方式还流传至今。

古村落文化:探花村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但规划区所在的花都区旅游资源丰富,主要可以分为生态公园、休闲旅游度假区、文化古迹、美丽乡村四类。旅游资源特色如下:

——文物古迹众多,以古村落、寺庙、祠堂、牌坊和阁楼、名人故居、革命遗址为主;

——生态公园较多,包括山体及水库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及流溪河沿岸,如秀全水库、王子山森林公园等;

——特色资源丰富,例如北兴杨荷村是岭南闻名的荔枝之乡,千年历史;赤坭镇瑞岭村的盆景栽培100多年历史;芙蓉嶂是南粤风水宝地;狮岭镇盘古王山是古代“南海中盘古国”的遗址之一、盘古王庙香火旺盛。

因此,规划区内如港头村、水口营村等与花都区具有类似旅游资源的村落多,旅游竞争力相对较弱。

(2)SWOT分析

通过对基地的现状分析,我们得出流溪河沿岸旅游概念规划的核心问题:旅游资源一般的外围乡村如何发展旅游业。

3、规划具体内涵

(1)塑造大众、乡野、生态、体验式的旅游度假形象

大城市外围地区的乡村应为城市提供优质农产品和生态自然的游憩空间。

水口营村、港头村及流溪河沿岸地区利用自身资源,抓住市民对无公害食品及乡村生态休闲的需求,保护古村落及巧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规划区的旅游形象如下:

(2)定位依托广州都市区,面向中薪人群

流溪河沿岸旅游发展定位:花都东北部都市农业体验基地、广州市乡村生态旅游体验目的地、市民周末“两天”休闲旅游主要目的地。

村庄发展定位:把港头村、水口营打造成为都市农业体验村及花都区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的重点村。

(3)功能与布局——依托现状,整合村庄资源,塑造品牌

(4)项目植入——整合民居、农园,凸显岭南特色及山水风光

依托名木公园及农田建设花卉名木游览观赏区

种植沉香、花梨等名贵树种,百万名贵林园,生态松涛林海,造福子孙万代。

多种色彩艳丽的鲜花组成七彩花海,专业化种植、产业化操作;设多种林海花园相关主题活动(包括园艺与花艺等工作坊、主题展览等)。

农田变农场——生态农业体验功能区

引入都市开心农场模式:利用杨荷村和莘塘村的优质良田,开发体验式生态农场休闲项目。区内设立适量的农家乐,修葺田间小径,开挖鱼塘,为都市人提供亲自采摘农产品的场所,让游客在农田中回归自然、放松身心。

(5)灵活的开发模式——村民参与、共同创业、社区发展(不局限于引入开发商的模式,主要依托村民)注重项目策划,通过村委主导、统一规划、村民参与、社区发展的模式,实现村民收入提高、设施完善、的目标。通过政府主导、引入投资、社区参与,实现1+1>2的集成与协同效应

四.规划小结

(1)规划新实践与新探索

规划将区内各种文化资源特质作为活态的资源禀赋进行研究调查,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单纯就物质资源论旅游的做法,将古村落中保留完整的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等非物质文化纳入到旅游规划的体系中,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流溪河沿岸资源与文化的全部构成,也为协调解决文化发展与生态保育的矛盾提供了统一的认识基础。

(2)生态型的旅游产品与发展型的生态观

规划研究提出“生态优先、发展驱动、部门协调、项目支撑、循序渐进、重点突破、软硬兼施、机制长效”的生态保护欲建设总体策略,并采取由面及线到点,突出重点,注重近期的技术路线,强调规划的实施与可操作性,

(3)创建独具地域特色的休闲生态旅游格局

规划科学性地解读了流溪河沿岸的生态空间整体态势,提炼出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性要素与基本单元;根据对生态环境保护严格程度的不同化为严格保护区、控制性保护利用区、引导开发建设区,作为该区域生态保护管制和产业发展布局的基础。

(4)探索生态旅游发展新机制

针对流溪河沿岸为旅游带这一特征,规划重点研究了生态与旅游之间的依托与制约关系,提出对旅游资源实行开发管制,严格控制旅游开发强度、密度及建设方式,保全生态与文化的原生性、保护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的完整性,注重各类民俗文化保护,用生态概念包装文化旅游资源。

论文作者:李睿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6

标签:;  ;  ;  ;  ;  ;  ;  ;  

探索资源一般性地区的旅游规划之路论文_李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