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与对策_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与对策_经济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对策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矛盾论文,对策论文,思路论文,我国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买方市场的形成,亚洲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标志着我国经济运行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增长遇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经济发展环境和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努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一、需求不足和结构支持乏力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根本出路

(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经济过剩的新挑战,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明显增强

以过剩经济为标志,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绝大部分商品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经济发展面临着低水平过剩的新挑战。我们现在面对的不是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简单失衡,也不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对供求平衡点的短期偏离,而是从以短缺为经济常态到以过剩为经济常态的根本性转折。市场需求约束明显增强,最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扩大内需成为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从国外需求来看,国际经济环境趋紧,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亚洲金融危机还远没有结束,受危机冲击国家和地区短时期内难以走出困境,危机的影响也会在较长时期内不断波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世界经济增长水平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国际市场需求增长速度也将相应减缓。作为我国主要出口市场的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货币贬值,经济增长放慢甚至负增长,将大幅度减少从国外的进口。同时,作为东亚地区出口主力的轻加工产品,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区域性生产过剩,我国出口结构又与之相近,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贬值对我国出口的冲击将在今后几年内持续发生作用,我国出口结构的进一步提升还需假以时日,出口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日本政局不稳,经济困难重重,短时期内难以恢复正常增长;美国已经出现泡沫经济的端倪,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也开始下滑;欧元启动后,为保持汇率的稳定,欧盟将实施偏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区域性市场壁垒也会强化;俄罗斯危机产生的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对欧洲乃至全球经济会带来不利影响。这些都将使我国的出口形势更趋严峻。

从消费需求来看,市场平淡的局面难以根本改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会明显增强。由于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速降低,下岗人员增多,住房、医疗、教育等由个人支付的项目增加,减弱了居民即期消费倾向,消费需求的增长趋于稳定。实际上,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由1992年的12.9%降为1997年的3.2%,其中城镇居民由15.4%降为1.3%。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可能会继续下降,住房、医疗、教育等改革也将加大力度,储蓄倾向趋于强化,消费平淡的局面难以改变,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有明显改变,甚至可能有所削弱。

从投资需求来看,投资增长率出现下降趋势,启动投资难度加大。改革开放以来,在三大需求因素中,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六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9.4%,“七五”为16.5%,“八五”高达36.9%,而1996年下降为14.8%,1997年进一步下滑到10.1%,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应减弱。在生产能力过剩和缺乏新增长点的情况下,各类投资主体普遍感到难以获得较好收益的投资项目,投资欲望减弱。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加快,银行风险约束增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资的扩张。受企业效益下降和下岗职工补贴增加的影响,多数地方政府财政状况不佳;相当数量的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自有资金不足;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支出因素增多,这些都会使投资倾向下降。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商投资增长的趋势也会减弱。上述因素,决定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各类投资主体的自发投资倾向会有所下降。

综上所述,经济过剩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需求替代供给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矛盾。宏观经济管理要把搞好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调节作为主要任务,在继续防止需求膨胀引发通货膨胀的同时,必须保持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必要拉动力,坚持市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寻求经济发展的空间和领域。

(二)结构支持力度下降是经济增长趋缓的深层原因

经济增长要以一定的结构为支撑,经济过剩现象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经济结构正处于重大调整的阶段。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讲,就是面对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新形势,亚洲国家已经形成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普遍不适应。前一阶段传统产业的转移和扩张,造成了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雷同和传统产业的过剩,发展中国家由于缺少技术储备,原有的优势已不存在,而在代表经济增长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又处于劣势,经济结构调整遇到很大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既有总量扩张的作用,更有产业结构的贡献。80年代初期的轻纺工业,80年代中期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工业,90年代初期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既是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的客观反映,也是结构升级迟缓、经济增长结构支持下降的必然结果。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弱化的背后是结构问题,正如十五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在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从消费结构看,消费断层和消费制约并存。一是现阶段缺乏消费热点,在百元、千元级消费实现之后,消费水平面临着向万元级的跃升。对大多数城镇家庭来说,完全依赖过去那种家庭即期收入和积累的“攒钱消费”模式,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无法实现这种消费水平的跨越,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障碍。这并不是我国经济发展特有的困惑,绝大多数国家在相同或相似阶段都要经历通过消费信贷等金融工具,来支持居民消费水平升级的阶段。但在我国,面对个人的消费信贷才刚刚起步,无论消费信贷规模还是消费信贷的品种,都难以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二是收入与消费的“二元结构”特征日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差距使业已存在的消费断层不断扩大。1997年,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而乡村居民储蓄存款大体仅占全国居民储蓄存款的1/4;农民人均纯收入2090元,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60元的40%;农村居民消费水平1930元,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6048元的32%,农民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从1984年的64.9%一路下滑到49.7%。耐用消费品市场在城镇已经基本饱和,但由于收入差距拉大,再加上水、电、路等方面的制约,始终难以大规模进入农村居民家庭,使农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潜在需求也不能实现,已经形成的大量生产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也导致了明显的消费空白。1997年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11%,而最低收入户却下降0.6%,高低收入组人均收入比由上年的3.8倍扩大到4.2倍,绝对差距由6797元扩大到7821元。大多数城镇居民家庭对一般消费品的需求不可能再有明显增加,但轿车、住宅等万元级商品只是少数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对象,难以成为大众消费品。消费结构升级迟缓,不仅减弱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而且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

从产业结构看,一般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育不足并存。在我国,一方面是传统产业生产能力的普遍过剩,企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经营困难,亏损增加,失业率上升。我国工业生产不景气,企业普遍开工不足。目前开工率在50%以下的企业占工业企业总数的37.8%,在50-70%的占39.3%,在70-80%和80%以上的,分别占29%和6.4%。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技术体系,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弱,工业发展缺少新技术的支持,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滞后,生产能力明显不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例只有12.7%,而美、日等国一般为30%左右。90年代以来,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一直保持逆差,1994年最高时达到142.6亿美元。我国主要行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10-20年,在国内生产规模很大的同时,一些产业的主体设备和技术严重依赖进口。其中,数控机床市场份额的95%、轻纺机械的70-80%、石化产品的一半,以及几乎全部移动通讯设备和电视发射设备市场被国外产品占领。

目前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都比较突出,但产业结构的矛盾是根本症结所在。由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使经济增长乏力,居居收入增长放慢,导致消费需求下降。产业结构不合理又使得一部分有效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供给对消费的引导作用也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快发展的时期,技术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在今后一段时期,支持经济增长的结构基础将从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性产业转变为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为主的机电产业。加快发展以机械电子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工业,既能促进投资类产品的现代化,又能带动消费类产品的升级换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振兴支柱产业,十五大提出要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其精神实质也在这里。

增长内容的变化要求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一般加工工业,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低的优势;发展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主要依靠资金和扩大投资;而发展以高技术和高加工度化产业为主的工业,必须依靠工业技术的创新。如果说过去20年的发展,主要靠的是调整产业比例关系,通过加强薄弱环节或承接国外产业转移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那么在新的时期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振兴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的粗放型为主转向以提高效益的集约型为主的阶段,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对这个问题,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总量扩张来实现的时候,我们尚可满不在乎,而面对生产能力过剩、企业经营困难加剧的局面,我们就不能熟视无睹了。产业结构升级是战略性调整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若不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新一轮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具有充满活力的结构基础,经济增长的结构支持力度就难以加强。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是适应发展阶段和增长内容变化,实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对策。

二、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快速发展,继解决长期困扰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之后,城乡居民穿和用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增强。现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七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列世界前列,各种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供应充足,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可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居民进入小康。但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700多美元,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居民的消费水平还比较低,还处在以吃穿用消费为主向住和行消费为主转变的历史阶段,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任重而道远。摆脱经济落后的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强国的行列,必须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态势看,保持一个快速的增长速度,不仅是必要的,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是顺利推进国有企业、金融、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的需要,是保持一个比较稳定和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需要,也是缓解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需要。保持8-10%的增长率,应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合理区间。

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不但具有客观必要性,也存在着现实可行性。从国外的先例来看,日本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持续了20年,韩国是29年。与它们相比,我们国家大、起点低、底子薄、基础差、国内需求广阔,有着更大的增长空间。我国储蓄率一直较高,随着改革的深化,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不断完善,有条件支撑较高的投资率。我国资源节约的潜力很大,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将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我国产品的竞争力。虽然东南亚和东亚地区货币贬值,但我国劳动力工资成本仍然较低,通过减员增效,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支持经济快速增长。回顾改革开放20年的历程,虽然经过几次波折,仍保持了年均9.8%的增长速度。今后一个时期,只要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抓住机遇,完全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

(二)长短兼顾,在继续扩大内需的同时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在今后几年里,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既要立足眼前,努力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又必须着眼长远,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提供坚实的结构支撑。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在促进结构升级、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努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面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内需,财政政策则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经济出现市场型过冷状态,说明企业部门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已拥有“过剩”的资源和要素,可以并且必须转用到政府部门上来,我国经济发展应从以往注重个人产品的生产,转到较大幅度地增加公共产品的供应上来,通过增加政府预算支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腾飞奠定基础。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在经济结构调整的相对收缩阶段,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直接扩大社会需求,不需要中间传导过程,时滞短,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明显,对调整产业结构的效果也更为明显。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是短期内刺激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财政政策的运作,调整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在GDP中的相对份额,从而为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的问题。决不能把扩大内需仅仅视为一种权宜之计,而应把它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第二,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同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增加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是必要的,但它们毕竟是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服务的,由于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设备投资又主要依赖进口,靠扩大政府支出创造出的有限需求拉动了国外供给。这些项目有的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有的需要较长时期才能收回投资,长时期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难以持续的。只有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把制造业搞上去,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考虑安排一批能够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密集型项目,改造和提高装备制造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第三,大力开拓国内消费市场,积极引导居民合理消费。近两年,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降低和利率下调的情况下,储蓄存款的增长并未出现明显的下降。高储蓄率是一把“双刃剑”,在有利于支持投资的同时,也会抑制国内消费需求。在资金约束强烈、引进国外资金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高储蓄率有利于支持国内经济增长;而当利用国外资金比较容易的时期,高储蓄率只会起到抑制消费的作用。消费需求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投资需求只是一种中间需求,最终还要受到消费需求的制约,在出口空间缩小的情况下,如果得不到消费需求的有力支持,投资需求就会萎缩,经济增长速度最终也会降下来。应恰当把握各项改革的力度,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克服不稳定因素,增强即期消费倾向。从实际操作看,消费信贷的风险明显小于向生产企业贷款的风险,对于启动市场、刺激生产有多方面的作用。发展消费信贷是新形势下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重要途径。应进一步完善国家产业政策,对消费政策进行适当调整,积极发展消费信贷,拓展消费领域,鼓励居民购房、购车,启动住房和汽车消费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体育、非义务教育、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扩大服务性消费。继续改善消费条件,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公路建设。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征管,增加转移支付,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适当提高离退休人员工资和市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增加消费。

第四,积极稳妥地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只有29.92%,不仅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不少发展中国家。小城镇建设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产业合理布局的形成。加快小城镇建设,既是今后一段时期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也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目前提出的扩大消费需求措施基本上是局限于个别“点”上,而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发展小城镇,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增加城镇公共设施投入,满足农民对住房、家电、文化教育等潜在消费需求,也有利于缓解由城乡居民消费断层所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能有效地在更宽的“面”上和更深的层次上,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加快小城镇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要区别情况,加快户籍、粮食与燃料供应、住房、教育、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等制度的改革,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环境。

第五,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利用外资。扩大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是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要处理好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的关系,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制造业投入力度的同时,努力扩大出口。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扩大出口不宜过分依赖提高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也要避免过多地靠降低价格进行低层次的竞争,应该着眼于充分利用国内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成果,在巩固传统出口产业的同时,积极优化出口结构,提升出口商品档次,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拓展欧美市场,重点开拓东欧、独联体、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抵消和缓解受危机冲击国家和地区货币贬值的影响。实施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进口替代战略,调整贸易政策解决出口商品含税问题,实现加工贸易逐步向一般贸易方式的转换,扩大对国内资源和资源加工产品的需求,促进上游加工链条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为出口长期稳定增长奠定基础。

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高度负责态度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提高了外资对我国的信心,为我国扩大利用外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要在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根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注重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把重点转向经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主动推出一批高技术的招商引资项目。加强同外资在高技术领域的合资合作,特别是要积极利用国外适用的先进技术,加快国内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第六,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不少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效益下滑、亏损增加,是近年来困扰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应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建立稽查特派员制度为契机,加强科学管理和有效监督,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同开拓市场结合起来,力争企业效益在短时间内有一个根本的好转。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组织好重点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中小科技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劳动就业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中的作用。

第七,继续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增长速度从“八五”时期的42.3%下降到去年的18%,今年上半年只有14.3%;吸纳的剩余劳动力也由“八五”时期年均719万人下降到去年的400万人。这除了市场约束的原因外,乡镇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问题是一个大的障碍。1994年以后,乡镇企业银行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中的比重,由原来的7-8%下降到现在的3-4%。在乡镇企业的总负债中,银行贷款由原来的近43%下降到不足30%。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取缔后,乡镇企业资金供应渠道缩小,资金供应矛盾进一步突出。到今年6月末,乡镇企业银行贷款余额甚至出现了同比绝对下降的现象。乡镇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减少,一个原因在于乡镇企业信用状况不好。要认真解决乡镇企业贷款信用问题,可以考虑把乡镇企业发展基金转化为信用担保基金,以降低银行评估成本和风险。要适当增加乡镇企业上市指标,探索通过投资基金等形式,解决乡镇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问题,提高直接融资能力。同时,必须统筹考虑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问题,加强规划和引导,鼓励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需求和资金支持,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促进乡镇企业上水平、上档次,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第八,积极发育和完善资本市场。长期以来,我们主要通过行政性手段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但由于政府决策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矛盾以及分权条件下的利益格局的制约,效果并不显著,甚至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在新的形势下,结构调整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一种市场导向的调整,资本市场作为一种有效促进资产形态转换和流动的机制,对推进结构调整起着关键的作用,应成为结构调整的一个主要手段。通过发育和完善资本市场,使优势企业得到充足的资金供给,促进企业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的转变,实现存量资源的重新配置。

标签:;  ;  ;  ;  ;  ;  ;  ;  ;  ;  ;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与对策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